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 心理学问答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39183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 心理学问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教师资格 心理学问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教师资格 心理学问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教师资格 心理学问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教师资格 心理学问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 心理学问答题.docx

《教师资格 心理学问答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 心理学问答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 心理学问答题.docx

教师资格心理学问答题

心理学问答题

1、为什么说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②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③人的心理在实践中发展。

2、教学媒体选择时需考虑哪些因素?

(1)教学情景(如全班、小组和自学);

(2)学生学习特点(如阅读、非阅读、视听偏好);

(3)教学目标性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4)教学媒体的特性(如静止图像、动画、文字、口语)等方面的因素。

3、感觉的基本规律表现在哪些方面?

(1)感觉后像: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感觉后像。

分正后像和负后像。

(2)感觉适应:

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某一特定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3)感觉对比:

指同一感受器因接受不同刺激而产生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4)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一般规律是,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其他感觉的感受性,强烈的刺激则降低其他感觉的感受性。

(5)联觉:

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6)感觉代偿:

某一感官的感觉能力受损或缺失可以通过提高其他感官的感觉能力得以补偿。

4、简述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

从知觉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

(2)知觉的整体性:

在刺激不完备时,知觉者仍能形成完整的认识。

(3)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过程中,我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当前知觉的对象,并用语言来描述它,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的条件(距离、角度、照明等)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却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5、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激发观察的兴趣。

(3)制定周密详细的观察计划(3)作好必要的观察准备(如相关知识)。

(4)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注重观察的训练。

①根据不同的观察目的、任务,选择不同的观察方式、方法或观察顺序。

②多种感官协同活动,参与观察的感官越多,效果越好。

③养成边观察边思考的习惯。

(5)做好观察记录,分析整理观察资料,巩固观察效果。

6、如何利用感知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中如何利用感知规律?

感知觉能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直接的知识,能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而且,只有在获得有关事物的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人们才能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进行直观教学,重视利用感知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1)运用被感知事物的强度律。

教师的音量、板书、教室光线等应保持适当的强度。

(2)运用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律。

绘制图表、制作教具或准备实验;演示直观教具;讲授、板书等重点突出,形象鲜明。

(3)运用对象的活动律。

在静止的背景上,活动的对象容易被感知,也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因此,教学中多采用活动教具、活动卡片、活动画板、活动模型及现代化视听工具。

(4)运用知觉的组合律(整体律)。

教学手段的运用应便于学生整体知觉,防止破坏教学内容的整体性。

同时应注意相对独立的对象在时间和空间上保持适当距离,以免混淆。

(5)正确利用感觉的相互作用规律,让学生交替使用多种感官感知对象。

(6)正确运用社会知觉,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①正确对待第一印象②公正地对待学生,防止发生晕轮效应③消除刻板印象④重视运用近因效应。

7、简述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的特点并比较优劣。

(1)机械识记是指不求理解,依据事物的外部联系,主要依靠机械重复而进行的识记。

意义识记是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对事物内部联系而进行的识记。

(2)机械识记一般对于无意义材料的识记有意义;由于意义识记总是与思维相联系的,以理解为基础,找到新村料与已有知识的联系,或赋以人为的意义,所以通过意义识记记下的材料往往在全面性、速度、精确性和巩固性方面优于机械识记。

8、影响识记的条件(因素)主要有哪些?

(分析影响识记的条件,谈谈如何才能搞好识记?

(1)识记目的和任务。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3)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

(4)识记方法(5)识记态度和识记时的情绪状态

9、影响信息保持的因素有哪些?

(1)时间因素

(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3)识记材料的意义及理解程度

(4)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主要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

(5)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减弱以至消失。

(6)学习的程度。

过度学习能防止遗忘。

(7)主体的动机和情绪状态。

(8)提取失败。

10、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了什么?

怎样运用这个规律组织有复习?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速度很快,经过一定时间间隔后,遗忘逐渐缓慢下来,到了一定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

即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艾宾浩斯曲线要求:

及时复习;经常复习;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复习方式多样化。

11、如何根据记忆的规律组织复习?

