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第一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165035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第一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第一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第一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第一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第一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第一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第一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第一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第一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教案第一章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从容说课】

本问题研究是在学生学习了人口迁移有关知识的基础上,以农民工现象为题材的分析、研究。

学习过了人口迁移的有关内容,学生对人口迁移现象产生的原因、人口迁移的地域范围、人口迁移的流向以及人口流动的发展变化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尤其是对我国从古代到现在人口迁移的情况有了相当的了解。

因此,教材在这里安排了这个问题研究。

希望利用学生有目的收集和教材在“知识拓展”部分提供的资料,通过师生对材料的分析、综合,了解当前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认识农民工对我国经济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和解决农民工的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对综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创建和谐社会的特殊意义,共同探讨解决当前农民工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的对策和途径。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爱他人,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的意识。

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学习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学习学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在学生身边找素材,在学生生活中积累素材”这一新课改理念,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养成终身学习意识的具体体现,通过问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还能使学生对学术探讨在计划制定,材料收集、整理,论点提出,论据论证等实施过程中的一般程序、步骤有进一步的认识,帮助他们养成扎实、严谨的求学作风。

具体教学研究的组织:

教师先期将讨论可能涉及的农民工相关话题进行一下梳理,列出提纲,分别交由不同的小组进行先期的材料收集、整理,综合归纳等方面的准备,教学中按照“农民工现状”→“农民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与途径”的程序,由各个小组先后列举各自收集的种种事实,就列举的事实、现象进行讨论分析,归纳结论,层层递进,一步步使学生对农民工的产生,目前的现状,已经发挥和正在发挥的积极作用,农民工自身、农民工家庭、农民工原住地可能存在和已经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解决农民工面临的诸多问题的可能措施、已经实施的措施及其相应产生的各种影响等各个方面能有个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并促进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心爱护他人,友善互助等人文素养的养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明确“农民工”所包含的内容和范围。

理解农民工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对他们家乡的建设和发展所起的突出作用。

2.使学生理解促使农民从农村大量转移出去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外出打工对农民自己、他的家人、他原来居住的农村,乃至对整个社会所造成的诸多影响。

3.使学生对课题计划的制定,相关材料的收集、分析、取舍、归纳概括,文档整理,论点的提出。

论据的论证等调查研究的一般方法、流程有进一步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1.教师先期列出材料收集的提纲至各个小组,各个学生小组根据提纲要求开展材料准备。

2.学生小组准备材料展示,学生自主或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归纳,探寻农民工问题解决之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问题研究的开展,锻炼学生处理具体地理问题时,在课题选择、材料筛选过程中的逻辑推理演绎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爱他人的意识,养成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的自觉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对问题研究的讨论,让学生对农民工现象有正确认识。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客观公正地认识评价农民工,纠正以往在某些学生心目中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偏见。

【教学准备】

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收集整理与农民工现象相关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素材,以便在学生收集整理的材料不够充足的情况下-能及时对讨论过程中的有关论点加以补充论证。

【课时安排】

l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人口迁移的有关知识,对人口迁移现象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今天我们就活学活用,用学过的这些知识来分析一下当前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农民工流动现象……

(板书)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推进(新知识传授)

师:

“农民工”一词,其实我们都不陌生,经常听说,身边也常见。

但他们是什么样的一群人?

他们怎么会出现的?

他们扮演着什么样的社会角色?

他们分为哪些类型?

大家未必清楚吧?

下面咱们先看一段第一小组搜集的材料。

(展示材料)

关于农民工的由来

一个国家要实现由传统的农业、农村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必须实现工业化、城市化。

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到工厂成为工人,工厂的集中形成了城市,所以通常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同步的,农民进了工厂,也就自然成为城市居民。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国家工业化的时期,也是这样的,一面是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一面是大量的农民进城,成为城市居民。

那时,城市化每年提高一个多百分点。

但是,自从60年代初出了三年经济困难,国家为了应对当时的短缺经济,严格实行城乡分治的户口制度,严格限制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

当时工业建设仍在继续进行,但城市化却停滞了。

直到1978年,全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17.9%,82.1%的人口还是农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率先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连年大幅度增长,粮食和农产品的供给状况犬有改善。

与此同时,农业剩余劳动力也大量出现,这正是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好时机。

60年代三年经济困难的教训实在太深刻了。

所以当1984年农业特大丰收,第一次出现卖粮难的时候,有关方面并没有改革严格限制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卢籍制度。

农民为了要致富,而农业生产容纳不了众多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又不被容许,不得已,农民就地办起了乡镇企业,自发地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于是就有了“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

