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东晋南北朝民歌.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202294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7东晋南北朝民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7东晋南北朝民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7东晋南北朝民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7东晋南北朝民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7东晋南北朝民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7东晋南北朝民歌.docx

《27东晋南北朝民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7东晋南北朝民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7东晋南北朝民歌.docx

27东晋南北朝民歌

第七章东晋南北朝民歌

第一节东晋、南朝乐府民歌

东晋及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大部分属清商曲辞。

在清商曲辞中,它们又可分为三类:

(一)吴声歌曲,凡三百二十六首;

(二)神弦歌,十八首;(三)西曲歌,凡一百四十二首。

吴歌主要产生在长江下游地区,以建业为中心。

《乐府诗集》说:

“《晋书·乐志》曰:

‘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

’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

”建业是从东晋到南朝各朝的首都,乐府机关就近采集这一带民歌,加工整理,配上音乐,就是吴声歌曲。

吴声歌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乡村,但更多的可能来自城市小市民之中,因而部分地具有市民文学的特色。

吴歌曲目,《古今乐录》载有十种,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又补其所见九种。

《古今乐录》所载曲调,不少曲调的歌词已经失传。

现在保存在《乐府诗集》中的吴声歌曲歌词共计二十六种。

其中篇数最多的是《子夜》、《读曲》。

《子夜歌》共四十二首,《读曲歌》八十九首。

《神弦歌》可能是巫师祠神的乐章,与《楚辞·九歌》相类似。

西曲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地区,以江陵为中心。

《乐府诗集》说:

“按《西曲歌》出于荆(今湖北江陵)、郢(今湖北宜昌)、樊(今湖北襄樊)、邓(今河南邓县)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因其方俗而谓之西曲云。

”《古今乐录》说西曲之曲调有《石城乐》、《乌夜啼》、《莫愁乐》、《估客乐》、《襄阳乐》等三十四曲。

其中有些是舞曲,有些是倚歌。

今存于《乐府诗集》的《西曲歌》中,不少出自梁简文帝、刘孝绰、庾信、徐陵等文人之手,相当一部分属无名氏所作。

在无名氏所作的作品中,可能有一些民歌。

东晋、南朝民歌的基本内容是表现爱情。

虽然不少写情之作可能受了当时统治阶级追求声色享乐生活的影响,但总的倾向是健康的。

在吴声歌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写情极为缠绵悱恻,婉转动人。

如《子夜歌》:

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

想闻欢唤声,虚应空中喏。

上首写苦恋而不能成为眷属的沉痛,下首写苦恋以至于出现幻觉的痴情,主人公的心情声态,表现得何其维妙维肖!

如非亲身所历,定不能道得如此真切。

也有不少作品是表明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的。

如《子夜四时歌》:

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

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

前人云: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主人公自己忠于爱情、矢志不渝,他希望自己的心上人也志如松柏,经得起严冬冰雪的考验。

有些作品则表现了对封建礼教的抗争,以至于以死徇情。

如《华山畿》:

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懊恼不堪止,上床解要绳,自经屏风里。

这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孔雀东南飞》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故事。

当然,也有写爱情如愿的欢乐与执着的。

如《读曲歌》:

怜欢敢唤名,念欢不呼字,连唤欢复欢,两誓不相弃!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

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

这是何等的热烈和大胆!

《神弦歌》当是民间祭歌,故写人神恋爱,充满了人情味,与传统乐府中那种庄严典雅的祭歌不同。

如《娇女诗》:

北游临河海,遥望中菰菱。

芙蓉发盛花,渌水清且澄。

弦歌奏声节,仿佛有余音。

蹀躞越桥上,河水东西流。

上有神仙居,下有西流鱼。

行不独自去,三三两两俱。

这是从游客的角度去观察娇女的处境,推测她追求凡俗爱情的心情,为她的寂寞无侣感到遗憾与惆怅。

近似的作品如《青溪小姑》:

“开门白水,侧近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

”朱熹评《楚辞·九歌》说:

“比其类,则宜为《三颂》之属,而论其词则反为《国风》再变之郑卫。

”(《楚辞集注·楚辞辩证》)《神弦歌》正是上承《九歌》的传统。

它所祭的神多系“杂鬼”,而且祭神的目的是为了娱神,女巫们载歌载舞向神表达情愫,在歌舞中很自然地就把世俗的美好情感融汇进去。

同吴声的缠绵悱恻相比,西曲则更多一点调谑幽默的气息。

如《那呵滩》:

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

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

篙折当更觅,橹折当更安。

各自是官人,那得到头还?

