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与教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41113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镇化与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城镇化与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城镇化与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城镇化与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城镇化与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镇化与教育.docx

《城镇化与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镇化与教育.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镇化与教育.docx

城镇化与教育

做优教育品牌提升城镇竞争力

——对抚州发展教育助推城镇化进程的思考

城镇化是一个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过程,是现代工业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向城镇进化、农村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型发展的历史过程。

助推城镇化的有利因素有许多,但教育是不可替代的一方面。

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体会,对大力发展教育,助推城镇化进程做了一些调研和思考。

一、发展教育对城镇化的重要意义

教育与城镇化有互动效应,两者互为促进、互为支撑。

本文主要讨论教育促进城镇化的有利因素,因此,在认同两者互动效应的同时,我们发现前者对后者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发展教育对城镇化有加快进程、提供人才、凝聚人气、提升内涵等作用。

另一方面,发展教育对城镇化有许多必要性。

(一)发展教育对于城镇化进程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1、教育水平的提高能加快城镇化率的提高。

理论界有研究表明,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提高在短期和长期都有利于城市化率的提高,即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

美国经济学家米凯•吉瑟早在1965通过计量研究表明:

在农村地区,教育水平提高10%,能多诱导6%-7%的农民迁出农业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产业,与此同时农民的收入提高5%。

西奥多•W•舒尔茨的研究也指出:

“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之迁移行为(对于农村劳动力来说,迁移意味着从农村地区迁移到城镇,也即城镇化的过程)总会比受教育较少的劳动者具有更好的效果,因为人的素质的提高可以使人有更多的工作机会,也能够更有效的寻找工作信息。

”我国朱劲松博士在《我国农村教育水平与城市化率实证研究》一文中,通过实证数据分析得出:

当农村劳动力人均受教育水平提高一年时,在当年城市化率会提升约0.72个百分点,在接下来的两年里导致城市化率继续提升0.68个百分点(1.22-0.54)。

可见,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是有利于城市化率提高的。

因此,发展教育对于加速城镇化进程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发展教育为城镇化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

世界银行报告指出:

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GDP就会增加9%。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基石,也是综合国力的核心。

所以,一个地区要有综合实力,必须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的人才,建设一流的城镇。

当前,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据说今天一个人一年的信息接受量相当于17世纪英国一个农场主17年阅读量的总和。

信息知识日新月异,不依靠教育,提高市民知识水准,就无法为城镇化提供实用人才。

因此,大力发展教育,加快教育创新,实现人力资源的深开发,是城镇化建设中增长经济和提高质量的重要支撑,对加快城镇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3、完善的教育体系能提升城镇人气。

一是高质量教育吸引农村人口转移。

为追求优质教育资源,许多农村家长将子女转往城镇读书,同时,为了给子女在城镇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自己也进城从事第三产业,以便就近照顾孩子。

这在本质上,加速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二是教育基础设施提升新城区人气。

“移民先移校、移校促移民”。

政府为了拉大城市框架,新规划建设的新区,往往在短期内存在入住率低、人气不够的现状。

此时,如果能科学规划,建设比较优质的基础教育设施,能迅速集聚人气,吸引更多的市民融入新区,充实新区,从而最终拉动新区发展。

三是通过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凝聚人气。

教育是拉动消费的一个重要产业,能带动房地产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老师与学生的到来不仅使城市充满活力,而且由于他们的消费,带动了城市的服务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迅速凝聚人气。

有些学校,尤其是职业院校,为了人才培养的需要,往往配套建立实习工厂或车间,将产学研有机结合,开展生产或技术服务,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促进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

所以,往往一所学校所在地,就是一块人气聚集地。

4、教育可以提升城镇化内涵。

发展教育提高市民素质是增强城镇软实力、提升城镇化内涵的关键途径。

城镇化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农村生活向城镇生活的升级转化,通过教育能更新市民的思想观念、普及市民的现代文明,促使市民更加适应城镇化要求。

再则,一个企业有自己的文化,一个城市也应该有自己的文化。

一个地区有高质量的文化内涵,就有不一般的城镇化发展势头。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决定着每个人的思维与行为;文化是社会文明的必备底蕴,培育市民健康向上的人文追求;文化是城镇化的丰富内涵,能增进市民文化认同感和生活幸福指数。