农民工者,农民工人也。

他们是农业户口,户籍身份是农民,在家承包有集体的耕地,但他们在乡镇企业里上班,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劳动,拿乡镇企业的工资,就职业说,他们已经是工人。

“工作三班倒,种田早中晚”是他们的写照。

80年代中期,经济体制改革扩展到城市,城里的第二、三产业大发展,需要劳动力,于是“进厂又进城,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就大量出现了。

按说,这部分劳动力从农村进入工厂,从企业取得工资收入,成为生活的主要来源,理应是工人了,理应是工厂、企业所在地的居民了。

但是由于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限制(全世界除中国只有北朝鲜、贝宁等极少数国家实行),他们的户口不能迁,农业户口、农民的身份不能变,他们在城市里,在工厂里干了5年、10年、15年了,他们还是农民工。

从各地发展的趋势看,一方面是城镇工业化,经济发展需要劳动力,有了强大的拉力,另一方面,农村有数以亿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城乡存在巨大差别,农民要增加收入,特别是青年农民要寻找出路,有巨大的推力,进城打工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国有企事业单位正在进行改革,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正在调整,有大批的工人职员下岗转业,一方面,农民工涌进的城市并没有接纳如此众多外来劳动力的准备,另一方面,不少城市的领导想通过限制农民工进城安排下岗职工就业。

但许多企事业单位出于经济效益的驱动,还在大批接纳勤劳、肯干、价廉的农民工,而且正在逐渐形成一个企业两种工人的制度。

开始农民工只是少量的,是补充、是为辅的,以后逐渐变成农民工成为多数,是为主的。

正式职工反成了少数。

大批的农民工还会源源不断地进城来,其势不可挡。

现在在不少城市实际上已经形成一个工厂,两种工人,两种待遇的格局,而且正在逐渐形成制度。

(阅读观察讨论分析)

师:

看了以上材料,刚才的那些问题是不是有答案了?

谁来说说看。

生1:

农民工是农民身份的工人。

是农业户口的、户籍身份是农民的,但从事第二、三产业劳动、从企业取得工资收入,并以此为生活的主要来源的工人。

生2:

他们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扩展到城市,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出现,第二、三产业大发展,需要劳动力;数以亿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特别是青年农民要寻找出路,增加收入;许多企事业单位出于经济效益的驱动而大批接纳的情况下出现的。

(可以作为“资料分析”2的答案)

生3:

农民工分为“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和“进厂又进城,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

(归纳过渡)

师:

可见,农民工是都市里的农民,乡村里的工人,是中国社会在特殊时期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

那么,目前他们有多大的规模?

他们中有多少人进入了城市,多少人留在了乡村?

他们又干着些什么工作?

他们为国家、社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呢?

请大家继续看材料。

展示材料

农民工的巨大贡献

1.农民工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正在逐渐演变为工人阶级的主力军。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2000年,我国城镇从业人员23151万人,其中国有单位8102万人,集体单位1499万人,共计9601万人。

除去各级各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097万,则我国国有和集体所有的第二、三产业职工为8504万人。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离开户籍所在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1.2亿。

其中进入城镇在第二、三产业单位打工“离土离乡”的农民工约为8000万人。

随着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工业化大步前进,“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越来越多,据农业部、劳动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估计,2002年离土离乡的农民工约为9460万。

农民工在人数上已经超过城镇有户籍的公有制第二、三产业的职工。

而在有些行业,有些地区的第二、三产业的职工已经主要是农民工,如建筑、建材、采掘、纺织、服装、玩具等行业的第一线职工80%以上是农民工。

因我们国家至今没有建立对农民工统计的指标和体系,所以到底有多少农民工,没有确切的统计。

但农民工现在已经成为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是确凿无疑的。

近几年国有企业调整改革。

结构优化,减员增效,大约已有3000万人下岗了。

据有关调查表明,有些企业把有城镇户籍的职工精简了,因工作还需要,另外找农民工来递补。

在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推动下,这些企业不仅在搞“减员增效”,而且也在搞“换员增效”。

这种趋势还在发展,农民工队伍还在继续扩大。

另外,还有一类是“离土不离乡”在本地乡镇企业里工作的农民工。

国家统计局1998年统计:

1997年有乡镇企业的职工13050万人,其中在工业企业工作的有8563万,在建筑业的有1814万,在交通运输的有s44万,三项共计10921万人。

这些人是亦工亦农的劳动者,如果按《工会法》规定:

“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可确认为职工身份的条款,若以半数而论。

那么又约有5000多万“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正在乡镇企业从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

所以说,农民工是我国工人阶级的主力军,这已经是客观事实。

2.农民工为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功勋卓著的巨大贡献,农民工创造的伟大业绩将永载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史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农民工是新时期我国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

农民工从他进城的第一天起,就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始打工的。

农民工以其能吃苦、肯出力、勤奋进取、任劳任怨,且又廉价,获得用工单位的青昧,站住了脚跟,以后逐渐扩展,形成了今天这样的庞大队伍。

现在全国各地各个城市,各个行业,各个战线,都有农民工在劳动。

现在的矿山,真正在井下第一线工作的80%~90%是农民工,现在的建筑工地,80%~90%是农民工,北京、上海、深圳及各大城市的高楼大厦、楼堂馆所、公路铁路、基础设施、站台码头在90年代以后,有哪一栋哪一条不是主要由农民工施工、建造的。

现在许多行业的工厂、车间在第一线劳动的多数也是农民工,以致在汽车、家电等产业工厂生产线上操作的,也都是农民工。

上至星级宾馆、超级市场,下互饭摊、大排档,街道社区的送煤、送奶站点,也大多是农民工在服务。

凡城市里最累、最苦、最脏、最险的工作大多是农民工在干,在默默地劳动着。

现在的农民工已经融进了我国正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方方面面。

成了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每到年关,农民工多数要返乡过年,不少餐饮、服务行业不得不歇业,许多城市到春节出现了无人送煤、送奶,老年人无人照料,早点铺无人服务的窘境,一些重要工地和要完成定单的工厂就想方设法挽留农民工,城市已经离不开农民工了。

二十多年来,数千万农民工为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创造了难以估量的财富,提供了各种各类的服务。

深圳有一项调查说:

在特区20年的发展史中,千百万外来工始终是各种新兴经济部门的主力军,他们为深圳创造了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原始资本积累,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深圳奇迹与致富之“源”是这个地方充满活力的生产力——丰富而廉价的外来工和新兴经济部门为追求财富而奋斗拓进的结果。

正因为千百万外来工的辛勤劳作才有深圳今天的繁荣与富裕。

早在1990年,深圳市委宣传部等六部委的联合调查组在《深圳百万临时工调查报告》中就指出:

农民工是深圳“工人阶级的主体,他们不仅是深圳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深圳市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些调查研究的结论是完全正确的,农民工的这种丰功伟绩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作用,在全国许多城市、许多行业中也是这样在实践着。

3.农民工进城打工,有利于沟通城乡关系,调整城乡社会结构,缓解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的矛盾,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我国人多地少,不少地区人均耕地不到一亩,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业劳力大量过剩,许多农村的青年农民无事可做,收入极低。

农民工进城打工,使他们就业有了出路,也得到了一定的收入。

“出外打工一人,脱贫一户。

”据四川、安徽、河南、江西、湖南等省的统计,每年农民工从打工地汇回家乡的钱,都在100亿~200亿元以上,相当于甚至超过了全省的财政收入。

1997年以后,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市场疲软,销售困难,价格下降,农民的农业生产收入连年下降,这五年农民收入仍能维持低速增长,靠的是非农收入的增加,其中农民进城打工收入是主要的。

许多农户靠农民工的收入来弥补家。

用,支付农村的三提五统和各种税费,从而缓解了城乡矛盾,保持了农村社会的稳定,这对大局是有利的。

各地都有一部分农民工,通过在城市打工,见了世面,开阔了视野,学习了技术,学到了市场经营的本领,也积累了一点资金。

回到家乡,创办了乡镇企业,带动了家乡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

师:

通过对以上材料和教材“知识拓展”l中资料1的阅读、分析,大家对刚才提出的那些问题、教材的“资料分析”中的第一问、有关资料2的“资料分析”中的两个问题有认识了吧。

师生共同归纳概括(高潮)

他们活跃在城市的各行各业,上至星级宾馆、超级市场,下至饭摊、大排档,街道社区的送煤、送奶站点,但主要在交通运输、建筑、建材、采掘、纺织、服装、玩具以及在汽车、家电等行业。

他们已经成为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正在逐渐演变为工人阶级的主力军。

为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创造了难以估量的财富,提供了各种各类的服务。

农民工外出打工不单增加了经济收入,一部分农民工,通过在城市打工,见了世面,开阔了视野,学习了技术,学到了市场经营的本领,也积累了一点资金,回到家乡,创办了乡镇企业,带动了家乡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

师:

这样看来,农民工确实已经是我国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了,他们也为人们提供了很多的方便和服务,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居功至伟。

那他们目前的境况如何呢?

