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琴》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88445 上传时间:2023-06-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凤凰琴》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凤凰琴》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凤凰琴》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凤凰琴》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凤凰琴》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凤凰琴》读书笔记.docx

《《凤凰琴》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凤凰琴》读书笔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凤凰琴》读书笔记.docx

《凤凰琴》读书笔记

《凤凰琴》

1.作者简介

刘醒龙,著名作家,1956年生,湖北黄冈(现团风县)张家寨村刘下垸人。

生于古城黄州。

曾客居英山县,1973年毕业于该县红山中学。

曾任县水利局施工员、阀门厂工人,县文化馆创作员、县创作室主任,黄冈地区群艺馆文学部主任、黄冈地区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赤壁》文学季刊执行副主编。

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现为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文创一级),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芳草杂志社总编。

曾获首届中国当代文学学院奖(长篇小说〈圣天门口〉)、第二届中国小说学会长篇小说唯一大奖(长篇小说〈圣天门口〉)、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抵挑担茶叶上北京〉)写有中篇小说《凤凰琴》,第四、五、六届《小说月报》百花奖(中篇小说〈凤凰琴〉〈白菜萝卜〉〈分享艰难〉),第七届庄重文文学奖、首届青年文学创作成就奖等。

首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红楼梦奖决审团奖(长篇小说《圣天门口》)。

台湾地区《联合文学》奖(中篇小说《秋风醉了》)。

长篇小说《爱到永远》被改编成大型舞剧《山水谣》获文化部戏曲文华奖。

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日韩等文。

2011年8月,长篇小说《天行者》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作品分析

(一)《凤凰琴》是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天行者》中的一篇,其他两篇为《雪笛》,《天行者》。

最初发表于《青年文学》1992年第5

期。

后被改编为由何群导演,李保田主演的同名电影《凤凰琴》,此影片曾获1993年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影片1993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最佳故事片,1994年朝鲜第4届平壤国际联欢节铜火炬奖,第十四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编剧奖,第一届珠海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等奖项。

小说发生在上世纪后半叶,故事围绕一群民办教师转正”这一主线,叙述了当代中国乡村知识分子令人喟叹的生活与命运。

通过高考落榜的农村青年张英才到界岭小学当代课老师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以余校长为代表的民办教师,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搞好山区教育,为不让山区儿童失学,默默地做出了难以想像的努力和牺牲。

从而歌颂了乡村教师热爱祖国,对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中国农村的民办教师,一度有四百万人之多。

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担负着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亿几千万农村中小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将现代文明播撒到最偏僻的角落,付出巨大而所得甚少。

一曲凤凰琴”让多年在山乡村落默默奉献的民办教师

站在了全国民众面前,无数读者曾为之动容,流下眼泪,为这些在二十世

纪后半叶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间英雄”献上感天动地的悲壮之歌

(二)人物介绍

张英才一一高考落榜后经舅舅安排在界岭小学当民办教师,本文的主人公万站长——西河乡文教站站长,张英才的舅舅,十年前从界岭小学民办教师转正为教育站站长

蓝飞——蓝小梅的儿子,张英才的同学

蓝小梅一一蓝飞妈妈,万站长相好

余校长——界岭小学校长,民办教师

孙四海一一界岭小学教导主任,民办教师

邓有米一一界岭小学副校长,民办教师

明爱芬一一于校长妻子,长期瘫痪在床,也是民办教师

余志一一余校长儿子,由于长期营养不良而身体瘦弱,像电影里的非洲饥民

李子一一孙四海和王小兰的女儿,写有作文《我的好妈妈》

王小兰一一孙四海的相好,李子的妈妈

叶碧秋一一界岭小学五年级学生,长相可人,招张英才喜欢

王科长一一省报高级记者,也是由于他,张英才的文章得以发表,界岭小学才能受到外界关注

张英才父亲和母亲

(三)故事梗概

高考落榜生张英才在家焦急地等待舅舅给他安排工作。

身为乡教育站的万站长为两个即将成为民办教师的年轻人分配去向发愁:

一个是外甥,一个是旧情人的儿子蓝飞,哪个去盛产男苕女苕深山里的艰苦卓绝的界岭小学呢?

