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热现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19318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3.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课 热现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四课 热现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四课 热现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四课 热现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四课 热现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课 热现象.docx

《第四课 热现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课 热现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课 热现象.docx

第四课热现象

第四课热现象

1.课标对本课的要求

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如冷热等,并加以描述。

会使用简单仪器(如温度计)测量物体的常见特征(如温度)。

知道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列举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

认识某些材料的性质(如是否导电,是否溶解,是否传热等)。

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知道温度的单位,会使用温度计。

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到温度相等时,热传导才停止。

了解常用的传热和隔热方法。

二、知识结构

 

三、探究程序

(一)热从哪里来

1.热的概念

热的概念来自人们对冷热的感觉。

它是物质运动表现的形式之一。

热运动是物质的一种运动形式,是宏观物体内部大量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电子等)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

热有两个涵义:

一个涵义是温度,它表示物体内部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

“天气热”“物体的冷热”中的“热”指温度。

物体内部的热运动越剧烈,它的温度就越高。

热的另一个涵义是热量,即物体之间能量变化的一种量度。

“吸热”“放热”指的是热量。

热量与温度的概念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温度与热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中学和大学,不再笼统地用“热”,而代之以比较科学的“温度”和“热量”。

2.太阳

构成太阳的主要元素是氢和氦,氢占92.1%,氦占7.8%。

氢、氦和氢的同位素氘、氚等原子核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发生反应,聚合成一个原子核,这种反应叫做核聚变。

核聚变时放出巨大的能量。

太阳的半径为6.96×105千米,质量为2×1030千克,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部分。

太阳中心部分发生剧烈的核聚变反应。

太阳中心部分的温度高达1500摄氏度,表面温度约为6000℃。

太阳每年以光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能量高达1.2×1034J,为整个地球上煤、石油等燃料具有能量总和的1000多亿倍,到达地球的能量只是太阳幅射能量的五亿分之一。

太阳已经燃烧了约50亿年,估计还可以燃烧50亿年。

3.地热

地球内部所蕴藏的大量内能叫做地热能。

在地核内有铀235、铀238和钍232等放射性元素,这些元素发生裂变反应,不断地裂解为中等元素放出内能。

据科学家估计,地核每年释放的能量大约为2×1021焦耳,这些能量的一半以上积累在地球内部。

在1万米的地壳蕴藏的内能大约为12.6×1026焦耳,相当于4.6×1016吨煤所能释放出的能量。

地球的中心部分叫地核,地核外面为液态的地幔。

地核的温度高达5000℃以上,其外面物质的温度向外逐渐降低。

火山爆发时,地球内部温度极高的液态物质喷发出来,就是我们所见到的岩浆。

4.物体摩擦生热

两个物体摩擦时,物质表面的分子相互作用、运动速度加快,使得温度升高、能量加大,即我们所说的“摩擦生热”。

我们的祖先利用摩擦生热获取火种。

考古学家在一些古代的遗址中,发现了原始人取火的材料。

例如,在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鱼儿沟、阿拉沟东口的新石器时代墓葬中,有大量用作钻木取火的钻孔木片;在海南乐东县三平村、广东番阳,发现黎族群众过去使用的钻木取火工具。

除了“钻木法”外,我国的一些民族还使用其他方法“取火”。

例如侗族使用的“摩擦法”,苦聪族使用的“锯木法”,景颇族和傣族人使用的“压击法”等。

5.燃烧

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会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新的物质,同时放热。

例如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氢原子与氧原子结合为水分子,释放出原子结合能。

燃烧的过程是化学能转变为内能的过程。

据测算,4克氢气在氧气中燃烧,能够产生5.7×105焦耳的内能。

木材、天然气、煤的燃烧,从油井冒出的油、气燃烧,都发生氧化反应放出能量。

人或动物能够保持体温的原因也是“燃烧”。

人或动物吃下去的食物也有化学能,它们在人或动物体内发生“缓慢的氧化反映”,放出能量。

6.电流的热效应

电流通过导体时会放出能量。

根据焦耳定律,电流所放出的能量与电流的大小、电阻的大小、通电时间的长短有关,为Q=I2Rt。

电流能够生热的原因,是电流是由电荷的定向运动形成的,电荷做定向运动时与导体中的物质分子碰撞,加速了它们的无规则热运动,表现为导体的温度升高。

微波炉能够加热食物的原因,是微波炉在工作时产生微波,即波长为10-6米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进入食物内部使食物的分子运动速度加快,温度升高。

