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与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有关的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252489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24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化学与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有关的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化学与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有关的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化学与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有关的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化学与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有关的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化学与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有关的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化学与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有关的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

《高考化学与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有关的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化学与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有关的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化学与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有关的压轴题附详细答案.docx

高考化学与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有关的压轴题附详细答案

高考化学与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有关的压轴题附详细答案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1.南京理工教授制出了一种新的全氮阴离子盐—AgN5,目前已经合成出钠、锰、铁、钴、镍、镁等几种金属的全氮阴离子盐。

(1)基态Mn2+的价电子排布式为____;银与铜位于同一族,银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___区。

(2)[Mg(H2O)6]2+[(N5)2(H2O)4]2-的晶体的部分结构如图1所示:

N、O、Mg元素的前3级电离能如下表所示:

元素

I1/kJ∙mol-1

I2/kJ∙mol-1

I3/kJ∙mol-1

X

737.7

1450.7

7732.7

Y

1313.9

3388.3

5300.5

Z

1402.3

2856.0

4578.1

①X、Y、Z中为N元素的是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

②从作用力类型看,Mg2+与H2O之间是________、N5与H2O之间是________。

③N5-为平面正五边形,N原子的杂化类型是_______。

科学家预测将来还会制出含N4-、N6-等平面环状结构离子的盐,这一类离子中都存在大π键,可用符号π

表示,其中m代表参与形成大π键的原子数,n代表参与形成大π键的电子数(如苯分子中的大π键可表示为π

),则N4-中的大π键应表示为_________。

(3)AgN5的立方晶胞结构如图2所示,Ag+周围距离最近的Ag+有_______个。

若晶体中紧邻的N5-与Ag+的平均距离为anm,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则AgN5的密度可表示为_____g∙cm-3(用含a、NA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3d5dsZX最外层为2个电子,X为镁;N的2p轨道处于半充满的稳定状态,其失去第一个电子较难,I1较大,则Z为氮元素配位键氢键sp2

12

【解析】

【分析】

(1)根据构造原理书写出25号Mn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Mn原子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得到Mn2+;根据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确定Ag在周期表所属区域;

(2)①根据元素的电离能大小结合原子结构确定X、Y、Z三种元素,然后判断哪种元素是N元素;

②根据图示,判断晶体中阳离子、阴离子中含有的作用力类型;

③结合N5-为平面正五边形结构,结合原子杂化类型与微粒构型关系分析判断,结合微粒的原子结构分析大π键的形成;

(3)根据晶胞中离子的相对位置判断Ag+的配位数,利用均摊方法计算1个晶胞中含有的AgN5的个数,结合ρ=

计算密度大小。

【详解】

(1)Mn是25号元素,根据构造原理可得Mn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54s2,Mn原子失去最外层2个电子得到Mn2+,其价电子排布式为3d5;Ag、Cu在周期表中位于第IB,发生变化的电子有最外层的s电子和次外层的d电子,属于ds区元素;

(2)①X的第一、第二电离能比较小且很接近,说明X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容易失去,则X为Mg元素,Z的第一电离能在三种元素中最大,结合N原子2p轨道处于半充满的稳定状态,其失去第一个电子较难,I1较大,可推知Z为N元素,Y是O元素;

②在该晶体中阳离子[Mg(H2O)6]2+的中心离子Mg2+含有空轨道,而配位体H2O的O原子上含有孤电子对,在结合时,Mg2+提供空轨道,H2O的O原子提供孤电子对,二者形成配位键;在阴离子[(N5)2(H2O)4]2-上N5-与H2O的H原子之间通过氢键结合在一起,形成N…H-O,故二者之间作用力为氢键;

③若原子采用sp3杂化,形成的物质结构为四面体形;若原子采用sp2杂化,形成的物质结构为平面形;若原子采用sp杂化,则形成的为直线型结构。

N5-为平面正五边形,说明N原子的杂化类型为sp2杂化;在N5-中,每个N原子的sp2杂化轨道形成2个σ键,N原子上还有1个孤电子对及1个垂直于N原子形成平面的p轨道,p轨道间形成大π键,N5-为4个N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带有1个单位负电荷的阴离子,所以含有的电子数为5个,其中大π键是由4个原子、5个电子形成,可表示为

