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教案届正确使用熟语教案及讲义 精品.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180783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7.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教案届正确使用熟语教案及讲义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高三语文教案届正确使用熟语教案及讲义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高三语文教案届正确使用熟语教案及讲义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高三语文教案届正确使用熟语教案及讲义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高三语文教案届正确使用熟语教案及讲义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教案届正确使用熟语教案及讲义 精品.docx

《高三语文教案届正确使用熟语教案及讲义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教案届正确使用熟语教案及讲义 精品.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教案届正确使用熟语教案及讲义 精品.docx

高三语文教案届正确使用熟语教案及讲义精品

正确使用熟语教案

目的:

1、把握命题趋势

2、掌握做题方法

重点

正确使用熟语

教时:

五教时

过程:

 

第一教时

一、考点阐释 

新的《考试说明》对这一考点的调整,增加了“词语”的覆盖面。

给我们启示:

  第一:

高考语言命题更加关注人文性,贴进生活,贴进考生;充分考查毕业生的语言基本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

第二,广大考生要活学活用所学知识,把考点放到大语文环境中去复习;按照语文的学习规律做到字不离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生活实际。

二、知识梳理:

“熟语”是语言中结构定型,以整体来表达其语义的固定短语或句子,主要包括成语、惯语、谚语、格语、歇后语等。

谚语:

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

例如:

1.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3.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4.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5.众人拾柴火焰高。

谚语是有关自然现象、农业生产、保健卫生以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经验总结,其中农谚多带有地域性。

格言:

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

例如:

1.知识就是力量。

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事实胜于雄辩   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6、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坦荡荡:

坦然宽广,戚戚:

忧愁不安

7、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

8、在私底下要忠告你的朋友,在公开场合又表扬你的朋友

9、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黄金

惯用语:

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

例如:

铁公鸡、抬轿子、戴高帽、定调子、一锅端、开绿灯、走过场、碰钉子、导火线、替罪羊、跑龙套等等。

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多数含贬义。

“炮筒子”是指性情急躁或心直口快的人,

“狗腿子”是指坏人的帮凶。

又如戏台的柱子是十分重要的部分,没有它,戏台就要倒塌,于是人们就用“台柱子”来表示戏中的主要演员,进一步又比喻一个集体中的骨干。

“敲边鼓”是指从旁帮腔或助势,并非真的是去敲边鼓。

“磨洋工”和“泡蘑菇”意思很相近,一个偏重指工作时拖延时间,懒散拖沓;一个指故意纠缠而拖延时间。

“打头阵”“唱主角”就不一定有贬义意味。

一不做,二不休:

事情已经开始了,就索性干到底

1黑心肠:

形容居心叵测,心肠狠毒。

2.挨黑枪:

比喻遭暗算。

黑枪:

乘人不备暗地里发射的子弹。

3.背黑锅:

比喻代别人承担过错、罪名,泛指受到冤枉。

4.打黑枪:

比喻暗中害人。

5.唱黑脸:

比喻说话办事坚持原则,不徇私情。

6.吃黑枣:

指被枪毙。

7.告黑状:

指偷偷在上级面前诬告别人或说别人的坏话。

8.灯下黑:

旧时油灯点亮后因灯碗遮挡,形成灯下的阴影。

比喻越是接近某些人的地方往往越是容易出问题。

9.乌鸦嘴:

比喻多嘴多舌的人。

10.白费蜡:

比喻白费力气,没有效果。

11.白眼狼:

比喻忘恩负义的人。

12.打白条:

特指只给欠条,不给现金的做法。

13.唱白脸:

比喻在批评或争斗中担当严肃批评、凌厉进攻等任务的角色。

14.吃白食:

指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占有事物或钱财。

15.吃白眼:

指遭歧视,受冷遇。

16.得白财:

指白白得到财物。

17.交白卷:

比喻承担的任务一点没完成。

18.翻白眼:

形容不满或蔑视;也指人死。

19.开场白:

比喻文章或演讲的开头引入本题的部分。

20.红眼病:

原指急性结膜炎。

比喻对别人获得的成绩或利益心生妒忌。

21.闯红灯:

比喻无视纪律、制度、原则的限制,做不该做的事情。

22.大红人:

指受到领导信任、重用的人。

23.当红娘:

指充当为男女婚姻或其他事情牵线搭桥的人。

24.唱红脸:

比喻在批评或争斗中担当劝导、抚慰、缓冲等任务的角色。

25.亮红牌:

借指取消资格、勒令停止。

红牌是体育比赛中裁判用来处罚严重犯规运动员的红色标志。

26.交红运:

多指遇上涉及名利之类的好事。

27.开门红:

