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156471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均数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平均数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平均数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平均数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平均数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均数教学设计.docx

《平均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均数教学设计.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均数教学设计.docx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课型:

组内研讨使用班级:

三(12)班时间2014.4.1授课人:

xxx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平均数”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突破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

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法与学法:

教法:

动手实践与引导探索相结合。

学法:

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浏览信息,引出平均数

1.引入信息:

师:

同学们,我今天带来了一些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信息,请看屏幕。

(课件出示信息)

(1)四

(1)班踢毽子的4位选手平均每人1分钟踢50个。

(2)一年级第一小组的3位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3)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开展了3项课间活动。

(依次出示信息,分别请3名同学读题,其他同学认真的看屏幕并倾听)

2.感知平均数:

师:

同学们,在这些信息中都用到了同一个词,你们发现了吗?

(都有“平均”这个词,课件再次用红色显示信息中的“平均”)

对,(指着50个,120厘米,3项,课件同时用粉色显示这些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平均数”。

(板书课题:

平均数)

3.进行质疑:

师: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那些知识?

生可能会说:

a:

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b:

平均数与平均分有什么关系?

c:

怎样计算平均数?

d:

平时在生活中那些地方常用平均数?

(如果学生不能提出这个问题,教师可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说一说平时生活中见到或听到过哪些类似的“平均数”,学生举完例子后教师可举“这次数学考试平均成绩是80分,说说这里的平均数,你们是怎么理解平均数的,是

不是每个同学的成绩都是80分?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今天的知识。

[设计意图:

选取学生熟悉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感知平均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

二.探究交流,认识平均数

1.出示情境,提出问题:

师:

我们每周都要开展“爱心回收站,争做环保小卫士”保护环境活动,这是一年级4位小朋友收集的矿泉水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收集的情况。

(课件出示统计表)

师:

你看到什么信息?

(学生说看到的信息老师板书统计表中的内容)师:

请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思考:

怎样求这4个学生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生可能会说:

先求4个人收集的瓶子总数,再除以4,或者会说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师:

要求这4个学生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也就是指假如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是同样多,这个数量是多少?

2.出示条形统计图,探究方法:

师:

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主题图),这是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吗?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图中的数据,说明横轴分别表示什么,每个人收集的数量是多少,谁最多谁最少,请同学汇报)

师:

你们观察的真仔细,他们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同样多吗?

(不一样多)(教师板书:

“不一样多”)

你能想办法,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变成同样多吗?

(板书“同样多?

”)

活动要求:

4人小组合作,可以看着统计图说一说,比划比划,页可以动手算一算。

(学生以4人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算法

(1).移多补少法

师:

怎么样才能让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同样多呢(或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汇报自己的想法)请你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把小红的瓶子给小兰1个,,小明的瓶子给小亮2个,如果学生说出先算他们的总数在除以4,老师可以让这位同学把他的想法告诉大家,并把算式写在黑板上)

师:

大家听明白了吗?

那位同学的想法和这位同学的想法一样,请你演示给大家看一看,边演示边说。

其他同学仔细看,看他的方法和你的方法是否一样,想一想他为什么这样做。

(学生利用课件演示说明自己的方法)

师:

谁看明白了?

他是怎样移动瓶子的?

(学生再次说明移动过程,课件用箭头出示移动的路线和数量)

师:

你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

(小红的多,小兰的少)他是把多的移给少的,这样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就怎么样了?

(同样多)

师:

刚才这几位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法”)

师:

现在每个人的矿泉水瓶子同样多吗?

(同样多)那同样多是多少个?

(13个)(同样多的下面板书13个)13个就是他们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

(课件13个后面出线红色虚线)在图中红色虚线就表示平均数是13个(板书“平均数”)

(2)先求和再平均分

师:

谁还愿意交流?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请把你的计算过程(算式)写在黑板上。

生:

(14+12+11+15)÷4

=52÷4

=13(个)

师:

【指着算式14+12+11+15)÷4】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的方法?

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可能会说:

我是先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总数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或我是先算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瓶子,再算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师:

听懂了吗?

谁和他的方法一样?

