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恒山东莞奇迹的启示与警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37802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恒山东莞奇迹的启示与警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范恒山东莞奇迹的启示与警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范恒山东莞奇迹的启示与警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范恒山东莞奇迹的启示与警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范恒山东莞奇迹的启示与警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范恒山东莞奇迹的启示与警示.docx

《范恒山东莞奇迹的启示与警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恒山东莞奇迹的启示与警示.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范恒山东莞奇迹的启示与警示.docx

范恒山东莞奇迹的启示与警示

范恒山:

东莞奇迹的启示与警示

范恒山:

东莞奇迹的启示与警示

2006年09月15日

09:

19中国经济时报

  ——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分析,兼论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范恒山

  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的广东省东莞市,1978年时还是一个生产总值仅为6.11亿元的贫穷落后的农业小县。

自那时始,东莞把握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胆开拓,锐意进取,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2182.44亿元,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东莞奇迹。

但伴随这一发展过程,也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需要抓紧研究解决的新问题。

可以说,东莞发展的奇迹,既给人重要的启示,也给人深刻的警示。

  东莞发展的基本轨迹与主要特点

  东莞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轨迹,大体可以划分为不断递进的四个阶段:

  1978年至1984年为第一阶段。

适应国家给予广东等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并在深圳、珠海、汕头等地设置经济特区的新形势,东莞以“三来一补”为切入点着手发展外向型经济。

  1984年至1994年为第二阶段。

这一阶段,继续大力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结合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大规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为外资进入创造良好的条件。

这一时期,经济总量连续跃上几个台阶,地区生产总值10年翻了3番多,年均增长达27%。

这一阶段被东莞人称为“腾飞阶段”。

  1994年至2000年为第三阶段。

国家提出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遵循这一总体要求,东莞在保持招商引资的较强力度的同时,注重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重点是推动“两个结合”,即使经济从追求速度转向追求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结合,从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发展劳动密集型与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从企业规模看,国际大企业、大公司、大财团投资明显增多;从产业构成看,以IT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从所有制结构看,民营经济迅速发展。

总体上看,这一阶段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明显提升,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5%,6年翻了3番。

  2000年以来进入发展的第四阶段。

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东莞以建设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现代制造业名城、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

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主要着力点是:

大力创新发展模式、改善发展环境、提升发展能力,内资经济(内源型经济)和外资经济(外源型经济)并举,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友好相协调,城市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等全面推进并奋力争先。

  东莞经济社会发展体现出许多明显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是“六高”:

  第一,外向型经济程度高。

东莞改革开放新阶段发展征程的第一步是利用外资,迄今为止的主要路径也仍然是利用外资。

发展外向型经济最初主要是实行“三来一补”,今天则主要体现为通过合资、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的投资运作。

  第二,经济成分多元化程度高。

  第三,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高。

除极少数商品与服务价格按照国家要求加以有限控制,绝大部分商品与服务的价格完全放开,市场在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转让等要素配置方面的基础调节作用已经确立。

东莞经济的主体,特别是工业的大部分资金、原材料和产品销售都已离不开国际市场。

社会上就有“无论你在那里订货,商品都在东莞制造”和“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形象说法,足见东莞经济与国际经济或市场融合程度之高。

  第四,城市一体化程度高。

伴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与扩张,东莞实现了传统农业到商品农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基本转变。

到20051.0:

56.5:

42.5。

而占比重很小的农业也主要体现为高产、优质、高效和生态型农业。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也带来了农村向城市的转变。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东莞积极推进“村改居”工作,实行乡村向城镇的改制。

同时,通过强化中心镇的聚集、辐射功能,通过重点地区的开发和结对帮扶、处置闲置土地化解乡村债务等方式,加快城镇化进程。

从整体上看,东莞的城乡差别不太明显,农村与城市已基本融为一体。

  第五,社会专业化、服务化程度高。

从经济层面看,由于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围绕主导产业形成的行业、领域间的分工、协作与配套相当健全与精细。

  第六,人民生活享受程度高。

改革开放后东莞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从总体上看,已迈进富裕小康阶段。

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88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842元。

城市居民人均住房总使用面积达到42.7平方米,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42辆,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家居环境优美,各种社会服务设施健全,人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东莞迅速发展提供的重要经验与带来的严峻挑战

  20多年来,东莞经济状况始终保持了高速发展的势头,被誉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

东莞用2465平方公里的土地,创造了主要经济指标均占到全国同类经济指标总量1%-1.5%的辉煌业绩。

其中创汇甚至占到全国创汇总额的50%,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大中城市第12IT制造业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世界知名的制造业基地。

