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4952867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73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与教学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课程与教学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课程与教学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课程与教学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课程与教学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程与教学论.docx

《课程与教学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与教学论.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程与教学论.docx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

1.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学

思想政治教育:

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学:

是一门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它以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变化的规律,以及实

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其中人的思想,观点和立场的转变以及人生观,

世界观的形成规律是研究的重点。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和特点

研究内容:

探索思想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规律。

特点:

①意识形态性

②实践性(与实践紧密联系)

③综合性(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知识整合)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主要理论依据。

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

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关于“灌输”的理论;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3.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理论基础,反对错误的思想倾向。

(1)坚持唯物史观,反对精神万能论与精神无用论;

(2)坚持人的本质理论,反对人的本性自私论;

(3)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反对空想论、机械论。

(4)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反对“左”与“右”两种错误倾向。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

1.思想与行为

思想:

主体对自身的社会存在及其与周围客观世界的关系的主观反映,是为了适应主体

生活的需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大脑对输入的外界信息自觉进行整合后的产物,它属于精神、

意识现象的一部分,但不是它们的全部,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属于理性认识。

思想的表现形式:

主要分为思想认识和思想意识二大类,思想认识形式主要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

种。

它们的评价方式是正确与否。

思想意识形式:

主要有动机、理想和品质三种。

行为:

指人在一定外界环境刺激下为实现某种目的而使自身机体做出的连续反映过程。

行为的分类:

以行为主体的不同:

可分为个人行为和团体行为;

以行为内容的不同:

可分为政治行为、文化行为、管理行为、经济行为等;

按行为的意义不同:

可分为生理性行为、操作性行为和价值性行为;

按行为与目标的关系:

可分为目标直接行为与目标间接行为、目标持久行为与目标改变行为。

思想和行为的关系:

两者的相互关系:

思想和行为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另一方面,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没有无思想的行为,也就没有无行为的思

想。

思想指导行为,行为的结果检验着思想,又形成新的思想。

二者就是在这种相互依赖、

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相互制约中达成统一的。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1)涵义:

教育者是指经过专门训练,掌握一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一定教育能

力,能对受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传授、思想政治教育及道德品质培养的教师,

我们把这一部分教育者称为思想政治课教师。

受教育者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培养的对象,即各类中学生。

(2)关系

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实施者。

他们不但要

对教学过程起主导作用,而且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起疏导作用、激励作用、转变作用和示范作

用。

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主动地、

能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发

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价值准则和个性品质。

两者又具有统一性。

这种统一性表现为两者不可分离。

学生觉悟的提高、能力的增强、

品德的形成,都离不开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若离开了思想政治课教师指导和帮助,

学生就无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同样,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作用的对象是学生,若离开了学生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也就无意或取得不了什么教学效果。

所以,两者共同构成思想政治学

科的教学过程。

总之,两者既是教与学的关系,也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

在这里,既要反对“教师中心

论”,又要反对“学生中心论”。

3.内化和外化

(1)涵义:

所谓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教育、帮助或在其它社会教育因素的作

用下,通过心理因素矛盾作用和情感的中介,将社会要求的良好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

德规范等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和道德信念。

内化作为一个过程,大体有注意、理解和接受三个环节组成。

内化的第一个环节是注意,即个体对外部刺激产生心理活动的指向性和集中性。

内化的第二个环节是理解,它是在注意的基础上对外部刺激的继续认知。

一般来说,理

解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改述、归纳和外推。

内化的第三个环节是接受。

所谓接受,就是个体对外部刺激信息的比较、鉴别、选择、

最后摄取,并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融为一体的过程。

所谓外化,是指受教育者将良好的思想意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通过意志的中介,

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实践,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实现外化需要一定的内部和外部条件。

(2)关系

二者是统一的。

其中内化是前提和基础,没有内化就没有外化;而外化是根本,它是内

化的归宿和深化。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和行为。

因而,实

现了外化,内化中所取得的初步学习效果才具有真正价值。

4.疏通和引导

(1)含义:

疏通:

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广开言路,集思广益,让人们把各种意见和观点充分

表达出来;

引导:

就是在疏通的基础上,支持和弘扬正确的思想观点,反对和批评不正确的思想观

点,并注意把其中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引导到正确的轨道。

(2)正确处理疏通与引导的关系

①正面教育与反面批评的关系

②立与破的关系

③疏通与堵塞的关系

5.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

(1)含义:

物质鼓励:

根据按劳分配原则,经货币或实物奖励的形式表现出来,激励人们积极地、

创造地、自觉地工作。

精神鼓励:

以表彰积极劳动与道德行为等形式表现

出来,它有两类基本形式,一类是形式化的精神鼓励,

另一类是实质性精神鼓励。

(2)正确处理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的关系

首先,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是有区别的。

其次,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紧密相连。

6.教育和管理

(1)涵义:

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影响的实践活动,主要靠

说服教育,启发人的自觉性。

管理是组织运用经济、行政、纪律、法规等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以维护正常的工作和

生活秩序的实践活动。

主要靠规范约束,具有强制性。

(2)关系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管理,科学的、规范的管理可以起到理顺关系、化解矛盾的作用,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

另一方面,管理也离不开教育,只有在管理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让被管理者接收组

织的制度、规范和要求,并产生认同感,从而自觉的去执行,管理的作用也才能实现。

所以

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原则、方法

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社会公德、职业教育、家庭美满教育;

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

2.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则。

方向性原则:

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应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并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原则。

求实原则:

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事实出发,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的指导。

民主原则:

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发扬民主精神、民主作风和坚持民主方法。

渗透原则:

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人的思想“综合影响”形成与“渐次发展”的规律,把思想政治教育

渗透到经济工作、业务工作中去,与各项具体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融合各种教育因素及中介,

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循序进行。

层次原则:

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教育对象的特点出发,根据受教育者不同的思想状况,区别对待,

因材施教,分层次进行教育的原则。

激励原则:

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利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通过外在激励而引发受教育

者思想动机的变化,增加其内在动力,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使之自觉将教育目标转化为

个人目标并为之奋斗,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基本原则。

主体原则:

是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将教育对象视为实现教育目的的主体,充分尊重

其主体地位,通过调动教育对象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原则。

示范原则:

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和教育者自身的榜样作用,影响和感染受教育者,

以促进其思想认识与觉悟的不断提高的工作准则。

3.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说理引导法:

说理引导法是指通过阐述思想理论去说服人和教育人的教育方法。

包括讲解、报告、谈

话、讨论辩论、阅读书籍报刊等形式。

实践锻炼法:

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受教育

者的优良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熏陶感染法:

是指教育者充分利用社会环境因素和教育者自身所创设的教育情境,对受教育者进行感染和熏陶,经过潜移默化,培养其思想政治品德并使之得以升华和提高的方法。

比较鉴别法:

是教育者帮助受教育者对两种或多种不同事物的异同和特点,进行分析、比较、鉴别,

从中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认识水平的方法。

自我教育法:

是指受教育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通过自我认识、自

我体验、自我控制产生积极进取之心,主动接受先进思想和行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

为的方法。

心理咨询法:

开展心理咨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思想政治工作不可缺少的方法,是人们心理健

康发展的需要。

 

第二部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课程教学论

一、品德与生活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

1.课程性质:

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

综合课程。

2.基本理念:

(1)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2)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核心

(3)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4)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

3.设计思路

(1)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位置

(2)课程结构框架

三条轴线:

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

四个方面:

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4.课程目标

(1)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2)分目标:

①情感与态度

②行为与习惯

③知识与技能

5.内容标准

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6.实施建议

(1)教学建议

①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

忽视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②教师的角色和任务

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任务不

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

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

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③教学活动指导的注意点

(1)教师要帮助儿童展开活动,活动教案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

(2)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注意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

(4)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

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

教师应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

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

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

④教学活动(11+1)

《品德与生活》常用的教学活动有:

讨论:

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

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

资料调查:

在老师和成人的指导下,通过图书、报纸、电视、电话、网络等途径搜集资料是儿童自

主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

可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将得到的资料按要求或以儿童熟悉的方式

进行整理、利用和交流。

现场调查:

通过组织儿童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

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

要指导儿童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进行记录,对调查结果进

行总结、归纳并相互交流。

情境模拟与角色扮演:

为了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的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的创设某种情

景,令其经历的仿真性演习活动。

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

操作性、实践性活动:

这类活动包括儿童自己动脑动手的小实验、小制作、饲养、种植等活动,适用于开展科

学探究学习、发展情趣和操作技能、学习实际的劳动本领等方面的活动。

教学游戏:

这是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

游戏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

知识都是很有用的。

参观访问:

这类活动旨在充分利用各种校外教育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实践,

以开阔视眼,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实践能力。

如参观烈士陵园、参观博物馆、科技馆

等。

欣赏:

这是一种以儿童的体验、感受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活动。

欣赏的对象可以是人文作品、自

然景色,也可以是儿童喜欢或佩服的同伴或其他人物。

练习:

这是指针对某一项或几项教育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或课后强化练习,以让儿

童学会正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学会正确的坐、立、走姿势,学会正确的阅读姿势

或刷牙方法,自己整理书包等。

讲故事:

是以故事情节或主人翁的形象去感染、教育儿童的活动方式。

可用多种形式进行,如在

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个或几个故事;把讲故事与角色表演相结合;举行“故事大王”演讲会等。