要加强城市文化的影响力,唯有通过长期的教育、宣导来积淀,因此提升市民素质才能提升城镇内涵。

(二)发展教育对城镇化进程有其必要性

1、城镇规模的扩大,要求重新布局教育网点。

城镇化必定带来城市框架的拉伸和地域面积的扩大,这些扩大的地域必须要有配套的基础设施,教育基础设施是其中之一。

因此,城镇化带来城市框架变动后,义务阶段基础教育网点布局就因根据变化,统筹考虑、超前谋划、科学布局,制作出科学的城区校园网点规划。

2、城镇受教育人口的增多,要求增加教育资源。

城镇化不仅仅包括农村地域变革为城镇地域的直接转变,也包括农村人口由农村进城镇的转移。

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城镇,势必带来城镇受教育人口的迅速增加,原来的城镇教育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

3、城镇化对人才的需要,要求教育发挥培训作用。

城镇化建设中,由于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工业的进驻、科学技术的运用等原因,相对于农村经济从事简单务农工作的农民,还需要掌握一定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

具体来说,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具备简单技能的劳动者,如管道工、清洁工等;第二个层次是具有较高专业技术的劳动者,如钳工、车工、缝纫工等。

第三个层次是知识全面、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如职业经理、工程师等。

这些人才,都需要掌握不同程度的基本技能和文化知识。

而现有农民工的知识和技能,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工业发展的需要。

只有通过发展教育,才能培养相适应的人才。

4、城镇居民对教育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从乡村农民转变为城镇市民后,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他们需要自觉或不自觉的在自我意识、环境意识、开放意识、求知意识等方面,有一些转变。

他们越发意识到只有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才能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

自身需求和社会氛围都促使新市民对教育有了更高的需求。

有的需要通过教育提升素质,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有的需要修炼一门爱好,更好的陶冶情操。

这些对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促使教育必须作出自己的调整,围绕城镇化来布局,满足城镇化建设的需要。

二、城镇化进程中发挥教育积极意义的良好举措

发展教育对城镇化的积极意义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从国内到国外,许多地区在发展教育助推城镇化方面都有值得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1、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以美国为例,近百年来,支撑美国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主要因素是人才。

美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据了解,美国公立学校从小学到高中全部实行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甚至学习用品和早、午餐都是免费的。

美国读书的环境是宽松的,但学校设施条件是一流的。

又比如,日本增加教育投资,加紧培养人才,对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据统计,在1950-2000年的50年间,日本财政支出中的教育经费从15.98亿日元增加到55039亿日元,猛增3443倍。

教育经费的增加,为各地区工业现代化和城市经济发展培养出大批各类技术、管理人才和熟练劳动者。

人才的集聚,对日本的城镇化进程越来越成为重要的促进因素。

日本的一些有识之士认为:

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是政府加强宏观管理的第一条“成功经验”。

回到国内的陕西吴起县,以免费教育促进城镇化的举措引起了巨大反响。

位于延安西北部的这个“小”县城,却坚持实施着一个“不小”的举措:

从幼儿园到高中全部免费教育,而且孩子全部实施寄宿制。

除此之外,年龄45岁以下的人,进行各类技能培训也都由政府“埋单”。

市民节省出来的钱,可以转化为买房子等其他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此外,由于学校调整,大量学生和家长流入城镇,使吴起县的城镇人口由2005年的3万人增加到目前的6.9万人,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23.6%提高到今年的51.4%,城镇化速度加速两倍。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优先解决教育这样的民生问题,对城镇化的速度和质量提高益处很大。

2、按照城镇化需求布局教育网点。

教育网点布局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是服务于城镇化建设的必要举措。

不少地区都存在预测城镇化发展失误而反复调整的教训,但在有的地区也产生了较符合发展趋势的经验。

如北京顺义区的具体做法是:

以北京东部重点开发带、卫星城和空港城为重点,带动中心镇和建制镇的学校布局调整,坚持城(镇)乡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服务群众、提高质量,整合资源、促进平衡,适度超前、服务发展的原则。

