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集锦1.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151424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集锦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集锦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集锦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集锦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集锦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集锦1.docx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集锦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集锦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集锦1.docx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集锦1

1.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错误。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大凡情况下,学习动机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

但是,动机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

因此,并不是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2.根据过度学习的规则,学习时复习的次数越多越好。

错误。

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熟以后的附加学习。

过度学习并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

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越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递增,而且很可能引起厌倦、困乏等而成为无效劳动。

3.技能是习惯。

错误。

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而习惯是指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和分外倾向。

所以技能不是习惯。

4.负强化和惩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错误。

负强化和惩罚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提出来的。

强化的意义在于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而惩罚的意义在于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这是两者在本质上的区别。

5.备课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时教师应把全部精力放在钻研教材上。

错误。

备课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只有备好课才有可能上好课。

但教师在备课时,大凡需要做好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的工作,而不是把全部精力放在钻研教材上。

6.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错误。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而不是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不能夸大教育的作用。

如果没有遗传为之提供生理基础,没有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是不可能的。

7.德育就是品德教育。

错误。

二者不完全等同,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品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

8.备课就是备教材。

错误。

备教材仅仅是备课的一方面,此外还有备学生、备教法。

9.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因此它比班级授课制优良。

这句话是不正确的。

分组教学比班级上课更适应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便于学生的交流合作;有助于学生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与小组成员的竞争与合作中,强化自己的学习动机。

但是,分组教学较难科学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要求相矛盾;分组后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副作用,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1)教学过程中有两类例外性质的活动(教和学),但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实际上也就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是认识主体与其客体之间的矛盾,因此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作为一种分外的认识过程,其分外性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②认识方式的简便性与高效性;③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④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⑤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11.任何人的发展都不能离开遗传素质。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形态、结构以及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这些遗传素质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

人的发展就是在人类特有的遗传素质基础上展开的。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1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任何外界的教育和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思想状态的变化,经过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发生作用,促使学生品德的真正形成。

(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教育者应当自觉利用矛盾运动的规律,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向社会需要的方向转化。

(3)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斗争的过程也是学生品德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1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从单一走向了多元。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1)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评价的特点之一。

除此之外,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评价的另外两个特点是:

由甄别走向发展,由重结果走向重过程。

(2)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

①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②实现教学评价指标的多元化;③实现评价方法与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14.讲授法是一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1)注入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从主观出发,把学生看成纯正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注知识,无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

启发式则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用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方法。

(2)如果一位教师能够用启发式的思想去使用讲授法,那么题干的结论就是不成立的。

因此,不能纯正地说某一种方法是注入式还是启发式的,这取决于教师是怎么使用这种方法的。

15.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

这种锐法是不正确的。

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转化过程,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依从即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性或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

它是规范内化的初级阶段,是品德建立的开端。

认同即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规范,并试图与之保持一致。

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社会规范及其价值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统统的价值体系。

此时,安定的品德形成。

17.定势对问题解决总是起积极作用。

错误。

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

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

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起消极影响。

18.美育就是指艺术教育

错误。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醉心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优美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一部分。

19.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错误。

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在一个国家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基本上是由政治决定的,政治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

20.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错误。

新课程虽然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同时也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

21.德育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

正确。

德育途径主要包括直接的道德教学和间接的道德教育,直接的道德教学包括思想品德课和时事政治课。

间接的道德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外的其他各科教学、活动课程和课外活动等一些教学形式。

所以,德育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

22.德育的途径就是通过教学,做到教书育人。

错误。

教学仅仅是德育的一个途径,德育还有许多途径。

23.智育就是知识教育。

错误。

智育不等同于知识教育,知识教育只是智育的一个方面。

24.技能是一种本能行为。

.错误。

技能是在后天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完善的,而不是通过遗传得来的。

25.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正确。

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正确。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主要途径。

28.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它的管理。

错误。

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程度。

29.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机构,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就需要通过教学、课外校外活动、生产劳动等途径来实现。

教学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所占时问最多,涉及面最广,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最全面深刻,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也最大。

所以,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

30.学生学习了知识以后,思想品德自然会随之提高。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因为教学的教育性必须要经过教师给学生施加积极影响,必须通过启发、激励,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时,教学的教育性才能得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学习知识和思想品德的提高结合起来。

31.正强化可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可以降低反应频率。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

正强化也称积极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欢愉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也称消极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欢愉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两者都可以增强反应的频率。

32.由于无意注意缺乏目的性,因此学习中不能依靠无意注意,只能依靠有意注意。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更多地被认为是由外部刺激物引起的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