有文艺爱好的张英才委曲进了山,临走时带上了自己最珍爱的小说《小城里的年轻人》。

从此,他融进了民办教师勉力办学的爱与恨、忧与痛。

进教室吃粉笔灰的猪,自刻油印课本的学生,辍学打工的优等生叶萌,

每天笛声伴奏的升降国旗,李子的写的关于妈妈的作文,穿着单薄衣服,用着破旧砖瓦堆起的课桌的山里学生……界岭小学的一切的一切,使得单纯热血的张英才体味着严峻的教育现状,也感触、认识三位资深同事:

教学、照顾瘫妻之余,承担着十几个寄宿家里的学生吃住管理的老好人余校长;节俭、灵活,一切为转正做准备、一丝不苟进行自己人生计划的副校长邓有米;清高、孤傲,与有瘫痪丈夫的王小兰暗中苦恋多年的教导主任孙四海。

他们在深山演绎着寂寞、卑微、五味杂陈的岁月,为实现界岭高考零的突破呕心沥血。

界岭小学的困窘有目共睹,利用贯彻义务教育法工作检查验收之机,领导们有意将先进和奖金评给他们。

在奖金未发下来之前,大家就憧憬着用这笔钱为界岭小学修缮校舍,为贫困学生免除学费。

谁知莽撞的张英才以一封举报信,让学校打算用奖金维修校舍的计划或为泡影,让所有的希望一瞬间变成失望。

寒冬即将到来,为了保证正常教学,孙四海被迫提前开挖自种的茯苓以垫支维修费。

不谙世事的张英才因此不被待见,除了被舅舅打之外,还受排挤而不能正常给学生上课。

正当他灰心丧气准备回家时,偶遇蓝非。

浴室他接受了蓝飞给他出的所谓的“好”主意:

假装有转正考试,复习备考。

“界岭小学的那帮民办教师,少的干了十几年,多的干了二十几年,日日夜夜对转正的渴望,早已化为一种心情之癌,成了永远的不治之症。

张英才的恶作剧,让界岭小学彻底翻了天:

余校长为转正,放下了尊严,到处哀求,希望得到有关领导的同情;邓有米为转正,想弄点钱以疏通关节,结果盗砍红豆杉犯罪而被抓到了派出所;孙四海为转正,废寝忘食苦苦复习,差点让亲生女儿喂狼。