这一举措,为该区城镇规模的扩大提供了与之配套的教育基础设施,解决了城镇化过程中教育网点配置不够或不合理的问题。

3、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提高教育质量是城镇化本质要求,也是加速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手段。

许多农民家长移居城镇并不是为了创业,而是为了给下一代谋求优质的教育资源。

所以,有些地区在优质教育资源一时还无法在广大城乡均衡配置时,采取分步走的形式,先将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于少数重点城镇,其所带来的人口集聚效应十分明显。

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还要充分考虑进程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问题。

从现实来看,没有城市户籍或离开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童,在所居城市很难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

在一定程度上说,“依户籍地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是妨碍流动农民工子女进入城市公办学校上学的直接原因。

所以,要加快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地位,同时要以公办学校为主,民办教育为辅,合理配置现有的教育资源,实现现有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解决了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等实质性问题,才能实现农民群众向城镇市民的本质转变,从而加速城镇化进程。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在提升农民转移培训质量上起到龙头作用,能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大量实用型人才。

好的职业教育,第一,要育人为本,符合教育和适材成长的规律性;第二,要适需对路,追求供给与需求配合的适时性;第三,要打好基础,适应知识与岗位需求的多变性;第四,要适应超前,促进劳动力良性转移的持续性。

许多地区发挥职业教育作用,培养出大量优秀人才。

如四川省,以72个省级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为主力军,带动各地职业教育学校、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培训机构共同发展,该省德阳市2000年正式启动“2112”教育富民工程,即每个示范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每年引进推广2个以上先进农科项目,建立1处以上实验示范基地,平均每村扶持1个示范户,培训农村劳动力达到20%以上。

江苏省为提高转移劳动力培训质量,以农村新增劳动力为重点,进行就地转移培训、联合培训、创业培训和网络技术及现代远程教育等多种模式的培训。

这些地区的有力举措,充分发挥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为城镇化建设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促进了当地城镇化进程。

5、做强教育品牌。

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教育也逐渐成为一种产业,教育的强势发展甚至能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所品牌学校,能提升城市的知名度。

一个响亮的教育品牌,就是一个城市的名片。

纵观国内外,许多城市因为本地学校的知名度而名扬天下,并具有与众不同的吸引力。

如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所在地的波士顿,它就像个磁铁般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学生前来就读,成为全美国外籍学生最多的城市。

该市是美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现在发展为高等教育和医疗保健的中心,它的经济基础是科研、金融与技术—特别是生物工程,并被认为是一个全球性城市或世界性城市。

这些成就,与他的辉煌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又比如,湖北的石岗,一直坚持走教育强市战略,他响亮的教育品牌为其城镇化进程作出了非凡贡献。

黄冈的基础教育全国有名,特别是大名远扬的黄冈一中,它在高考和各种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被业内视为“黄冈神话”。

因此,教育对尚不富裕的黄冈而言,无疑是捏在手里的一张“王牌”。

目前,黄冈已加入“1+8”的武汉城市圈,试图充分利用自己的智力资源,经营好独特的教育品牌,把黄冈打造成为全国基础教育的示范基地、体制机制创新的样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将黄冈的基础教育优势和武汉城市圈中其他城市的教育资源整合,让品牌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在拥有了强大的教育品牌影响力后,该品牌所产生的经济和政治融合力可以裂变为超强的教育集团并使之市场化运作,使之向集团化、规模化、专业化、精品化方面发展。

该教育品牌的无形资产和其拥有的融资能力、盘活资产的能力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它带来教育效益的同时,给城市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无法估量的。

三、抚州发展教育助推城镇化的有益尝试

抚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充分运用教育力量来提升城镇化内涵、加速城镇化进程。

为了适应城镇化、助推城镇化,在布局中小学教育网点、整合教学资源、加大教育项目投入等方面都做了一些有益尝试。

(一)以科学布局适应城镇化需要

1、编制中心城区中小学布点规划。

由于城区框架的拉大,抚州市中心城区在实验学校开学前,临川大道以南迎宾大道以北金巢经济开发区管辖地段约10平方公里范围没有一所完小,上顿渡城区龙津路以东至临川新城范围内无一所小学,有的学生上学单程达4公里,极不方便。