(1)明确记忆的目的和任务。

有明确的记忆目的和任务,在学习时就易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记忆效果明显。

(2)复习要及时。

遗忘进程先快后慢,要在大量遗忘前进行复习。

及时复习可阻止通常在学习后立即发生的急速遗忘。

(3)经常复习。

一般说,最初复习时,各次复习的时间分布应密些,因为材料的初步识记所保持的时间较短;以后各次复习的间隔可逐渐加长,每次复习的时间逐渐减少。

(4)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和复习顺序。

一般情况下,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

(5)把反复阅读和尝试回忆有机地结合起来。

(6)复习方式方法多样化。

要重视记忆材料的性质转化和数量简化,重视学生复述和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指导学生采用各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7)让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活动。

(8)主动调节自身的身心状态。

要增强自信心、调动积极性、集中注意力、保持良好的心境。

(9)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12、简述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知识、经验与策略。

(3)定势作用。

(4)原型启发与联想。

(5)功能固着与变通。

(6)迁移的作用。

(7)智力水平和认知风格。

(8)动机与情绪的影响。

(9)个性的影响。

13、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如审题技艺等。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将教师的经验外化出来,示范给学生,要求学生模仿,内化于学生。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14、如何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

(1)运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2)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用唯物辩证法指导学生思维活动;

(3)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4)加强语言交流训练,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5)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5、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造性思维)?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激发个体的创造意识。

(3)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4)培养发散思维,发展直觉思维能力。

(5)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常用的方法:

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6)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7)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保护好奇心,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提供创造性的榜样等。

16、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积极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

(3)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4)结合各科教学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积极幻想。

(6)发展想象与培养良好的个性相结合。

17、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

(1)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①刺激物的强度。

②刺激物的新异性。

③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④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2)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

①需要和兴趣。

②情绪状态。

③知识和经验意。

④期待中的事物,容易引起注意。

18、唤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

(有意注意的规律性)

①加深对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的理解。

②合理地组织活动。

③培养稳定的间接兴趣。

④用坚强的意志同各种干扰作斗争。

19、简述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是指单位时间内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上时间的长短。

(3)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以上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4)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任务,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20、如何利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注意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必要前提,也是教师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根据注意的规律,组织好学生的注意,才能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无意注意是由刺激物的特点和人的主体状态所引起的,无意注意既可以引起学生学习上注意的分散,也可以借助它顺利地进行教学。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紧紧地把握住那些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注意的因素:

(1)优化教学环境,防止干扰因素

(2)教学内容丰富、新颖、富有吸引力(3)教学方法手段生动活泼(4)教学环节组织严密(5)讲究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感染力(6)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

(二)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学习是一种紧张、艰苦和持久性的活动,不能只凭兴趣,在教学中要遵循有意注意的规律去组织教学。

(1)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2)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3)合理组织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4)对学生的要求适当,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5)加强对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教育

(三)利用注意转化规律组织教学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是经常转化交替的,这两种注意的相互交替,使注意能长时间地保持集中。

教学中,学生完全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容易产生疲劳和注意的涣散,难以长时间地坚持学习。

但学生也不能单凭无意注意来学习,因为任何学科的内容不可能都是有趣和吸引人的,而且不是都轻而易举就能掌握的,这就必须通过需要意志努力的有意注意的参加,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的两种注意有节奏地交替轮换。

要充分利用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组织教学,积极发展学生的有意后注意,促使学生乐学。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使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有节奏地相互交替着,使学生的注意有张有弛,不易疲劳,从始至终地保持一定的注意,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1、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动机功能。

情绪对行为有促进作用,也有干扰作用。

(2)信号功能。

情绪和情感在人际之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3)适应功能。

情绪情感是有机体适应生存、生活、发展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

(4)组织功能。

正性情绪情感起协调的组织作用,负性情绪起破坏、瓦解或阻断作用。

(5)健康功能。

情绪调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

22、简述个性的基本特点。

(1)个性的整体性

(2)个性的独特性与共同性

(3)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4)个性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23、如何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不能直接用已有的知识处理,但可以间接用已有知识处理的情境。