再给大家说一说。

(学生交流)篇二: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2-43页例1、例2。

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一个统计学中描述特征量的数学概念,是一种描述数

据集中趋势这一特征的量,是用以推断和预测总体特征的。

“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普遍的的概念,是一种常用的特征数。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平均分与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

既是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继续,又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及统计图表做准备。

教材突出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

学生在动手操作,移多补少的过程中感悟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得出计算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本课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从基础知识来看,分为两个内容:

即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前者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理念,平均数的学习中,重要的不是它的定义和作为代数公式的运算程序,而是它所包含的统计意义。

因此,教学中不能只给出几组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并且把数据的复杂程序、学生的计算速度与准确率作为教学重点,而应当强调对平均数的意义、特点的理解,注重对其统计含义的理解,以及能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准确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新课程中,学生接触统计知识从一年级就开始,已经多次经历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但对统计的数据分析较单一,本课学习是学生第一次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分析。

“平均数”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平均”的概念。

大量“教学临床”观察显示:

在高年级教学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时,常感到学生对平均数和实际数的联系和区别不是很清楚,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单一、呆板。

另外还感到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由于对平均数的统计含义理解不透,导致不能准确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

教学关键:

1、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突出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

2、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

3、让学生历经探索、验证、归纳、应用,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等方式,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理解平均数

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基本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统计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感知平均数与实际数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表、小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感悟“平均数”

1、收集数据

组织平衡能力比赛:

请出六名同学,分成3人一组,依次双手叉腰、闭眼、单腿站立,全体学生监督计时,填表。

师根据具体情况提出:

“老师也想参加他们的比赛,我想加入第二组(积分少的那一组)。

多媒体展示成绩记录表,如:

平衡能力比赛成绩统计表

2师:

哪一组的总成绩好一些?

(指名学生板演计,算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

第一组:

20+18+25=63(秒)

第二组:

17+19+15+21=72(秒)

师宣布:

第二组获胜!

所有同学向他们祝贺!

师根据具体情况追问:

这样的结果公平吗?

你同意吗?

(生:

不公平、不同意。

师:

你有什么好办法?

(组织学生集体交流更好的评比方法。

如:

方法1:

把老师的成绩去掉后比。

(没有考虑参赛选手的心情)

方法2:

第一组再加一名选手重新比。

(没有考虑比赛已经结束)

方法3:

看最好成绩在哪一组决定。

(不能反映某组的总体情况)

方法4:

算出平均成绩比。

(既可以反映某组的总体情况,也较公平)

选择方法4让学生计算、汇报、展示:

第一组:

(20+18+25)÷3

=63÷3

=21(秒)

第二组:

(17+19+15+21)÷4

=72÷4

=18(秒)

3、感悟“平均数”

活动到此,你有什么看法?

(平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哪一组获胜?

(第一组获胜。

小结:

这样的统计活动情形,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在刚才的比较时,我们采用的就是比较平均数,平均数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熟悉的游戏竞赛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确保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游戏选择考虑活动时间在5、6分钟之内,节约时间;师视情况加入某组,考虑预设与生成的平衡,经验得知:

有时4个人的总成绩不一定比3个人的总成绩高;根据总分宣布获胜组,引发学生的争论,产生思维的冲突,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在进一步的探究活动中,感知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

二、实际操作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感知平均数的特点

1、出示课本第42页主题图,引导观察分析。

2、学生列表,填写数据。

第一小组收集矿泉水瓶情况统计表(单位:

个)

3(14+12+11+15)÷4

=52÷4

=13(个)

4、讨论:

怎样理解“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进一步明确:

“平均每个人收集的个数”,并不是每个人收集的实际个数,而是在收集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假设每个人相同个数的值。

同桌合作操作小圆片:

怎样才能使四个同学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汇报操作结果:

如:

生1:

我先数出共52个小圆片,再把52平均分成4份,52÷4=13个,就得出平均每个人收集的个数是13个。

生2:

我从小红的14个中取出1个给小兰;从小明的15个中取出2个给小亮,就可以直接得出四个人都相等的瓶子个数。

生3:

先找出四个人同样多的部分是11个,然后把多出来的加起来:

3+1+4=8

(个),再把它平均分成4份:

8÷4=2(个),最后用11+2=13,得出四个人都相等的瓶子个数是13个。

多媒体展示生2的操作情形平均值

量/个

引导观察发现:

你发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整理:

(1)、移少补多的方法。

(2)、平均值大于最小值、小于最大值。

(3)、平均值介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5)、移少补多的方法有局限,采用总数÷份数=平均数求平均数方法通用。

?