2008年市财政拨款20万元编制《抚州中心城区和上顿渡城区中小学布点专项规划》。

这个规划,一是注重了超前性,与《抚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严格一致,规划面积约7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约76万;二是注重了科学性,综合考虑了人口密度、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城市建设规划和中小学现状以及教育发展趋势;三是注重了规范性,严格依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体现了“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M,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的要求。

这一规划填补了市中心城区学校布点中长期规划的空白,对今后一段时期中心城区学校建设工作将起到一个指导作用。

2、解决部分城区成班率过高的问题。

从2000年至今,抚州市城镇人口激增近60万人,受教育人口也相应增加,原来的教育资源已远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城镇中心凸显教育网点过少、成班率过高等问题。

以抚州市城区为例,针对城镇化带来的成班率过高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启动了一系列工程,加快中心城区校园建设。

建设了市实验学校,改造了西湖绿洲小学、临川八小、临川十小,扩建了临川六中、三中。

同时计划在上顿渡城区,新建临川七小、扩建临川一小、临川五小三所学校等等。

这些学校的建成和改造,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区的中小学成班率过高的压力,给学生创造了更好的学习环境。

3、高起点建设学校亮点工程。

对于新建或是扩建的校园,市政府都要求将其建设成城镇的优质工程、亮点工程、精品工程。

如临川一中新校区是由上海东南建筑设计院设计的,市实验学校是由美国CND国际建筑设计集团下属单位北京圣帝国际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设计的。

高标准、高规格的设计和施工,确保了新建学校有品味、有特色,使之一律成为城镇化建设中的亮点或标志性建筑物,从而提升城镇美感和品味。

(二)以资源整合助力城镇化发展

1、整合职业教育资源。

抚州市政府将抚州文艺学校、抚州农校、抚州经贸学校、抚州技工学校、江西机械电子技工学校合并,组建了抚州职业技术学院,并征地500亩,投入近3亿元在抚州教育园区建设新校区。

在学校合并中,尽管遇到包括政策障碍、资金短缺、职工分流等诸多困难,但市政府从大局出发,最终作出这一果断决策。

根据以市政府办等多个单位组成的专题调研组分析,这一决策至少带来这样几个方面的有利因素,一是有利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好的服务于抚州赶超发展的大局;二是有利于优化我市教育结构,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三是有利于筹集职院新校区建设资金,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资金使用效率;四是有利于整合各校优质教学资源,打造职院的专业品牌和拳头产品;五是有利于发挥相关部门优势,增强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这些方面都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都有利于抚州的城镇化建设。

2、整合中学教育资源。

在中学教育资源整合中,实施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优质高中建设工程,危房改造工程,寄宿制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改善了中学办学条件。

同时,市政府强化措施,加大了教师资源整合,每年对基础教育进行考评,促使县级政府为学校每年招聘1000多名教师,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助力度,有针对地安排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校长和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职任教,推进了教育均衡发展和中学教育改革,提高了教师资源利用率,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规模,提升了全市教育质量。

(三)以项目建设提升城镇化水平

近年来,抚州市通过抓项目带动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

其中,教育基础项目占的比例相当高。

2008年市中心城区23个重点城建项目中,学校建设项目有3个(临川一中、临川二中、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投资额4.1亿元;2009年市中心城区开工建设重点项目40个,完成投资额80亿元,其中财政投入20亿元,单教育类就占了6个,投资额6.7亿元;2010年市中心城区重点项目53个,投资额250亿元,其中财政投入50亿元,教育类项目4个,当年投资额2.8亿元(包括市实验学校、中医药高专新校区一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二期工程及金巢小学改造工程)。

这些数据一方面体现抚州市优先发展教育的坚强决心,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市政府将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加速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推进。

四、抚州发展教育助推城镇化的努力方向

在认识到发展教育助推城镇化进程的积极因素后,抚州在教育发展的扎实基础和良好态势上,应进一步坚定大力发展教育的信念,围绕城镇化进程和目标,在科学布局、均衡发展、打造特色等方面作出更大努力,用发展快、质量高、特色明的教育优势促进城镇又好又快发展。

(一)服务城镇化发展大局,坚定教育强市策略

1、进一步强化优先发展教育意识。

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既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热点因素”。