通过创设情境,提供适当的诱因,以唤醒学习需要,使其成为当前优势需要,从而激发学习动机。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②教师还在充分了解学生,了解他们已有的经验的智力水平,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③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各个教程之间和一个教程的开始、进行中或结束时都要注意贯彻。

④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亦可以在课外兴趣活动中应用。

24、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是推动和维持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原因和动力。

(1)学习动机的性质和类型影响学习效果。

如正确的学习动机比错误的学习动机更加稳定,掌握目标定向的学习动机比成绩目标定向的学习动机更有利于学习。

学习活动中的主客观条件,只有与学习动机的性质基本上相适应,才会使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保持一致。

(2)学习动机的强度影响学习效率。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强度与学习效果之间呈倒“U”型关系。

动机太强太弱都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动机适中学习效果最好。

动机最佳水平随任务难度的变化而变化。

同时,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

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3)学习效果影响学习动机。

动机影响效果,效果又反过来影响和修正学习动机。

(4)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他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考察,才能看出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

25、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

(2)人类主要有五种基本需要,它们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依次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后来他又在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之间增加了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3)层次越低的需要强度越大,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高一级的需要才会成为主导动机。

评价:

需要层次理论是一种比较完整地研究需要的理论,反映了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趋向,以及需要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对建立科学的需要理论具有积极意义。

其局限性表现为过于强调个人需要和个人内在价值,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低估了环境和教育对需要发展的影响。

26、教学反馈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

(2)要多途径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

(3)反馈必须及时;(4)反馈必须具体、准确;(5)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反馈。

27、从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结合入手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策略。

(1)使任务更有趣;

(2)引发认知冲突;

(3)合理使用表扬;有效地应用表扬;以目标结构为基础的评价体系;

(4)合适的反馈;

28、教师用激励性评语、作业纠错后得好分、为进步学生发奖状等方法使学生努力学习。

请用需要、诱因、动机的关系加以解释。

(1)动机是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动力。

(2)动机的产生有两个因素,即需要与诱因。

(3)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4)动机在需要基础上产生。

(5)诱因是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需要与诱因紧密相联形成动机。

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教师激励的诱因下形成学习动机。

29、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学生把社会和教育的客观要求变为自己的内在学习需要的过程,而激发是利用一定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它成为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2)培养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望。

(3)利用原有动机的,使学生产生新的学习需要。

(4)利用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向学生表达明确可行的期待。

(5)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端正和增强学习动机。

(6)科学使用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

(7)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活动。

(8)使学生获得成功和失败的体验。

(9)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引发学生更高的学习动机。

(10)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30、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区别:

(1)知识是人在与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信息及其组织;技能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2)知识技能是后天获得的,而能力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一方面,在不同的个体身上知识、技能可能相当,但他们不一定具有同样水平的能力;能力水平相同的人也不一定获得相同水平的知识与技能。

另一方面,对一个人来讲,知识、技能发展的速度较快,而能力的发展却比较缓慢,即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增加并不是同步的。

(4)在人的一生中,知识与技能总是在向前发展着,而能力的发展趋势呈抛物线形状。

联系:

(1)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

能力往往制约知识、技能掌握的快慢、深浅、难易、灵活性和巩固程度。

(2)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是能力发展的基础,推动和促进能力的发展。

知识、技能是能力的现实性表现。

31、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1)生理要素,主要指个体对外界环境中的生理刺激,对一天内的时间节律以及在接受外界信息时对不同感觉道的偏爱。

(2)学习风格的心理要素,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及动机性因素。

(3)学习风格的社会性要素,包括个体在独立学习与结伴学习、竞争与合作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

32、简述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素质和营养条件:

遗传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它仅为发展能力提供某种可能性。

营养是能力发展的重要物质因素。

(2)环境因素:

物质和文化环境的改善,促进能力的发展。

文化环境对儿童能力的发展起重要的影响作用。

(3)早期经验:

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在早期。

(4)教育因素:

教育在儿童能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实践活动因素:

一个人的能力水平与他从事活动的积极性成正比。

(6)勤奋与努力等主观心理条件。

人的能力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活动才能得到发展。

33、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1)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2)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3)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4)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能力发展。