?

同学们真是好样的,发现了这么多有关平均数的知识。

下面我们就来检验一下同学们的本领到底有多大。

『设计意图: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感知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辨析、分析,让学生认同总数÷份数=平均数求平均数方法的通用性,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利用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自主交流,自主建构有关平均数的知识。

三、现实运用拓展思维

活动一:

出示人才招聘启事:

招聘启事一:

招聘单位:

外贸公司

招聘岗位:

营销职员

学历要求:

本科以上学历。

(懂英语)

待遇:

人均月收入4000元

招聘启事二:

招聘单位:

电脑公司

招聘岗位:

网络设计职员

学历要求:

本科以上。

(擅长计算机)

待遇:

人均月收入3500元

师:

现在,你的角色是一名大学毕业生,你想到那个公司应聘,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如:

生1:

我觉得去电脑公司好,可以随时查阅一些资料,懂得更多。

生2:

我觉得去外贸公司好,能经常与别人交谈,既可以使自己的头脑更灵活,又可以使英语得到锻炼,虽然只是一名职员,但公司也有电脑,也可以查阅资料。

生3:

我觉得去外贸公司比电脑公司好,我们外贸公司的工资4000元,你们电脑公司的工资才3500元,我们当然要去工资高的单位。

师:

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出示统计表)

职工工资实际分配情况一览表

1、引导学生计算人均月收入。

2、交流想法,感受社会生活,辨别平均数据与实际数据的区别。

活动二:

请你应用平均数的知识再帮小明一个忙。

出示:

“小明身高是135厘米,要过一条平均水深110厘米的河,有危险吗?

”看来大家的意见不统一。

我们就来开个小小争辩会,看看最终谁能说服谁,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请随便站起来说说你自己的理由,其他同学随时可以反驳。

师引导讨论、归纳。

小结:

数学知识应用要灵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考虑数学因素,还要考虑其它的相关因素。

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河水处处都是110厘米,可能有的地方比110厘米浅就没有危险,有的地方比110厘米深就有危险了。

活动三:

“明辨是非”

(1)新丰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

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

(2)三

(1)班学生平均身高是120厘米,三

(2)班学生平均身高是128厘米。

a李强是三

(1)班学生,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28厘米。

()

b王英是三

(2)班学生,他的身高一定是128厘米。

()篇三: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悟“平均数”的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

2.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感受“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背景,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4.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1.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后,小组成员分工调查,收集数据。

(小组成员的体重,家庭近几个月用电、电话费支出情况,一周气温变化情况等)

2.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军棋、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

张老师第一次到我们班来上课,你们愿意和老师交个朋友吗?

(愿意)你叫什么名字?

你现在有多高?

(学生个别汇报)

师:

看来,同学们的身高有高有矮,谁能说说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

(学生疑惑时,老师故意找出班上较矮和较高的学生,欲以他们的身高作标准,由此展开争议)生1:

有意见,他们太矮或太高了,我们班同学身高应该在他们两人之间。

生2:

我认为我们班同学身高大概与周×同学差不多。

因为她不高不矮,最接近我们班中间身高,以她作标准最恰当。

师:

有道理!

请你猜测一下周×同学身高大约是多少?

(猜测1米38厘米,本人证实为1米36厘米)

师:

这个1米36厘米是我们班每个同学的身高吗?

(不是)那是什么呢?

生:

(很多学生齐说出)是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

师:

对,要知道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就是求我们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求平均数。

(板书课题)通过这节课,你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

(什么是平均数?

平均数有什么用处?

怎样求平均数?

……)

【评析:

从富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班上学生大概有多部?

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概念,并巧妙渗透了平均数的区间范围,让学生初步感和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二、构建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①提出问题:

小组合作按要求叠棋子,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师:

看着面前的棋子,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

我想使每排的棋子同样多?

师:

是个好问题!