这是男女对唱之词。

前首女子希望男子再来相聚,却不肯直说,开个玩笑说但愿他中途篙橹折断,只得倒头回来。

后首男子解释说,自己正当官差,身不由己,即使篙折橹断,也不可能回来。

这种传情的方式表面上很诙谐,但内在的感情却是极真挚恳切的。

西曲中有些作品可能是写妓女生活的。

如《寻阳乐》:

“鸡亭故侬去,九里新侬还。

送一却迎两,无有暂时闲。

”表现了妓女屈辱痛苦的生活,反映了城市商业经济兴起后人际关系的商品化。

同吴歌一样,西曲中也不乏写情婉转深沉之作。

如《拔蒲》:

朝发桂兰渚,昼息桑榆下。

与君同拔蒲,竟日不成把。

这与《诗经·卷耳》中的“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又如《作蚕丝》:

.

春蚕不应老,尽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东晋南朝乐府民歌内容虽然比较单调,但由于所写之情极其真实,多从肺腑流出,所以读来仍令人感到清新可喜。

艺术上的成功正是它们富于永久魅力的重要原因。

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篇幅都比较短小,绝大部分系五言四句,类似于五言绝句。

这种体式,与《诗经》民歌多用四言加重章迭句与汉乐府民歌多用杂言的效果显然不同。

由于篇幅短小,写情可以比较集中,每一首突出一个最富于孕育性的情感焦点,不拖沓,不烦冗,点到即止,易于收到含蓄蕴藉、明洁空灵的效果。

这种体式后来固定下来形成绝句,原因就是因为它最适合抒写刹时的感情片断,能机动灵活地记录人们随时随地产生的感情火花。

第二,语言明白晓畅,清新自然。

《大子夜歌》说:

“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堪怜。

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

”“丝竹发歌响,假器扬清音。

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

”其实不仅《子夜》如此,东晋、南朝民歌普遍都有此特点。

这些民歌大部分都是用来演唱的,听众可能有贵族,但更多的是普通民众。

唱的既是民众自己的心声,用的自然也是民众自己的语言。

所以其中有不少俚语、俗语。

沈德潜曰:

“晋人《子夜歌》、齐梁人《读曲》等歌,俚语俱趣,拙语俱巧。

”(《古诗源》)正说出了这一特点。

第三,修辞手法相当巧妙。

南朝民歌用得最多的修辞是谐音双关语。

双关又有同音异字与同音同字两种。

前者如《子夜歌》:

“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

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棋!

”以“棋”谐“期”;《懊侬歌》:

“我有一所欢,安在深阁里,桐树不结花,何由得梧子?

”以“梧子”谐“吾子”。

后者如《子夜四时歌》:

“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

黄蘖向春生,苦心随日长。

”以黄蘖树的“苦心”谐自己相思的苦心;《读曲歌》:

“相怜两乐事,黄作无趣怒。

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

”“散”本是药名,这里谐“聚散”之散。

南朝乐府中用谐音相关的例子比比皆是,俯拾即得。

由于大量运用双关,就避免了直接抒说,将难言之隐、难写之情以隐语出之,令人回味无穷。

另外,比喻、烘托也是它们常用的手法。

例如《估客乐》:

“莫作瓶落井,一去无消息!

”《三洲歌》:

“愿作比目鱼,随欢千里游!

”都用了新颖而别致的比喻。

《长乐佳》: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朱珰,玉枕龙须席,郎眠何处床?

