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335786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docx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docx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篇一:

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根据《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突出建设的质量效益、社会贡献度和国际影响力,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突出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科技前沿紧密衔接,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中的综合实力。

  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

  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第四条加强总体规划,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按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两类布局建设高校,引导和支持具备较强实力的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差别化发展,努力形成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体系。

  第五条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支持建设一百个左右学科,着力打造学科领域高峰。

支持一批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加强建设关系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学科,鼓励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布局一批国家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积极建设具有特色、风格、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着力解决经济社会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强化学科建设绩效考核,引领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

  第六条每五年一个建设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

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

  第二章遴选条件

  第七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是经过长期重点建设、具有先进办学理念、办学实力强、社会认可度较高的高校,须拥有一定数量国内领先、国际前列的高水平学科,在改革创新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成效显著。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应具有居于国内前列或国际前沿的高水平学科,学科水平在有影响力的第三方评价中进入前列,或者国家急需、具有重大的行业或区域影响、学科优势突出、具有不可替代性。

  人才培养方面,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成果显著;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成果丰硕;配置、政策导向体现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有高质量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高度认可。

  科学研究方面,科研组织和科研机制健全,协同创新成效显著。

基础研究处于科学前沿,原始创新能力较强,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新知识新理论;应用研究解决了国民经济中的重大关键性技术和工程问题,或实现了重

  大颠覆性技术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供了有效支撑。

  社会服务方面,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科研成果转化绩效突出,形成具有特色和世界影响的新型高端智库,为国家和区域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服务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做出突出贡献,运用新知识新理论认识世界、传承文明、科学普及、资政育人和服务社会成效显著。

  文化传承创新方面,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增强文化自信,具有较强的国际文化传播影响力;具有师生认同的优秀教风学风校风,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强大的文化创新能力,形成引领社会进步、特色鲜明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教师队伍政治素质强,整体水平高,潜心教

  书育人,师德师风优良;一线教师普遍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良好;有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的一流专家、学科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教师结构合理,中青年教师成长环境良好,可持续发展后劲足。

  国际交流合作方面,吸引海外优质师资、科研团队和学生能力强,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学生交换、学分互认、联合培养成效显著,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和学术机构有深度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深度参与国际或区域性重大科学计划、科学工程,参加国际标准和规则的制定,国际影响力较强。

  第三章遴选程序

  第八条坚持公平公正、开放竞争。

采取认定方式确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

  第九条设立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由政府有关部门、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人员组成。

专家委员会根据《总体方案》要求和本办法,以特色学科评价为主要依据,参考国际相关评价因素,综合高校办学条件、学科水平、办学质量、主要贡献、国际影响力等情况,以及高校主管部门意见,论证确定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认定标准。

  第十条根据认定标准专家委员会遴选产生拟建设高校名单,并提出意见建议。

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审议确定建议名单。

  第十一条列入拟建设名单的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以改革为动力,结合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和专家委员会咨询建议,确定建设思路,

  合理选择建设路径,自主确定学科建设口径和范围,科学编制整体建设方案、分学科建设方案(以下统称建设方案)。

建设方案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优化学科建设结构和布局,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形成调动各方积极参与的长效建设机制,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健全学科生态体系,带动学校整体发展。

以5年为一周期,统筹安排建设和改革任务,综合考虑各渠道资金和相应的管理要求,设定合理、具体的分阶段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细化具体的执行项目,提出系统的考核指标体系,避免平均用力或碎片化。

高校须组织相关专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战略需要,对建设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进行深入论证。

  第十二条论证通过的建设方案及专家论证报告,经高校报所属省级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报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

  第十三条专家委员会对高校建设方案进行审核,提出意见。

第十四条教育部、财政部、发展改革委根据专家委员会意见,研究确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报国务院批准。

  第四章支持方式

  第十五条创新支持方式,强化精准支持,综合考虑建设高校基础、学科类别及发展水平等,给予相应支持。

  第十六条中央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支持;中央预算内投资对中央高校学科建设相关基础设施给予支持。

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范围的地方高校,所需

  篇二:

西南科技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1

  附件1

  西南科技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

  一、学校整体学科现状

  学校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个,硕士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国家批准独立设臵硕士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7个,其中工程硕士13个领域。

学校现有4个省级优势学科,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其中省级重点学科8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国防基础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个),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国防特色学科方向4个。

