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分析论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13295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分析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经济学分析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经济学分析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经济学分析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经济学分析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学分析论文.docx

《经济学分析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分析论文.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济学分析论文.docx

经济学分析论文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经济学分析

【摘要】最近几年,各媒体频繁报道大学生人才招聘会人满为患、水泄不通的场面,以及几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案例,给人们留下深刻的感性印象。

而政府权威部门所发布的数据,也从理性层面印证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事实。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目前社会似乎存在一种将问题归因于大学生的较为普遍的看法,人们的一般认识是,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制约了他们的就业渠道。

在我看来,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劳动力商品供给需求机会成本

【正文】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全国高校毕业生2001年117万人,2002年145万人,2003年212万人,2004年280万人,2005年338万人,近五年高校毕业生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

除毕业生就业需求外,还有其他的需求。

据劳动部提供的数据,2004年城镇新增劳动力约1000万,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下岗职工需要再就业,加之高校毕业生,2004年各类新增劳动力超过1300万。

2005年全社会各类新增劳动力约2400万。

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80-100万个,近几年我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应为900万个左右。

尽管我国经济高速发展,GDP增长率保持在9%左右,但我国主要采取的是增长优先发展战略,新建项目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力需求增速慢于经济发展速度,出现了"高增长、高投入、低就业"现象,因此,经济发展实际向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每年不足900万个,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基本成因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大学生是人力资源生产和再生产的产品,而大学生就业,则是产品进入消费的过程。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产品能否进入消费过程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人力资源的使用主体对产品要有需求;二是人力资源的供给主体必须提供符合人力资源使用主体需要的效用,即有效供给。

这两个条件,是通过在人力资源市场上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双向选择实现的。

在双向选择选择的过程中,任何双方的需要不能达到协调一致,大学生就业就不能实现。

其基本涵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供求均衡;如果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商品紧俏,是卖方市场,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供给方,需求方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商品滞销,是买方市场,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需求方,没有供给方选择的余地。

大学毕业生是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是商品,大学毕业生也是商品。

高等院校是大学毕业生的供给方,用人单位是大学毕业生的需求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供求均衡;如果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大学毕业生是紧缺商品,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作为供给方的高校,用人单位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大学毕业生不再是紧缺商品,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作为需求方的用人单位,高校没有选择的余地。

如果市场上出现前两种情况,不存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如果出现后一种情况,必将出现就业难。

(一)需求方面

一种商品的需指消费者在一定期间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在第一、二、三产业中,第三产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来源,从2002年到2006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41.7%下降到39.5%。

经济的增长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并不大。

再者,大学生对工资待遇的要求比较高,在这种价格水平下,用人单位不愿意支付相应的工资来雇佣大学生。

(二)供给方面

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在各种各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大学扩大招生带来的大学生毕业人数激增。

毕业之时,大学生纷纷找工作,所以,商品的供给是很多的。

毕业生的增幅明显高于社会需求增幅,用人单位用人很少,也就是说提供的就业机会少,这就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三)替代效应

一些私营企业主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技术特长、没有工作经验,对工作待遇要求较高,因而他们宁愿雇佣一些有工作经验的下岗人员,以减少培训成本;受用人指标限制,对大学生聘用成本高,因而,他们对大学生的现实需求量小于最佳需求量。

(四)机会成本

随着民办高校和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批能力较强、经验丰富的知识分子(如教师、工程师、会计师、律师等)退而不休、业余兼职的现象越来越多,这种隐性就业以其“低成本、高收益”的特点而挤占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加重大学生失业现象。

(五)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专业技能比较差,企业如果提供一定的培训班机会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会花费很的的人力、物力,而且,经过培训后的大学生也不一定长期在本企业工作,当该大学生去别的企业工作时,这家企业就不花费任何成本获得了一个有经验的人才,而这家企业也不会支付给另家企业培训费。

这就出现了生产的外部不经济。

所以,一般的小型企业不会雇佣大量的大学生,也不会对没有经验的大学生进行准也技能培训。

(六)信息的不完整和不对称

由于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等)发生了变化,现有大学生劳动力的知识、技能、观念、区域分布等不适应这种变化,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造成劳动力供需出现了错位,使得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