(3)根据AgN5的晶胞结构示意图可知,假设以晶胞顶点Ag+为研究对象,在晶胞中与该Ag+距离相等且最近的Ag+在晶胞面心上,通过该顶点Ag+可形成8个晶胞,每个面心上的Ag+被重复使用了2次,所以与Ag+距离相等且最近的Ag+的数目为

=12个;在一个晶胞中含有Ag+的数目为8×

+6×

=4,含有N5-的数目为1+12×

=4,晶胞体积为V=(2a×10-7)3cm3,则ρ=

g/cm3。

【点睛】

本题考查了物质结构,涉及电离能的应用、作用力类型的判断、大π的分析、晶胞计算,掌握物质结构知识和晶体密度计算方法是解题关键,要注意电离能变化规律及特殊性,利用均摊方法分析判断晶胞中含有微粒数目,结合密度计算公式解答。

2.为探究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甲同学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先取一定量的工业用乙烯气体(在储气瓶中),使气体通入溴水中,发现溶液褪色,即证明乙烯与溴水发生了加成反应;乙同学发现在甲同学的实验中,褪色后的溶液里有少许淡黄色浑浊物质,推测在工业上制得的乙烯中还可能含有少量还原性气体杂质,由此他提出必须先除去杂质,再让乙烯与溴水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设计的实验________(填“能”或“不能”)验证乙烯与溴发生了加成反应,其理由是________(填序号)。

①使溴水褪色的反应不一定是加成反应

②使溴水褪色的反应就是加成反应

③使溴水褪色的物质不一定是乙烯

④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就是乙烯

(2)乙同学推测此乙烯中一定含有的一种杂质气体是________,它与溴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

在实验前必须全部除去,除去该杂质的试剂可用________。

(3)为验证乙烯与溴发生的反应是加成反应而不是取代反应,丙同学提出可用

试纸来测试反应后溶液的酸性,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能①③

溶液(答案合理即可)若乙烯与

发生取代反应,必定生成

,溶液的酸性会明显增强,若乙烯与

发生加成反应,则生成

,溶液的酸性变化不大,故可用

试纸予以验证

【解析】

【分析】

根据乙同学发现在甲同学的实验中,褪色后的溶液里有少许淡黄色浑浊物质,推测在工业上制得的乙烯中还可能含有少量还原性气体杂质,该淡黄色的浑浊物质应该是具有还原性的硫化氢与溴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的硫单质,反应方程式为

,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

(1)根据乙同学发现在甲同学的实验中,褪色后的溶液里有少许淡黄色浑浊物质,推测在工业上制得的乙烯中还可能含有少量还原性气体杂质,则可能是该还原性气体与溴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溴水褪色,则溴水褪色不能证明是乙烯与溴水发生了加成反应,所以①③正确,故答案为:

不能;①③;

(2)淡黄色的浑浊物质是具有还原性的硫化氢与溴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的硫单质,反应方程式为

;选用的除杂试剂能够除去硫化氢气体,但是不能与乙烯反应,也不能引入新的气体杂质,根据除杂原则,可以选用

溶液,故答案为:

溶液(答案合理即可);

(3)若乙烯与

发生取代反应,必定生成

,溶液的酸性会明显增强,若乙烯与

发生加成反应,则生成

,溶液的酸性变化不大,故可用

试纸予以验证,故答案为:

若乙烯与

发生取代反应,必定生成

,溶液的酸性会明显增强,若乙烯与

发生加成反应,则生成

,溶液的酸性变化不大,故可用

试纸予以验证。

3.著名化学家徐光宪在稀土化学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被誉为“稀土界的袁隆平”。

稀土元素包括钪、钇和镧系元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基态二价钪离子(Sc2+)的核外电子排布式____,其中电子占据的轨道数为____。

(2)在用重量法测定镧系元素和使镧系元素分离时,总是使之先转换成草酸盐,然后经过灼烧而得其氧化物,如2LnCl3+3H2C2O4+nH2O=Ln2(C2O4)3∙nH2O+6HCl。

①H2C2O4中碳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____;1molH2C2O4分子中含σ键和π键的数目之比为___。

