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的农业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306382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教仁的农业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宋教仁的农业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宋教仁的农业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宋教仁的农业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宋教仁的农业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宋教仁的农业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ocx

《宋教仁的农业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教仁的农业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宋教仁的农业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ocx

宋教仁的农业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宋教仁的农业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宋教仁(1882—1913),字钝初,号渔父,生于湖南省桃源县,是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也是民初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

1912年4月,宋教仁正式出任唐绍仪内阁农林总长。

从这时开始,到他被刺去世,是宋教仁一生最重要的、对历史影响也最大的时期。

5月13日,宋教仁随唐绍仪在参议院发表演说,宣布施政纲领。

他认为农林与教育、实业和交通一样,应取渐进主义,“拟以十年为期,定国家施政之大方针”。

他主持设立了畜牧实验场、农政讲习所,特派专家到奉天、吉林实地调查林业,并提出了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思想。

宋教仁发展农业的实践和思想,对今天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学术界对此研究并不充分,笔者拟对宋教仁的农业思想作进一步探讨。

一、对农业基础地位的深刻认识

宋教仁的农业思想,突破了传统的“农本”思想,而且突破了小农经济的狭隘思想。

他认为应该走农业现代化道路,因而,他把农业的兴衰看作是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关的重要因素,充分认识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宋教仁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发展其他产业的基础和前提,人类的生存有赖于农业。

他指出,经济分为三个环节,即生产、交换和消费,而这一切的基础在于农业。

“人类之所需要者为衣食器用,而衣食器用或为天然产物,或为人力造成。

天然生产,出于农业,人力造成者,出于工艺,其间必有商贾之互相交易,即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也。

木业现虽属商业,以性质而论,则属森林,是可作消费交易生产也。

”(454)

宋教仁把清末民初中国的落后与农业发展的迟滞联系起来,认为只有把农业发展好了,国家才能够富强,充分说明了农业的重要地位。

从民生的角度来看,农业发展又有着更深层的含义。

宋教仁深忧中国农民的贫困,他指出,“自上年军兴,农田失业,师旅之后,若复继以凶荒,民既不保,国何能立。

”(394)继而,他督促各省都督、民政长官筹划良策,共同拯救国内同胞,“举凡各地方流民已否复业,雨旸是否应时,新谷有无成熟,荒田能否垦辟,以及蚕业、棉业、林业、渔业可否就地扩充,转饬各该地方长官与自治团体,就近调查,妥议办法。

”(394)只有这样,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民生主义才能够真正得以实行。

宋教仁认为,“民生主义,在欲使贫者亦富,如能行之,即国家社会政策,不使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447)如何才能使这种民生主义得以实现,惟有大力发展农业,使广大的民众得以解决温饱问题,这也是中国从古到今极为重要的问题。

二、对农业落后原因的分析

宋教仁认为,晚清以来中国之所以长期落后,在于农业的发展落后于其他国家。

他认真分析了中国农业长期落后的现状,总结得出农业落后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清政府国民经济枯槁,须依仗外债维持,且对农业缺乏必要的重视

清政府由于腐败无能,不得不借外债用以发展经济,但是管理方法不善,外债使用方式落后于国际形势。

宋教仁一针见血地指出:

“中国民穷财尽矣,而政府财政则更枯窘竭绌,不可言状。

去岁发表预算,至入不敷出有七千余万两之多。

”针对清政府借外债一事指出,“吾人非反对借外债也,且极主张借外债也,惟以管理债款之方法,使用借款之目的,与夫选定债权国之政策,皆非审慎周详,以研究其真正利害,而后逐绪行之不可。

而现政府皆不足以语此,故素昔不敢主张现政府之借外债,今则已矣。

彼竟借最危险之外债矣,其管理方法,使用目的,已足病国,固不俟论,而其最可恶者,则选定债权国政策,真是全昧于国际形势,开门揖盗,以断送四百余州之运命,故吾国人不可不深恶痛绝之也。

”(202)对于农业,清政府更是使用了许多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官吏,颁布了许多不利于农民的政令,在政策方面也缺少必要的支持。

(二)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造成中国农业长期滞后的又一重要原因

自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清政府逐渐为外力所征服,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不仅使中国农业的发展失去了独立的地位,也失去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在经济上成为帝国主义国家的原料基地和商品市场。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的侵略也由武力侵略转向经济侵略。

针对日本的侵略,宋教仁指出:

“二十年来,日本之跋扈飞扬,亦已极矣!