一方面是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毕业生就业出现了结构性矛盾。

从地区看,大学生青睐、、等东部沿海和经济较发达地区。

而不愿到西部偏远的省份和基层单位去。

于是出现了一些大城市人才高消费现象,同时大量的中小城市、县城,特别是西部地区,却面临人才特别是高学历人才的严重短缺。

另外,大学毕业生普遍希望在相对稳定的国家机关、各类事业单位和收入相对较好的三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就业,而这些工作单位和行业恰恰是市场竞争最激烈,招人最少的一些单位。

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三、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增加社会需求。

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岗位的增长远远落后于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长。

从1999年起,我国大学招生规模连续扩大,自01年起六年间毕业生增长了近4倍,与此同时,需求则保持相对平稳或略有增长。

毕业生的增长明显高于社会需求的增长,造成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可见,要想根本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大力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加速发展第三产业,根据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是最有效的途径。

(二)构建科学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专业设置,输出合格的人才,提供有效供给。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也暴露出了高等教育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高校学科建设没有真正符合市场运行规律,没有很好与市场接轨,对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能力和应变机制不强,这些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大学生就业。

  改革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构建与时代发展、经济建设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对高等教育提出的现实课题。

(三)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机制,提高毕业生对市场的认知度

 作为一般意义上的产品,只要有订单就一定有销售额,而高校毕业生却不同,高校毕业生与一般意义上的产品的区别是具有自主决定性。

尽管用人单位有需求,但由于种种原因毕业生不愿意到该用人单位就业,造成"有业不就"。

因此,要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机制,提高毕业生对市场的认知度。

要重视就业指导机构的建设,保证经费、人员、场地的投入,加强就业指导课建设,通过就业指导使毕业生充分了解社会,调整就业心态,合理定位。

(四)缩小地区差距,扩大就业空间

  劳动力具有“逐利”性质,由于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大,造成我国大学生在东部大中城市的集聚,形成人才相对过剩的区域结构性失业。

因此,我们应当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农村、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提高农村和西部地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降低大学生就业选择的机会成本。

这样,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岗位有限的情况下,由于收入差距的缩小,大学生愿意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而不愿意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处于失业状态。

另外,就业空间的扩大为大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也会降低大学生过度教育率。

(五)学生要做的工作

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这是必需的,也是基本的。

同时利用有限的时间、机会多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积累社会工作经验。

一些调查表明,同等学历下,企业往往会优先录用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

此外,还要加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有些学生专业知识很好,可让他与别人交往,却连谈话都会脸红,这说明个人的心里素质差,这必然会影响自己的求职。

所以这方面的问题也不能忽视。

再者,毕业生要调整自己的择业心态,不要高不成低不就,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四、总结

以上介绍了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以经济学角度分析了大学生当今就业难的原因,并且提出了解决就业难问题的相关对策,可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不仅是对人力资源和财富的巨大浪费,也会影响千百万个家庭的幸福与安定,会给社会和对劳动力市场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个政治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关系到社会的繁荣和稳定。

因此,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格里高利·曼昆:

经济学原理,机械工业2006.2

[2]时事报告,(2007增刊)时事报告杂志社.

[3]别业舫,惠兰,明金.择业与创业.大学.2005年6月.

[4]曾湘泉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5月社.

[5]胡解旺.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央编译.2004年4月.

 

工程学院

对论文抄袭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平师大学国际商学院110034

[摘要]从经济学角度,对现今大学校园中屡见不鲜的论文抄袭现象进行论证、分析。

文中应用了人们面临权衡取舍、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利润=收益-成本、机会成本、外部性以及外部性的在化等原理,旨在说明该现象产生的经济原因、所引起的负面影响以及解决的措施。

[关键词]权衡取舍激励成本、收益、利润机会成本外部性外部性的部化

Aneconomicanalysisofthephenomenonofcopyarticle

Liuping

Abstract:

Througheconomics,wecarryonaseriesofanalysisanddiscussionsaboutthephenomenonofmoreandmorecollegecopythearticles.Inthisarticle,weusesomeprinciples,suchaspeoplefacetradeoffs,peoplerespondtoincentives,profit=revenue-cost,opportunitycost,externalityandinternalizingtheexternality,wealsoexplainthecauseofthephenomenon,thebadeffectsofthephenomenonandthesolutions.