(三)怎样知道热的存在

1.人体对热的触觉

温度觉是外界高于或低于人体皮肤热或冷的刺激,作用于表皮而产生的一类感觉。

它是原始动物在海洋生活过程中,适应寒暑的变化,在体表形成的一种感觉装置。

科学研究发现,冷热感受器是两种感受范围不同的温度感受器,它们对温度变化特别敏感,一般皮肤表面冷感受器比热感受器多4~10倍。

当温度达到大约12℃时,冷觉感受器开始放电,并随皮肤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其频率,到25℃时达到高峰,然后再漫漫下降,到35℃时停止放电,因此在12~30℃的温度范围之内皮肤只有冷觉。

大约从25℃开始,热觉神经未梢开始放电,到35℃时达最高频率,然后又下降,到47℃时放电停止,在30~47℃范围内,皮肤只产生温热感觉。

2.温度概念

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科学概念,是对生活中的烫、凉、冷、暖等感觉的细致、准确的描述。

它只与物体的冷热状态有关,而与人的主观感觉完全无关。

现代科学告诉我们,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分子是非常小、看不见、摸不到的微小粒子。

分子动理论是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

按照分子动理论的观点,一切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温度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物体的温度升高,说明物体内分子的热运动剧烈程度增大。

3.温度计的原理

温度计的原理是“热平衡原理”,即将物体A与物体B接触,A、B两个物体没有热交换;将物体A与物体C接触,A、C两个物体也没有热交换;则将物体B与物体C接触,B、C两个物体不会出现热交换。

4.温标

温标是温度数值的表示方法,各种各样温度计的数值都是由温标决定的。

建立一种温标,首先要选取物质的随温度变化的某种属性,规定这种属性随温度变化的关系;其次是选固定点,规定它们的温度数值;最后是规定一种分度的方法。

最早建立的温标是华氏温标、摄氏温标,这些温标统称为经验温标。

①摄氏温度瑞典人摄尔修斯提出,为百分温度,用℃表示。

他于1742年改进了原有的华伦海特温度计的刻度,用水银做为测温物质,利用水银的体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特性制作。

摄氏温标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冰点为0℃,冰点和沸点之间100等分,每一等份为1度。

现在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单位为摄氏温度(℃)。

②华氏温标德国科学家华伦海特提出,他1709年发明了第一只实用酒精温度计,1714年又改用水银作测温物质制成水银温度计,定出了历史上第一个经验温标──华氏温标,使温度测量第一次有了统一的标准。

从而使热学走上了实验科学的道路。

华伦海特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和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水的沸点为212度。

两个温度之间等分为212份,每份为1度,用符号10F表示。

这个温标于1724年确立。

现在,华氏温标仍在美国、加拿大等国的日常生活中使用。

华氏温度tF与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为

tF=32+(9t/5)或者tF=5(t-32)/9

③热力学温标在热力学第二定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温标。

它选标准大气压下的水、水蒸气和冰共存的状态(三相点)为固定点,其温度为273.16开。

热力学温标的单位是开尔文,中文代号是开,国际代号是K。

1K与1℃相同。

在热力学温标中,水的冰点温度为273.15K。

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之间的换算关系为

t=T+273.15

5.液体温度计

只要某种物质的某个性质随着温度的高低,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就可以将它做成温度计。

生活中使用的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体积随温度的升高增大、随温度的降低减小的性质制作的。

利用金属的热胀冷缩现象,也可以制作温度计,如双金属片温度计。

根据温度计中所装液体的种类,液态温度计可以分为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和甲苯温度计等多种。

