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34.53KB ,
资源ID:25156471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515647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平均数教学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平均数教学设计.docx

1、平均数教学设计平均数教学设计 课型:组内研讨 使用班级:三(12)班 时间2014.4.1 授课人:xxx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平均数”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 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相关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 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灵

2、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法与学法: 教法:动手实践与引导探索相结合。 学法: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 浏览信息,引出平均数 1.引入信息: 师:同学们,我今天带来了一些我们生活学习中的信息,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信息) (1)四(1)班踢毽子的4位选手平均每人1分钟踢50个。 (2)一年级第一小组的3位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3)三年级平均每个班开展了3项课间活动。 (依次出示信息,分别请3名同学读题,其他同学认真的看屏幕并倾听) 2.感知平均数:

3、师:同学们,在这些信息中都用到了同一个词,你们发现了吗?(都有“平均”这个词,课件再次用红色显示信息中的“平均”) 对,(指着50个,120厘米,3项,课件同时用粉色显示这些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3.进行质疑: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那些知识? 生可能会说: a: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b:平均数与平均分有什么关系? c:怎样计算平均数? d:平时在生活中那些地方常用平均数?(如果学生不能提出这个问题,教师可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说一说平时生活中见到或听到过哪些类似的“平均数”,学生举完例子后教师可举“这次数学考试平均成绩是80分,说说这里的平均数

4、,你们是怎么理解平均数的,是 不是每个同学的成绩都是80分?)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研究今天的知识。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熟悉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感知平均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 探究交流,认识平均数 1. 出示情境,提出问题: 师:我们每周都要开展“爱心回收站,争做环保小卫士”保护环境活动,这是一年级4位小朋友收集的矿泉水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收集的情况。(课件出示统计表) 师:你看到什么信息?(学生说看到的信息老师板书统计表中的内容) 师:请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思考:怎样求这4个学生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生可能会说:先求4个人收集的

5、瓶子总数,再除以4,或者会说把所有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师:要求这4个学生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瓶子,也就是指假如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是同样多,这个数量是多少? 2. 出示条形统计图,探究方法: 师: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主题图),这是他们4人收集瓶子的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吗?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图中的数据,说明横轴分别表示什么,每个人收集的数量是多少,谁最多谁最少,请同学汇报) 师:你们观察的真仔细,他们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同样多吗?(不一样多)(教师板书:“不一样多”) 你能想办法,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变成同样多吗?(板

6、书“同样多?”) 活动要求:4人小组合作,可以看着统计图说一说,比划比划,页可以动手算一算。(学生以4人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 交流算法 (1).移多补少法 师:怎么样才能让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同样多呢(或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汇报自己的想法) 请你给大家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把小红的瓶子给小兰1个,小明的瓶子给小亮2个,如果学生说出先算他们的总数在除以4,老师可以让这位同学把他的想法告诉大家,并把算式写在黑板上)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那位同学的想法和这位同学的想法一样,请你演示给大家看一看,边演示边说。其他同学仔细看,看他的方法和你的方法是否一样,想一

7、想他为什么这样做。(学生利用课件演示说明自己的方法) 师:谁看明白了?他是怎样移动瓶子的?(学生再次说明移动过程,课件用箭头出示移动的路线和数量) 师:你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小红的多,小兰的少)他是把多的移给少的,这样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就怎么样了?(同样多)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法”) 师:现在每个人的矿泉水瓶子同样多吗?(同样多)那同样多是多少个?(13个)(同样多的下面板书13个)13个就是他们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课件13个后面出线红色虚线)在图中红色虚线就表示平均

8、数是13个(板书“平均数”) (2)先求和再平均分 师:谁还愿意交流?还有不同的方法吗?请把你的计算过程(算式)写在黑板上。 生: (14+12+11+15)4 =524 =13(个) 师:【指着算式14+12+11+15)4】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的方法?请你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可能会说:我是先把他们4个人收集的瓶子总数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或我是先算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瓶子,再算平均每个人收集多少个瓶子。) 师:听懂了吗?谁和他的方法一样?再给大家说一说。(学生交流)篇二: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2-43页例1、例2。