故事要有趣味性和教育性,激发情感,领悟道理。

讲授:

这是以教师言语传授为主的活动形式。

为让讲述生动、有效,应在充分了解儿童理解水

平的基础上,尽量利用各种直观教具、故事和能够调动儿童积极性的方法。

与其他学科、教育活动的结合:

如少先队活动、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

教育效益。

(2)评价建议

①评价的目的:

激励儿童的发展;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提高专业能力;促进课程的发展,提高教育质

量。

②评价的特点:

过程化、评价多样化:

主体多样化,角度多样化,尺度多样化。

③评价的方法:

综合运用:

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和儿童作品分析等。

(3)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①本课程的资源

学校中常用的如教科书、教师指导用书、音像资料、互联网;其他学科、班级或学校活

动;儿童的经验、兴趣;老师和同伴等;儿童家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文化教育机构;

文化活动、节日;与儿童有关的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们等。

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山川、自然现

象等。

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A.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

a.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范例

b.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图书馆及家庭中的图书资源、

媒体资源,并促进儿童之间、班级、年级和校际之间图书、资源的交流和共享。

B.学校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

a.充分挖掘校内资源;

b.因地制宜,利用本校所处的环境资源;

c.建立课程资源开发的社会网络。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

1.课程性质:

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2.基本理念:

①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②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③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

3.设计思路

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

即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

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某一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所涉及的社会

领域也不是单一的,可以交叉,同样的内容在后续年段可以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

升。

4.课程目标

①总目标:

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

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②分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力

知识

5.内容标准

我在成长我是中国人

我与家庭走进世界

我与学校

我的家乡(社区)

6.实施建议

(1)教学建议

①全面把握课程标准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

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

实现课程目标。

②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

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

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

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

的空间。

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

④充实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的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

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

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⑤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

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开

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

(2)评价建议

①评价的目的和功能

A.目的:

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

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

因此,从

学生现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B.功能:

诊断和调节功能;强化与教育功能。

②评价内容

A.学习态度:

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

B.学习能力和方法:

包括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搜集、整理、分析资料

的能力;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

C.学习结果。

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

③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A.评价方式

采用多主体、开放性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或综合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

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与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

B.评价方法:

教师观察记录;描述性评语;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作品评价;个案分析。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①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A.图书、报刊、图片、地图、图表等

B.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等

C.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

②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

教师应尽可能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有条件的地

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

三、教学原则

(一)课程与教学整合的原则

教学不能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成为课程创设与开发的过程,教师在教

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开发课程资源。

尊重学生个人感受、体验和价值观,关注人的个

人经验,把学生看成是道德的建构者和知识与文化的创造者,而不是道德规则和知识与文化

的被动接受者。

努力使课程与教学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达到课程和

教学的整合。

(二)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原则

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

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

此的情感、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师生互

动关系的建立使教师角色发生一种根本的转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起组织、帮

助、鼓励、引导、促进、服务的作用。

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决定恰当的学习目标,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教学途径,指导学生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构建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心理

上的支持,教师要参与到活动之中,与学生分享经验并获得情感体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

学会倾听、沟通、尊重,学会向学生学习。

(三)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原则

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材料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

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

注意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贴

近学生的生活。

(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参

与教学。

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让学生积极投入教学全过程,成为受教育的主体,

才能使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使品德心理内化成为可能。

(五)提高评价能力的原则

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能对事物作初步的分析、推理、判断和评价。

教学中,应

该让所有学生参与评价,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增

强道德规范自我约束力。

(六)实践、体验原则

良好品德心理和品德行为的形成,光靠个人经验不行,还必须使学生集体都获得经验。

在教学中,应该让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情感体验、行为体验,获得体会,从而丰

富和加强内心体验。

(七)教育公平原则

思想品德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尤其要多关心后进生,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善于发

现他们的优点。

如让他们多一点发言机会,多一些活动机会,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多加肯定鼓

励,对他们不足之处多加热情帮助。

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八)树立榜样原则

学生中的优秀典型是学生最熟悉的榜样,是全体学生观察分析良好行为的活榜样。

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联系教学内容,发挥学生活榜样的教育作用,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活榜样。

了要联系典型活榜样,还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点滴好榜样,让学生感受到,人人都有

好榜样,处处都有活榜样。

四、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1.含义: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在以语

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中应用最广泛,且其他各种方法在运用中常常要与讲授法结合。

2.特点:

(1)信息量大,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科学的知识。

(2)灵活性大,适应性强。

无论是课内教学还是课外教学,无论是感性知识还是理性知

识,讲授法都可使用。

(3)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完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

想教育三项职能,同时要通过说明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