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棋子同样多。

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评析:

让学生小组合作活动,用一付军旗作为操作活动的材料,真是绝妙之极!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②小组活动讨论。

③汇报交流。

生l。

我们先从7个里拿出1个给3个,再从7个里拿出2个给2个,这样每排的棋子就同样多了。

生2:

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排2为标准。

从7个里拿出5个,再从3个里拿出五个,然后把这6个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个,和原来2个合起来,每排都是4个,也同样多。

师:

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这种方法谁能给它取个名字?

(移多补少)真形象!

请你想一想:

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不相等相等

小结:

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

如2,7,3的平均数是多少?

(4)实际上原来每排棋子是不是都有4个?

(不是)对,平均数并不表示实际每份的数量,它不是一个实际的数,我们可以用虚线表示这个平均数。

【评析:

“平均数”与“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不同的概念。

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而平均数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这里又一次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师:

除了移多补少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

有没有同学在移棋子前早就在心里算出平均数了?

生:

我们先把这些棋子全部合起来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然后再移动。

师:

你能用算式表示这一过程吗?

[板书:

(2+7+3)÷3=4]你能用数量关系表示这个式子吗?

(板书:

总数÷份数=平均数)真棒!

这就是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评析:

在学生初步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后,探求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用数学算式概括操作活动,这本身就是“数学化”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能力】

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

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求出了平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出示:

7,3,6,4的平均数是多少?

生1:

我是这样想的(7+3+6+4)÷4=5,所以7,3,6,4的平均数是5,我在加的时候还用了凑十法。

生2:

我是从7拿出2给3;6拿出1给4,通过移多补少得出7,3,6,4的平均数是5。

师:

你们的方法都很棒。

这是我们班李x同学上学期期末考试统计表。

出示

“先估计一下平均成绩?

(97,96……),同学们的估计都在哪个范围?

(比94大,比100小)对,平均数一定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师:

究竟是多少呢?

看谁想得快,也可以笔算。

(96)

师:

看了这组数据,你想对李x说什么?

生1:

李x?

,你的数学成绩可真棒,你能把学数学的方法告诉我们吗?

生2:

李x,你的语文成绩相比较差一点,我建议你可以多看一些课外书。

师:

解决了这些问题后,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锦屏小学五年级体育小组身高情况。

出示

先估计一下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

(148,147,149,……)算一算,比较一下估计准不准,谁先算好自己上来写到黑板上。

生1:

我是这样想的,152拿出3个给146,151拿出2个给147,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149。

生2:

我是这样想的,(147+152+149+146+151)÷5=149(厘米)。

生3:

我是这样想的,这列数从146到152,里面少148与150,148与150的中间数是149,所以这些数的平均数是149。

老师和学生都兴奋得鼓掌。

【评析:

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进行观察、估计、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及时内化了各种求平均数的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三、实际应用

1.应用一。

①小组活动:

拿出准备好的调查表,先用计算器求出平均数,再互相交流看法与观点。

(调查表有小组成员的体重、身高,家里近几个月的电话费、电费,上周的气温情况等)

②交流反馈。

师:

看了两(三)组平均体重数据有何启发?

[根据“平均数”可以对两

(三)组体重进行比较]

师:

请同学们预测下个月电话费、用电费情况,预测下周气温情况。

并说明理由。

生1:

我觉得下个星期平均气温会高一些,25℃左右吧!

因为现在已经快要立夏了,天气会越来越热。

生2;我觉得不一定。

如今天下雨了,比前几天还冷,下个星期也有可能下雨,所以我认为平均气温有可能比本周稍低,20℃左右吧!

师:

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

平均数的用处可真大,我们还可以根据平均数进行预测,这对我们的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只要我们多留意,我们的数学本领就会越来越棒。

【评析:

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并求出平均数,使学生体令?

平均数”反映的是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它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计算器的引入,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2.应用二。

师:

这是锦屏中心小学“校园小歌星”歌唱比赛中某位同学的得分情况。

出示:

请用计算器帮这位小选手算算最后得分。

生1:

最后得分(84+70+88+94+82+86)÷6=84(分)。

(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应该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

最后得分(84+88+82+86)÷4=85(分),这样才公平、合理。

师:

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你有没有在哪里见过?

(奥运会、电视比赛等)为了使比赛更公平,通常在比赛中采用这种方法求平均数。

【评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