9、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一个统计学中描述特征量的数学概念,是一种描述数 据集中趋势这一特征的量,是用以推断和预测总体特征的。“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普遍的的概念,是一种常用的特征数。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平均分与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的。既是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继续,又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及统计图表做准备。教材突出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学生在动手操作,移多补少的过程中感悟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得出计算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本课是一堂求算术平均数的课,从基础知识来看,分为两个内容:即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掌握求平均

10、数的方法。前者属于数学思想,后者属于数学方法。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理念,平均数的学习中,重要的不是它的定义和作为代数公式的运算程序,而是它所包含的统计意义。因此,教学中不能只给出几组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并且把数据的复杂程序、学生的计算速度与准确率作为教学重点,而应当强调对平均数的意义、特点的理解,注重对其统计含义的理解,以及能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准确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新课程中,学生接触统计知识从一年级就开始,已经多次经历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但对统计的数据分析较单一,本课学习是学生第一次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分析。“平均数”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学生

11、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平均”的概念。大量“教学临床”观察显示:在高年级教学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时,常感到学生对平均数和实际数的联系和区别不是很清楚,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单一、呆板。另外还感到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由于对平均数的统计含义理解不透,导致不能准确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 教学关键: 1、重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突出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 2、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 3、让学生历经探索、验证、归纳、应用,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等方式,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

12、,理解平均数 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基本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统计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感知平均数与实际数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表、小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感悟“平均数” 1、收集数据 组织平衡能力比赛: 请出六名同学,分成3人一组

13、,依次双手叉腰、闭眼、单腿站立,全体学生监督计时,填表。 师根据具体情况提出:“老师也想参加他们的比赛,我想加入第二组(积分少的那一组)。” 多媒体展示成绩记录表,如: 平衡能力比赛成绩统计表 2师:哪一组的总成绩好一些?(指名学生板演计,算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 第一组:20+18+25=63(秒) 第二组:17+19+15+21=72(秒) 师宣布:第二组获胜!所有同学向他们祝贺! 师根据具体情况追问:这样的结果公平吗?你同意吗?(生:不公平、不同意。)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组织学生集体交流更好的评比方法。) 如: 方法1:把老师的成绩去掉后比。(没有考虑参赛选手的心情) 方法2:第

14、一组再加一名选手重新比。(没有考虑比赛已经结束) 方法3:看最好成绩在哪一组决定。(不能反映某组的总体情况) 方法4:算出平均成绩比。(既可以反映某组的总体情况,也较公平) 选择方法4让学生计算、汇报、展示: 第一组:(20+18+25)3 =633 =21(秒) 第二组:(17+19+15+21)4 =724 =18(秒) 3、感悟“平均数” 活动到此,你有什么看法?(平均数可以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哪一组获胜?(第一组获胜。) 小结:这样的统计活动情形,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在刚才的比较时,我们采用的就是比较平均数,平均数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

15、一个指标。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游戏竞赛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确保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游戏选择考虑活动时间在5、6分钟之内,节约时间;师视情况加入某组,考虑预设与生成的平衡,经验得知:有时4个人的总成绩不一定比3个人的总成绩高;根据总分宣布获胜组,引发学生的争论,产生思维的冲突,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在进一步的探究活动中,感知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与存在价值。 二、实际操作 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感知平均数的特点 1、出示课本第42页主题图,引导观察分析。 2、学生列表,填写数据。 第一小组收集矿泉水瓶情况统计表 (单位:个) 3 (14+12+11+15)4 =524 =13(个) 4、讨论:怎样

16、理解“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进一步明确:“平均每个人收集的个数”,并不是每个人收集的实际个数,而是在收集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假设每个人相同个数的值。 同桌合作操作小圆片:怎样才能使四个同学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汇报操作结果:如: 生1:我先数出共52个小圆片,再把52平均分成4份,524=13个,就得出平均每个人收集的个数是13个。 生2:我从小红的14个中取出1个给小兰;从小明的15个中取出2个给小亮,就可以直接得出四个人都相等的瓶子个数。 生3:先找出四个人同样多的部分是11个,然后把多出来的加起来:3+1+4=8 (个),再把它平均分成4份:84=2(个),最后用11+2=13