后悔莫及的张英才终于大彻大悟,将切身体会,写成文章《大山•小学•国旗》投稿,结果引起了外界对界岭小学的广泛关注,从而开始了这所贫困山区学校连锁反应的核变。

首先引来省报记者王主任实地调查。

王主任曾表示要发在省报头版头条的文章,虽然发在头版,却不是头条,头条是一篇大力发展养猪事业的新闻。

张英才的文章刊发后引来有关方面的重视,界岭小学因此得到一个珍贵的转正指标。

“戴帽”指标的主人、经历灵魂洗礼的张英才却不肯接受硕果,执意将转正名额让给校长老余。

几经波折,几位老师痛苦地同意了余校长的请求,将唯一的转正指标,让给了十六岁即为民办老师、饱受磨难最终瘫痪在床的余校长妻子明爱珍。

在人生的最大价值即将实现时,她用一盆清水洗过双手,亲手郑重填完相关表格后竟溘然长逝。

张英才悲伤之余要将学校门前的国旗降半旗,为明老师致哀。

明老师的葬礼为界岭村近年来参加人数最多的葬礼,结束后,界岭小学几位情同“刘关张”的老师,经过秘密协商,一致决定,将转正机会还给年轻、有前途的张英才。

很快,张英才下山去省教育学院进修。

(四)人物分析

1.张英才

小说的一号主人公,张英才本是一名高考落榜生,因当文教站站长的舅舅而得到去界岭小学当民办教师的机会,这当然不在他的意料之中。

带着不情愿和失望,他来到了界岭小学,果然很失望。

界岭小学是全乡最贫穷的小学。

面对办学条件极为恶劣,“野狼四处出没,大雪随时封山,校舍危机四伏”的界岭小学,张英才感到十分沮丧。

随着张英才行动的推进与视野的变换,故事慢慢展开,他的思想认识也在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件事情中慢慢升华。

初到界岭小学时,张英才的眼睛里是这样的一幅画面:

一排旧房子前面,一面国旗在山风里飘扬得很厉害,旧房子里传出一阵读书声,外面黑板上写着一行大字一一为实现高考零的突破打下基础。

破旧不堪的校舍,迎风飘扬的国旗,似乎于此时的豪言标语格格不入。

张英才此时的郁闷,也为他眼中的现实世界蒙上了一层怪异的色彩。

但之后,他在山上的所见所闻,如升国旗,降国旗,油印课本,李子的作文,余校长家的十几个孩子,以及孙四海的一次疏忽就能使学生遭到危险等等,这一切慢慢转变了张英才的思想,从最初对这里的失望演化为对界岭的眷恋,对渴望转正的那些民办教师的鄙视到对人情与人性的感叹。

“我终于看懂了升国旗”,这是他的顿悟,是他思想的升华。

张英才成熟了,深邃了,这成为他从一个莽撞懵懂的青年,转化为一位伟大的,为教育事业默默耕耘者形象的最重要一步。

他在界岭小学的经历中,爱情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他的恋爱对象一一姚燕是一个在文中被多次提到却从没有正面出现的人物,他们多次通信,却是那么的含蓄委婉,没有大胆热烈的爱语。

后来,因为张英才的恶作剧而导致一系列悲剧发生后,张英才长大了,他觉得“此时不适合谈情说爱”。

张英才的两大转变,让他慢慢向伟大的人性靠近。

2.万站长

张英才的舅舅,与凤凰琴秘密直接相关的一号人物。

文中的他是一个受制于老婆,却又在外面交相好的人物。

十几年前,为争抢仅有的一个转正名额,他走了歪门邪道,与有背景的现任妻子迅速结婚,而正是由于他的错误,导致了明老师十几年瘫痪的悲剧。

在调去文教站之前,他因愧疚而不敢见明老师,于是将凤凰琴赠与了她,买下来这个秘密。

这个隐藏在凤凰琴里的秘密,也是由他后来为张英才和读者们揭开。

万站长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物,虽已离开界岭小学十几年,却时时刻刻都在挂念着界岭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他这是发自内心的,对界岭的热爱和责任,而不去想这是对他所犯错误的补偿。

他把亲外甥送到这里锻炼,想尽各种办法帮助这里对转正极度渴望的几个民办教师。

当得知由于外甥的年轻气盛使得界岭评不上先进时,他压抑不住内心的愤怒,于是教训了张英才这个阻碍了界岭小学发展的人。

免不了的官僚气派,但不能掩盖他的人性之美,他的持之以恒和锲而不舍,他游历在职权与人情之中,却把握得相当不错,他不伟大,却也熠熠生辉。

3.余校长

余校长,最能让人联想到温厚淳朴这个字的人。

十几年在界岭的辛苦耕耘,收留穷苦学生寄宿在自己家,舍小家顾大家。

在物质条件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余校长种红薯,自愿补贴了学校。

同其他几个人一样,他也渴望转正,在张英才的恶作剧中,他不顾脸面低三下四去求人。

但在关键时刻,他又总是能同其他人一起,彼此支持,相互抚慰,最后更是将珍贵无比的转正名额,显示让给瘫痪在床的妻子明爱芬,在妻子完成心愿溘然长逝后,他又大公无私将名额让给了年轻的张英才,而自己则决定在这穷困的山里小学默默耕耘一辈子。