学校已形成从学士、硕士到博士学位完善的学位授权体系。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581人,其中专任教师1875人,正高职称275人,副高职称611人,博士研究生学历597人。

“十二五”期间,学校新增“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2人、国务院特贴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新增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4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9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17人、四川省千人计划3人。

  目前,学校有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共15个,其中,国家级平台2个——四川省非金属复合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绝缘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部委级科研平台4个,分别是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固体废物处理与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制造过程测试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质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十二五”期间,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0项,其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项;鉴定成果56项;授权专利471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22项;出版著作134部;发表学术论文10695篇,其中SCI收录827篇。

  与高水平大学相比,学校学科建设水平亟待提高,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师资队伍还不强,学科领军人物和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不足,国家级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少。

二是整体学科水平不够高,学科特色不够鲜明,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学科和学科方向少。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科研特色不鲜明,国家重大项目及高水平成果少,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

  二、学校一流学科建设规划情况

  

(一)学校学科发展的总体定位

  “十三五”期间,学校总体目标是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力争到2030年,学校进入国家高水平大学行列。

  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定位是国内一流,学校通过将军民融合发展机遇优势、办学体制机制优势内化为推动学科科研特色优势的动力,发挥外部助推“引擎”作用,激发内生动力。

加强特色学科发展和学科交叉融合,建立学术科研特区,在优势特色学科和学术领域形成科研主攻方向,打造学术高地,形成学术高峰,在国家科技重大(重点)项目和科研成果上有重大突破。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优化学科结构,凝练特色学科方向,构筑特色鲜明、优势明显、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集中优势,加大特色优势学科培育和建设力度,实施“特色优势学科提升工程”,建立特色优势学科遴选和动态调整机制。

23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优势学科建设项目,35个学科进入省内一流特色学科建设项目,力争有ESI排名前1%的一流学科。

  

(二)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思路

  1.提升传统优势学科水平,打造学科高峰

  强化优势学科,突出学科特色,打造学科高峰。

加大整合、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力争到2020年学校材料与环境学科群、信息与控制学科群的主要支撑学科进入全国排名的前25%左右(武汉大学教育质量评价中心数据)。

  依托学科群体优势,整合学科,加强学科间的交叉与集成,以优势学科带动相关学科,实现各学科协调发展,提高学科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加强

  生物学、机械工程、土木工程、计算机等学科建设,争取形成更多的学科高地,同时助推学科高峰。

  2.实施理学学科培育专项,强化理科比较优势

  以提升基础学科对工程学科的支撑能力为目标定位,设立理学学科培育专项,以面向工程学科中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问题为导向,加大特色理科建设力度,提升理科在同类学校中的比较优势,增强理科原始创新能力。

加强理科与工科的交叉融合,开展跨学科研究,力争有国内前沿水准的研究成果出现。

制定符合理科发展特点的评价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和引进,鼓励潜心学术研究。

  3.谋划和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发展

  适应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促进传统学科向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制造、高性能计算、信息络、生命科学等领域拓展,与现有优势学科相互关联、形成群体;促进材料、环境、电子信息、计算机与控制、软件工程、生物医学等相关领域快速发展,到2020年逐渐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优势学科方向,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并使新兴交叉学科成为学校未来发展新的里程碑。

  4.优化并完善学校国防特色学科布局,提升学校国防特色学科方向的核心竞争力,初步构建军民融合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体系。

  (三)学科队伍建设

  围绕优势学科和科研主攻方向,实施“龙山人才强校计划”,设立人才专项和政策待遇,引进和培育100名左右学科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和青年学术骨干。

到“十三五”末,拥有“国家特支计划”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及青年拔尖优秀人选,国家“千人计划”长期项目及青年项目人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及青年项目人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及优秀青年基金项目人选等国家级层次人才10人左右;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千人计划及青年项目人选等省部级高层次人才50人左右。

加大柔性引进力度,完善兼职特聘教授聘任管理制度,聘请100名左右国内外知名专家为学校特聘教授,构建一支高层次兼职教授队伍。

  增加创新团队数量。

围绕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加强学科科研核心团队和教学团队建设。

重点建设5支左右优势学科群创新团队和10支左右优势学科培育团队。

  (四)科学研究与平台建设

  力争四川省非金属复合与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成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结构冲击与振动实验室成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新增12个四川省工程实验室。