其注重者,大抵在武力的侵略政策,以故有甲午、甲辰两战役之胜利。

今乃鉴于国际形势变化推移之局,而复参用经济的侵略政策,驱其资本以角逐于东亚大陆,以制人之死命。

”(214)

(三)自然灾害频发,给农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自然灾害不断,引起宋教仁的高度关注。

宋教仁指出,东南水患“近之则十余年来,逐渐增甚,每发必成大患,至于近岁,益臻惨剧,怀山襄陵之状,滔滔皆是,几无宁岁。

”(244)1911年间,水灾更是严重,“今年之水灾殆遍于二十二省,无不有之,哀鸿遍野,民生日蹙,诚古今未有之奇变也。

”(334)自然灾害如此严重,农民的生存都成为严重问题,更不要说从事农业生产了。

那么自然灾害是怎么产生的呢?

宋教仁也给予了分析,他认为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为,例如:

山林滥伐、沿江沿湖土地开垦、堤防不固这些后果都是人为所造成的。

“水灾之原因何在乎?

曰水之来虽由于天变而使其为灾,则纯由于人为。

”(335)“我国近年非荒旱即水灾,哀黎遍地,赈济无及,良由农林腐败之故。

”(391)

(四)农业科技落后,资金不足,成为农业发展桎梏

宋教仁认为中国农业发展科技条件落后,资金严重不足,农民文化素质不高。

他指出:

“中国本农产国,然以人力不修,时遭水患,以致饥馑频闻。

”(493-494)中国的农民“以乏于经营农业之资力为甚”。

(495)这主要体现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长期失修、农业劳动者技能素质普遍低下、农业生产资金投入不足等方面。

农田水利设施由于战争、政治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缺乏维修,以致废弃,无法使用,“中国水利不讲者已久,不但失灌溉之利,且为害滋甚。

”(395)农业劳动者作为底层的普通民众,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愈来愈保守落伍,对于农业生产技能不能够熟练掌握,农业生产方式一如既往的陈旧,制约了农业技能的提升。

有一段材料足以说明晚清中国农业技术的落后,浙江一带,“施肥仍然是按照过去那样的一种不卫生的及臭气难当的方法进行的。

事实上所有农民都是完全按照阴历的同一节令,以完全一样的方法,用同他们祖先所用的同样简陋的工具,作同样的操作。

”另外,农业生产资金方面也由于农民的贫穷,无法到位,相关机械的采办更是难上加难。

在镇江一带,“农民太穷,无力购买改良的农具,同时,在对不同性质的土壤选用适当的肥料方面又太无知识。

”(13)在沈阳附近,“土壤特别缺乏腐植土,同时肥料价格极贵。

”(13)

三、对农业现代化方案的构想

通过对农业现状的调查和研究,针对农业发展落后的原因,宋教仁构想出了一套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方案,在实践中也提出了一系列可供操作的办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改善农业现状。

(一)对农业问题要高度重视,加强农业方面的理论研究

宋教仁把发展农业当成一门学问来研究,这是高于常人之处。

他认为,尤其不能忽略对农业的研究,否则农业难以发展起来。

“现在经济学问,于各团体均有密切之关系,发挥尽善,是政治家关照民事之最要紧问题也。

若云农业为生产之作用,不加研究不能发达。

……农业一项,中国更不经心。

兄弟在农林部搜查游学农业学生,不足百名,是不但政府对农业无丝毫作用,即国民亦不热心。

”(454)实际上,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提高其生产力,不但需要实践,更需要理论研究,从各方面加强对农业的指导。

因而,宋教仁指出:

“无学问不能发明。

”(455)只有当成一门学问来研究,农业才能够真正地有长远发展的保障。

(二)建立健全农业机构的基本制度,从法律方面完善各项规定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制度层面的支持,从法规制度上进一步明确农业发展的道路也是宋教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够从制度上保障农业的持续发展。

1912年5月9日,宋教仁发布《农林总长令》,开始派办事员筹划农林方面一切事务,并派出办事员25人。

宋教仁非常重视农林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先后制定了《垦殖厅官制草案》、《林务局官制草案》、《渔政厅官制草案》、《垦殖总管府官制草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并提交国务会议。

在实践方面,宋教仁在外蒙设置垦殖总管,在东北、西北等边远地区设置垦殖官厅等机构,不仅管理民众的移民边地、垦荒种地等事业,同时还能够保证边地的安定。

在内陆则设置了劝农所,目的是管理内陆湖泊沼泽荒地的开垦事宜。

同时,还制定了《农林部行政方针》、《农林部计划》等部门计划,为施政提供了基本原则。

例如在《农林部行政方针》中,宋教仁提出“以保护为主义,国内渔业上行为国家直接干涉而著手大纲”,(397)并且作了以下具体规定,其一,准备设立渔务局,在沿海各省分为四区,奉天为一区;直隶、山东为一区;江浙为一区;闽广为一区。