东莞发展是名副其实的“东莞奇迹”。

  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但我国仍处于不发达状态,作为走在前列的地区,东莞的成功发展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概括地说,主要有: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东莞之所以能创造发展的奇迹,首先是始终把发展作为全部工作的第一要务,心无旁骛,全力相谋。

东莞各级政府都把抓经济建设作为工作的中心,不受纷乱事务所扰,不因政府更替而辍,每届政府都有明确的规划和发展目标,有扎扎实实的政策与措施。

经济发展的接力棒一届一届政府很好地传递,不中断、不松劲。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依托优势选择发展道路与措施

  在工业基础差,资金力量薄弱的情况下,东莞抓住自身历史上商品经济基础好,广大人民群众商品意识强,地理位置毗邻港澳,祖籍在本地的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多等优势,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突破口和主轴,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这种选择紧紧契合国家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拓展的大环境,从而形成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滚雪球效应和马太效应。

难能可贵的是,东莞历届政府承前启后、薪火相传,始终把握这种有利条件,不失时机地完善政策措施,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不断迈向新台阶,同时与发展内源型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以外促内,内外联动的充满活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局面。

  (三)坚持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质量

  经济结构状况反映着经济的质量与效益的状况。

在保持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东莞注重根据需要和可能,以改善外商投资规模与档次为抓手,适时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四)坚持以工补农,多管齐下积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工业化;二是通过强化财政对农村的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与项目分布的倾斜力度,实行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推进村民改居民等发展和改革措施,加快农村城市化;三是推进发达镇区与欠发达镇区的互惠合作和对口帮扶,缩小城乡与地区差别。

这些措施,使相当一部分欠发达乡村实现脱贫,大大加快了农民向市民,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农村管理体制向城市管理体制的转型,从而大大加速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坚持开门揽才育才,努力构建支撑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人才队伍

  东莞的口号是:

把全世界比较富裕的人都吸引到东莞来投资,把全国相对贫困的人都吸引到东莞来务工,把全球最有头脑的人都吸引到东莞来贡献智慧。

按照“大胆引进、积极培养、放手使用”的指导思想,东莞一方面积极改革和完善各种限制人才进入与发展的体制与政策规定,例如改革户籍制度,实施激励性的财政与税收政策等,还专设了“引智”办公室,启动“引智”工程和“百名专家引进工程”等工作,广纳贤士,广揽人才。

统计表明,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达到83.9万人,其中高级职称10064人,中级职称105725人,初级职称142442人,还聘用院士7名;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努力培养各类人才。

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学校574所,专任教师(含幼儿园教师)3.7万人,基本建立起从幼儿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高等教育到成人终身教育的比较完整协调的教育体系。

早在1995年,东莞社区就已普及了高中教育,目前每万户人口中,职业高中、普通高中在校生分别达到126人和316人,当年普通高考升大学12461人,在校大学生16645人,位居广东省前列。

同龄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为33.2%,提前10年实现省和国家奋斗目标。

  但是,东莞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也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新情况和值得思考的新课题。

这些情况和课题既与经济高速发展和体制转型状态密切相关,又与未来经济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紧紧相联。

更为准确地说,是现实基础对未来发展提出的一系列尖锐挑战,主要地体现这样三个方面的挑战:

  

(一)外资经济结构对自主创新形成的挑战

  经济的潜力和竞争力,最直接地表现为产业结构的潜力与竞争力,而后者又依赖于自主创新。

推进自主创新,形成领先于市场,领先于世界的自主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竞争力的基础,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一般地说,自主创新要分门别类多管齐下:

对无法引进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要着力进行原始创新;对难以整体引进的重要技术,要充分利用单项相关技术,积极进行集成整合,实现集成创新;对可以顺利引进的技术,要在模仿中改变、提高,实现在引进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而无论哪种创新,都要求以我为主。

由于在经济关系中所有权或财产权处于决定地位,因而所谓“以我为主”的基本条件和内容应该是生产经营的资本为我所有或为我主要所有。

表现在所有制结构上,应该是公有制、非外资的私有制结构或公有资本、私有资本处于控制地位的混合所有制;而表现在企业制度上,应该是公有制企业、非外资的私有制企业或公有资本、私有资本处于控制地位的企业。

因此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主体经济成分或企业是外资经济和外商企业,是难以实行自主创新的。