“余校长望望太阳,喊了声立正稍息,便走过去将领头的叶萌身上的破褂子用手整理一下。

那褂子肩上有个大洞,余校长扯了几下也无法将周围的布扯拢来,遮住那露出来的一块黑瘦的肩头。

可以想象当时余校长心里的辛酸,他从没有觉得自己伟大,可他就是伟大的。

在张英才的眼里,余校长老好,谁也怕得罪,总是小心翼翼。

但在他身上,那些上世纪八十年代,默默耕耘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的辛勤的民办教师们,淳朴真挚的形象显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老黄牛是的形象,这种大公无私和无怨无悔,无不令人为之动容。

4.孙四海

孙四海,界岭小学的民办教师,当年是个流浪的失学少年,老村长慧眼识才,将他带回界岭做了民办教师。

人生的坎坷经历铸就了孙四海嫉恶如仇、铁骨铮铮的性格特征,但最令人同情的,就是他与王小兰凄苦的爱情悲剧。

孙四海和同村的王小兰相爱,两人还有一个女儿,但王小兰被迫嫁给一个常年瘫痪在床的残疾人。

王小兰是个善良的女人,出于道义和责任,她与残疾人丈夫离婚是不可能的。

于是,孙四海与王小兰就只能维持这样、一种看似违背婚姻道德的地下爱情状态了。

这样畸形的感情关系,其最后的悲剧结局恐怕是无法避免的。

最终王小兰惨死于被强烈而病态的嫉妒心折磨到崩溃的丈夫之手。

正当界岭小学因没有评为先进,没有资金修缮校舍而陷入困境的时候,年少轻狂的张英才不谙世事,以所谓的转正考试吸引了包括孙四海在内的所有人的眼球,为了复习考试,孙四海第一次忽略了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没有送李子回家而差点导致李子入狼口的悲剧。

这一场未发生的悲剧终于使得孙四海大彻大悟:

“回到学校,已是后半夜。

孙四海不肯去睡,谁劝也没有用,一个人坐在旗杆下吹着笛子,音符一个一个地流得非常慢,非常缓,沉沉的,苍凉得很,一如追忆与送别。

“张英才早上起来,看见操场上到处是焦黑的纸灰,他捡起一张没烧完的纸片一看,是中学课本。

孙四海仍在旗杆下吹笛子,从笛子里流出一点鲜艳的东西,滴在地上,变成一小块殷红。

在孙四海这样一个悲情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一个有情有义、敢爱敢恨的血性男儿的泪和爱,他对王小兰隐忍而艰难的感情,他对女儿李子默默无言的疼惜,他的心高气傲和咄咄逼人,他的言不由衷和悲戚的笛声,均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除张英才,余校长,万站长和孙四海等人物形象之外,小说还塑造了

诸如邓有米,明爱芬,余村长和叶碧秋等一系列人物形象。

(五)主题

小说通过其内容及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尤其是张英才,万站长,余校长和孙四海等所表达的主旨大致有以下几点:

1.歌颂知识分子穿越蒙昧乡村的精神之光

作为乡村知识分子,民办教师这种承担精神,和大地一样,只是朴素无言的领受这一精神特质或显或隐地表现在余校长,邓有米,孙四海等人身上。

上课是教师,下课是农民,这种尴尬不公的身份下,校舍的破旧,师资的匮乏是其现实处境,乡村的贫瘠与工资的拖欠更常常成为其生存的困扰。

虽然生存的压力已使其不堪重负,而道义与责任的担当却又是义无反顾。

余校长照顾寄宿孩子的衣食起居,自己微薄的工资(包括自家养的猪)除支撑生存之需外,还要考虑改善学生的伙食:

不仅要在恶劣天气中对学生送往迎来,而且还可能有余校长路遇鬼魂、邓有米遭逢野狼的种种难测的险情;学生的书本要么老师动手油印,要么同学生一道捡草药换钱来获取;甚至校舍的维修都要民办教师自己来解决,孙四海为校舍维修,两次将自己种的茯苓抵上……

作为蒙昧乡村的哺育者,他们对民众的启蒙与五四时代知识精英的启蒙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即以知识的光亮去除落后中国乡村的蒙昧与黑暗。

如果说五四的启蒙还更多的是知识精英对他者大众的启蒙,是一种俯视的姿态的话,那么民办教师在将启蒙指向他者的同时,也指向了自身,是一种谦卑的、自我救赎的行为。

文中的一些实例都将知识与启蒙的力量置于叙事的前台,是这些底层知识人朴素的努力,也是一种人心的自我展示。

在现实层面,启蒙让乡村受益的不仅是知识的获得,而且还包含了观念的转换、民主的觉醒。

在两次村长改选中,饱受乡村极权凌辱的村民开始了与乡村黑暗势力的对抗,致使名为村长实为村阀的余实的落败。

不过,在彰显民办教师的启蒙精神中,《凤凰琴》揭示了启蒙更为内在的意义,即用理性精神的光芒照亮内心的黑暗。

如果说转正的焦虑是他们心中永远的“心情之癌”和“不治之症”,那么借助这一精神的“内伤”或者说心灵的“暗角”,《凤凰琴》在对人物进行灵魂的逼视,裸露其内心的黑暗之际,同时又以他们对自我黑暗的战胜来昭示了一种道德的反省与属灵的救赎。

《凤凰琴》的出色之处,不仅在于作者写出了民办教师对道义责任的担当,还在于作者写出了这种精神气息的流转与辐射,以及如何传递到下一代的心罩。

界岭小学民办教师身上的精神既穿越了蒙昧乡村,又从自身散播、辐射到他者身上。

在界岭小学当过老师的人,无不沾染上他们的精神气息,甚至成为“中毒”且“上瘾”者。

2.赞美植根乡土的伦理人情

《凤凰琴》中所要确立的天地心魂,除了这种精神的指证,还包括对人情之美的发现与展示。

小说围绕民办教师的转正经历,人伦世情的感怀观照已悄然渗入。

可以说,良心与感情呈现了民办教师的精神底色,而它作为传统道德与人伦的基石,更潜移默化地留存在同常生活的情态之中,彰显着传统道德对人情伦常的雕刻。

余校长等人对乡村教育的担当,既有良心与感情的支撑,又受安贫乐道的儒家伦理文化的耳濡目染:

孙四海与王小兰的多年苦恋终成绝恋的悲剧,就深含着敬畏道德而压抑情感的伦常观念。

《凤凰琴》中的伦理人情之美既充溢着传统人伦的特质,又有着界岭的乡土特色。

将伦理人情之美寄寓于乡土,来自于刘醒龙对乡土的深情认知:

“它是人类挥之不去的传统中的一种。

换言‘之,真正的乡土只会存在于灵魂之中。

再换言之,一个民族的灵魂,不管它愿意不愿意,都会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乡土。

毕竟乡土是我们的文化母本。

将乡土融入人物的血脉情感中,将乡土作为精神、伦常的根据地来书写刘醒龙无疑就是这样一个有所承担的作家。

他所塑造的扎根乡土的民办教师形象,他所书写的深植乡土的伦理人情,有别于当下千人一面的欲望写作、都市写作,他让我们亲见了一种伟大的现实主义的写作传统,尤其是他以本土经验应对全球化语境挑战的决心,他质朴的叙事容颜,有力地在我们这个时代重申了一种文学面对重大问题发言、并深度介入现实的能力。