这些液体的一些特性和温度计的实验范围如下:

液体种类

温度计使用范围/℃

体膨胀系数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5~750

0.00018

-38.87

356.7

酒精

-80~80

0.00105

-117.3

78

煤油

0~300

0.00095

-30

150

甲苯

-80~100

0.00109

-102

110.6

我们在实验室所使用的温度计大多为酒精温度计。

6.液体温度计的选择

使用最多的液体温度计是酒精温度计和水银温度计。

这两种温度计的差别是其内所装的液体不同。

酒精温度计内装的是酒精(内加红色素),液柱呈红色;水银温度计内装的是水银,液柱呈银白色。

酒精的凝固温度,在一个大气压下为-117.4℃。

就是在地球上温度最低的南极洲,酒精温度计也能使用。

水银的凝固点为一38.87℃,我国东北有些地方,冬季的气温常在一40℃以下。

因此比较寒冷的地方只能用酒精温度计。

在一个大气压下,水银的沸点高达356.7℃,而酒精的沸点仅为78.3℃。

所以,测高温需用水银温度计。

酒精柱的膨胀系数比水银要大几十倍,在同样的温度变化下,酒精温度计中的酒精柱比水银温度计里的水银柱的长短变化要显著得多,所以酒精温度计读数清楚。

酒精的比热比水银的大,由同样质量的酒精和水银制成的温度计,使酒精升高(或者降低)1℃所需要的热量,大约是水银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的20倍。

对于同样的温度变化,水银温度计比酒精温度计灵敏的多。

因此,在科学实验中,测量人体体温时,一般用水银温度计。

7.正确使用温度计

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使用液体温度计时,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①观察温度计的量程,认清它的最小刻度值,不要用它测量超过量程的温度;

②温度计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使用液体温度计时,必须将温度计上装有液体的玻璃泡紧密接触待测物体。

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应将玻璃泡完全浸没在待测液体中,且不要接触容器的侧壁或底部;

③待温度计管中液面稳定后再读数。

这是因为温度计与待测物体接触后,玻璃泡内的液体将发生热胀冷缩现象。

在液体温度与待测物体温度相同时,液面才稳定不动,温度计上的示数才是待测物体的温度。

检查体温时,需要将体温表夹在腋下呆几分钟。

也是在等待液面稳定后再读数;

④读数时,视线要与液体的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需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温度计显示的是液柱的长度,读数方法和要求与长度测量相同。

在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尺垂直,即与液面相平。

8.体温表

 

由于人体温度的微小变化都标志着人的生理活动出现了异常,所以需要精确地测量。

这种体温表的结构和一般温度计不同。

主要的差异有4条:

①体温表的水银泡体积较大,与之相通的管道内径很小,这就使得在温度有比较小的变化时,能够引起水银柱长度发生显著的变化。

这种做法可以把温度计的刻度提高一个数量级的精确度,精确到1/10摄氏度。

②体温表的刻度范围有限,它的量程比人的体温略大,为35℃~42℃。

不能用体温表测量较高的温度,否则会损坏体温表。

④为了便于读数,体温表在水银泡上方一点的外管道被挤扁.缝隙很小.当水银泡内的水银受热膨胀时,可以通过缝隙进入上面的管道,当水银泡内水银收缩时,水银柱在此处中断,上面的水银无法退回,因此可离开人体从容读数。

只有拿着体温计的上部用力甩,上面的水银才能再回到泡里。

使用前要抓住体温表的上端,甩动体温表,使管内的水银回到玻璃泡内。

③体温表还具有光学放大装置,正对着体温表光滑部分观察时,很细的水银柱被放大得较粗,这样就可以准确的读出体温表所具有的温度。

人体的正常温度平均为37.3℃,接近于深部血液的温度。

口腔温度比直肠温度大约低0.2℃~0.3℃,平均为37℃。

腋窝温度比口腔温度又低约0.3℃~0.5℃,平均为36.7℃。

医院一般从腋窝、口腔或直肠测量体温。

图4-3中体温表的示数为38.2℃。

9.水温随时间变化图线的画法

在实验活动册上已经画有如右所示的温度、时间坐标。

将各时间所测量出的温度,按照测量的时间填在图中。

如开始测量时的水温为89℃,就将它画在坐标的A处,如果在1分钟、2分钟、3分钟、4分钟…测量的温度分别为82℃、76℃、70℃、62℃…应当将它们分别画在B、C、D、E…处。