”前三句全系环境描写,最后一句才点出相见时的喜悦之情,显然具有烘托作用。

东晋、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是《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

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此诗最早见于今传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宋本未录),题为江淹作。

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它归入“杂曲歌辞”,题为《古辞》。

明、清人的选本或以为晋辞或题梁武帝作。

它大概本为民歌,而后经文人修改、加工而成。

诗的内容是写一女子对心上人的相思。

它与一般写相思的作品不同之处在于:

它写出了女主人公自与男子幽会之后长期的相思心理,是一篇以写爱情心理细腻具体见长的抒情佳作。

在艺术上它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在结构方面,它善于运用景物来暗示时间季节的推移,在一篇之中写出四季相思,毫无牵合、拼凑痕迹。

开头“忆悔下西洲,折梅寄江北”,从冬春之际写起,以回忆自然领出。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暗暗过渡到夏天;“出门采红莲”由夏天转入秋天,而以秋天为描写重点。

这样的结构方法,在以前的诗歌中是很少见的。

写景在诗中不仅具有暗示时间的使用,而且具有烘托主人公心情的作用。

“日暮伯劳飞”,以伯劳好单栖衬托她的孤寂;“采莲”的描写有物我相怜之意;“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写出她的期待与盼望;“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写出她无限的怅惘与空虚。

沈德潜评此诗“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古诗源》),正道出了它的特点之一。

第二,善于以动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

诗中的主人公有一系列的活动:

首先是“忆”,忆中的情事有“下西洲”;接着是相思,由相思而折梅寄赠。

以下有开门、出门、采莲、弄莲、置莲、望飞鸿、上青楼、徘徊栏杆头,入梦送梦诸动作的描写,这样就写出了主人公从春到秋,从白天到黑夜,从醒到梦都在追求不已的心理历程,写出了她追求的执着,对爱情的忠贞不二。

第三,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

其中最多的是接字钩句、谐音双关、比喻等方法。

接字钩句即修辞学上所谓“顶真(针)、”“联珠”格,如“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

上述几种手法往往是综合运用的,如“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就既有顶真,又有双关和比喻:

“莲子”谐“怜(爱)子”、“莲心”谐“怜(爱)心”;“青如水”喻爱情之纯洁,“彻底红”喻爱情之热烈赤诚。

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既能使作品连贯流畅,环环相扣,又能使表达深厚、含蓄。

第四,节奏明快,韵律和谐。

全诗五言到底,四句一换韵,且韵脚平仄相间,读来琅琅上口,具有极优美的音乐效果。

东晋、南朝乐府民歌大量的写情之作,对后世爱情诗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它们巧妙的修辞手法,为诗歌修辞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利用的艺术源泉,它们短小灵活的抒情体式,为五言绝句的发展开了先路。

当时就有不少文人在学习它、模仿它,后世文人学习它、模仿它的更代有其人。

《乐府诗集》中除收录了南朝文人的大量作品外,还收有张若虚、王翰、王维、李白、李贺、刘禹锡、温庭筠、陆龟蒙等唐代诗人学习它们的大量作品,仅此就可看出它们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了。

第二节北朝乐府民歌

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中。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云:

“横吹曲,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军中之乐也。

北狄诸国,皆马上作乐,故自汉以来,北狄乐总归鼓吹署。

其后分为二部,有箫笳者为鼓吹,……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之军中,马上所奏者是也。

”故知鼓角横吹曲是当时北方民族所作的用于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所配乐器有鼓有角,所以才称为“鼓角横吹曲”。

前面的“梁”字,为《古今乐录》作者陈释智匠所加。

今存六十六首。

另外《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收有四首,共计七十首。

今存的北朝乐府民歌大多是北魏时期所传,其中也有部分为十六国时的作品。

当时有相当一部分是用鲜卑族和其他北方民族语言创作的,后来才译为汉语,所以《折杨柳歌》中有“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之语。

也有一部分可能原来就是用汉语创作的。

据《南齐书·东昏侯纪》、《南史·茹法亮传》的有关记载,以及梁武帝和吴均所作《雍台》诗,可知北朝鼓角横吹曲曾先后输入齐、梁,并由梁乐府保存下来。

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比南朝乐府民歌要丰富得多,而且诗的情调也迥然不同:

第一,南朝乐府民歌大多产生于长江流域,那里山明水秀,风光绮丽,所以诗中景物也多秀美清丽,具有江南秀媚的特点。

北朝乐府大多产生于北方平沙大漠、草原旷野之地,所以诗中景象多具北方雄浑的特点。

如《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是当时居于朔州(今山西北部)的一个民族。

这首歌为北齐人斛律金所唱。

本为鲜卑语,翻译为汉语演唱,故长短不齐。

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典型地反映了北方地区的地方特点。

那苍茫辽阔的草原,随风起伏的牧草,时隐时现的牛群和羊群,都显出一种雄浑的气势,有力地烘托出北方民族开阔爽朗、乐观豪迈的胸襟和气质,这是南方乐府民歌中所没有的。

第二,在南北对峙的数百年中,南方相对比较安定,城市经济相对发展,统治者多沉缅于征歌买舞、寻欢作乐之中,民间也多温柔善媚之风,故诗中多以情爱为主。

北方则长期战争不断,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故诗中多反映动乱带来的凄苦之音。

如: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

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

(《企喻歌辞》第四首)

兄在城中弟在外,弓无弦,箭无栝,食粮乏尽若为活?

救我来!

救我来!

(《隔谷歌》)

“尸丧狭谷中,白骨无人收”的景象,在建安诗歌中我们屡屡可以看到,北朝乐府民歌在反映乱离方面与建安时期的诗歌相通。

后一首写士兵弓绝食尽、孤立无援之际呼天抢地求救的情景,读之令人心神震颤不已。

《陇头歌》三首抒写人民离乡背井、流离失所的苦痛,尤为深沉感人: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朝发故城,暮宿陇头。

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陇头流水,呜声幽咽。

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歌中极言行役飘泊之苦,千载之下,读来仍不禁令人神伤。

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以及长期不息的战争状态,培养了人们勇敢刚毅的性格,也造就了他们的尚武精神。

这种尚武精神在诗中屡有反映。

如:

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

咇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

(《折杨柳歌辞》第四首)

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

一日三摩娑,剧于十五女。

(《琅琊王歌辞》第一首)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

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

(《企喻歌辞》第一首)

胡应麟曾批评南朝乐府“了无一语丈夫风骨”,而称赏北朝乐府的“刚猛激烈”(《诗薮·杂编》卷三),虽然话说得比较偏激,但是对它们的特点是概括得很准确的。

第三,同是爱情诗,南北乐府民歌也有不同。

大抵南方言爱情多委婉含蓄,意在表现一种温情,动人处常在缠绵悱恻之间。

北朝乐府民歌言爱情则多爽快直露,意在表现一种坦诚,动人处常在不遮不掩、干脆利落之时。

如:

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

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

(《折杨柳枝歌》第二首)

敕敕何力力,女子临窗织。

不闻机杼声,只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

问女何所忆?

“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

”(《折杨柳枝歌》第三首)

驱羊入谷,白羊在前。

老女不嫁,踏地呼天!

(《地驱歌乐辞》第二首)

谁家女子能步行,反著裌禅后裙露。

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

(《捉搦歌》)

月明光光星欲堕,欲来不来早语我!

(《地驱乐歌》)

这种对待婚姻和男女情爱的态度是何等的直率、开放!

可以见出北方民歌较少受封建礼教束缚的精神风貌。

当然,其中少数作品也比较婉转:

腹中愁不乐,愿作郎马鞍。

出入擐郎臂,蹀座郎膝边。

(《折杨柳歌》)

心中不能言,腹作车轮转。

与郎相知时,但恐傍人闻。

(《黄淡思歌》)

这种写法,可能受了南朝民歌的影响,但仍较南朝乐府民歌直露、鲜明。

北朝乐府民歌还有一些南朝乐府民歌所没有的内容。

如反映贫富对立的:

“懀马常苦瘦,剿儿常苦贫。

黄禾起羸马,有钱始作人!

”(《幽州马客吟歌辞》)“雨雪霏霏雀劳利,长嘴饱满短嘴饥!