②H2O的VSEPR模型为___;写出与H2O互为等电子体的一种阴离子的化学式_______。

③HCI和H2O可以形成相对稳定的水合氢离子盐晶体,如HCl∙2H2O,HCl∙2H2O中含有H5O2+,结构为

,在该离子中,存在的作用力有___________

a.配位键b.极性键c.非极性键d.离子键e.金属键f氢键g.范德华力h.π键i.σ键

(3)表中列出了核电荷数为21~25的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Sc

Ti

V

Cr

Mn

核电荷数

21

22

23

24

25

最高正价

+3

+4

+5

+6

+7

 

对比上述五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你发现的规律是___________

(4)PrO2(二氧化镨)的晶胞结构与CaF2相似,晶胞中Pr(镨)原子位于面心和顶点。

假设相距最近的Pr原子与O原子之间的距离为apm,则该晶体的密度为_____g∙cm-3(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不必计算出结果)。

【答案】1s22s22p63s23p63d110sp2杂化7:

2四面体形NH2-abfi五种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数值等于各元素基态原子的最高能层s电子和次高能层d电子数目之和

【解析】

【分析】

(1)Sc(钪)为21号元素,1s22s22p63s23p63d14s2,据此写出基态Sc2+核外电子排布式;s、p、d能级分别含有1、3、5个轨道,基态Sc2+的核外电子3d轨道只占了一个轨道,据此计算Sc2+占据的轨道数;

(2)①根据杂化轨道理论进行分析;根据共价键的类型结合该分子的结构进行分析计算;

②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分析H2O的分子空间构型;等电子体是原子数相同,电子数也相同的物质,据此写出与之为等电子体的阴离子;

③HCl∙2H2O中含有H5O2+,结构为

,据此分析该粒子存在的作用力;

(3)根据表中数据,分别写出Sc、Ti、V、Cr、Mn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

3d14s2、3d24s2、3d34s2、3d54s1、3d54s2,则有五种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数值等于各元素基态原子的最高能层s电子和次高能层d电子数目之和;

(4)根据均摊法进行计算该晶胞中所含粒子的数目,根据密度=

进行计算。

【详解】

(1)Sc(钪)为21号元素,基态Sc2+失去两个电子,其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1s22s22p63s23p63d1,s、p、d能级分别含有1、3、5个轨道,但基态Sc2+的核外电子3d轨道只占了一个轨道,故共占据1×3+3×2+1=10个,故答案为:

1s22s22p63s23p63d1;10;

(2)①H2C2O4的结构式为

,含碳氧双键,则碳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sp2杂化,分子中含有7个σ键、2个π键,所以σ键和π键数目之比为:

7:

2,故答案为:

sp2杂化;7:

2;

②H2O中O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

,且含有两个2个孤对电子,所以H2O的VSPER模型为四面体形,分子空间构型为V形,等电子体是原子数相同,电子数也相同的物质,因此,与H2O互为等电子体的阴离子可以是NH2-,故答案为:

四面体形;NH2-;

③HCl∙2H2O中含有H5O2+,结构为

,存在的作用力有:

配位键、极性键、氢键和σ键,故答案为:

abfi;

(3)根据表中数据,分别写出Sc、Ti、V、Cr、Mn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

3d14s2、3d24s2、3d34s2、3d54s1、3d54s2,则有五种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数值等于各元素基态原子的最高能层s电子和次高能层d电子数目之和,故答案为:

五种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数值等于各元素基态原子的最高能层s电子和次高能层d电子数目之和;

(4)由图可知,相距最近的Pr原子和O原子之间的距离为该立方体晶胞的体对角线的

,则该晶胞的晶胞参数

,每个晶胞中占有4个“PrO2”,则该晶胞的质量为

,根据

可得,该晶体的密度为:

,故答案为:

【点睛】

本题考查新情景下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本题第

(2)小题的第②问中H2O的VSEPR模型容易习惯性写为空间构型V形,解答时一定要仔细审题,注意细节。

4.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参照元素①~⑨在表中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三周期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___。

(2)②③⑦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填化学式)。

(3)下列可以判断⑤和⑥金属性强弱的是___(填序号)。

a.单质的熔点:

⑤<⑥

b.化合价:

⑤<⑥

c.单质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

⑤>⑥

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

⑤>⑥

(4)为验证第ⅦA族部分元素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设计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

①仪器A的名称是___,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

②棉花中浸有NaOH溶液的作用是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③验证溴与碘的非金属性强弱:

通入少量⑨的单质,充分反应后,将A中液体滴入试管内,取下试管,充分振荡、静置,可观察到___。

该实验必须控制⑨单质的加入量,否则得不出溴的非金属性比碘强的结论。

理由是___。

④第ⅦA族元素非金属性随元素核电荷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弱的原因: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_____(填“增大”或“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答案】

HNO3>H2CO3>H2SiO3cd分液漏斗2Br-+Cl2=Br2+2Cl-Cl2+2OH-=H2O+Cl-+ClO-溶液分层,下层液体为紫红色氯气能够氧化溴离子和碘离子,氯气必须少量,否则干扰检验结果增大

【解析】

【分析】

由元素在周期表的位置可知,元素①~⑨分别为H、C、N、O、Na、Al、Si、S、Cl,结合元素周期律和物质的性质分析解答。

【详解】

(1)第三周期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是Cl,其原子结构示意图是

(2)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则②③⑦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HNO3>H2CO3>H2SiO3;

(3)a.根据单质的熔点不能判断金属性强弱,故a错误;

b.化合价高低不能作为比较金属性的依据,故b错误;

c.Na与水反应比Al剧烈,说明金属性:

Na>Al,可以比较,故c正确;

d.元素的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可以比较,故d正确;

答案选cd;

(4)①A为分液漏斗,A中发生氯气与NaBr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Br-+Cl2=Br2+2Cl-;

②NaOH溶液用于吸收氯气,离子方程为Cl2+2OH-=H2O+Cl-+ClO-;

③溴与KI反应生成碘单质,碘单质易溶于四氯化碳。

将A中液体滴入试管内,充分振荡、静置,可观察到溶液分层,下层呈紫色;若通入过量氯气,剩余的氯气能够进入试管先于Br2氧化碘离子,干扰溴与碘离子的反应,所以氯气必须少量,否则干扰检验结果;

④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增加,原子半径增大,故得到电子能力减弱。

【点睛】

比较金属性的强弱,是看金属与水或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比较非金属性强弱,可以依照单质的氧化性的强弱。

5.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表中所列的字母分别代表某一化学元素。

(1)下列________(填写编号)组元素的单质可能都是电的良导体。

①a、c、h②b、g、k③c、h、l④d、e、f

(2)以上13种元素中,____(填写字母)元素原子失去核外第一个电子需要的能量最多。

i在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

(3)如果给核外电子足够的能量,这些电子便会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而离去。

核外电子离开该原子或离子所需要的能量主要受两大因素的影响:

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形成稳定结构的倾向。

下表是一些气态原子失去核外不同电子所需的能量(kJ·mol-1);

X

Y

失去第一个电子

519

502

580

失去第二个电子

7296

4570

1820

失去第三个电子

11799

6920

2750

失去第四个电子

9550

11600

①通过上述信息和表中的数据分析为什么锂原子失去核外第二个电子时所需的能量要远远大于失去第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______________。

②表中X可能为以上13种元素中的_____(填写字母)元素。

用元素符号表示X和j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

③Y是周期表中_____族元素。

【答案】①④m第三周期ⅤA族Li原子失去1个电子后形成稳定结构,此时再失去1个电子很困难aNa2O和Na2O2ⅢA

【解析】

【分析】

(1)金属是导体(锗是半导体),石墨是导体;

(2)越容易失去第一个电子,第一电离能越小;

(3)根据电离能的大小结合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判断可能的元素种类,注意电离能的大小能判断出元素的化合价,即最外层电子数。

【详解】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分布知识,可以知道a是Na,b是H,c是Mg,d是Sr,e是Sc,f是Al,g是Ge,h是C,j是O,i是P,k是Sb,l是Cl,m是Ar;

(1)金属是电的良导体,石墨棒是电的良导体,金属有Na、Mg、Sr、Sc、Al,锗是半导体,故答案为:

①④;

(2)从题目所给信息知道,原子失电子所需能量不仅与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有关,还与形成稳定结构的倾向有关.结构越稳定失电子所需能量越高,在所给13种元素中,处于零族的m元素已达8e-的稳定结构,因此失去核外第一个电子需要的能量最多;i是P,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ⅤA族;

(3)①锂原子核外共有3个电子,其中两个在K层,1个在L层,当失去最外层的一个电子后,锂离子处于稳定结构,根据题给信息可知,要使锂离子再失去电子便会形成不稳定结构,因此锂原子失去第二个电子时所需能量远大于失去第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