而且,外资企业在投资上具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是为安全而造成的低技术性,这些企业出于经营安全(维护垄断地位)上的考虑或来自于某些政治上的限制,往往把产品开发、研制、试验等关键环境及核心技术、重要部件、先进设备控制在母地。

而在母地之外的地方则仅仅成为生产加工地,从事的是制造、组装等劳动密集型工序。

二是因趋利而形成的游移性。

一旦别的地区在经销市场、生产成本、社会服务等方面比现投资地区更具优越性,这些外资企业就会毫不犹豫地远走高飞。

如果考虑到政治动荡、国际关系变化等原因,造成这种转移的几率就更高。

所以,从根本上说,外资占主体的外向型经济是一种具有危险性的富有管理性的沙滩型经济,其所支撑的产业结构往往是处于不确定状态的,其可持续发展的前景也是堪忧的。

  外向型经济为主体的地方,大量外资企业的进入可能带来一时的经济繁荣,却不能保持长久的发展。

东莞当前的经济成分的主体是外资经济,企业主要是外资企业,这些年民营经济虽然发展很快,但是其所依托的基础是外资企业的配套服务,从事的是来料加工或产品的仿制、组装等一类的活动。

大部分不掌握核心技术,关键工艺,而因依附外资自然拥有相应规模的市场,使得这些民营企业不思自主创新。

所以,由外资经济结构带来的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局限性、不稳定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潜力与能力的不确定性,是东莞经济发展也是全国类似地区经济发展值得高度重视,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速度型经济增长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挑战

  东莞经济的主体表现为外资经济,而外资经济又主要体现为加工经济,这种经济特点不仅使东莞经济始终保持着高速增长,同时也使这种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粗放性增长。

所以,许多人对东莞发展之快,面貌之新啧啧称道的同时,对其四处铺摊子,占用土地过多,消耗资源比较严重,产业集群点多但技术档次低,相互间联系不紧密等问题也颇有微词。

外资经济结构还易造成两个问题:

其一,由于条件差别,外资进入各地区的数量与质量表现出很大的差异,致使各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其二,社会事业发展的任务主要集中到政府身上,而为了发展经济、为了招商引资,政府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的财力或精力难以集中到发展社会事业上,因而容易造成社会事业发展的滞后或经济发展的不协调。

事实上,这两个问题在今天东莞发展中已体现比较明显和突出。

显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五个统筹”,是东莞,也是全国类似地区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

  (三)不对称的利益关系格局对构建和谐社会形成的挑战

  随着东莞经济迅速发展与产业规模大幅扩张,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动者纷纷来到东莞“打工”或从事生产经营与服务活动。

据统计,目前东莞户籍人口为165.65万人,但外来暂住人口已达500万,此外还有数以百万计的流动人口。

数量众多的劳动力进入东莞,与东莞当地人朝夕生活在一起,不仅给一般性社会管理如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造成了困难,这些困难既包括管理者队伍与被管理者队伍数量悬差造成的管理能力不足,也包括管理者素质对被管理者多种道德层次、多种文化需求、多种生活需要的不适应。

更重要的是,他们在经济社会活动中不同的地位、不同的分工、不同所得形成的不对称的利益关系格局,给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

这种挑战主要源于如下四个方面的矛盾:

一是劳企矛盾。

这些年,企业投资者的收益大幅增长,但企业职工的工资涨幅不大,始终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物价的不断上涨使企业职工的生活质量下降,加之某些企业存在的对职工克扣工资,加班加点及各种不同形式的人身侵犯等损害劳动者权益的现象,使劳企矛盾不断加深;二是本外矛盾。

本地人与新移民、“打工”暂住人员间在享受社会权利、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别,后者在岗位安排、就医看病、子女上学等方面碰到的实际困难,以及两者在文化、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形成了相互间不信任,本地人往往对外地人存有歧视心理,而外地人则对本地人往往存有嫉恨心理;三是贫富矛盾。

随着贫富差别的拉大,低收入者与高收入者在地位悬殊的情况下也形成了思想分野。

仇富心里在低收入人群中逐渐增长;四是干群矛盾。

由于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某些行政管理人员对解决上述矛盾上的不力或偏颇,例如群众认为干部“访富问甜多了,访贫问苦的少了”,“对访富人轻车熟路,对问穷人不知路在何方”,也由于某些行政管理人员工作作风和遵纪守法方面存在问题,使干部与群众间的距离拉大,矛盾增大。

社会上形容某些地区干群关系的发展过程是,从“鱼水”关系到“油水”关系,再到“蛙水”关系,再到“水火”关系。

如何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