青海省乌兰县拓新沟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366345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9.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乌兰县拓新沟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青海省乌兰县拓新沟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青海省乌兰县拓新沟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青海省乌兰县拓新沟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青海省乌兰县拓新沟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海省乌兰县拓新沟报告.docx

《青海省乌兰县拓新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乌兰县拓新沟报告.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海省乌兰县拓新沟报告.docx

青海省乌兰县拓新沟报告

 

 

青海省乌兰县拓新沟金矿普查

二0一0年工作总结

1、绪言

1.1项目由来及目的任务

1、项目来源:

“青海省乌兰县拓新沟金矿普查”项目,由乌兰昌新矿业有限公司于2008年8月依法取得探矿权(新立),探矿权证号T635200*********48,有效期为2008年11月10日至2010年11月10日。

2009年委托青海齐鑫地质矿产勘查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地质工作,2010年委托四川省核工业地质局二八二大队承担该项目的实施。

二八二大队拓新沟项目组于2010年6—9月进行了野外工作,施工槽探、硐探及进行1:

10000地质修测等工作,在总结实际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本报告。

2、本次工作的目的、任务

1、通过控制测量、勘探线剖面测量等,引进国家西安80坐标系,正确定位矿区、矿体和主要工程位置。

2、通过1:

10000地质修测进一步认识拓新沟地区地质特点和以金为主的成矿地质条件,正确指导勘查工作。

3、采用槽探、硐探、钻探等手段对已知矿体进行追索控制,扩大找矿成果,扩大矿区远景。

4、对普查区水、工、环地质条件作概略了解。

1.2设计工作量

2009年由青海齐鑫地质矿产勘查有限责任公司编写的“青海省乌兰县拓新沟金矿普查设计”,经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审查通过,并以“青国土资勘(2008)62号”文予以批复,建议的主要实物工作量如下:

1)1:

10000地质修测6.81Km2

2)D级控制测量6点,勘探线测量10Km

3)1:

2000岩石剖面4Km

4)钻探600米

5)硐探150米

6)槽探3000m3

1.32010年工作及主要成果

1、工作概况

2010年对地表矿体采用槽探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的追索控制,修测了1:

10000地质图,编录了民采老硐,施工了少量平硐,对矿区地质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矿体有了进一步的控制,民采硐中,和新施工的PD7等,均有新矿体的发现。

2、2010年完成工作量

1:

10000地质修测6.81Km2、1:

2000地质剖面4Km、槽探1980m3

硐探45.3m。

2010年完成工作量及费用表

项目

单位

设计工作量

完成工作量

费用(万元)

1:

10000地质修侧

Km²

6.81

6.81

5.91

控制测量D级点

6

勘探线测量

Km

10

1:

2000岩石剖面

Km

4

4

3.51

槽探

3000

1980

41.38

硐探

M

150

45.3

10.91

钻探

M

600

测试化验

201

5.81

合计

67.52

3、2010年主要工作成果

(1)通过1:

10000地质修测,对普查区地质特征有了新的认识,否定了原划分的“韧性剪切带”,重新厘定了地层层位,改原划志留—奥陶纪滩间山群为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并进一步划分为Pt1Ja、、Pt1Jb、Pt1Jc三个岩性段。

矿区为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中等的单斜构造。

(2)含矿层位主要在Pt1Jb层位(Ⅰ矿点)和Pt1Ja层中的酸性侵入岩中(Ⅱ矿点),矿体赋存主要受层间断裂,斜交的扭性断裂控制。

(3)Ⅰ矿点南部PD7平硐发现新矿体宽0.9米,含金3-8g/t,走向长>50米。

4、存在问题

1)由于外部条件协调迟迟不能解决,延误开工。

2)夏季洪水泛滥,道路毁坏延误施工。

3)由于变更勘查单位等主观原因影响工作进展。

因此未能如期完成勘查工作量,遗留主要工作量有:

1)控制测量D级点6个,勘探线测量10km;

2)槽探1000m3,硐探105米;

3)钻探虽实地测定了孔位,开始修路等准备工作,但未能开工,因此原设计的600米工作量没有实施。

4)1:

2000岩石剖面4Km,仅作了地质剖面测量而未能作岩石测量。

5)根据地质勘查初步成果,本普查区应增加控制测量E级点5个,工程点50个,1:

2000地形测量1Km2、1:

2000地质修测1Km2、。

因此安排进一步的普查工作。

1.4勘查区位置,交通及自然、经济状况

1、勘查区位于青海省乌兰县西南215°直距17Km处,属柯柯镇管辖,由普查区经赛什克村接G315国道至乌兰县33Km,其中便道13Km、砂石路面10Km,柏油路面(G315)10Km、交通方便。

2、自然环境

矿区海拔3200—3700米,比高200—500米,属强烈切割的高山区。

该地区属内陆高寒气候,平均温度1.7—2.9℃,降雨量200-250mm,常年干旱,冬春季寒冷多风,野外工作仅4—10月份。

山区岩石裸露,或碎石流、残破积物覆盖,很少植被。

水源缺乏,由昌新选矿厂在都兰湖边缘施工的深水井抽取地下水,供生活、生产用水。

3、地区经济状况

拓新沟地区无固定居民,仅夏季有少数季节性放牧。

赛什克村有小片农业耕地,乌兰县有小型商贸、加工业。

地区经济尚在发展中,矿业勘查、开发对地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1.5以往地质工作

1.5.1、以往地质工作

本区自1956年以来,先后有西北地质队、海西地质队、化探队、区调队等单位进行过不同目的、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地质工作。

1、1965年-1968年,省区调队进行了1/20万乌兰幅区域地质调查,对区内地层、构造、变质岩、岩浆岩、矿产等的分布及特征提供了较系统的资料,出版了1/20万区调报告。

2、1983年省地球化学勘查院开展了1/20万乌兰幅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将托莫尔日特地区的AS10丙Au(Cu、Zn)异常列为Ⅲ级找矿靶区之一。

3、1994年,原地质六队一分队对ASAu4异常(赛坝沟矿区)和ASAu5异常(乌达热呼矿区)进行了Ⅱ级查证和岩金普查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找矿成果。

同时在外围发现了一批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金矿点和矿化点。

此外,1995年底原地质六队三分队在赛坝沟矿区外围开展了300km2的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圈定有ASAu1、ASAu6、ASAu7和ASAu8等六个水系异常。

4、1996年-1997年,省区调综合地质大队开展了J47E020010幅(乌兰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对区内的地层、构造、岩浆岩、矿产重新进行了详细工作,其范围包括了拓新沟地区。

1.5.2以往地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自赛坝沟地区开展岩金找矿工作以来,着重于矿区范围之内,虽然对其外围作了一定的工作,发现了一批值得进一步工作的金矿点和金高含量点,但由于受当时工作目的、任务、工作量的限制,工作程度较低,对矿点及高含量点未作系统检查。

2、以往赛坝沟地区的金矿普查侧重于石英脉金矿,就石英脉找石英脉,而对可能存在的其他金矿类型重视不够;特别是对断裂控制的破碎蚀变岩型金矿,重视不够。

1.5.3、1998年—1999年,青海省第八地质队一分队在赛坝沟金矿外围18Km2、范围内进行了普查工作,2000年元月提交了“青海省乌兰县赛坝沟矿区外围金矿普查报告”,其中主要工作目标和成果为ASAu2异常,即拓新沟矿点。

圈定控矿破碎蚀变带5条,圈定表内外矿体12条,估算E级金属量Au566.54Kg,其中表内为468.58Kg,表外为97.96Kg。

平均品位分别为8.77g/t、1.75g/t总平均品位4.4g/t。

以上资源量属于地表浅部下推20—40米范围内估算结果,存在着地表工程控制不足和无深部工程控制等问题,矿区远景不明。

但已具备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和初步找矿成果,为进一步勘查提供了依据。

 

完成主要工作量如下表表1

年度

工作内容

工作量

计划完成

实际完成

 

98年

1:

1万面积性土壤测量

1.5Km2

2.385Km2

1:

1万土壤地化剖面

4Km

883m

1:

2千岩石地化剖面

3Km

1865.98m

槽探

4000m3

4294.84m3

各类样品

金简化样

400件

401件

微金样

300件

586件

岩石光谱样

500件

357件

土壤样

700件

757件

 

99年

1:

2千地质草测

1Km2

1.2Km2

1:

1万地质修测

1.4Km2

2.5Km2

1:

2千岩石地化剖面

2Km

2735m

1:

1万土壤地化剖面

10Km

7978.3m

槽探

4000m3

4691.99m3

硐探

100m

101m

金简化样

450件

347件

微金样

1500件

783件

岩石光谱样

608件

土壤样

未定

195件

野外快速分析样

1000件

880件

小体重

30件

24件

薄片

20件

20件

2区域地质

2.1、区域地质概况

拓新沟地区,北邻都兰湖,西接牦牛山,大地构造位置为西域板块(Ⅰ)南部欧龙布鲁克陆块(Ⅰ7)南缘的丁字口—阿木尼克山—牦牛山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晚期岩浆弧带(Ⅰ7-2.、Pt2-S)。

结晶基底为深度变质的金水口岩群,上覆晚泥盆世牦牛山组砂砾岩、火山岩。

本区最大特点为古生代—早中生代有大量的中酸性岩浆岩侵入,包括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期等。

加里东期以基性、超基性岩为主,少数闪长岩类;华力西期以闪长岩类、二长花岗岩类为主,印支期则以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为主。

2.2、地层

2.2.1、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

本区地层,除第四纪现代松散堆积外,地层为一套深变质岩。

1:

20万区调划为志留—奥陶纪滩间山群(1968),青海省1:

100万地质图(2005)划为寒武—奥陶纪。

2010年工作中,在拓新沟矿区的南部,否定了原划分的(2008)“韧性剪切带”,其实为一套浅绿色片岩,局部夹片麻岩。

矿区中部为一套深绿色的角闪片岩、斜长角闪岩,矿区北部为一组黑云母片岩、片麻岩,矿区外围则多处见到变粒岩、片麻岩等,以上地层特点,说明本区地层为高绿片岩—角闪岩相,与中浅变质的滩间山群不同,通过与邻近地区对比应划为金水口岩群,主要特点如下:

分布在本区西部、中部,岩性主要有角闪片岩、斜长角闪岩、绿泥片岩、片麻岩、云母片岩、石英片岩等。

以角闪片岩、斜长角闪岩、绿泥片岩为主,片麻岩、云母片岩、石英片岩次之。

在克错郭勒沟口见较多的石英钾长变粒岩,片麻岩等。

本层岩石变质程度较深,经多期构造叠加和面理置换,原有面貌和层序已难以识别,在矿区小范围内,仅据岩性相对划分了上、中、下三个岩性段,自下而上如下。

1、Pt1Ja:

绿泥石英片岩段。

分布在普查区西—中部,宽0.3—0.7Km。

长3.7Km即前人划分的“韧带剪切带”。

主要岩性为绿泥石片岩、绿泥石英片岩。

浅灰绿、浅绿灰色,绿泥石含量35—50%、石英40—55%,少量云母,少量斜长石等,片理发育,矿物定向排列良好。

本层中夹有云母石英片岩夹层:

浅灰色,云母含量30—45%,以白云母为主,黑云母次之,中粗粒变晶结构。

云母片结晶良好,定向排列,片理发育。

2、Pt1Jb斜长角闪岩组:

分布于普查区中部,北西—南东向延伸,宽0.5—0.8Km。

为本区的主要含矿层位。

岩石以斜长石角闪石为主,深绿、深灰绿色。

角闪石、斜长石约各占一半,均在40%——50%之间,含少量石英10—15%。

角闪石为深绿色,粒状、针状半自形晶,定向排列良好。

浅灰白色的斜长石夹生其中,二者有时成细纹状分别集中。

本层中层间断裂很发育,常有含黄铁矿的石英细脉、网脉产出,地表氧化带以褐铁矿为主,破碎带普遍有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等现象,含金矿化较普遍,构成破碎蚀变岩型金矿。

在拓新沟矿区本次工作进一步划分为Pt1Jb-1、Pt1Jb-2、Pt1Jb-3三个岩性层。

3、Pt1Jc:

云母片岩组。

分布于普查区东北部,宽>700米。

主要岩性为:

二云母片岩、黑云母片岩、云母石英片岩等。

云母含量35——55%石英30——60%,矿物定向排列良好,片理发育。

岩石以二云母片岩、黑云母片岩为主,石英含量增高时构成云母石英片岩,局部可形成与云母片岩的互层。

2.2.2、新生代第四纪

1、晚更新世:

洪冲积砂砾石层,组成阶地堆积,混杂有较多山麓堆积。

2.全新世:

稍早有湖相、沼泽相,细砂淤泥、砂质粘土等分布在都兰湖畔。

最晚的是现代河床堆积,以砾石、粗砂、砂为主。

2.3、地质构造

2.3.1、褶皱构造:

在古元古代变质岩层中,常有紧密的背、向形褶皱,不乏倒转、平卧褶皱,在变粒岩中所夹的片岩、片麻岩、揉皱现象更为强烈、复杂,但具体形态难以确认,地层也难以对比。

2.3.2、断裂构造

总观大致有两组方向即北西向与北东—北东东向。

本区多期侵入的岩浆岩,大体上成带状或线状形态,明显受地质构造的控制。

1、北西向断裂组:

在本区广为分布,广见于Pt1J层中和岩浆岩带中。

走向300—315°,倾角一般较为陡立。

走向长数千米至二十千米以上,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一直影响到现代的山脉、沟谷分布方向。

本区的岩浆岩,总体呈北西向带状展布,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期均为如此,可见北西向构造在加里东期已经形成,华力西期、印支期构造沿袭了这一方向。

此外,尚存北西西向,东西向等断裂,规模较小。

2、北东—北东东向断裂组

多见于本区南部,走向55—70°,断面陡立,走向长>7Km。

明显的横断北西向的断裂、岩浆岩带,造成地层、岩体等多种地质体的断裂接触,断裂两盘有明显错位。

但岩体种类复杂,形态各异,断层两盘难以对比,扭动距离不易确定,其中明显地伴有垂直方向的滑动位移。

北东向断裂切断北西向地层、岩体、造成两盘形态的很大差异,该组断裂是影响本地区构造完整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2.4、岩浆岩

本区岩浆岩很发育,由加里东期至印支晚期均有分布,岩性有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以及偏减性的岩浆岩。

多期活动,互相穿插形成复杂的岩浆岩带。

2.4.1、加里东期侵入岩:

主要有加里东中期、晚期的侵入岩,分布范围以本区南部为主。

1、加里东中期侵入岩:

以超基性、基性岩为主。

早期的有全蛇纹石化的纯橄岩、方辉橄揽岩(Ф32a)稍后有以蛇纹石化为主强蚀变的橄榄岩、单辉橄榄岩(Ф32b),后期有灰黑色糜稜岩化角闪辉长岩v32c,三者构成了早期的超基性岩浆岩活动阶段。

岩体均为小岩株侵入于金水口岩群的变质岩中。

各岩体中普遍含铬铁矿,星点—稠密星点状分布,局部见石棉细脉。

最后阶段形成了大范围带状分布的中酸性侵入岩,岩性为灰色角闪斜长花岗岩,以中粗粒结构为主。

2、加里东晚期侵入岩:

以偏酸性的闪长岩类为主。

稍早的有灰色细粒石英闪长岩δ033a,稍晚的有灰色中细粒英云闪长岩δ033b。

成长条状侵入于加里东期的角闪斜长花岗岩γo32d中。

2.4.2、华力西期侵入岩

分布在本区东部,早期以花岗闪长岩为主,后期以二长花岗岩为主。

1、花岗闪长岩:

总体上是华力西晚期侵入岩,稍早的γδ042a、γδ042b,浅灰色花岗闪长岩,γδ042a为中细粒结构。

γδ042a成带状分布于本区东部,走向北西,长>8Km,为北东向断层左行错断,断距1.4Km,矿区中部可见与Pt1J变质岩成侵入关系,但多处被印支期二长花岗岩侵入。

γδ042b:

见于本区东南角,岩株状,侵入于加里东早期的斜长花岗岩中,北侧,又被加里东最晚期的二长花岗岩侵入。

2、二长花岗岩:

为加里东期中期最晚的侵入岩,岩石均为肉红色,大致有:

三个侵入阶段,由早到晚结晶程度逐渐提高。

ηδ042c为中细粒二长花岗岩,ηδ42d为中粗粒二长花岗岩,ηδ42e为斑状二长花岗岩。

2.4.3印支期侵入岩:

分布于本区东北部。

早期为二长花岗岩,晚期为钾长花岗岩;

1.浅肉红色二长花岗岩:

稍早的是中细粒结构ηδ41a,稍后的是中粗粒结构ηδ51b,明显的侵入于金水口岩群变质岩和加里东晚期云英闪长岩δ33b中。

2、肉红色钾长花岗岩,分布在本区北部、西北部。

有中粗粒结构的ξδ51c和似斑状的中粗粒二长花岗岩ξδ51d与金水口岩群变质岩和早期的侵入岩均可见侵入关系

2.4.4、脉岩:

本地区各种脉岩很发育,广泛分布在金水口岩群和各期次侵入岩中,以中一酸性岩脉最为多见,有闪长玢岩、石英闪长岩,闪长斑岩,流纹岩脉、花岗岩、花岗斑岩等。

各种岩脉走向,以北西向为主,亦可见到近南北向者。

岩脉规模均不大,宽<1—3米,长十余米至几十米不等。

本地区岩浆岩、脉岩与金成矿关系不大,但在拓新沟矿区见花岗斑岩沿断裂成长条状侵入,常与金矿化、金矿体共生在同一断裂破碎带中。

产于侵入岩中的断裂破碎带亦可有金矿化产出,如拓新沟Ⅱ矿点,乌达热乎金矿点等。

2.5、地球化学特征

1994年—1995年,原地质六队在赛坝沟地区300Km2范围内先后有所侧重地开展了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共圈定水系Au异常8个,编号为ASAu1-ASAu6。

其中位于普查区及外围范围内的有ASAu2、ASAu3、ASAu4、ASAu5、ASAu6五个异常,各异常特征见图1和表2

1、ASAu2异常

异常位于拓新沟,呈浑圆状,长1000m,宽750m,面积0.7Km2。

异常由3个样点组成,峰值150×10-9g,异常下限10×10-9g,无分带现象。

异常区出露岩性主要为古元古代金水口群斜长角闪片岩,次外有小面积辉石岩体(ФL)侵入。

区内北西向断裂构造非常发育,形成规模不一的破碎蚀变带,并有后期石英脉贯入。

该异常经98/99年异常查证工作,发现拓新沟金矿床,为矿致异常。

1/5万水系沉积物Au异常特征表

异常

编号

形态

规模

(m)

面积(Km3)

样点数

(个)

峰值

(ng/g)

平均值

(ng/g)

异常下限

(ng/g)

备注

ASAu2

浑圆桩

1000×750

0.7

3

150

12

10

ASAu3

菜瓜状

1500×50

0.75

4

450

87.75

10

ASAu4

椭圆状

1750×650

1.14

20

340

84

16

异常原编号AWAu1

ASAu5

不规则状

2500×800

2.0

22

270

78.5

16

异常原编号AWAu2、AWAu3

ASAu6

瓜子状

1500×250

0.375

2

24

17

4

2、ASAu3异常

异常位于赛坝沟北侧,呈菜瓜状,长轴方向北西西向,长约1500m,宽500m,面积0.75Km2。

异常由4个样点组成,峰值450×10-9g,平均值87.75×10-9g,异常下限10×10-9g,具浓度分带。

异常区出露岩性均为浅灰色中粒斜长花岗岩体,北西向断裂构造较为发育,常见后期花岗斑岩脉、石英脉沿破碎带、构造裂隙贯入。

经98、99年异常查证工作,异常内圈定金矿体5条,确定为拓新沟2号矿点,为矿致异常。

3、ASAu4异常

异常位于赛坝沟北坡,呈北西西向椭圆状展布,长轴1750m,宽约650m,面积约1.147Km2,北部、西部因在沟谷部位未封闭,具良好的浓度分带和明显的浓集中心。

异常区出露岩性以浅色中粒斜长花岗岩为主,次为少量灰色闪长岩。

呈透镜状分布,北西向断裂破碎带极为发育,多形成糜稜岩带,局部形成黄铁矿绢英岩。

另外发育有东北向断裂,其规模和破碎蚀变程度不及北西向断裂,根据切割关系为后期断裂,异常经95、96年查证工作,发现了赛坝沟金矿,为矿致异常。

4ASAu5异常

异常位于乌达热呼沟北侧半坡地带,呈不规则状北东向展布,长约2500m,宽约800m,面积约2Km2,异常由22个样点组成,峰值270ng/g,平均值78.5ng/g,异常下限16ng/g,具明显的浓度分带和3个浓度中心。

异常区出露岩性主要为浅灰色中粗粒斜长花岗岩,次为灰色中细粒闪长岩,另外有少量超基性岩,区内近北西向断裂构造极为发育,形成规模不等的破碎蚀变带,各类岩脉沿构造裂隙贯入,金矿化现象较为普遍,经96、97年异常查证工作,区内发现了乌达热呼金矿床,为矿致异常。