抚州要将教育立于突出位置并发挥其最大作用,就要进一步坚定教育强市的策略,一如既往优先发展教育。

要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用更实的举措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始终围绕“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这一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需求。

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努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推进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2、保障教育经费投入。

政府要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

要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

要加强制度创新,完善教育经费的多元投入机制,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

特别是要加大社会融资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积极开展国有民办、公办民助、集团化办学等多种办学模式实验。

同时,要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强化重大建设项目和经费使用全过程的见监督审计,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

3、把握教育改革发展新要求。

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展开,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划教育新发展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纲要》提出了今后十年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一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二是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三是到2012年要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至4%。

会议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教育改革发出了动员令,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吹响了进军号,预示教育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到来,同时也给我们的教育事业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要把握教育发展新要求,最关键在于,一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促进人人享受公平的受教育权利;二是注重教育内涵发展,严格执行课程标准、深化教学方法改革,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三是加强素质教育,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结合城镇化规划框架,完善教育网点布局

结合城镇化规划框架,科学布局教育网点,是满足人民群众需要和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必要举措。

在《抚州中心城区和上顿渡城区中小学布点专项规划》的基础上,抚州市可以结合城镇化的建设目标,全盘考虑、科学分析、超前设计,制定出全市教育网点专项布局规划。

这项规划要纳入城市统一规划,适应城镇化的发展需要。

以义务教育阶段校园网点布局为例,对于城镇化而言,至少要解决新城区适龄孩童就近、方便、安全就学和缓解老城区教学基础设施落后两个问题。

对于网点布局,有个概念值得一提,那就是教育园区建设。

江西省决定在全省范围内用三年(2010-2012)时间筹集30亿元资金,建设300多万平方米校舍,推进城镇新区教育园区建设工作。

城镇新区教育园区建设要求:

合理布局和科学规划,发挥园区学校共享体育场、图书馆等文化体育教学设施;同时优化配置师资等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设施的服务功能,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等协调配套,促进教育园区的持续健康发展。

这一举措提出的背景是:

近年来江西省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全省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27.7%提高到2009年的42.6%。

与此同时,农村学生进入城镇学校就读,城镇学校规模明显扩张,“大班”现象日益突出,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发生了新的变化。

建设教育园区,可以吸引更多农村学生进城入学,带动农民进城,壮大城镇规模,促进城镇经济发展,从而实现“建设一个园区、凝聚一方人气、拉动一轮消费,做大一个城镇”的社会综合效益。

可见,这项措施对抚州完善城市教育网点布局的规划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抚州市获得的2个教育园区建设试点名额。

按照省政府要求将教育园区建设好,将为抚州教育网点布局规划提供很好的经验。

(三)立足城镇化人才需求,均衡发展各类教育

1、大力发展义务教育,为抚州城镇化建设人才夯实基本功。

切实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是有利于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基础性工程。

相对于良好的高中阶段教育,抚州的义务教育状况较为薄弱,这与广大市民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也不相适应。

义务教育不是简单地完成任务,而是应该有高质量的产出。

在新形势下,发展好义务教育,一是要保障均衡发展。

要着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

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逐步取消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和重点班。

二是要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小班教学,开足开好规定课程。

三是要注重学生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科学安排学生学习、生活、锻炼时间,减轻学生负担,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帮助学生在健康快乐中成才。

2、重点发展职业教育,为抚州城镇化提供实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的应用人才。

抚州市的职业教育,应以城镇化建设人才需要为导向,以抚州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重点为农民进城从事二、三产业提供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为城镇企业输送优秀专业人才,促进城镇化进程。

3、全面推进与高校的合作,为抚州城镇化寻求智力支援。

2010年4月22日,抚州市人民政府和东华理工大学举行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

这是实现抚州经济腾飞与东华理工大学不断发展双赢局面的好举措。

坐落于抚州的东华理工大学、南昌大学医学分院、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学校各有特色,均具备大量的智力资源,对于抚州城市建设布局和某些专业领域的发展都能开展深度的研究和提供战略性的意见。

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各大院校的教学、科研、科技和人才优势,与它们进一步细化合作事项、合作方案,推动双方交流合作实质性开展。

可以通过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