②由表中数据可知:

X失去第2个电子所需能量远大于失去第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9倍多),而失去第三个、第四个电子所需能量皆不足前者的两倍,故第一个电子为最外层的1个电子,而其他几个电子应处于内层;结合所给的周期表知,X应为a,即钠元素,和j即氧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化学式分别为Na2O和Na2O2;

③由表中所给Y的数据可知,Y失去第1、2、3个电子所需能量差别不大,而失去第4个电子所需能量远大于失去第3个电子所需的能量,因此Y元素的最外层有3个电子,即为ⅢA族的元素Al。

6.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在学习、研究和生产实践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下表列出了a~e5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周期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

2

a

3

b

c

d

e

(1)a的元素符号是______。

(2)金属性b强于c,用原子结构解释原因:

______,失电子能力b大于c。

(3)d、e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酸性较强的的是______。

(4)已知硒(Se)与d同主族,且位于d下一个周期,根据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测,硒可能具有的性质是______。

①其单质在常温下呈固态

②Se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③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2SeO3

④非金属性比e元素的强

【答案】C电子层数b与c相同,核电荷数b小于c,原子半径b大于cHClO4①②

【解析】

【分析】

由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布可知,a是C,b是Na,c是Al,d是S,e是Cl,结合元素周期律分析解答。

【详解】

由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布可知,a是C,b是Na,c是Al,d是S,e是Cl。

(1)a是碳元素,元素符号为C,故答案为:

C;

(2)b是钠,c是铝,由于电子层数b与c相同,核电荷数b小于c,原子半径b大于c,失电子能力b大于c,因此金属性b强于c,故答案为:

电子层数b与c相同,核电荷数b小于c,原子半径b大于c;

(3)d的非金属性小于e,因此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中,酸性较强的的是高氯酸,故答案为:

HClO4;

(4)硒(Se)与S同主族,且位于S下一个周期,非金属性比S弱。

①常温下硫为固体,同一主族元素的非金属单质,从上到下,熔沸点逐渐升高,因此硒单质在常温下呈固态,故①正确;②SeO2中Se的化合价为+4价,介于-2~+6之间,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故②正确;③Se的最高价为+6价,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H2SeO4,故③错误;④硒(Se)与S同主族,且位于S下一个周期,非金属性比S弱,故④错误;故答案为:

①②。

【点睛】

本题的易错点为(4),要注意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和应用,②的判断要注意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处于中间价态的元素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7.A、B、C、D、E、F的核电荷数依次增大,且均为核电荷数小于18的非稀有气体元素。

A的单质是自然界中密度最小的气体,A和C可形成A2C和A2C2两种常见的液态化合物,B、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11,D+与C的简单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相同,C、E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元素符号:

B______,D______。

(2)A元素具有两个中子的核素的表示符号为______,E的简单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是______。

(3)A2C2的分子式为______。

(4)将少量

的单质通入足量NaOH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答案】NNa

H2O2Cl2+2OH-=Cl-+ClO-+H2O

【解析】

【分析】

A、B、C、D、E、F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六种短周期主族元素,A单质是自然界中密度最小的气体为氢气,A为H元素,A和C可形成A2C和A2C2两种常见的液态化合物,为H2O、H2O2,则C为O元素,C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B、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等于11,则B最外层有5个电子,B为N元素;D+与C的简单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判断为Na+,D为Na元素,C、E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C、E同主族,E为S元素,F为Cl元素,然后根据问题分析、解答。

【详解】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

A是H,B是N,C是O,D是Na,E是S,F是Cl元素。

(1)B元素符号为N,D元素符号为Na;

(2)A是H原子,原子核内有1个质子,若原子核内有2个中子,则其质量数为1+2=3,用符号表示为

;E是S,S原子获得2个电子变为S2-,则S2-的简单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是

(3)A是H,C是O,A2C2是H2O2;

(4)F是Cl,Cl2能够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NaCl、NaClO、H2O,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l2+2OH-=Cl-+ClO-+H2O。

【点睛】

本题考查了元素的位置、结构、性质关系及其应用,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及物质的性质、位置关系及形成化合物的性质推断元素是解题关键,题目侧重考查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知识迁移应用能力。

8.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