3•呼吁社会关注那些在屈辱的处境中生活的,默默为祖国风险的人物

《凤凰琴》中的暮色与炊烟、荒芜乡村上空飘扬的国旗、乡村四时不同的风景、或肃穆或漫漶幽咽的笛音琴声、雪花轻扬的大山野、缤纷秋色中的红豆杉、绿眼与狼嚎带来的恐怖与神秘……这些意象使整部小说有诗意,也有一种浪漫的精神。

大雪的意象就是这样,它总是出现在人物命运转折的关键时刻,每当转正出现问题,随之而来的雪的就真的是“雪上加霜”了,似乎欲以某种天意见出民办教师多舛的命运。

而笛音与歌声交叠复现,在语言的象喻中演化个人的心事与心曲、身世与命运,忧伤的笛音所吹奏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贯穿始终,无不隐喻着民办教师穿行在阳光与苦难间的现实生存。

《凤凰琴》所书写的,不过是那个偏僻的角落,一些偏僻的已经快要被人遗忘的人一一乡村学校和民办教师,但在他们肩上,所扛起的,可能是中国最为基本的未来:

那些孩子,那些永远无法享受到现代化之成果的孩子,他们的权利在哪里?

他们的未来呢,又会如何?

还有,那些乡村民办教师,在各地苦苦挣扎,他们中的一些,本可选择去远方打工、创业,过更好的生活,但仅仅是因为舍不得孩子,或者还对乡村教育存着希望,他们选择留下来,选择在一种屈辱的处境中艰难地前行,这样的身影,又有几个人留意到?

三.艺术特色

从艺术表现的角度来看,小说主要有如下特点:

1.小说秉承了刘醒龙一贯的写实主义的手法,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有以下特点:

(1)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散“化入”情节

《凤凰琴》原本是一部中篇小说,实质上也只着重描写了一个事件。

那就是对余校长,邓有米,孙四海来说比生命还重要的转正事件。

张英才一篇描写界岭小学升国旗场面的文章登上省报,上级部门非常重视,破例给了界岭小学一个民办教师转正的指标。

四个人,一个指标,应该将这个机会给谁呢?

借助于张英才的独特视角,通过这一转正指标事件,将余校长他们这些民办教师的高尚人格和自我牺牲精神充分地表现出来,恐怕才是《凤凰琴》真正的艺术意图所在。

作者似乎只是在轻描淡写的叙述故事,对人物形象并没有刻意浓墨重彩地去描绘。

“转正事件”主线突出,其中穿插着年轻气盛的张英才一纸告状信把界岭小学的奖金捅掉、孙四海和王小兰的艰难爱情、村长等基层的“村霸”所克扣教师工资等副矛盾线。

但是这些副矛盾线并不充分展开,人物的行动始终围绕着主线。

在界岭小学这个有机整体中,不同人物的行动随着主次事件疏密映衬,浓淡相间,细针密线,均衡相对,组织得天衣无缝,非常严密。

(2)用人物的眼睛观察生活

初到界岭小学,与贫穷的界岭格格不入的标语式的张英才大失所望。

刘勰说: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通过人物视角来反映现实世界,就能达到“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境界。

标语本来是激励人心的、积极向上的,界岭小学的老师们也是热情接待,但张英才心高气傲,却又两次高考落榜,与一直渴慕已久的城市生活失之交臂,此时的心情灰暗阴沉,透过他眼中反映出的界岭小学必然与一般人眼中的迥然不同。

可见作者有心让外在情景的闪现与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展示取得一致,通过特定的叙述角度,把叙述主体的个性对象化,起到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状态、揭示人物精神风貌的作用。

另外,在刻画人物方面,作者不只从一人的单一视角出发,而是善于根据艺术构思的需要,灵活地转换人物的视角、感官感受,使人物形象呈现出多侧面、多层次的立体效果。

(3)准确攫取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行动

中篇小说《凤凰琴》中,通过孙四海这个人物的塑造,刘醒龙向我们展示了他准确捕捉人物独特行动的深厚艺术功力。

这个人物着墨不多,但其独特性格的分寸被拿捏得精准而严格。

可以说每一笔都落在点子上,该放则放,该收则收,处处使人感到和谐得体,贴切匀称。

作家大胆闯进描写对象“自我”内心世界中去,准确又合乎逻辑地揣摩人物在特定情势下的所想,所说,所做,同时保持他清明的理智和独特的创作个性,对生活、对人有自己的敏锐观察和见解,对他笔下的每个人物还做出了恰如其分的美学评价。

