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提纲.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4941314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9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提纲.docx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提纲.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提纲.docx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提纲

文学理论教程提纲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

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五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这五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五个分支之一。

它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而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文学理论的任务(四个方面):

文学本质论

文学创作论

作品构成论

文学接受论

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一)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二)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

二、文学理论几种基本形态

 

文学哲学

文学心理学

文学符号学

文学信息学

文学社会学

文学价值学

文学文化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革命性转换

(一)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二)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三)文学艺术是一种艺术生产

第二节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二、中国特色

三、当代性

第二编文学活动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第一节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阅读、批评等活动的总称。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的观点:

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组成。

一、世界

主要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或社会现实。

文艺摹仿说:

文艺起源于对宇宙事物或世界的摹仿。

二、作者

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因此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

表现说:

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三、作品

文学本体论:

文学活动的主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概念

美国新批评派兰塞姆“文学本质论”

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思潮

四、读者

20世纪60年代接受美学(姚斯):

将文学接受活动作为研究的焦点,并对接受活动中读者的自主性加以积极认可和强调。

(1)文学创作论

五、对文学活动的整体观照

 

 

第二节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

一、人类生活活动的性质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二、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一)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与对象的诗意情感关系

(二)生活活动特性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三)生活活动特性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三、文学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的位置

审美性或情感性的精神活动

第三节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一、文学活动的原始发生

(一)关于文学发生问题的几种学说

1、巫术仪式发生说

2、宗教发生说

3、游戏发生说

(二)文学发生根本原因的揭示——劳动说

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2、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二、文学活动的发展

(一)文学发展问题的复杂性及前人有关认识

文学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它显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同生产呈反方向的发展。

对此,马克思指出这是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二)文学发展的终极原因

文学的发展是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进行的。

但物质生产或者说是经济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第一节文学概念辨析

一、文学概念三义

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狭义文学才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

介乎广义文学与狭义文学之间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可以称为折中义文学。

三种文学观念:

文化的文学观念(广义文学),审美的文学观念(狭义文学),惯例的文学观念(折中义文学)。

二、文学作为文化

三、文学作为审美

四、文学作为惯例

惯例,这里是指人们在使用文学概念时有意或无意地遵循或建立地某种未经言明而又约定俗成地规范。

五、文学界定的困难及解决办法

承认狭义文学和审美的文学观念的中心地位,吸收广义文学和文化的文学观念、折中义文学和惯例的文学观念的某些合理成分。

指出: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第二节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

一、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社会结构,这里指由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各种要素或各个方面的总和构成的总体组织。

两个基本层次: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

上层建筑就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

包括两个层面:

一是政治、法律制度,二是社会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如哲学、伦理学、、文学及其他艺术等。

文学的意识形态一般包括:

(1)文学与话语、

(2)文学与社会、(3)文学与反映。

二、文学与话语

话语(discourse):

人们的说、写、听、读、思等活动及其产品,即具体语言活动和产品。

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五个要素:

(1)说话人

(2)受话人(3)本文(Text,或译为文本)(4)沟通

(5)语境(Context,或译上下文)

三、文学与社会

文学是一种社会性话语活动,文学话语是社会的产物,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话语的社会性集中表现在,它或隐或显地代表着超个人的阶层、阶级、民族或人民的利益。

四、文学与反映

文学作为反映,是受动反映和能动反映的统一。

文学反映的受动性:

指文学依赖或受制于现实社会生活的根本性质。

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文学业反映外部客体世界,二是文学也反映内在主体世界。

文学反映的能动性:

指文学在反映现实过程中所具有的积极的选择或改造性质。

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普遍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反映现实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

第三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从目的看,审美是无功利的;从方式看,审美是形象的,从态度看,审美是情感的。

审美意识形态,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形式。

一、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

文学直接地是无功利的,但间接地或内在地却又隐伏着某种功利性。

二、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

形象,指审美形象,即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审美感性形态。

理性,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所构成的思维过程。

文学直接地是形象的,但在深层次又是理性的。

文学是形象的,这是由文学的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的;同时文学又是理性的,即文学创作、阅读及形象本身都可能与某种间接的或深层次的理性思考有关,这是由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的。

三、文学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情感,这里指审美情感,是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作家或读者的主体态度(好恶,喜怒,肯定与否定,欢乐与痛苦等)。

审美情感往往是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

认识,在这里意味着客观的、理智的反映。

在文学中,审美感情是直接的,理智认识是间接的。

直接的审美情感的深层往往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四、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

文学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双重性质。

在文学中,双重性质总是存在于其特有的具体语言组织所形成的话语蕴藉(yùnjiè)之中,并通过话语蕴藉显现出来。

第四节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一、语话蕴藉

蕴藉是指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着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状况。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

(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本文”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文本,即有待阅读的对象,是由话语系统(语词、句子、意象、音调、风格等的复合体)的蕴藉构成的。

但丁:

文学四义——字面意义、譬喻意义、道德意义、奥秘的意义。

(相当于话语蕴藉)

文学的话语蕴藉的特点常常体现在两种典型的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

含蓄,是指把无限的意味隐含或蕴藉在有限的话语中,是读者从中体味无限。

含混,有时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等,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却蕴蓄着多重而不确定的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二、文学的定义

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这种审美意识形态是一般意识形态的特殊形式,而一般意识形态又属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

第五章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第一节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二)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领导时期。

(三)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功利性。

二、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

第二节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一、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雅与俗: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统一

三、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艺术珍品

四、作家、艺术家与新时代的人民群众相结合

第三节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发展

一、继承与革新:

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二、借鉴与创造:

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沟通

三、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发展社会主义民族新文学

 

第三编文学创造

第六章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第一节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一、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

(一)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内涵和关系

物质生产是指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界的物资改造活动。

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二)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1.精神生产是观念地创造对形象世界的生产

物资生产是在物资领域实际地改造对象世界和创造新的物资世界地生产。

精神生产是在精神领域中观念地改造对象世界并创造新地观念世界的生产。

2.精神生产是以符号为手段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

精神生产以符号为手段,因而它实质上就是一种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

3.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二、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

(一)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的区别

(二)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话语生产

文学创造不止以话语为材料,而且旨在创造新的话语系统,是通过创造性话语系统塑造文学形象的艺术生产。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主客体

一、一、文学创造的客体

(一)关于文学创造的客体的种种解释

1、客体即“自然说”

2、客体即“情感说”

3、客体即“原始意象说”

(二)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社会生活,就是人在经济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中所结成的现实关系和全部活动的总和,也就是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总和。

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社会生活,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相统一的社会生活。

(2)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2、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活动的特殊性

(1)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2)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活动。

(3)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

(一)关于文学创造的主体的种种解释

1、主体即“摹仿者”与“创造者”

2、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

3、主体即“集体人”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1、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作家)

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

2、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3、文学创造是具体的社会人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

文学创造的全过程分为:

发生、构思和物化三个阶段。

第八章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一、材料(信息)储备

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获取材料的途径:

无意获取和有意获取、实践获取(直接材料)、折本获取(间接材料)。

二、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是作者在社会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特殊的感知。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一)艺术发现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二)艺术发现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三)艺术发现是作家个人内心体验和对外在事物独特把握的一个契合点,是一个机缘。

(四)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而是作家在自己的知觉中出现一个新的创造物。

三、创作动机

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构思阶段是从观念上实现或基本实现创作动机所提出的目标,为物化阶段做好准备。

一、艺术构思及其心理机制

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累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以心理活动和艺术概括方式,创造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意象序列的思维过程。

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主要有:

(一)回忆与沉思

回忆,就是积极地和有意义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常用回忆方式:

直接回收法、挨次扫描法、按层次推论法

沉思,是在寂静和孤独中对某个中心意念或意象的深沉思索。

(二)想象与联想

再现想象,对外部事物或现象的复现。

比拟想象,将某种理论的东西形象化。

虚构想象,凭空的将此物想成彼物,将无物想为有物,将常物想成异物。

文学创造者的艺术构思过程又叫形象思维,其核心就是借助于想象所从事的思维。

联想,是由此物想到彼物的心理过程,也是一种想象。

接近联想,由时间、空间上的接近而将两种以上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

类似联想,把两种具有类似特征的事物或想象联系起来;

对比联想,把两种以上相关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

以上三个是亚里士多德的联想的三条规律。

此外,还有意义联想,关系联想等。

(三)灵感与直觉

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

它的外在形态是对问题突如其来的领悟。

特征:

非预期性,转瞬即逝性。

直觉,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直觉的两大作用:

一是作家对某事物或现象的直观式把握;二是作家在某事物或现象背后突然发现使人深省的内蕴。

(四)理智与情感

理智是指作家有意识的理性的认识和思维。

情感分为情绪和感情。

情绪是指由有机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生理与心理反映;感情是指作家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态度评价及体验。

在艺术构思中,情感是动力而理智则是约束和规范动力的嚼勒。

(五)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是指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地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的能表达一定意义的整体作品的心理能力。

无意识是指潜伏于作家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但却因受压抑而未进入意识的观念。

意识对无意识起指导作用。

二、构思方式

(一)综合

作家围绕自己的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综合的特性:

定向性、选择性、整体性

(二)突出和简化

突出,指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紧紧抓住一个形象或意念,并调动各种材料和加工手段为其服务,尽量使其比周围其他形象更明确、清晰和与众不同。

突出的两种途径:

一是浓涂重抹、二是淡化背景

简化,是指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或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

简化的目的仍在于突出。

(三)变形与陌生化

变形,是指作家在构思中极大地调动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创造意象的方式。

变形的方法:

1、扩大法和缩小法;2、粘合法;3、漫画法;4、夸张法;5、幻事法。

陌生化,不用习见的“称谓”来描写事物,而以作者或人物似乎从未见过此事物、而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把事物原原本本地具体的描写出来,从而产生一种奇特的新鲜感。