各点的连线就是水温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四)物体的热胀冷缩

1.气体体积与温度的关系

将气体装进任意一个容器中,它能够自动扩散充满整个容器,其体积等于这个容器的容积。

对气体加压,它的体积就缩小;提高它的温度,它的压强(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就会加大。

这部分气体的压强P、体积V、温度T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PV=nRT。

关系式中的R为常数、n与气体种类和气体多少有关。

可以看出,当气体被封闭在某个容器中时,如果温度升高,这部分气体的体积与压强乘积PV增大。

气体压强不变时,它的体积就会增大,从寒冷室外进到温暖室内的气球。

气体体积不变时,它的压强就会增大,如在太阳下暴晒的自行车,其内胎中空气的温度升高体积增大。

2.固体物质的热膨胀

热膨胀指物体在温度升高、压强不变的条件下,发生长度和体积增加的现象。

物质的线涨系数为:

单位长度(如1米)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的长度变化,表示这种物质的热胀冷缩能力。

一些常见物质的线膨胀系数如下:

物质

线膨胀系数

物质

线膨胀系数

物质

线膨胀系数

0.000004

青铜

0.000017

0.000027

石英

0.000008

黄铜

0.000019

硫磺

0.000064

玻璃

0.000009

0.000002

岩盐

0.00004

0.000009

0.000022

硬橡胶

0.00008

大理石

0.000015

0.000023

3.液体物质的体胀系数

体积(如1米3)液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的体积变化,叫做这种液体的体涨系数,用来表示这种液体的热胀冷缩能力。

常见液体的体胀系数如下:

物质

体膨系数

物质

体胀系数

物质

体胀系数

水银

0.00018

石油

0.00095

0.00124

0.00021

松节油

0.00097

四氯化碳

0.00124

甘油

0.00051

丙酮

0.00107

三氯甲烷

0.00127

橄榄油

0.00072

酒精

0.00112

4.火车上车轮的轮箍

火车在铁轨上行驶,靠铁轨与车轮之间的摩擦力前进。

这个摩擦力很大,会在不长的时间内使铁轨、车轮“变薄”“变小”。

更换铁轨比较容易,更换车轮就比较困难了。

现在的火车,在车轮外面套上了一件“衣服”,这就是火车的车轮箍。

不能用螺丝或焊接等一般方法固定轮箍。

如果采用这些办法把轮箍安装在车轮上,车轮的外圆上就会出现凹凸不平的情况,使得火车在行进时跳动。

科学工作者利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把轮箍牢牢地安装在车轮上。

轮箍是用整块钢制成的,其内径稍小于车轮的外径。

安装轮箍时,先把轮箍加热,在它膨胀后的内径大于车轮的外径时,把车轮嵌进去。

轮箍冷却后就会收缩,紧紧地箍在车轮上,不管火车怎样行驶也不会脱落。

一些机器上轮和轴承也是用这种方法安装在一起的。

5.保温瓶发生的一些现象

保温瓶的瓶口处有一个塞子,它用不善于传热的材料制成。

如果保温瓶装满滚烫的开水,盖上塞子时塞子能够稳稳地停留在保温瓶的瓶口上。

如果保温瓶内的水装得不太满,塞紧塞子后,经过一段时间,它却常常跳起来。

如果保温瓶内的开水用去了一大半后,隔两三天的时间再去使用,常常发现塞子很难拔出来。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保温瓶内空气的热胀冷缩”。