17、,得出四个人都相等的瓶子个数是13个。 多媒体展示生2的操作情形 平均值 量/个 引导观察发现:你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整理: (1)、移少补多的方法。 (2)、平均值大于最小值、小于最大值。 (3)、平均值介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5)、移少补多的方法有局限,采用总数份数=平均数求平均数方法通用。? 同学们真是好样的,发现了这么多有关平均数的知识。下面我们就来检验一下同学们的本领到底有多大。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感知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辨析、分析

18、,让学生认同总数份数=平均数求平均数方法的通用性,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利用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自主交流,自主建构有关平均数的知识。 三、现实运用 拓展思维 活动一: 出示人才招聘启事: 招聘启事一: 招聘单位:外贸公司 招聘岗位:营销职员 学历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懂英语) 待遇:人均月收入4000元 招聘启事二: 招聘单位:电脑公司 招聘岗位:网络设计职员 学历要求:本科以上。(擅长计算机) 待遇:人均月收入3500元 师:现在,你的角色是一名大学毕业生,你想到那个公司应聘,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如:生1:我觉得去电脑公司好,可以随时查阅一些资料,懂得更多。 生2:

19、我觉得去外贸公司好,能经常与别人交谈,既可以使自己的头脑更灵活,又可以使英语得到锻炼,虽然只是一名职员,但公司也有电脑,也可以查阅资料。 生3:我觉得去外贸公司比电脑公司好,我们外贸公司的工资4000元,你们电脑公司的工资才3500元,我们当然要去工资高的单位。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出示统计表) 职工工资实际分配情况一览表 1、引导学生计算人均月收入。 2、交流想法,感受社会生活,辨别平均数据与实际数据的区别。 活动二: 请你应用平均数的知识再帮小明一个忙。 出示:“小明身高是135厘米,要过一条平均水深110厘米的河,有危险吗?” 看来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我们就来开个小小争辩会,看看最终

20、谁能说服谁,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请随便站起来说说你自己的理由,其他同学随时可以反驳。 师引导讨论、归纳。 小结:数学知识应用要灵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考虑数学因素,还要考虑其它的相关因素。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河水处处都是110厘米,可能有的地方比110厘米浅就没有危险,有的地方比110厘米深就有危险了。 活动三: “明辨是非” (1)新丰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 (2)三(1)班学生平均身高是120厘米,三(2)班学生平均身高是128厘米。 a李强是三(1)班学生,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28厘米。 ( ) b王英是三(2)

21、班学生,他的身高一定是128厘米。 ( )篇三: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悟“平均数”的意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 2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感受“平均数”概念所蕴含的丰富、深刻的统计与概率背景,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4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1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后,小组成员分工调查,收集数据。(小组成员的体重,家庭近几个月用电、电话费支出情况,一周气温变化情况等) 2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军棋、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张老师第一次到我们

22、班来上课,你们愿意和老师交个朋友吗?(愿意)你叫什么名字?你现在有多高?(学生个别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的身高有高有矮,谁能说说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学生疑惑时,老师故意找出班上较矮和较高的学生,欲以他们的身高作标准,由此展开争议) 生1:有意见,他们太矮或太高了,我们班同学身高应该在他们两人之间。 生2:我认为我们班同学身高大概与周同学差不多。因为她不高不矮,最接近我们班中间身高,以她作标准最恰当。 师:有道理!请你猜测一下周同学身高大约是多少?(猜测1米38厘米,本人证实为1米36厘米) 师:这个1米36厘米是我们班每个同学的身高吗?(不是)那是什么呢? 生:(很多学生齐说出)是我们班

23、同学的平均身高。 师:对,要知道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就是求我们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求平均数。 (板书课题)通过这节课,你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什么是平均数?平均数有什么用处?怎样求平均数?) 【评析:从富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班上学生大概有多部?导入,自然引出平均数概念,并巧妙渗透了平均数的区间范围,让学生初步感和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二、构建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棋子,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师:看着面前的棋子,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4、, 生:我想使每排的棋子同样多? 师:是个好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棋子同样多。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评析:让学生小组合作活动,用一付军旗作为操作活动的材料,真是绝妙之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 小组活动讨论。 汇报交流。 生l。我们先从7个里拿出1个给3个,再从7个里拿出2个给2个,这样每排的棋子就同样多了。 生2: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排2为标准。从7个里拿出5个,再从3个里拿出五个,然后把这6个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个,和原来2个合起来,每排都是4个,也同样多。 师: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这种方法谁能