人物对现实的清醒批判同时也是作家对现实的清醒批判,作家人格的对象化,明确地体现出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面对历史和现实,始终坚持主体的批评姿态,面对亟待解决的公共问题的灵魂冥思和虔诚希望。

2.情节主线分明而又波澜起伏

小说以“民办教师转正”来结构行文一一以落榜生张英才在界岭小学的所见所闻所感为主要线索展开情节,一环套一环,一步跟一步,中间穿插着其他几位民办教师的故事,通过描写那些默默耕耘在祖国教育一线的民办教师们的感人事迹,来讴歌上世纪后半叶,为祖国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十几年如一日的那些伟大人物,达到了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小说情节虽主线分明但又并不简单平直,相反,“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万站长说:

“我给你弄了一个代课的名额。

这学期全乡只有两个空额,想代课的

有几十个,所以拖到昨天才落实。

你抓紧收拾一下,吃了早饭我送你去界岭小学

报到。

”由此张英才去了界岭小学;“蓝飞胸有成竹地为张英才出主意,要他回去后。

装出一副准备进行转正考试的样子。

蓝飞断言,不出三天,那几个民办教师就会想尽办法来巴结他。

到了那一步,他就是界岭小学的阿弥陀佛了。

”这个所

谓的好主意引出了一系列事情的发生;“他将自己上山后的所见所闻,如升国旗、

降国旗、李子的作文、余校长家的十几个孩子,以及孙四海的仅仅一次疏忽,就

使学生险些成为野兽的美餐等,写成了一篇叫做《大山?

小学?

国旗》的文章。

”这篇文章使得界岭小学开始受到外界关注。

3.语言朴素而又优美

小说所描写的人物既不是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又不是新奇怪异的“新新人类”,而是普普通通的民办教师;在描写人物时,主要是从日常的生活矛盾出发,紧扣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情感,凸显人物性格,所使用的语言地方色彩鲜明,大多近于口语,但又鲜有生僻难懂的方言;因而语言总的来说质朴、平实、洗练、活泼、生动,不过,也有不少语言抒情性很强。

如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

“九月的太阳,依然不想让人回忆冬日的温情柔和,从出山起,就露出一副急得人浑身冒汗的红通通面孔,傲慢地悬在空中,终于等到要落山时,仍要挣扎一番,将天边闹得一片猩红。

这样,被烤得蔫蔫的山村才从迷糊中清醒过来。

一只黑溜溜的狗从竹林里撵出一群鸡。

没完没了的鸡飞狗跳,让暮归的老牛实在看不下去,抬起头来发出长长的叫声。

安静了一整天的大张家寨,迫不及待地想发泄郁结。

大大小小的烟囱,冒出来的黑烟翻滚得很快,转眼间就飘上了山腰,并在那里徐徐缓缓地变化成一带青云。

还有文章最后关于雪的描写:

“雪越落越大,几阵风硁硁地吹过,天空就乱舞起来。

转眼之间,地上没白的地方就白了,先前白了的地方变成了雕塑。

因此,从总体上来看,小说语言可谓既朴素又优美

四.不足之处

小说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具体地说:

1.文中基本上都是平铺直叙,很少将视角投射到景物描写上,有点忽略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的烘托作用

2.小说中没有十分针对得塑造某一个人物形象,就是对张英才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也不是很丰满,没有明确的主人公,没有针对性

不过,总的来说,这些缺点“无伤大雅,瑕不掩瑜”,小说“仍不失为一部具有光彩的作品”1

从《凤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