 

第三节文学创造的物化阶段

物化阶段是指作家将构思过程中已基本酝酿成熟的形象和意念转换为文学符号,并固定在纸张上,使其成为可以流通和消费的物态化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阶段。

一、形之于心到形之于手

即把构思中已基本成熟的形象(包括意念)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

心手不一,即作品的内在逻辑与意图之间有时发生矛盾,主要表现如下:

(一)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

(二)作家创作动机中途转换

二、语词提炼与技巧运用

语词提炼的任务是寻找准确的文字符号把心象生动、鲜明地呈现出来。

语词提炼不仅表现为准确的物化心象,也包含语调的选择、结构的妥帖和风格的和谐。

技巧,主要指具体的写作手法,如肖像、行动、心理的描写,顺叙、倒叙、插叙的安排,烘托、对比的运用等。

技巧的运用原则如下:

其一,技巧要为物化心象的内在物理服务。

内在物理即事物本质、规律的内在规定性。

其二,技巧要为作家通过心象所要表达的中心意念服务。

中心意念是作家企图告诉读者的他对生活的感受、体验、理解和评价,是他的思想和艺术认识的结晶。

三、即兴与推敲

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

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地选择、调动语句,以求准确、妥帖地把心象物化为定型产品的操作情况。

不仅表现为词句的精选,也包括细节的提炼,人物的安排,章节的转换,意境的合成等。

 

第八章文学创造原则

第一节艺术真实与艺术概括

一、艺术真实

(一)与生活真实不同,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

1、内蕴的真实

2、假定的真实

(二)与科学真实不同,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与诗艺性。

1、主观的真实

2、诗艺的真实

艺术真实要求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在其营构的假定性情境中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的东西的认识与感悟。

二、艺术概括

内涵:

要求作家根据自己的体验与认识,对个别或特殊的事物加以独特处理,在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象。

艺术概括的规律:

(一)在对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的关照和描述中,实现“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二)实现“个别”与“一般”相统一的过程中,始终体现为主体意识对客体对象的能动性介入和把握。

艺术概括的方法:

1、在广泛占有生活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集中、概括。

2、以一个生活原型为主,同时吸收融入其他生活素材。

第二节情感把握与形式创造

一、情感把握

情感把握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作情感性体验和评价。

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主体心理过程,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和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与态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评价。

其要求如下:

(一)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价值取向的把握,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主体性“裁判”;裁判体现的情感态度应该具有诚挚性与高尚性。

1、诚挚性

2、高尚性

(二)精神产品都是对客体对象的一种“裁判”,然而视角与方式各异;文学的“裁判”则是“诗意”的,即:

它以审美的视角和艺术的方式,把情感把握寄寓与“境”的创造之中,并与“理”的阐发相交融。

1、情与境

2、情与理

二、形式创造

形式创造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作家要赋予自己的创作对象以艺术形式。

形式创造既体现为对内容的内在结构的把握,又体现为利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结构、体裁、韵律、表现手法)使之呈现出外在形态。

可见,艺术形式这个概念,从质的规定性上说,它必然是也只能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形态,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

形式创造的几个原则:

(一)从内容出发去选择与创造形式

(二)发挥形式对艺术表现的能动作用

(三)重视形式自身的饿独立的审美价值

 

第四编文学作品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文学作品的类型,是指文学作品反映现实的方式。

文学作品的题材,是指文学作品话语系统的结构形态。

第一十章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

一、现实型文学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

再现性和逼真性

(一)再现性再现,指对外在客观现实作具体刻划或摹拟。

(二)逼真性逼真,指以写实的手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

二、理想型文学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一)表现性表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想象、理想、幻想等)直接表达出来。

(二)虚幻性

三、象征型文学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一)暗示性暗示,指词语寄寓着某种超出本文的内涵。

(二)朦胧性朦胧,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

四、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一)古代:

文学类型的初步形成

(二)近代:

文学类型的充分发展

1、浪漫主义文学(理想型)

2、现实主义文学

3、象征主义文学

(三)现代:

文学类型的多向演变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派等。

现实主义文学反对摹仿、再现现实,反对按客观生活的本来面目来反映社会生活,追求个体主观情感不受限制的充分表现。

强调非理性的现实、心理化的现实、梦幻的现实、超现实。

 

第二节文学作品的体裁

一、诗

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地文学体裁。

(一)凝练性

(二)跳跃性

(三)节奏、韵律性

诗的节奏主要指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有规律的变化。

诗的韵律,也称押韵,是指同韵母的字在相同位置上有秩序的重复出现。

二、小说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地文学样式。

(一)深入细致地人物刻画

(二)完整复杂地情节叙述

(三)具体充分地环境描写

三、剧本

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地文学体裁。

(一)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

(二)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

(三)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

四、散文与报告文学

(一)散文

广义的散文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