5、ASAu6异常

异常位于乌达热呼沟沟脑。

呈瓜子状,长轴方向近东西向,长约1500m,宽250m,面积0.38Km2。

异常由2个样点组成,峰值24ng/g,平均值17ng/g,异常下限4ng/g。

异常区出露岩性为紫红色粗粒钾长花岗岩和灰色中粒花岗闪长岩,异常刚好位于这两个岩体接触带上,断裂构造不发育。

经98年异常检查,发现两个岩体的接触蚀变呈紫红色、褐黄色,硅化、绢云母化蚀变较强,见黄铁(褐铁)矿化。

对该接触变带用探槽工程进行了控制,经化学样品分析,金含量在0.3—0.5g/t左右。

因此,该异常为钾长花岗岩与花岗闪长岩接触蚀变带引起的矿化异常。

2.6、区域矿产

2.5.1、本地区矿产特征

1、本地区矿产以金矿化为主。

主要产在金水口岩群的变质岩中,且大部分在其中深绿色、黑绿色的斜长角闪岩中,少部分产较早期的中酸性侵入岩中,尤其加里东晚期的石英闪长岩和华力西中期的花岗闪长岩中。

矿体受北西向断裂控制,矿点、矿化点亦成北西向线状、带状展布。

矿化类型以破碎蚀变岩型为主,石英脉型次之。

后者的产出仍受断裂破碎带的控制。

主要的矿点有赛坝沟金矿和乌达热呼金矿点。

2、赛坝沟金矿床

金矿化产加里东中期的灰色中粗粒角闪斜长花岗岩γo32d中,稍北有灰色中粒英云闪长岩δo33d。

金矿化产北西走向的断裂破碎带中。

金矿化与其中星点状黄铁矿化关系密切。

矿体以透镜状、脉状为主,宽0.5-3米。

走向长几十米至百余米,矿体常平行分布,含金1——14g/t不等。

3、乌达热呼金矿点:

位乌达热呼沟口南侧

金矿化产加里东晚期灰色中细粒云英闪长岩δ033b中,矿化受北西向断裂破碎带控制,宽0.2—1.2米,长十余米。

Au品位0.8—2.5g/t。

可能存在平行矿脉。

矿化属破碎蚀变岩型。

乌拉热呼、赛坝沟金矿床特征简表

矿床名称

矿床特征

乌拉达呼金矿床

塞坝沟金矿床

 

矿床概况

矿床位于托莫尔特主峰南坡;矿体赋存于印支-华力西期斜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及辉长岩中的北西-南东断裂破碎带中及其派生的次级破碎带、蚀变带中。

矿区发现含矿蚀变带5条,拱圈定表内金矿带18条,表外金矿体18条。

可供开发利用。

矿床位于托尔日特主峰北坡,矿体赋存于华力西期斜长花岗岩中的北西-南东向断裂破碎蚀变带内。

矿区发现主要控矿破碎蚀变带5条,共圈定表内金矿体12个,表外金矿体13个。

可供开发利用。

 

矿体简略特征

矿体形态以脉状、不规则脉状、透镜状为主。

其规模长多在40-200m之间,最长为240m,平均在4-8g/t之间。

矿石类型为以石英脉为主,此为构造蚀变岩性。

矿体形态一般呈脉状、不规则状、透镜状,沿走向及倾向有膨大、收缩、尖灭再现及分支现象,矿体长度十几米-200m不等,平均厚度0.82-3.3m间,品位3.92-12.79g/t,矿石类型以英脉型为主,此为构造蚀变岩型

求得储量

E级表内金金属量为1206.07Kg,表外金金属量为77.9Kg,共计;1283.97Kg

D+E级表内金金属量为1192.1kg,E级表外金储量为116.1Kg,共计:

1308.2Kg

空矿因素

构造控矿

构造控矿

3普查区地质

普查区地层主要是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的变质岩,有加里东中—晚期的岩浆岩侵入,北西向断裂构造很发育,金矿化主要产金水口岩群的斜长角闪岩中,受发育于其中的北西向断裂构造带控制。

3.1地层

普查区除第四纪松散堆积物外,仅有金水口岩群的变质岩。

此段地层在金水口岩群中的层序位置,尚不能确定。

暂划分为下、中、上三个岩性段,自下而上概述如下:

(图02)

1、Pt1Ja:

绿泥石英片岩段

分布于普查区西-中部,前人(2000-2008)划为“韧性剪切带”宽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