当保温瓶内的开水没有装满时,瓶内存在一部分空气。

这些保留在保温瓶内的空气受热后的体积膨胀、压强增大,当瓶内气体的压强大于瓶外大气压强时,瓶塞就可能跳起来。

如果保温瓶内装满了开水,瓶内没有空气,就不会出现空气温度升高、压强加大的情况,当然瓶塞就不会上跳。

如果灌入开水后瓶内还有一些空气,但是瓶塞塞的不太紧,受热的空气能够从塞子的孔隙中出去,瓶塞也不会跳起。

保温瓶的瓶塞很难拔起来的原因,是由于瓶内的热空气温度下降、压强减小的原因。

另外,瓶内热空气中一部分水蒸气,温度下降凝结成水,也使瓶内的气体压强减小,当瓶内气体压强比瓶外大气压强小得多时,就会发生很难拔出来的现象。

打开一些玻璃瓶装的食品时,也可能遇到同样的情况。

这些食品采用高温消毒,在较高的温度下将玻璃片封闭。

如果封闭时,瓶内有一定空间,就会出现“打不开盖子”的现象。

6.反常膨胀

大多数液体都是受热膨胀、变冷收缩。

如果物体随温度作反常变化,即“受热收缩、变冷膨胀”,就称为反常膨胀。

一般情况下,水在温度降低时也是体积收缩。

但是,当水的温度降低到4℃时,它的体积缩到最小;如果水的温度继续降低,它的体积反而膨胀。

水在0℃~4℃时反常膨胀。

水是在凝固点以上随温度下降而膨胀的唯一的已知物质。

冬天,跟冷空气直接接触的水面散热较快,当水的温度在4℃以上时,由于水的热胀冷缩,表面上温度较低的水不断下沉,底部温度较高的水不断上升,形成对流现象。

对流的结果,使原来上面较冷、下面较暖的水,达到温度均匀。

如果继续冷却,水池中的水冷到4℃时,再降低水的温度,就变成“热缩冷胀”了。

表面上的水反而比表面下的水密度小,也就不再产生对流现象。

由于不进行对流、水的温度就不容易均匀。

在比较深的水里,虽然表面上的水已经冷到摄氏零度,底部的水还可以继续保持在4℃左右。

因此总是表面的水先结冰。

水在结冰时,体积进一步膨胀,大约会增长1/10的体积。

水的密度为1.0×103kg/m3,冰的密度为0.9×103kg/m3,由于密度变小,所以冰总是结在水的表面上。

水的这种性质对地球上的生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得池塘中的鱼虾也能够生存。

由于水结成冰之后膨胀得很厉害,所以在冬天常会把自来水管胀裂。

水缸里的水结冰时也会把缸胀裂。

这一点是应引起我们注意并需加以防止的。

除了水之外,还有少数其它的几种物质也是凝固时的体积膨胀。

例如,过去采用铅字印刷。

印刷时使用铸字的金属为锑锡铅合金,这种合金在凝固时也膨胀。

铸字时,将合金加热熔化为液体倒入字模,当合金液体凝固时体积膨胀,会充满字模的每个角落,使得铸成的铅字更加清楚。

(五)热是可以传递的

1.物体的热传导能力

热传递是靠物质内部微粒(原子、分子)之间的碰撞进行的。

物体传导热的能力与其内部分子的排列结构有关。

金属内部原子中的部分电子脱离了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这些微粒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使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一般固体内的原子、分子被束缚在某个区域,它们相互之间碰撞的可能性比较小,热传递的能力比金属差。

液体和气体微粒之间的间距更大,它们更不容易碰撞传导热。

物体热传导的能力用热导率描述。

热导率的值等于单位长度上温度相差1℃时,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横截面积的热量,单位为W/(m·K)用字母λ表示。

某些物质的热导率如下表所示表中温度单位为℃,热导率单位为W/(m·K)