(展示材料)

生:

阅读材料讨论分析

农民工体制的种种弊端

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农民工的贡献是在工作环境很不正常,各方面条件很不利的情况下做出来的,更显得这种贡献的可贵。

大家知道,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城乡分治的户籍管理制度,对城市居民实行一种政策,对农村农民实行另一种政策。

因为户籍制度至今并没有根本改革,形成了这种一国两策的格局。

所以,虽然农民进城了,在城里的第二、三产业的单位里工作了,但农民工的户籍仍是农业户口,农民的身份没有变,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1.在政治上,农民工干了工人的活。

但没有得到工人的身份。

农民工者,农民工人也,是农民身份的工人。

有相当多的农民工,在工厂里,在企业里,在单位里。

已经工作10年,15年、20年了,还是农民工。

因为他们的户籍是农业户口,不是市民,不是非农业户口,所以得不到正式职工的身份。

有的农民工很能干,表现有出色的才干,但得不到应有的任用、培训、升迁,更谈不上在这个工厂里有当家作主的地位。

通常。

决定重大事项的职工大会,他们是无权参加的,他们不能享有应有的民主权利。

农民身份决定了他们永远是临时工(有的称他们为外来工,也有的称劳务工、轮换工、建勤工、合同工等等)。

相当一个时期里,他们不能参加工会。

现在可以允许参加了,但也是另外登记,享受不到正式工人一样的工会会员的同等权利。

2.在经济上,农民工和正式工人同工不能同酬,同工不能同时,同工不能同权。

正式工人每周有双休日,有法定的节假日,8小时工作制,农民工一般不享有这些权利,平时基本没有节假日,常常要加班加点。

据调查。

深圳的多数工厂,农民工每月工作在26天以上,每天的平均工时在ll小时左右,有时有连续工作12小时以上的。

农民工付出了如此辛勤的劳动,却得不到应有的经济待遇。

因为身份的差别,在同一个工厂里,同工不能同酬。

据深圳市劳动局企业员工收入分配课题组1995年对u4家国有企业调查,在相同的岗位上,外来工的月工资是800元左右,而有深圳户籍的员工工资则高达2500元左右。

在非国有企业里,这种有城市户籍和农民户籍不同身份的员工,每月工资至少要差600元以上。

更有甚者,这些年来,城市的一般职工的工资水平是逐年有所提高的。

因为各种原因农民工的工资实际是下降的(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进城的农民工越来越多,劳动力供大于求,企业主用经常更换工人的办法,使工资水平越来越低)。

深圳农民工的历史已经有20多年,但深圳农民工这些年的平均工资是下降的,2001年深圳农民工的月工资平均是588元,低于80年代的水平,而不少工厂里,有父子两代一起打工的。

物价已经涨了好几倍了,儿子现在挣的工资还不如老子一辈在80年代初的数额。

农民工付出的劳动很多,而他的所得很少。

工资已经很低了。

但还常常受到企业主的克扣和拖欠。

有的农民工干了几个月甚至一年,到头来,企业主、包工头跑了,分文无得。

近几年,这种状况越来越多,由此引起的劳资纠纷和事件也越来越多。

农民工的劳动所得很少,但还要交各种不合理的规费,农民工外出要交外出务工许可证费,到务工地要交办理城镇劳务许可证费,办理暂住户口证费,进城务工管理服务费等等,有的还要给用工单位交抵押金。

中央下达了取消这些不合理的对农民工乱收费的文件,但不少地方换个名目,还是照样在收。

农民工成了唐僧肉,不少部门和单位找个借口都争着吃一块。

这几年,连铁道和交通部门也乘农民工过年大批返乡的机会,乘机把交通费涨价20%~30%,从中分一杯羹。

3.在社会方面,农民工因为没有城镇居民的户籍,所以他们在一个城市打工多年,他们始终是这个城市的边缘群体。

农民工是边缘人,融不进这个城市社会,他们对这个城市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却不被承认是这个城市的居民,因而也享受不到应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民主权利,得不到这个城市社会的各种福利待遇。

例如失业了,得不到失业救济;生活困难了,得不到最低生活保障;有病了,得不到应有的医疗保障;因工负伤了,致残了,也得不到应有的照顾和抚恤,只好自认倒霉回到农村,悲惨地渡过余生。