Keywords:

tradeoffsincentivescostrevenueprofitopportunitycostexternalityInternalizingtheexternality

身处大学校园,能深刻感受到“抄袭”这个词的流行之广。

许多大学生将这一词奉为撰写论文的无敌法宝,造成论文抄袭现象在大学校园里泛滥成灾。

大学是神圣的精神殿堂,容不得半点污秽的存在,抄袭这一现象的泛滥,是对它极大的侮辱。

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接受者,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对“抄袭”这种可耻的行为本应深恶痛绝,但为何却成为了它的俘虏呢?

笔者试从经济学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分析。

一、抄袭还是不抄袭

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是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就是做出决策通常要求我们在一个目标与另一个目标之间权衡取舍。

[1]在撰写论文的时候,有抄袭论文想法的学生可能会面临抄袭与不抄袭之间权衡取舍,他们需要考虑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如果他们选择抄袭论文,结果有两种可能:

第一:

批阅论文的老师没有发现抄袭行为,论文获得“优秀论文”的荣誉。

第二:

批阅老师发现该论文是抄袭的,不仅论文被判零分,抄袭者还将受到严厉的处罚。

如果选择不抄袭论文,结果也有两种可能:

第一:

自己撰写的论文质量低劣,没有被评为优秀论文。

第二:

自己撰写的论文十分优异,深受老师喜爱,被评为优秀论文。

一些人选择抄袭论文,因为愿意承担论文被判零分、受到严厉处罚的风险。

如果批阅老师没有发现他们的抄袭行为,他们便在赌局中获胜,这种选择就能为他们带来巨大的好处,他们的目地也就达到了。

否则,这种选择带来的结果就是极为不利的,他们会因此付出双倍的代价。

另一些人选择不抄袭论文,是考虑到了抄袭所需承担的风险太大。

他们害怕因为自己错误的选择会带来极为恶劣的后果,以至于不仅没有达到他们的目地,反而是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他们觉得自己撰写的论文即使没有被评为优秀,也不至于被判零分的同时自己还要受到的严厉处罚。

二、抄袭论文,动机何在

(1)人们对激励做出反应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就是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有一股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2]

一些人之所以抄袭论文,原因之一是诱使抄袭行为发生的激励的存在。

写出一篇优秀的论文,往往意味着论文作者能够获得大量的荣誉和利益。

同样,在大学里,如果能写出一篇优秀的论文,就意味着能获得比别人更好的成绩,能够受到老师们的欣赏,能让别人对自己羡慕不已。

这些激励的存在本来是有利的因素,能够促使大学生写出更多有想法,有见的,有深度,有创意的优秀论文。

但是一些大学生却被利益和虚荣心所迷惑,为了达到目的,使用了“抄袭”这一可耻的手段。

(2)成本、收益、利润

抄袭论文,原因之二是因为与自己撰写论文相比,抄袭论文需要付出的成本很低而获得收益和利润很高。

这个特点正好迎合了那些追求自身所获利润最大化的人的心理,他们企图用这种弄虚作假的方式不劳而获。

我们知道,为了使利润最大化,必须使自身所投入的成本尽可能地低,所获得的收益尽可能地多。

利润是收益减去成本,这就是:

利润=收益-成本.

考虑抄袭与不抄袭两种不同选择需要付出的成本有何不同。

为了获得一篇与自己所拟题目和容相符的优秀论文,选择抄袭的人需要在网上进行搜索、在刊登经济学论文的期刊杂志进行查找或者利用其它方式。

在寻找到合适的文章后,可以对它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再将它抄写或打印出来就可以了。

整个过程所需做的工作相当少,因此付出的成本相应也就很少了。

而自己撰写一篇论文,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例如:

调查研究、查阅文献、检索资料、编写容、校稿。

做好这些工作是写好论文必不可少的条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也就是说,要投入大量的成本。

通过比较我们得出第一个结论:

论文抄袭需要付出的成本远小于自己撰写一篇论文需要付出的成本。

再考虑两种不同选择获得的收益有何不同。

只要批阅老师没有发现抄袭行为,抄袭而来的论文极有可能被评为优秀论文,抄袭者因此便达到了他们的目地,获得了所希望得到的收益。

而自己撰写的论文,可能被评为优秀论文,也可能没被评为。

如果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选择自己撰写论文的学生便得到了他们所想要的收益,否则,他们便没有达到目地。

由此我们得出第二个结论:

论文抄袭所获得的收益大于或等于自己撰写一篇论文所获得的收益。

因为论文抄袭需要付出的成本远小于自己撰写一篇论文需要付出的成本,而其所获得的收益大于或等于自己撰写一篇论文所获得的收益,应用公式“利润=收益-成本”可以计算出,论文抄袭获得的利润远大于自己撰写论文所获得的。

上述结论的得出,是以批阅老师没有发现抄袭行为为前提的,如果前提条件改变,则结果是完全不同的。

因为笔者试图论证抄袭行为产生的动机何在,也就是分析抄袭行为带来的益处,因此对因为前提条件改变而引起的其它结果暂不考虑。

(3)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该行为产生的第三个原因。

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3]

撰写一篇论文,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投入大量的成本。

当你全身心投入到论文的创作中时,势必会减少你对其它事情的投入,也许你还要放弃做其它的一些事情。

想一想,为了抓紧时间,你放弃了与女友约会;为了集中精力,放弃了与朋友打网球;为了节约开支,你放弃了吃一次“水煮鱼”。

你放弃的这许多东西,都是写论文的机会成本。

与自己撰写论文相比,抄袭论文的机会成本是很低的。

因为不必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投入的成本少,所必须放弃的东西也相应少了。

当大多数人还没有完成论文的时候,论文抄袭者已经在做其它的事情了。

三、抄袭的外部性

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如果这种影响是有利的,就称为“正外部性”,如果是不利的,就称为“负外部性”。

[4]抄袭论文的行为,产生的往往是负外部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

抄袭他人的作品,是严重违背道德甚至是触犯法律的行为,势必在一定程度上损害被抄袭人的利益。

第二:

欺骗自己、欺骗老师、欺骗同学,导致社会应有的诚信观念彻底沦丧。

第三:

败坏良好的道德风尚,腐蚀良好的学习风气,造成抄袭行为的泛滥。

第四:

造成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严重退化,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四、外部性的在化

外部性的在化,就是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外部效应。

[5]抄袭论文现象产生的负外部性使大学校园各个方面深受其害,必须采取措施,将这些负外部性在化。

第一:

思想教育是关键,要在大学生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深刻认识抄袭行为的利害之处。

第二:

加强对学生论文的检查工作,对论文的选题、容、质量严格要求,铲除造假的土壤。

第三:

对学生论文中引用部分要求严格注明其文章的来源,既有利于规论文的写作,又能对学生产生约束作用。

第四:

制定规化的奖惩制度,对优秀的论文予以奖励,对抄袭论文者给以严厉惩处。

参考文献

[1][2[3][4][5]格列高里.曼昆《经济学原理》(中文版)—机械工业

评语:

本文作者运用了经济学的交易、动机,机会成本,外部性,等原理,比较客观透彻的分析了抄袭论文这一屡禁不止的现象,选题很有意义,对经济学原理运用恰当,深入浅出,逻辑严谨。

王志文

腐败行为经济学探析论文

 

【摘要】腐败是一种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特殊经济行为。

导致腐败的相关因素主要有公职人员社会角色双重性、混合经济、“政府产品”问题和制度缺失等。

腐败行为有其特定的成本和收益,公职人员是否采取腐败行为与其对于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有关。

反腐的重点在于遏制腐败,而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腐败成本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是遏制腐败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腐败行为经济分析对策

  腐败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早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出现专职的公共权力行使者时就已产生。

关于腐败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和经济学家等都从不同的角度给腐败下过不同的定义。

例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是这样来定义腐败的,“腐败,即公职人员为实现其私利而违反公认规的行为”,“腐败的基本形式是政治权力与财富的交换”。

美国经济学家A·莱法和R·韦欣尼则把腐败定义为“公职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出售政府财产”。