物质

温度

热导率

物质

温度

热导率

物质

温度

热导率

空气

20

0.0257

50

0.132

镍铬合金

0

11

41

0.0187

甲苯

50

0.138

0

0.22

二氧化碳

20

0.0162

20

0.604

陶瓷

100

3.0

43

0.1558

0

41.8

石英玻璃

0

0.14

甲烷

0

0.0307

0

23.8

硬橡胶

0

0.018

15

0.0252

0

40

云母

100

0.072

20

0.0262

0

8.2

2.热对流

对流和传导的传热方式不同。

传导是热沿着物质传递,而物质不流动;对流是靠物质的流动来传递热量。

对流是液体、气体特有的传热方式。

假设空间存在某些液体(或者气体),这些液体(或者气体)吸收能量温度升高,体积加大、密度减小,将会上升。

当热的液体(或者气体)上升后,旁边较冷的液体(或者气体)就过来补充;这些液体(或者气体)被加热后,再次上升;旁边较冷的液体(或者气体)就再次过来补充……就这样产生了流动,形成液体(或者气体)的对流。

随着液体(或者气体)的对流,其内较热部分和较冷部分通过循环流动进行能量的传递,使液体(或者气体)的各个部分的温度都逐渐升高。

3.热辐射

热辐射是一种电磁辐射,是物体因本身的温度而发射电磁射线的过程。

任何物体只要温度高于绝对零度就能辐射电磁波。

热辐射发出的电磁波,波长在0.4微米到40微米,为不可见光。

颜色不同的物体吸收和反射电磁辐射的能力不同,黑色物体比白色物体吸收电磁辐射的能力比较强、反射电磁辐射的能力也比较强。

实验中,涂有黑色的金属片所粘的火柴棍先掉下,就是因为在同样的条件下,黑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收辐射热量多,使它上面的凡士林先熔化的缘故。

(5)微波炉

家庭使用的微波炉由连续磁控管、波导馈线和炉腔组成,图4-9为它的结构示意图。

连续磁控管是微波炉的主要元件,产生频率为2.45GHz的微波,输出功率通常在500~1500W之间。

波导馈线将微波输入炉腔。

炉腔具有金属壁。

微波在金属壁被多次反射,形成较强的“驻波”。

食品放在随电机旋转的大浅盘上。

微波炉的效率一般小于50%,比普通炉子的烹调效率大得多。

使用普通炉子时,放在容器内的食品,外部先获得热量,再传导到食品的内部。

微波炉加热与此不同,微波直接进入食品的内部,使食品中的水分子振动生热。

与传统炉子相比,微波炉具有下列优点:

①高效节能,加热在食品内外同时进行,一般用几分钟就能把菜烧熟。

②安全卫生,加热过程中无明火、无烟尘、散热少,有致热和非致热两种灭菌作用,使食品不易变质。

③简便,食品能直接放在碗、盘、盒中加热。

④烹调后的食品不失本色,能保留较多的维生素。

(六)形成对热现象的认识

1.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表看法

本节课的教学要围绕学生的分析、讨论进行,课前要布置学生回顾前一段时间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准备在课堂上进行深入的讨论。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知识、观念和能力方面总结收获体会,形成对热现象比较系统的认识。

本节课不是一次单纯的知识小结,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深和提高。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为三步进行:

①请学生回忆所学过的知识,按照热的产生、热的测量、热热胀冷缩现象、物态变化、热的传递等几个问题,进行总结。

②组织讨论,通过对几个具体问题的讨论,拓宽对热现象及其应用的认识,体会对热现象的研究方法。

③通过介绍人类对热的应用,加深对热作用的认识并且增强对科学的情感。

2.内能、热能与热量

物质有许多种运动形式,每种运动形式都有一种对应的能。

跟机械运动对应的是机械能,跟热运动对应的是内能。

跟其他运动形式对应的还有电能、磁能、化学能、原子能等等。

内能和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物体的机械能由其形变、整体速度和相对地面的高度决定;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与其内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及其聚集态(固态、液态或气态)有关。

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的大小由物体热运动的状态(质量、温度、体积和物态)决定。

热能是一种不够严格的说法,通常指物体中与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那一部分能量,反映分子热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在生活中和工程技术上使用的比较多。

现在,比较规范的科学文献中一般不再使用。

热量是在热传递的过程中,内能转移的多少。

热量只在传递内能的过程中出现,它与功都是过程量。

我们只能讲物体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