渔务局官吏归农林部直接管辖。

其二,编订暂行渔业令。

其三,与学部共同提倡水产高等专门教育,附行速成教育。

其四,奖励内海渔业及远洋渔业。

其五,调查以前渔业上的种种弊端,设法剔除。

其六,防止外国人侵夺渔业权。

同时,在农林部成立之初,宋教仁致电给各省劝道实业司,要求各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最后统一归农林部管理。

(三)以增加土地生产力为重点,提高农业生产力

要想发展农业,使农业增收增产,土地是关键的一个环节。

土地没有生产力,就无法改善农业的现状。

宋教仁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指出:

“农业纯为生产事业之一,当以增加其生产力为要着。

今后政府拟即以此为主义,而行种种之政策,并以增加土地之生产力为主,而副以设备。

”(395)因而,宋教仁主张设立农业金融、教育等各项机关,目的是为助长生产力,增加土地生产力。

由此,他提出了三项政策,其一,开垦土地。

中国土地荒废的不少,应该由政府鼓励农民去开垦荒地,采取农民自行经营而政府辅助的方针,即“放于人民,实行开垦,以尽地利”;(494)其二,兴办国有山林。

中国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就是山林,政府不知道保护,以致于坐失大宗利源。

农林部设立专部,专门开发山林。

由此,制定各项开发政策,尤其要在中原腹地一带采取积极的方法,积极提倡官有事业,发挥政府的作用;其三,兴修水利。

中国长期不重视水利事业的开发,不仅灌溉技术方面落后,而且造成了许多危害。

宋教仁指出,“今欲民间元气之回复,农产物之发达,则当治水。

”(494)他提出了六条方案,其一,采取一定的林业政策,广殖水源地森林;其二,疏导洞庭湖;其三,广开荆州以下黄州以上分排水势之支流;其四,废弃无良效的田地;其五,疏通江口;其六,恢复中江旧迹。

总之,他主张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工程,避免灾害的发生,进而有利于农业发展。

(四)设立金融机关和教育机构,培育科技人才,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和人才保障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就是资本短缺和人才不足。

尤其是前者,近代以来很少有人能够提出解决资本严重短缺的有效方案。

对此,宋教仁认为,由于中国农民缺乏农业经营知识和资本,因此准备设立拓殖金融机关、劝农金融机关等等,给农民提供财力支持。

宋教仁指出,“中国财政,纷如乱丝,久言整理,而终无整理之望者。

”(492)基于这种现状,宋教仁提出了整理财政的方法,其一,励行会计制度,订立会计法,设立会计机关,严密预算决算,去掉腐滥之弊端。

其二,统一国库,在中央设立总库,在地方设立支库,其他机关不得代行职权。

其三,设立中央银行,集中纸币发行权,其他私有银行和地方银行不得发行纸币,保证中央银行具有支配全国金融界的能力。

其四,整理公债,提高公债的信用。

其五,划定国费与地方费,区分国家行政与地方行政,地方自治经费为地方费,其余都是国费,属于中央,统一于国库。

另外,还主张划定国税和地方税,改良币制,等等。

以上这些措施的实行,宋教仁主张应该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能给农民增加负担,同时酌量引进外资。

在经营方法上,采取分期进行的原则,不可操之过急。

可以分为三期,从调查开始,获得第一手感性资料,然后进行相关制度、法规的制定工作。

当这两个步骤都完成之后,则可以开始进行具体层面的操作。

(395)可见,宋教仁是主张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脚踏实地地做好农业工作。

农业的发展需要科技,但是如果没有人才,科技也无法引进,更无法向广大农民进行普及。

在培养人才方面,宋教仁认为要从教育抓起,“教育为立国之本,振兴之道,不可稍缓。

”(495)他主张设立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关,开展法政教育、工商教育、中学教育、中小学师范教育和女子教育,以便使国民多获得政治常识、工商业知识,为普及教育培养师范人才,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设立农政讲习所和农事实验场以培育农业人才,认为必须“振兴农事教育”,(389)从而能够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农业种植方面的知识。

这样才能够加速农民由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向现代化的以市场为主导的新型农民转变,以农业生产主体的进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转型。

宋教仁认为,不论是军政、交通业还是农业,都需要大量的人才。

但是,现有的用人情况则差强人意,主要表现在各机关冗员太多,财政支绌,考试制度不健全,用人不当。

因此,应该例行官吏上岗考试制度,对于毫无专业知识,私人引进者,根据规定一概裁掉。

对于那些具有真才实学,对于专业十分精通的人才,则选拔上来,为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另外,对于失职行为要予以惩戒,专门设立考试及惩戒机关,以法律为保障,避免为官吏势力所破坏。