比喻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获得好效益。

28.亮红灯:

借指不予批准。

29.满堂红:

比喻全面胜利或兴旺发达。

30.老黄牛:

比喻工作认真勤勉,不计得失,从不宣扬自己的人。

31.黄金屋;用黄金筑成的屋。

比喻极多的财富。

32.黄粱梦:

比喻想实现的好事落空或幻想破灭。

33.黄昏恋:

比喻丧偶或离异的老人再次恋爱。

含褒义。

34.赴黄泉:

比喻走向死亡。

35.亮黄牌:

借指提出警告。

黄牌是体育比赛中裁判用来警告违规运动员的黄色标志。

36.赴黄泉:

比喻走向死亡。

37.喝黄汤:

泛指饮酒。

黄汤指黄酒。

38.开绿灯:

比喻为做某事提供方便。

  格言和谚语都是句子,但谚语是群众的集体创作,格言往往是名人语录。

歇后语:

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其本义在后半部分。

例如:

1.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2.大海里捞针——无处寻

   3.大路上的电杆——靠边站

   4.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

   5.孔子搬家——尽是书(输)

何仙姑要下凡——六神无主

电线杆上晾衣服——好大的架子

飞机上挂暖壶——水平(瓶)高

叫花子得精神病——穷疯了

歇后语包括两类,一是喻意,二是谐音。

喻意的歇后语,前半部分是一个比喻,后半部分是对前半部分的解释,谐音的歇后语,其后部分是借助音同或者音近现象来表达意思。

三、熟语的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1、弄清熟语的意义(字面义与实际义、褒义与贬义)

2、注意使用场合(对象、气氛、环境)

3、区别文体风格

4、符合人物身份

四、练习

 

第二教时

一、导入

悠悠熟语,融贯千秋。

一个熟语就是一段真挚感人的友谊———高山流水,一个熟语就是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破镜重圆,一个熟语就是一种精神———水滴石穿,就是一种力量———翻天覆地,就是一种智慧———大智若愚……这也是高考语文试卷把它列为一道“永恒风景”的原因。

二、了解成语的特点。

一般说来,成语具有古语性、定型性、完整性的特点。

古语性。

有的成语中保留了古汉语词语的意思或用古汉语语法结构。

如"不过尔尔"中,前一个"尔"是"如此、这样"的意思;后一个"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意思是"也不过如此而已,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又如"时不我待",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应理解为"时不待我","不我待"是"不待我"的倒装。

意思是"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

定型性。

成语的结构不能随意变动,也不能随意换字或增减字。

如"入木三分"不能说"三分入木"。

"入木三分"来源于古籍记载,说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工人用刀刻时发现墨迹渗入有三分深。

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

如果说成"三分入木"就不是其原意了。

"名副其实"与"名符其实","副"是"相称、符合"的意思,与"符"的意思差不多,但"名符其实"就不是成语。

以上说的是一般情况。

下面谈谈成语结构活用的情况。

有些成语,在不变更基本结构和原来意义的前提下,个别音节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换次序或是换成别的音节。

如千钧一发------一发千钧,同工异曲------异曲同工,每下愈况------每况愈下。

如果由于变动而改变愿意,那就是另一个成语了。

如"小题大做"与"大题小作"这两个成语,前者比喻把小事当做大事来处理,后者则比喻把大问题当做小事情来处理。

完整性。

成语的各个组成部分合起来表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意思,不能把它割裂开来。

如:

"义无返顾"中,"义"是指应该做的事,正义的事;"反顾"指回头看。

把"义""无""反顾"连起来理解为:

做正义的事,勇往直前,绝不犹豫回顾,亦即指为正义而勇往直前,绝不回头。

二、熟语中成语误用例释:

 

(一)思考熟语意义。

1、要有一定的析词能力

按图索骥

--漢典Z—

【解释】:

索:

找;骥:

良马。

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

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漢典Z—

白驹过隙

--汉典 Z--

【解释】:

白驹:

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

缝隙。

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

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汉典 Z--

心无旁骛:

纵横奔驰

【解释】:

旁;另外的;骛:

追求。

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漢典Z--

好高骛远

【解释】:

好:

喜欢;骛:

追求。

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漢典Z--

趋之若鹜

—漢典Z--

【解释】:

趋:

快走;鹜:

野鸭。

象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

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

—漢典Z--

追亡逐北

【解释】:

追击败走的敌军。

—漢典 Z—

【出处】:

汉·贾谊《过秦论》: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岌岌可危

【解释】:

岌岌:

山高陡峭,就要倒下的样子。

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

马首是瞻

--漢典Z--

【解释】:

瞻:

往前或向上看。

看着我马头的方向,决定进退。

比喻追随某人行动。

--漢典Z--

【高屋建瓴】 在高屋脊上倒瓶中的水。

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

建。

通“瀽”,倾倒。

语本《史记·高祖本纪》:

“(秦中)地埶便利,其以下兵於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裴骃集解引如淳曰:

“瓴,盛水瓶也。

居高屋之上而幡瓴水,言其向下之势易也。

建音蹇。

熟视无睹

—漢典Z—

【解释】:

熟视:

经常看到,看惯;无睹:

没有看见。

看惯了就象没看见一样。

也指看到某种现象,但不关心,只当没有看见。

”—漢典Z—

—汉典Z—

2、不能以今义析古义

暗送秋波--漢典Z—

【解释】:

旧时比喻美女的眼睛象秋天明净的水波一样。

指暗中眉目传情。

比喻献媚取宠,暗中勾搭

望穿秋水

—漢典Z—

【解释】:

秋水:

比喻人的眼睛。

眼睛都望穿了。

形容对远地亲友的殷切盼望。

—漢典Z—

【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

“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劳燕分飞

--漢典Z—

【解释】:

劳:

伯劳。

伯劳、燕子各飞东西。

比喻夫妻、情侣别离。

聊以塞责

【解释】:

聊:

姑且;塞责:

搪塞责任。

姑且应付一下,算是交代了责任

屡试不爽

【解释】:

屡次试验都不错。

明日黄花—漢典 Z—

【解释】:

黄花:

菊花。

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

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漢典 Z—

【出处】: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诗: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升堂入室】 ①《论语·先进》:

“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原比喻学习所达到的境地有程度深浅的差别。

后用以称赞在学问或技艺上的由浅入深,渐入佳境。

②谓出入于外内室之间。

硕大无朋

—漢典Z—

【解释】:

硕:

大;朋:

比。

大得没有可以与之相比的。

形容极大。

3、了解成语的出处

【高山景行】 语出《诗·小雅·车■》: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高山,喻高尚的德行。

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

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漢典Z—

萧规曹随:

萧何制定国家律令制度,死后,曹参遵循成规贯彻推行,百姓作歌说,萧何为相,颧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

后指后人按前人的成规办事。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屡击匈奴,身历70余战,战功显赫。

才能、名声居李广之下而因军功封侯者有数十人,惟独李广终未封侯。

后以“李广难封”慨叹功高不酬

【千金市骨】 花费千金,买千里马的骨头。

比喻招揽人才的迫切。

战国时郭隗(wěi)以马作喻,劝说燕昭王招揽贤士,说古代君王悬赏千金买千里马,三年后得一死马,用五百金买下马骨,于是不到一年,得到三匹千里马。

比喻若能真心求贤,贤士将闻风而至。

见《战国策·燕策一》。

【洛阳纸贵—汉典 Z--

【解释】:

〖释义〗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汉典 Z--

【出处】:

《晋书·左思传》:

“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左思《三都赋》

【破釜沉舟】

【解释】:

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漢典Z–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破壁飞去

—漢典Z—

【解释】:

传说梁代画家张僧繇yáo在壁上画龙,点上眼睛后龙即飞云。

比喻人突然有钱有势或官职地位一下子升得很快。

—漢典Z—

【出处】: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七:

“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

‘点睛即飞去。

’人以为妄诞,因请点之。

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画龙点睛

【解释】:

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汉典Z—

当头棒喝

—漢典Z—

【解释】:

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常常用棒一击或大喝一声,促他醒悟。

比喻严厉警告,促使人猛醒过来。

—漢典Z—

4、注意成语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

熟语的意思是约定俗成的,如果单从“字面”上去看,有的与其本来的语义差别很大,有的甚至风马牛不相及,使用时如果不懂,极易出错。

5、两用词在高考中时有出现。

请看下面几例:

(1)数米而炊:

比喻把精力都放在做琐碎的小事上。

后来也形容生活困窘。

(第二项使用较多)。

(2)贪多务得:

原指尽量多地求得知识,后多指贪心不足(含贬义,该义项使用较多)。

(3)指手画脚:

形容轻率地指点、批评,(该义项使用较多)也形容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示意。

如:

“王老师为了使课上得生动形象,不停地指手画脚,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是使用了第二个义项。

(4)粗枝大叶:

形容简略或概括,也形容草率不认真细致(该义项经常使用)。

如:

“没有时间了,我只好粗枝大叶地跟你说~说了。

(5)狗尾续貂:

原指封官太多太滥,后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东西后面,前后不相称。

多用于文艺作品,也用作谦词。

如:

“读了书稿,有些想法,写了上面这些话,算是狗尾续貂,放在后面吧。

(6)不三不四:

一般是形容人不正派、不规矩,也用来说明事物不成样子,与“不伦不类”相似,这是它的原始意义,有存在的合理性。

如:

“本来还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你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

(7)秀色可餐:

本是形容美好的容貌使人忘掉饥饿。

多形容女子容貌非常美丽,但也可指山林花木非常美。

如:

“桂林山水甲天下,秀色可餐,果然名不虚传。

(8)铤而走险:

形容走投无路,被迫冒险。

由于现在多用来表述违法乱纪分子的行动,一般人又把它视为贬义成语,其实,它确是一个中性成语。

如:

“两个人室歹徒穷凶极恶,他也只能铤而走险,拿起菜刀与坏人拼命了。

(9)垂涎三尺:

形容嘴馋,也形容特别羡慕,渴望得到。

如:

“我看到人家新买的摩托,便垂涎三尺,恨不得自己也有一辆。

练习

1、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文不加点”并非“写文章不加标点”,而是“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能写成”。

2、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当其冲”不是“首要的”之意,它比喻最先受到冲击、压力、攻击或首先蒙受灾难。

3、主观主义者的滥调文章实属不刊之论。

“不刊之论”也不是“不能刊登的言论”,而是指“不能改动的言论”’“形容绝对正确”

4、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有口皆碑,不容抹杀。

“有口皆碑”,意即“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到处受到赞扬”

5、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

“秦晋之好”,指两姓联姻,并非指两国关系友好。

6、让梨推枣是广为传颂的谦让美德的表现;假如只有一个梨子的时候,孩子们难道不应该让

给妈妈吗?

“让梨推枣”,用指兄弟关系友爱,不用于母子关系。

7、三人成虎,人多为王;这似乎成了宗派主义者们的信条。

“三人成虎”与“人多为王”不同义,它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

8、期中考试,刘军同学数学获得满分,真可谓是登堂入室了。

例2.登堂入室:

"堂"指古代宫室的前屋,"室"指古代宫室的后屋。

意思是登上厅堂,进入内室。

"入室"比喻达到最高境界,"登堂"仅次于"入室",整个成语比喻造诣逐渐达到高深的程度。

9、生产这么忙,他只请了五天假却久假不归,实在可气。

10、七月流火的江城武汉,气温居高不下,室外暑热如火,我们坐在室内,打开电扇,却十分惬意。

11、小王喜欢绘画,常常泡在美术馆里,在壁画前流连忘返,只可惜丹青功夫不够,很少动笔,只能作壁上观。

作壁上观:

在营垒上旁观别人交战,比喻坐观成败,不予援助。

壁:

营垒。

12、在球迷的呼吁下,教练使用了巴乔,他在世界杯赛场上果然不孚众望,多次挽救了意大利队。

不孚众望:

不能使众人信服。

而句中却把它与读音相近、只有一字之差的成语“不负众望”混淆了。

课外练习: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答案:

D

A.本来还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你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

【解释】:

指不正派,也指不象样子,形容人的品行不好

B.为了这个新产品的问世,他可是不遗余力,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成功的喜悦。

【解释】:

遗:

留;余力:

剩下的力量。

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一点不保留

C.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古瓷的细润秀美、古玉的丰腴有泽和古钱的斑驳陆离吧。

【解释】:

斑驳:

色彩杂乱;陆离:

参差不一。

形容色彩纷杂

D.每天早晨,他都要一个人跑到花园里,指手画脚地练动作,抑扬顿挫地背台词。

【解释】:

指说话时做出各种动作。

形容说话时放肆或得意忘形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括号里的成语,恰当的一项是(A)

①我们提倡()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

②某些人以()来解释巴尔干地区战争危机的本质,显然是不公允的。

③李向群在抗洪斗争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不愧为新时代的雷锋。

④坚持环境综合治理的方针,反对本位主义,警惕和防止出现()的倾向。

A.韦编三绝祸起萧墙舍己救人以邻为壑B.韦编三绝积重难返威武不屈情随事迁

C.触类旁通祸起萧墙舍己救人情随事迁D.触类旁通积重难返威武不屈以邻为壑

(韦编三绝: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年喜读《周易》,常常翻阅,爱不释手,以致连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也断了数次。

形容好学不倦,勤奋用功积重难返:

积存的问题或陋习很深,难以改变以邻为壑:

《孟子·告子下》:

“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

”把邻国作为水坑,把本国洪水排放到那里。

表示嫁祸于人)