25、给它取个名字?(移多补少)真形象! 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相等相等 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如2,7,3的平均数是多少?(4)实际上原来每排棋子是不是都有4个?(不是)对,平均数并不表示实际每份的数量,它不是一个实际的数,我们可以用虚线表示这个平均数。 【评析:“平均数”与“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不同的概念。平均分得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量,而平均数只是一个表示中间状态的抽象数量,这里又一次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师:除了移多补少还有没有其

26、他的方法呢?有没有同学在移棋子前早就在心里算出平均数了? 生:我们先把这些棋子全部合起来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4,然后再移动。 师:你能用算式表示这一过程吗?板书:(273)34你能用数量关系表示这个式子吗?(板书:总数份数=平均数)真棒!这就是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评析:在学生初步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后,探求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用数学算式概括操作活动,这本身就是“数学化”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能力】 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求出了平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数是多少?) 生1:我是这样想的(7364)4

27、 = 5,所以 7,3,6,4的平均数是5,我在加的时候还用了凑十法。 生2:我是从7拿出2给3;6拿出1给4,通过移多补少得出7,3,6,4的平均数是5。 师:你们的方法都很棒。这是我们班李x同学上学期期末考试统计表。出示 “先估计一下平均成绩?(97,96),同学们的估计都在哪个范围?(比94大,比100小)对,平均数一定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师:究竟是多少呢?看谁想得快,也可以笔算。(96) 师:看了这组数据,你想对李x说什么? 生1:李x?,你的数学成绩可真棒,你能把学数学的方法告诉我们吗? 生2:李x,你的语文成绩相比较差一点,我建议你可以多看一些课外书。 师:解决了这些问题后,

28、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锦屏小学五年级体育小组身高情况。出示 先估计一下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 148,147,149, )算一算,比较一下估计准不准,谁先算好自己上来写到黑板上。 生1:我是这样想的,152拿出3个给146,151拿出2个给147,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149。 生2:我是这样想的,(147152149146151)5=149(厘米)。 生3:我是这样想的,这列数从146到152,里面少148与150,148与150的中间数是149,所以这些数的平均数是149。 老师和学生都兴奋得鼓掌。 【评析: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进行观察、估计

29、、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及时内化了各种求平均数的方法,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三、实际应用 1应用一。小组活动:拿出准备好的调查表,先用计算器求出平均数,再互相交流看法与观点。(调查表有小组成员的体重、身高,家里近几个月的电话费、电费,上周的气温情况等) 交流反馈。师:看了两(三)组平均体重数据有何启发?根据“平均数”可以对两 (三)组体重进行比较 师:请同学们预测下个月电话费、用电费情况,预测下周气温情况。并说明理由。 生1:我觉得下个星期平均气温会高一些,25左右吧!因为现在已经快要立夏了,天气会越来越热。 生2;我觉得不一定。如今天下雨了,比前几天还冷,下个星期也有可能下雨,所以

30、我认为平均气温有可能比本周稍低,20左右吧!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平均数的用处可真大,我们还可以根据平均数进行预测,这对我们的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只要我们多留意,我们的数学本领就会越来越棒。 【评析:从生活中搜集、整理数据,并求出平均数,使学生体令?平均数”反映的是某段时间内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在实际生活、工作中人们可以运用它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计算器的引入,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2应用二。 师:这是锦屏中心小学“校园小歌星”歌唱比赛中某位同学的得分情况。出示: 请用计算器帮这位小选手算算最后得分。 生1:最后得分(847088948286) 6=84(分)。(大部分学生表示赞同) 生2;我不同意,我认为应该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最后得分(84888286)4=85(分),这样才公平、合理。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你有没有在哪里见过?(奥运会、电视比赛等)为了使比赛更公平,通常在比赛中采用这种方法求平均数。 【评析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