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教考试大题及答案汇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96640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招教考试大题及答案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招教考试大题及答案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招教考试大题及答案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招教考试大题及答案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招教考试大题及答案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招教考试大题及答案汇编.docx

《招教考试大题及答案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招教考试大题及答案汇编.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招教考试大题及答案汇编.docx

招教考试大题及答案汇编

招教考试大题及答案

1.简述新课改中教师的角色的转变。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其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培养者;②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2.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

培养创造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的能力;

(4)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3、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

“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

“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

你更欣赏哪种回答?

为什么?

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

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某初二(3)班的许多学生,在一次考试中,因成绩不理想而情绪低落,教师里失去了往日的欢快和活泼。

班主任为缓解这种气氛,带领学生去溜冰。

学生一次次摔跤一次次又站起来,丝毫没有沮丧和气馁。

班主任就借机告诉学生:

“学会溜冰尚且需要经过无数次的摔跤才能成功,更何况复杂艰苦的学习呢?

”于是学生们放下心理包袱,信心十足的又投入学习中。

请结合案例说明班主任运用了什么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

从德育的原则来看: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从德育方法来看:

实际锻炼法。

招教考试常考论述题招考必备

1.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2、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

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其中

⑴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的原有知识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⑵学习不是简单地知识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的转变和结构的重组

2.结合教学实际论述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并不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看法。

2、这种在没有现成知识经验前提下的解释并不是都是胡猜乱想而是从他们的经验背景出发而推出合乎逻辑的假设。

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真正

地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作为学习新的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已有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的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

需要与学生共同就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作出某些调整。

4、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们看到那些与他们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3.论述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学习动机的培养

⑴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⑵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2、学习动机的激发

⑴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⑵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⑷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的分类

复述策略

认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计划策略

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监视策略

调节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努力管理策略

社会资源利用策略

5.论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⑴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⑵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⑶重视知识问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⑴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⑵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⑴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⑵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⑶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6.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⑴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⑵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⑶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⑴保护好奇心。

⑵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⑶鼓励独立性创新精神。

⑷重视非逻辑思维。

⑸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⑴发散思维训练。

⑵推测与假设训练。

⑶自我设计训练。

⑷头脑风暴法训练。

7.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时的注意事项

将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因为事实性的问题不能依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

2、对于与学生经验有关的逻辑性问题可以提供间接指导即给学生一定的暗示或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进一步推理而求得答案。

3、在进行间接方式指导时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能力强个性独立

的学生给以较少指导对于能力较弱个性依赖的学生给以较多指导直到到正确答案为

止。

8.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

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对课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

2、班级规模

班级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班级大小会影响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

其次学生越多学生间的差异越大课堂管理遇到的阻力可能也越大。

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

3、班级的性质

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教师不能用固定不变的课堂管理模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班级。

4、对教师的期望。

9.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怎样做学生喜欢的教师灵活运用才行

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者等多种角色。

1、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家长代理人他们希望教师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易接近等特征。

2、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知识传授者他们希望教师具有精通教学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等特征。

3、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人他们希望教师表现出公正、民主、合作、处事有伸缩性等特征。

4、如果学生把教师看成是模范公民则要求教师言行一致、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等。

5、如果学生将教师看成是朋友、心理辅导者则希望教师表现出同情、理解、真诚、关心、值得信赖等

10.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在教学过程方面的差异

1、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

专家教师的课堂规则制定得明确并且能够执行新手的课堂规则较含糊不能坚持下去。

2、吸引学生注意力。

专家教师上课有一套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

3、教材的呈现。

专家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回顾先前学习过的知识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4、课堂练习。

专家教师将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手段新手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种必经的步骤。

5、家庭作业的检查。

专家教师具有一套检查学生家庭作业的规范化、自动的常规程序。

6、教学策略的运用。

专家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策略并能够灵活运用

1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有何趋势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许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渐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现在世界上2/3以上的国家实行9年或9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制度。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的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二战后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步发生变化。

在形式上、内容上、入学目的和考评方法上也多种多样。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随着一次性教育相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正在缩小国际文化交流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现实这就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增加学制、学位、学分等的互通性。

12、试述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

终生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2)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是近1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的中青年都脱除文盲运动。

3)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

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13、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

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则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的。

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a.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b.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b.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学校自古以来就是宣传、灌输、传播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政策路线的有效阵地。

学校又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言论、教材、文章以及他们的行为是宣传某种思想籍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的现实力量。

c.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

14、试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因此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

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的条件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

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

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出现新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知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促进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的不断进步由此促进学校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改进与更新。

同样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验仪器等都是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发展水平。

3.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担当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

教育培养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

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一个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一个复杂劳动力把一个体力劳动者培养成一个脑力劳动者。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并且通过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5、试述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学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影响到他们对教育内容、方法的选择和方法的运用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教育过程中教育机制的设定。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一方面科学发展正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育活动遵循这种规律

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促进了教育数量的发展。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内容的记载与表达方式教学用具与器材的制造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作用。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因为它是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

教育作为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其作用一方面在于科学的继承与积累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加以总结和系统化另一方面在于科学的扩大再生产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传授给新的一代使他们又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生产出更新的科学成果。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科学的体制化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最初很多科研机构是建在大学里的。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着直接的科研工作这在高校里尤为突出。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

16、试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它把人的全面发展既看成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对于共产主义新人的理想蓝图的描绘。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

要点

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2.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才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规律并为我们制定教育的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

17、为什么说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它强调的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和准确性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

因此传统教育把掌握知识本身作为教学目的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积累的过程。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也不可能得到重视。

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

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18、试述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面。

1.传道者角色。

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

教师对学生的“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等也有引导和示范的责任。

2.授业、解惑者角色。

教师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授给年轻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3.示范者角色。

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4.管理者角色。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5.朋友角色。

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作他们的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们当作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

6.研究者角色。

教师工作对象的千差万别以及教学内容的不断发展变化决定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19、试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能否正确履行教师角色根本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教师应该对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能广泛而准确的掌握对基本的技能熟练运用对学科的基本结构能深入的理解。

第二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包括学科间的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等。

第三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包括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动向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了解学科发展的因素该学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及在社会生活、生产实践中的表现形态。

第四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包括领悟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和方法等。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要有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愿意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信念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对教育功能有全面的认识全面理解素质教育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生观全面理解学生的发展理解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第二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比如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知识和影响学生的重要手段。

没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第三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重视进行科研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融进自己的思想感情

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师的研究还包括教育研究通过教育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更大发展。

20、怎样理解直观性教学原则

1.原则的含义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的理解书本知识

和发展认识能力。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根据教学的任务、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正确运用直观教具。

第二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并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在观察中的疑难。

第三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教师用语言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能使学生形成生动的表象或想象也可起直观的作用。

21、举例说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

1.原则的含义启发性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第二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要注意提问、激疑启发他们的思维不仅启发学生理解知识还要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

第三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发扬教学民主。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3.举例略。

22、巩固性原则的含义及要求是什么

1.原则的含义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要引导学生把理解知识和巩固、记忆知识联系起来。

第二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安排好复习的时间等。

第三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23、什么是循序渐进原则贯彻要求有哪些

1.原则的含义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贯彻原则的基本要求

第一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要求教师深入领会教材的系统性结合学生认识特点进行讲授。

第二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要围绕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以保证学生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