获得国家重大(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260项。

到十三五末,年度科研总经费达到2亿元。

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

  奖60项,JCR分区论文1600篇,学术著作200部,授权发明专利500项。

  围绕国家、省市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接国家、省市重大产业和科技计划布局,集中优势力量研究攻关。

围绕“材料和环境学科群、信息和控制学科群”建设具有特色科研方向的创新高地,努力在环境友好能源材料等九个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集中优势,建立学术科研特区,打造学术高地,实施“科研提升计划”,形成学术高峰。

以重点特色科研方向为主攻方向,实施“科研经费倍增计划”。

  围绕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战略需求,推进军民融合科研方向建设。

以现有“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为依托,以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优势学科为支撑,形成放射性废物治理与防护、应急环境恢复技术与装备、新型含能材料应用等军民融合特色研究方向。

  (五)规划总资金预算

  学校拟重点建设材料与环境学科群、信息与控制学科群,每年投入建设总经费4000万元左右,其中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省“双一流”建设专项支持2000万元,学校自筹建设经费2000万元,主要用于一流学科实验室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研究生培养、科学研究以及学科内涵建设。

具体项目及预算如下:

  保障措施

  

(1)加强统筹和实施

  学校分管学科建设校领导统一负责,研究生院、发展规划处、人事处、科技处、教务处、财务处、国资处等作为成员单位,协调一流学科建设各项要素,进一步强化相关职能部门支撑保障学科建设的主观能动性和协同意识,确保一流学科建设各项政策措施的一致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学校全方位、多渠道筹措学科建设经费,统筹建设项目,健全完善学科建设配套制度,形成学科建设良性运行机制。

  

(2)强化核查和评估调控

  建立健全一流学科建设评估和监督机制,定期对一流学科建设实施过程、进度和效果进行跟踪检查和监测评估,对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发展方向、阶段性目标落实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问题,及时纠偏。

  通过建设,到2020年,力争2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优势学科,学校有ESI排名前1%的学科。

  三、推荐申报的一流学科遴选情况

  2015年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发布之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开会讨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工作。

研究生院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和学校要求,经过充分调研,完成了“西南科技大学学科分析及发展报告”,内容包括“西南科技大学学科基础比较研究分析”、“西南科技大学学科ESI排名分析”、“国内外建设一流学科的相关经验”、“西南科技大学一流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发展规划”等内容。

  结合学校发展规划,根据“突出重点、扶优扶强”的原则,学校重点建设材料与环境学科群、信息与控制学科群,突出学科特色,打造学科高峰。

经过学校积极申报,2016年争创“双一流”建设学校材料与环境学科群、信息与控制学科群两个项目获批,四川省下达建设经费共1000万元。

  2017年3月2日学校组织召开了申报“一流”学科工作布臵会,陈永灿校长参会,刘彤副校长传达了“四川省教育厅关于组织申报一流学科”工作会的会

  篇三:

世界一流学科的标准是什么

  世界一流学科的标准是什么

  作者:

周光礼《光明日报》(2016年02月16日13版)

  “两个一流”引发各地争相推出“区域高水平大学打造计划”

  2015年8月,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党和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指导方针和具体目标,明确提出要通过一流学科的建设带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

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再次提出,要大大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两个一流建设”将是今后一段时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议题。

它将与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引导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重大举措一起,重塑高等教育的面貌。

  为了对接“两个一流建设”,广东省率先启动了“7+7”区域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打造计划,以及建设高水平理工大学计划。

在广东省的刺激下,其他省市自治区迅速公布了各自的一流学科建设计划。

北京市开启了“北京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清华大学“未来芯片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等13个北京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获得首批认定。

上海市正式开始实施高峰高原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第一阶段投入36亿元,到2020年,力争使上海高等学校学科整体实力达到一个新水平,20个左右的一级学科点和一批学科方向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浙江省发布了《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省一流学科遴选工作的通知》,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启动区域一流学科建设工程。

中西部省份也不甘示弱,陕西省政府推出《陕西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计划用5年时间,建成一批具有创新条件、培养创新人才、产出创新成果的国际知名、国内的优势学科。

河南省政府也发布《关于印发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将打造一批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优

  势学科和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前列的特色学科。

以学科为基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是这些改革计划共同的特点。

在“两个一流建设”政策的推动下,高等教育进入了区域发展的新时代。

  没有世界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学

  为什么是“两个一流建设”?

世界一流学科与世界一流大学究竟是什么关系?