在一些工矿,农民工去打工,常常被收走身份证,失去人身自由,有的还被迫签下生死合同,一旦罹难了,家属只得到很少的赔偿金,有的连尸骨都找不到。

因为农民工的劳动条件恶劣,这种悲剧时有发生。

近年来,各地煤矿恶性事故频频发生,数以百计的农民工在事故中丧生。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农民工这个社会群体,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般的重大成就,但是他们得不到社会承认(例如上海和北京,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建设和发展得最快、最好的,它们各自有300多万农民工在劳动,但到统计成绩的时候,在计算人均GDP时,这总人口中,就没有把农民工的人数算进去)。

农民工干了最重、最苦、最累、最脏、最险的劳动,付出了血和汗的代价,但他们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他们至今仍受到社会歧视,他们是城市的边缘群体,弱势群体。

这是不正常的,甚至可说是畸形的。

在同一个企业里,城市和乡村两种户籍身份不同的工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待遇不同,企业对他们的管理方式也不同,前者有各种优待,后者则受到歧视性的对待,实际上形成了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的局面。

对工业、建筑业、商业、餐饮服务业单位的调查表明,现在这些企业有三部分人,一部分是企业领导层、中层干部等组成的管理者,第二部分是有城市户籍的正式工人,第三部分是农民工。

现在多数企业的第二部分人正在逐渐缩小,少进多出,只出不进,而农民工已占多数或占绝大部分。

企业的领导和管理层是稳定的,有城市籍的工人减到一定数量后,也逐渐稳定了,所以这两部分人年龄在老化,而农民工是大量流动的,工作几年之后,体力消耗的差不多了,也该涨工资了,就被辞退了,再找年青的。

这部分人的平均年龄常在23岁左右摆动。

结果我们看到,一部分中老年干部和中老年的正式工人,领着一大帮小青年在劳动、工作,如果这种制度安排不改,10年、20年后将是个什么样的队伍呢?

因为农民工的身份是农民,他们在工厂、企业里注定永远是临时工的地位,同干部和正式工之间有一条人为分隔的鸿沟,有体制性的障碍,不能融为一体。

在实践劳动过程中常常是“小工干,大工看”的局面,而在政治生活中,在工厂、企业的重大决策面前则是“大工定,小工看”的局面。

因为农民工是临时工,他们在这个工厂、企业里,就永远有临时观念,谈不上有以厂、企业为家的当家作主的观念。

他们白天干活挣钱,晚上想的是农村、家里的事。

有的农民工在城里打工十年、十多年了,生活习赁、思想观念还是农民,没有被城市社会化,工业化、现代化对他们的影响甚小,这样的工人阶级主体队伍,怎么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在大多数的工厂、企业里,把农民工只作为劳动力使用,基本上不管他们的培养和教育,开始上工的时候,只作短期的培训,教会基本操作就派去劳动了,技术培训轮不到农民工。

农民自身也有临时观念,多数不好好钻研技术,能干活挣钱就行了。

而正式工因为有城市户籍,基本上还是铁饭碗,也不好好钻研技术,这样就形成了目前工人队伍中熟练工人严重稀缺的状况,现在多数城市要找熟练工人、高级技工比找硕士生还难(最近有些媒体报导,有关方面正在从日本引进高级技工,在深圳现在每天有大量的香港技师早上从罗湖桥过来,晚上回香港的现象)。

工人队伍的这种状况,同我们国家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和要求是很不相称的。

现行的农民工制度是农村把青壮年劳力输送到城市,而城市却把劳动后伤残病弱者退到农村,把抚育子女、赡养老人等社会负担都抛给农村,这是一种城乡不等价、不合理的交换形式,也是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深圳的一项调查,仅深圳七家医院的统计,1998年平均每天有31人因工伤致残,平均每4天有1人因工伤死亡。

这一年1万多伤残的农民工,多数在出院后不久就都退回农村去了。

1994年深圳劳动部门对5920家从事有毒有害作业工厂的调查中发现,无任何防护设施的有3108家,占52.7%,防护设施不合格的有2577家,占43.7%。

在个人防护用品方面,99.7%的农民工是在无防护用品,或防护用品不合格的条件下劳动的。

长期在这种厂里劳动,必然是中毒受害。

1998年深圳卫生防疫部门检壹,在9582家企业中发现,有毒有害企业4301家作业工人11.6万人。

当年中毒人数371人,死亡23人。

这些在有毒有害企业中劳动的农民工多数是慢性中毒,日积月累,以致丧失劳动能力,只好返回农村。

有关调查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女农民工,35岁左右就因劳累过度、中毒等原因而体衰力竭,回农村养息。

在深圳500多万农民工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