”(《雀劳利》)也有写汉人反抗匈奴贵族的,如《杂歌谣辞》中的《陇上歌》,就是汉族人民歌颂陈安为反抗匈奴贵族刘曜而壮烈牺牲的作品。

北朝乐府民歌在艺术上也有自己不同的特色。

大致说来,它的风格以古朴苍劲、悲凉慷慨为主,质直中显出粗犷,坦率中显出豪迈,与南朝的宛转柔靡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体裁方面,它除了五言四句的形式之外,还有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体和杂言体。

这是它比南朝乐府民歌更有创造性的地方。

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是《木兰诗》。

这首诗在《乐府诗集》中属“梁鼓角横吹曲”。

陈释智匠所撰《古今乐录》中已有著录,因此,其创作时代不会晚于陈代,可以肯定为北朝乐府民歌。

从它的修辞情况看,它也可能经过文人的润色和加工。

诗的主人公木兰是一个极有光彩的女性形象。

她不仅勤劳能干,而且深明大义,勇敢顽强。

在国家面临强敌、征兵文书接连传来的时候,在父老弟幼的情况下,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

从军十二年,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成了一位功勋卓著的“壮士”,表明她能征善战,不仅武艺超群,而且智慧非凡。

尤其可贵的是,凯旋归来以后,面对高官重爵、荣华富贵,她视之若浮云,义不受赏,只愿“送儿还故乡”。

这表明她从军的目的只是为了抵御外患,保家卫国;她的理想是与家人团聚,过和平安定的劳动生活。

这样的思想境界,真正的光明磊落,可歌可颂。

诗的结尾说: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对木兰以一女子而能与男子并肩感到无比自豪。

木兰这一形象,成功地显示了妇女自身的能力和智慧,有力地批判了传统的重男轻女的陋习。

这是一位体现了中华民族广大妇女斗争精神和道德情操的理想化身,在她身上,展示了妇女要求平等、要求独立解放的光明前景。

从艺术的角度说,这首诗有三个特点:

第一,它是一首成功的叙事诗,在我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它与《孔雀东南飞》可以说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两者异曲同工,前后辉映。

《孔雀东南飞》的叙事线索基本上采取双线,尤重场面的精细铺排,擅长于营造悲剧气氛。

此诗则全用单线,着重于木兰的经历,情节腾挪跌宕,出人意表。

它也有精采的场面描写,但下笔大刀阔斧,粗犷健迈,擅长渲染一种喜剧情调。

《孔雀东南飞》读来使人悲不能禁,此诗读来则使人情志昂扬。

千百年来,它们始终脍炙人口,决不是偶然的。

第二,语言修辞丰富多采,富于韵律美。

从语言角度看,此诗既有古朴自然,似信口道出的口语(如开头“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等,均极本色),又有华丽工稳、精妙绝伦的律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既多五言,又多杂言,这些都非常和谐地统一起来,造成一种活泼明快、流畅自然的语言风格。

从修辞角度说,它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有夸张(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有比喻(如“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有顶针(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有对偶(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有铺排(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等等。

运用了如此多的修辞手法,却未见雕琢斧凿之痕,未失古朴刚健、本色自然的民歌特色。

本诗的押韵也体现了民间歌谣押韵的特色,它不避重字,通篇除开头数句押仄韵外,其余都平韵相转,而且转得很自然,读起来也觉铿锵谐和,具有音乐美。

第三,善于剪裁,取舍恰当。

展示出一幅跌宕多姿的艺术画面。

如十年战争生活,只用“万里赴戎机”六句加以概括,而对归家后的情景却作了详细描写,既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也符合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

北朝乐府民歌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也是很深远的。

它慷慨悲凉、刚健豪壮的艺术风格为文人所称道。

元好问诗云: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

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论诗绝句三十首》其七)他的《歧阳》诗中有“歧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后句就是化用《陇头歌辞》写成。

其实在当时庾信、王褒、徐陵的作品中也都出现了陇头流水意象。

如庾信“关山则风月悽怆,陇水则肝肠断绝”(《小园赋》),“莫不闻陇水而掩泣,向关山而长叹”(《哀江南赋》),徐陵直接以《陇头水》标题,写出“迴首咸阳中,唯言梦时往”(《其一》)“陇头流水急,水急行难度”(《其二》)的军旅思乡情怀。

王褒“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渡河北》)亦表达了相似的感情。

这些正是乐府民歌对文人诗影响的实例。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木兰诗》。

木兰这个光彩照人的巾帼英雄形象,一直到现在还英气勃勃地出现在戏曲舞台上,成为鼓舞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木兰诗》中的一些表现方法,也常为后世文人所取法。

[]

[注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