熟语的意思是约定俗成的,如果单从“字面”上去看,有的与其本来的语义差别很大,有的甚至风马牛不相及,使用时如果不懂,极易出错。

比如:

古人写文章都是文不加点,今天的人读起来很吃力。

“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一气写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该句作者显然是望文生义,以为“点”在这里是指标点符号,其实是涂改之意,因而造成误用。

类似的熟语还有:

“五风十雨”形容风调雨顺,很容易用做大雨成灾。

“久假不归”指久借不还,很容易用做请了长假不回来。

“目无全牛”形容技巧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容易误解为看不到整头牛,即看不到整体而误用。

  这类的熟语还有:

不名(占有)一钱

不易(更改)之论

不足为训(法则)

不可理喻(明白)

具(具备)体而微

危(正)言危行

身无长(多余)物

不刊(更改)之论

如数家珍———熟悉

罪不容诛———罪大

侧目而视———敬畏

下车伊始———到任

江河日下———情况坏

洛阳纸贵———文章好

目无全牛———技艺高

闪烁其词———吞吐

明日黄花———过时

曾几何时———没多久

门可罗雀———宾客少

大方之家———内行人

登堂入室———学问高

不假思索———做事快

下里巴人———通俗

不知所云———话空乱

甘之如饴———对痛苦

寸草春晖———难报答

身体力行———体验

如坐春风———受教化

望其项背———赶得上

不忍卒读———文动人

大树底下好乘凉———依靠权势

坐山观虎斗———想渔利

绝无仅有———少

差强人意:

差:

尚,略;强:

振奋。

勉强使人满意

三人成虎:

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汉典Z—

粗茶淡饭:

形容饮食简单,生活简朴

惨淡经营:

惨淡:

苦费心思;经营:

筹划。

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

后指在困难的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

—漢 典Z--

细大不捐:

捐,舍弃

吊民伐罪:

吊:

慰问;伐:

讨伐。

慰问受苦的人民,讨伐有罪的统治者

二、思考色彩。

从感情色彩上说,熟语有褒、中、贬之分。

因此,我们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而异。

用于赞扬、夸奖的用褒义的,用于贬斥、批评的用贬义的,除非有意的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

13、厂长的发言确定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抛砖引玉”,用于第一人称谦让之辞,不适用以第三人称叙述。

14、在家里,爸爸做事总是先斩后奏,什么事情都是做了以后才让我们知道。

“先斩后奏”,用于下级把事情处理完后再向上级报告,不适用于平辈关系或上对下。

15、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不耻下问”,意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16、正值老教授八十寿辰之际,晚辈们集体送去了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恭祝您老长命富贵”。

“长命富贵”,旧时用于对小孩的祝福。

17、辩论会上,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教授真有一种如坐春风之感。

“如坐春风”比喻受到良师的教诲”

18、对贫困地区,大家又是捐钱又是捐物,真是无所不至。

“无所不至”,意思是“什么坏事都做或坏事都做遍了”。

若换成“无微不至”就好了。

19、从风格上看,李诗飘逸豪放,杖诗沉郁顿挫,孰优孰劣,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半斤八两”:

彼此一样,形容差不多;“各有千秋”:

各有特长,应删掉“半斤八两”。

20、在婚礼上,本来巧言令色的他却紧张的话也说不出来了。

21、湖北省黄金寺村为迎接上级扶贫检查,把几个村的羊群集中到一起,以其规模效益骗取扶贫资金,其手段之恶劣,令人叹为观止。

巧言令色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叹为观止:

赞美所看到的事物美好到了极点,是一个褒义词,此处误用为贬义。

22、人世间,对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是赞美的,对语无伦次、言而无信的人是深恶痛绝的。

23、本星期王河迟到了一次,班主任为此批评了他,以儆效尤。

语无伦次:

指讲话或者写文章颠三倒四,没有条理。

“语无伦次”显然不足以“深恶痛绝”,这里乃轻词重用。

以儆效尤:

指通过处理某一坏人坏事来警告学做坏事的人。

此处属于大词小用,语意过重。

课外练习

1.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B)

A.这些封建糟粕(不名一文),应当统统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B.一边是举世瞩目的科学巨匠,一边是德高望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其切身体验竞如此(不谋而合)。

C.他勇斗歹徒的事现在已(满城风雨),妇孺皆知了。

D.当普天(弹冠相庆)“斯韦思林杯”回到我们怀抱的时候,人们不得不佩服他用人的眼光和胆识。

(不名一文:

没有一文钱,极其贫困不谋而合:

没有经过商量而见解一致满城风雨:

原形容秋天的情景,后形容事情传遍各个角落,到处议论纷纷弹冠相庆:

弹除冠尘,以示庆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