这是因为学科是大学的细胞,世界一流学科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

大量的实证数据证明,学科水平与大学发展水平之间呈高度正相关,学科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的国际地位和学术声誉。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说“办大学”就是“办学科”。

院校研究学会会长刘献君教授曾经指出,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

香港大学第14任校长徐立之也曾这样描述一流学科与一流大学之间的关系,如其所言,“每当有国际学术会议的时候,如果我们相关学科的老师会被邀请去做专题演讲,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国的学生都希望来上这门课,那这个学科就可以说是世界一流的学科。

有10个到12个这样的学科,我们就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了。

  学科本来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它包含两层含义:

一是知识体系,二是学术制度。

大学中的学科必须具有教育学含义。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学科既是科学研究的平台,也是教学育人的平台;既是学者队伍汇聚的平台,也是创新创业的平台;既是科教融合的平台,也是产教融合的平台。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以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为基础和抓手。

《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四个基本原则:

坚持以一流为目标,坚持以学科为基础,坚持以绩效为杠杆,坚持以改革为动力。

强调要引导和支持大学优化学科机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造更多学科高峰,带动学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学术性与实践性:

世界一流学科的标准

  学科评价的标准有两个维度:

一是学术性维度,即学科必须有明确的研究主题和卓有成效的研究方法。

一是实践性维度,即学科必须能满足社会的某种需要。

前者称为学术逻辑,后者称为社会需求逻辑。

从学术逻辑来看,一流学科的评价标准是客观的,是国际可比的;从社会需求逻辑来看,一流学科的评价标准是主观的,是有地方特色的。

  根据学术逻辑,一流学科有两个标志,一是拥有一流科研,产出一流学术成果;二是有一流的教学,培养出一流的人才,而一流科研和一流教学要依靠一流的学者队伍,建设一流的学者队伍取决于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充足而灵活的经费,二是有效的管理体制机制。

根据社会需求逻辑,一流的学科不但要为区域工商业创新作出突出贡献,而且要为区域人力形成作出突出贡献,甚至还要为区域文化建设、环境建设作出突出贡献。

换句话说,从社会需求逻辑来看,学科建设应该面向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

  世界一流学科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参照系。

世界高等教育有两大体系,因此,世界一流学科应该有两大参照系。

一个是欧洲大陆体系,一个是盎格鲁北美体系。

盎格鲁北美体系传统上强调学术自由、学术自治,重视学科的学术逻辑;欧洲大陆体系传统上强调国家需求、政府控制,重视学科的社会需求逻辑。

这两大体系在很长的时间内一直处于竞争状态,当前占主导地位的是盎格鲁北美体系。

正因为如此,美国科学基础数据库(ESI)成为当前世界一流学科的主要评价标准,为广大发展家所普遍接受。

尽管如此,欧洲大陆体系依然有可取之处。

事实上,盎格鲁北美体系也在积极吸收欧洲大陆体系的实践标准。

  大学具有浓厚的欧洲大陆体系色彩,强调社会需求一直是我们的传统,但是国际标准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两个一流建设”实质上是主体性和国际化双重挤压下的高等教育政策,一方面我们强调扎根大地办大学,遵循社会需求逻辑,重视特色;另一方面我们强调在国际可比指标上达到世界一流,遵循学术逻辑,借鉴国际经验。

当前世界有三个有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排名体系,除上海交通大学的大学学术排名体系依然

  坚持单一的学术逻辑,其他的两个排名(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泰晤士报)都既重视学术逻辑,又重视社会需求逻辑。

其中,社会需求逻辑主要通过学科声誉、学生满意度、社会贡献等来体现。

  根据“两个一流建设”的“以特色、世界一流为统领,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综合世界三大学科排名体系,我们认为世界一流学科的标准是:

一流的学者队伍、一流的学生质量、一流的科学研究、一流的学术声誉、一流的社会服务。

  为什么说这五个方面是世界一流学科的标准呢?

这是因为国外大学排名只是在学校层面把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纳入评价标准,在学科层面只重视科学研究。

国外的学科评估主要是了解院系的科研条件、科研活动和科研产出,尤其强调科研产出。

对科研产出的评价工具主要是基于ESI数据库,对一家学术机构五年内发表的学术论文进行计量分析,具体指标包括出版物的数量和他引率。

而强调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学科建设是一体的,我们不但在大学层面强调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在学科层面也强调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

我们认为,学科既是科学研究的平台,也是教学的平台;既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平台,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