(5)通过实践活动发展能力。

(6)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形成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

34、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1)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创立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但同等重要的七种智能力。

每种智能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外显的智能力行为。

(2)七种相对独立的智能力成分是①言语智力;②逻辑数理智力;③空间智力;④身体运动智力;⑤音乐智力;⑥人际智力;⑦内省智力。

(3)该理论的的意义:

帮助每一个学生发展天赋上的优势,人尽其才;每个人优势的潜能不同,接受知识的方式也应不同。

35、分析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关系。

(1)非智力因素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之外的对智力发挥或发展有影响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对学生学习有重要作用的心理因素。

非智力因素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具有动力作用、定向作用、引导作用、维持作用、调节作用、强化作用。

(2)智力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一方面,智力活动的开展会对非智力因素提出一定的要求,从而促进它的发展;另一方面,智力的各个因素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具有了稳定性,就可以直接转化为性格的理智特征,智力的发展过程也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过程。

(3)非智力因素又能支配智力活动,只有在非智力因素的主导下,智力活动才会积极主动,才会克服困难、坚持到底。

(4)非智力因素还能补偿智力方面的弱点,“勤能补拙”就是说明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补偿作用。

由此可见,培养非智力因素是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与方法。

必须指出的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一致性不是绝对的、自发的,在教学中既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6、简述学生的认知方式的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场独立与场依存、冲动型与反思型、整体性与系列性等方面。

对教育的启示:

①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②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③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④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不断改革教学,提高因材施教的效果。

37、简述气质的实践意义。

(1)气质无好坏之分。

任何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一面,又有其消极一面。

(2)气质不决定智力发展的高低和成就水平。

(3)气质可能影响活动效率。

38、如何根据学生的气质类型因材施教?

(1)要正确对待学生气质类型的特点。

气质无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既有积极的方面,又有消极的方面。

不能人偏爱某种气质类型的学生,讨厌另一种气质类型的学生。

(2)针对学生的具体气质特点进行个别施教。

教师要采取适合学生气质特点的教育方法,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善于认识自己的气质,塑造积极的气质特点。

①对胆汁质的学生,应尽量避免激怒他们,教育他们约束自己的任性行为,促进坦率、刚强、勇敢等品质的发展。

②对多血质的学生,要求他们在做事中注意克服粗枝大叶和变化无常等缺点,引导发挥其热情、活泼、足智多等品质,采取动静多变,激发学生广泛的兴趣,注意培养中心兴趣,要强调持久性。

③对粘液质的学生,要求他们克服因循守旧、谨小慎微的弱点,注意发展其顽强、踏实、诚恳等品质,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灵活地工作。

④对抑郁质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体贴和照顾,避免在公共场合指责他们;安排从事有一定难度的活动,但不宜过多过急;培养其自信心,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按照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智力和知识技能的教育,培养能力。

(3)气质不决定学生智力发展水平,但影响学生智力活动方式和掌握知识技能的途径和方法。

在知识技能的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气质特点,在学习的途径、方式、方式上进行个别指导。

39、分析性格的心理结构(性格的结构特征)。

(1)性格的态度特征。

包括对社会、对集体、对其他人的态度;对劳动、对劳动产品的态度;对自己的态度。

(2)性格的情绪特征。

是指人的情绪对活动的影响以及对情绪的有意识的控制方面的特征。

通常表现为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四个方面。

(3)性格的意志特征。

这是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觉调节方面的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方面。

(4)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是指性格在认识方面的个别差异,这些差异表现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

40、分析影响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遗传素质是个性形成的自然基础,它为个性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家庭因素对个性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发展有很大影响。

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家庭的气氛、儿童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与所处的地位等,都对儿童个性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3)学校的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主要是通过学校的传统与校风,教师的性格、态度与行为,师生关系,学生所在班集体,同学之间的关系,学校组织的团队活动、体育活动、课外活动等渠道实现的。

(4)社会因素(社会阶层、社会文化、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制约性格的形成。

主要通过社会的风尚、大众传媒等得以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