国际基金组织把它定义为“滥用政府权力以谋求私人利益的行为”。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腐败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用公共权力谋取个人利益的特殊经济行为。

学术界对腐败问题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拟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腐败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地剖析,然后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法探讨腐败发生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遏制腐败行为的具体对策。

  一、腐败发生的相关因素

  从经济学角度对腐败进行解析,发现腐败的发生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

  1、公职人员社会角色的双重性

  一般而言,公职人员是腐败的主体,因此分析腐败要从公职人员的特点入手。

公职人员同时具有双重的社会属性,一方面,公职人员是政府机构的公务员,代表政府行使公共权力,这是公职人员的“政治人”属性。

另一方面,公职人员也有其物质、生理和精神方面的需求,这是公职人员的“经济人”属性。

“政治人”属性集中表现为“为公众谋福利”;“经济人”属性集中表现为“为个人谋私利”。

对一般公职人员来说,经济倾向往往更为现实,一旦时机合适,他们便极有可能摒弃“政治人”属性,采取腐败行为。

  2、混合经济是腐败的客观基础

  现代经济的一般形态为混合经济,即政府干预下的市场经济。

政府干预是克服市场失灵的必要措施,但同时也为腐败提供了机会。

当政治领域与经济领域直接接触并交叉运行时,由于公职人员社会角色的双重性和人类自利的本性,腐败行为的发生便难以避免了。

混合经济的特征越明显,即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越深,则公职人员腐败的可能性就越大。

  3、“政府产品”是腐败的载体

  腐败实质上就是以权谋私,表现为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挪用或贪污公款及占有使用公物等。

以权谋私并不是权力和私利的直接交换,因为权力本身是无形的,它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政府产品”。

在这里,“政府产品”并不是宏观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共物品,而是指政府颁布的各种书和证件(例如进出口许可证、营业执照、通行证和合格证等)以及各种信息、服务和人事任免,还有政府制定的各种有关经济的法规制度、优先发展计划、行业保护政策以及奖励评估和授权。

这些均是微观经济主体需要或被迫购买的“商品”。

政府产品的种类越多,公职人员腐败的机会就越多。

  4、制度的缺失是腐败的根本原因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旧制度体系因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而在很大程度上被废弃了,而取代它的新体系还必须经过不断的摸索实验才能建立起来。

在此过程中对公共权力监督的真空地带就产生了,公职人员利用这个机会为自己谋私利而被发现的概率较小,从而增加了公职人员采取腐败行为的动机。

同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的飞速发展产生了新的财源和权力渠道。

新的财源往往具有产权不清晰的特点,而新的权力渠道往往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和行政体系的约束或者监督。

通过缺乏监督的权力来侵占产权不明晰的财富只需很小的成本,于是具有双重属性的公职人员在权衡了收益和成本之后,就更偏向选择腐败作为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手段。

  二、腐败的成本—收益分析

  上述只是腐败发生的各个相关因素,它是否真实发生还要依赖于公职人员对其成本收益所作的分析。

这是因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腐败其实是一种基于理性选择的经济行为。

  1、腐败的成本

  从个人角度看,腐败成本包括腐败的现实成本和机会成本。

腐败的现实成本指腐败一旦暴露所付出的代价,可以分为:

腐败的惩罚成本,包括罚金、没收财产、开除公职、判刑和剥夺政治权利等;腐败的道德成本,包括腐败实施后的心理负担和暴露后的舆论攻击;腐败的对策成本,包括收买执法人员、转移赃款赃物和给上级送礼等对付“反腐”的费用。

  腐败的机会成本指腐败的公职人员由于实施了腐败行为而可能失去的正常情况下的最大收益。

这包括:

政治成本,即失去的升官机会及其社会地位所带来的利益;经济成本,即失去的正常职位的收入及各种各样的福利。

  2、腐败的收益

  腐败的收益指公职人员由于实施了腐败行为而得到的种种好处,包括非正常收入、各种福利等。

腐败的收益并不是创造出来的新价值,而是现有社会财富的不正当分配。

所以,腐败的收益对腐败者来说是有利的,对社会来说则是有害的,这也是惩治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3、腐败实施者的成本与收益比较

  理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