人和动物都存在无意注意。

虽然无意注意缺乏目的性,但因为不需要意志努力,所以个体在注意过程中不易产生困乏。

因此,学习中教师会经常通过各种方式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33.超额学习越多,记忆效果越好。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学习程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于对知识的记忆。

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超额学习)达到50%,即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学习的效果最佳;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困乏而成为无效劳动。

过度学习是指学习达到恰能背诵之后再继续学习。

34.惩罚法能消除不良行为,强化法能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因此,两者结合使用会更有用。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惩罚是指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反应的过程。

强化是采用合适的强化物而使机体反应频率、强度和速度增加的过程。

在消除学生的不良行为时,可以选择使用惩罚法,培养学生的优良行为时可以使用强化法。

当然,二者结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

35.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唯一途径。

36.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

广义的教育制度包括生活惯例习俗、教育教学制度、学校管理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教育行政体制、教育政策法规、教育价值理念七个方面。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详尽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7.分外迁移的范围比大凡迁移的范围广。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大凡迁移也称非分外迁移、普遍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大凡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详尽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原理、原则和态度的详尽应用。

详尽迁移也称分外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

因此,大凡迁移的范围比分外迁移的范围广。

38.德育只需依靠思想品德课。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我国学校德育途径是广博多样的,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学校以教学为主,因此,思想品德课之外的其他各科教学是学校德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

此外,德育的途径还有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和班主任工作等。

39.认知策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及调控

此说法错误。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及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认知和控制。

元认知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

一是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二是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而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包括复述策略、精致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三种。

40.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详尽与抽象的关系。

错误。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分外的关系。

二者的区别在于,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总要求,而培养目标则是各级各类教育的详尽要求,二者的联系在于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详尽化。

41.定势对问题解决总是起积极作用

错误。

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如解决大凡问题时,定势可能会起促进作用,而对分外问题,定势很可能起阻碍作用。

4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分外才能。

.正确。

学校教育是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训练的社会活动。

此外,学校教育使个体处于一定的学习群体中,个体之间发展水平有差异,这也有助于个体的发展。

如果学校教育能正确判

44.焦灼情绪对学习只有干扰和阻碍作用。

错误。

高度的焦灼会干扰、阻碍学习活动,但焦灼不够也会使人不够兴奋、无法集中注意力,从而影响学习。

因此,焦灼对学习并不是只有干扰和阻碍作用,节制的焦灼对学习的正常进行是必要的。

45.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正确。

教师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但这种精神上的、道德上的影响并不是靠说教就能产生的,而是通过精神的感染、道德的潜移默化而产生的。

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做出反应,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更会做出反应,用各种形式表达他们的评价和态度,这也会对教师产生积极的作用。

因此,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错误。

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但其提出者是贾德等人。

46.根据维果斯基的观点。

教学必须要考虑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而且任何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已有水平。

正确。

专家解析:

关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47.政治制度既可能促进也可能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

正确。

专家解析:

正义的政治制度能够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民主政治对教育权利的保障。

非正义的政治制度则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如专制政治对教育权利的践踏。

48.一方面,教育与社会其他因素的关系密切;另一方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正确。

专家解析:

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关系密切,而且教育又具有其相对独立性。

正确。

专家解析:

在这样的前提下问题解决的可能性较大。

49.课堂教学主要是传授学生知识,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

此观点是错误的。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主要获得的是间接经验。

它的主要特点是,把科学文化知识加以选择,组成课程,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使学生能用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率地掌握大量的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认识客观世界,继续开拓新的认识领域。

50.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价值但不具有延时价值。

此观点是错误的。

学校教育的内容大部分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即使专门学校的教育内容,也属该领域普遍和基础的部分,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具有长远的价值。

此外,学校教育提高了人的需求水平、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这对人的发展来说,更具有长远的意义。

所以说,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既具有即时价值也具有延时价值。

51.教学就是上课。

此观点是错误的。

教学与上课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包括上课,还包括备课、课外作业的布置、课外

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其中,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

道德意志是在道德情感的基础上,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一个人只有在产生了正确的道德情感的基础之上,才会以情感为指导产生剧烈的道德意志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

因此,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而非道德意志。

53.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此观点是错误的。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部分教育内容。

其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影响作用,但不能够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54.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强化了教育评价的甄别与选择功能。

此观点是错误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要求: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教育评价的功能有:

导向功能、鉴定功能、监督功能、调节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

55.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因此,学校德育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一定要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此观点是错误的。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德育过程的大凡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详尽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详尽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调和发展。

56.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够或过分剧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此观点是正确的。

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的详尽内容是:

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随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有所变化。

大凡来说,从事比较简易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高些,而从事比较困难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低些。

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57.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正确。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