“凡以前不便于农民之官吏、政令,悉予罢除。

”(394)这样,就可以建立起一个系统的用人体系,从选人、用人到奖惩都有了一套规范可供参考。

四、宋教仁农业思想的现实意义

宋教仁虽然热衷于政党政治,但是在担任农林总长期间,他克尽职责,做了许多有价值的尝试。

《农林部官制》规定:

“农林总长管理农务、山林、畜牧、水产、垦殖事务并监督所辖各官署”,“农林部署左列各司:

农务司、林务司、渔务司”。

正如徐血儿在《宋先生传略》中所写:

“先生以非所长,不克展布。

然先生在职,拟定边境开垦、移民殖林诸法案,及外蒙设垦殖总管,内蒙、满洲设垦殖厅诸官制案,注意于实边保境之大计划。

”(410)宋教仁的农业思想对于当今解决“三农”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首先,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走农业现代化之路。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上重视,才能够真正实行。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可以说是一个农民大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

要在这样一个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可供借鉴的经验不多。

何况从近代以来,中国屡次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加上闭关锁国的政策,中国在经济方面已经十分落后。

面对这样的现实状况,宋教仁分析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只有发展好农业,才是进行其他一切行业的前提条件。

农业发展不上去,国民经济就难以巩固。

1912年5月10日,他在致黎元洪、黄兴及各省都督电中提出,“总期时和年丰,国利民福,以巩固民国基础,是教仁之夙愿。

”(394)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城镇化建设,如何处理农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是重要的课题。

农业现代化是发展农业的必由之路,只有确立这一方向,才能够保证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发挥国家在农业发展中的调控作用,制定相关的宏观政策和计划。

近代以来中国农业之所以落后,在于清政府对农业发展的忽视,特别是在政策、资金和技术投入方面的缺失。

对于农业,不仅没有投入,而且对于自然资源采取竭泽而渔的掠夺政策,经济上进行剥削,导致广大农民异常贫困,已经无法维持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

宋教仁的农业思想注重发展大农业,涵盖农、林、牧、副、渔业在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他擅长从制度和法律法规上设计,对农林部的设置进行了规划,对于部门的职责作了细致的分工。

这体现了他善于从理论上分析农业发展的步骤和方式。

因而,从这一方面来讲,“政府应提倡补助”,(455)加强国家对农业发展的调控作用,但是现实状况并非让人满意。

“虽唐总理有提纲挈领之志,各部部长各有励精图治之心,然人自为战,互相掣肘,不复成为有系统、有秩序之政见;加以党见分歧,心意各别,欲图和衷共济,更所难得。

”(405)宋教仁从政策的制定入手,先后起草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草案报立法机构批准施行,积极发挥政府在农业发展中的调控作用,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制度和法律保证。

从当前情况来看,农村土地问题、生态环境问题都需要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用法律来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这样才能使农业有可靠的劳动力资源。

再次,重视发展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的发展需要科技的不断更新。

宋教仁亲身实践,筹设种牛牧场,进行牛种改良实验。

农业现代化,实际上就是人的现代化。

宋教仁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主张从教育入手,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培养农业方面的科技人才,并且对考试制度、用人制度进行了规范。

当前“三农”问题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农民文化落后的现状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农业人才也显得不足。

粗放型的农业种植模式显然不能适应粮食需求的日益增大,只有从科技上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有效地解决农业发展问题。

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没有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明显增长,我们就难以理解国家总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增长是如何实现的。

最后,学习西方国家在农业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进行农业发展的尝试。

当前西方国家农业发展迅速,在科技、资金、管理等方面有较为先进的经验。

中国要想摆脱落后的局面,必须反对闭关自守,实行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就是要借助外国资本、人才、方法,发展本国的经济。

宋教仁指出:

“此皆为生产的事业,酌量输入外资,以为挹注,亦无不可。

”(495)同时,在借助外国资本的时候,要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宋教仁对于利权的维护很重视,他指出:

“今宜急求进步,挽回利权;欲挽回利权,必先从经济行政入手,如关于农业、工事、商事内,行政皆要积极施行。

”(455)

综上所述,宋教仁的农业思想对于当前发展农业科技、发挥国家在农业发展中的调控作用、学习西方先进的经验都具有启发作用。

受到当时条件的制约,这些措施和方案没有能够完全贯彻执行,也没有能够转变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农业的发展需要技术、资金、人才、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并非朝夕可取得成效。

在农业经济相对落后的晚清民初,能够提出这种具体翔实的方案,实属不易,对于当今解决三农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