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4936678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4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ocx

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江阴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文本

 

 

  江阴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前 言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更好的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江苏省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以及《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1024-2010)、《江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并结合江阴市实际情况,编制《江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区域内土地利用方向,明确政府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导向,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在本区域进行的各项土地利用活动,均应遵守本规划,本行政区域内有关土地利用的专项规划和行业用地规划均应符合本规划。

《规划》范围为江阴市行政辖区内的所有土地,总面积98753.5公顷。

《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基期年为2005年,近期目标年为2010年,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1

第一节 区域概况...1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2

第三节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3

第二章 规划目标...5

第一节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5

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5

第三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7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7

第二节 土地利用布局调整...9

第四章 农用地保护和合理利用...12

第一节 严格保护耕地...12

第二节 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力度...13

第三节 合理利用安排各类农用地...14

第五章 建设用地调控和用地安排...16

第一节 城镇村建设用地布局与控制...16

第二节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及管制措施...17

第三节 保障重点基础设施用地...19

第六章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20

第一节 基础性生态用地规模与布局...20

第二节 构建生态屏障廊道...20

第三节 创建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21

第七章 土地用途区及管制规则...23

第八章 土地整治安排...26

第一节 土地整治规模...26

第二节 土地整治重点工程...27

第九章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28

第一节 中心城区范围与发展方向...28

第二节 中心城区空间管制边界划定...29

第十章 镇(街道)土地利用调控...30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措施...32

第十二章  附 则...34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区域概况

第一条  地理位置

江阴市地处长江下游,位于北纬31°40′34″至31°57′36″,东经119°59′至120°34′30″,北有长江公路大桥与靖江市相连,南近太湖,有锡澄高速公路与无锡惠山区相接,东接常熟、张家港,西连常州。

江阴市是沿江先进制造业基地、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港口城市,是江苏省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性的商贸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山水历史文化名城。

第二条  自然条件

江阴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太湖平原北侧,全境地势平坦;地质上受中生代燕山运动影响断裂沉陷,接受新生代以来的长江冲积和太湖沉积;平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3.15%,山丘孤耸于平原之间,集中分布在东北部和中部;境内水域面积广阔,占总面积的12.88%;土壤条件,以平原水旱田以黄沙土为主,山地多为黄棕壤土。

2005年,气温偏高,年平均气温16.7℃,日照正常,梅雨期短且雨量少。

通常上半年终霜出现在3月30日,下半年初霜出现在11月25日,全年无霜期239天。

第三条  社会经济条件

2005年末,江阴市在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排名中蝉联第三;在第五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名列第一,实现三年冠;在首届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评比中名列十佳首位。

到目前,江阴市已形成以电力、冶金、石化、塑料包装、电子、生物制药、机械产业、纺织产业为主的八大支柱产业。

2005年,江阴市全市总人口118.62万,比上年增长0.76%;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87.97亿元,比上年增长16.66%;全市户籍人口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6668元,比上年增长15.71%;全年财政收入108.38亿元,比上年增长13.4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8.38亿元,比上年增长18.10%;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3.75%;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城区投资104.90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37.24亿元,农村投资189.44亿元。

2005年,江阴市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私有、个体经济全面发展,建筑业稳步发展,交通运输运量快速增长,对外经济增势强劲,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沿江开发成效、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第二节 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

第四条  土地利用现状

2005年江阴市土地总面积98753.5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56226.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6.94%;建设用地面积31553.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1.95%;其他土地面积10972.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11%。

在农用地中耕地面积38271.1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68.07%;园地面积2866.4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5.10%;林地面积1713.0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3.05%;牧草地面积26.1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0.05%;其它农用地面积13350.3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3.74%。

在建设用地中,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6824.3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53.32%,农村居民点面积11048.5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35.01%;采矿用地面积56.3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0.18%;独立建设用地面积200.8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0.64%。

交通水利用地面积2546.5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8.07%。

其他建设用地面积877.3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78%。

在其他土地中,水域面积10893.7公顷,占其他土地总面积的99.28%;自然保留地面积79.2公顷,占其他土地总面积的0.72%。

第五条  土地利用特点

1、建设用地增长速度快,耕地保护压力大

随着城市化与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的加快,尤其随着省政府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各项建设用地需求越来越大,呈现快速扩张的趋势。

面对江阴市经济的快速增长,既要满足经济、生态环境的大力发展,国家、省市有关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的指标要求,又要保障各项合理建设用地的需要以及防止农用地过度非农化,农用地保护的压力不断增大。

2、土地利用总体效益高,集约利用需强化

江阴市作为江苏省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城市之一,其土地利用总体效益高。

2005年,江阴市单位土地的GDP产出为24972.4万元/平方公里,这远远高于江苏省9976.77万元/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

然而在快速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土地粗放利用现象同样存在,从地均投资强度和人均建设用地强度来看,江阴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还有一定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潜。

3、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江阴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悠久,经过多年尤其是建国后高强度的土地开发,可复垦为耕地的后备资源已经很少,目前全市其他土地面积10972.9公顷,扣除长江及主要内河水域约6579.0公顷,实际可开发的未利用地约为4393.9公顷,其中有许多地是地形复杂、地力贫瘠、石砾地,还有部分无法开发为耕地。

第三节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六条  发展的机遇

1、结构调整提供强大动力

长三角地区区域融合正进入加速期,资源区域性配置、产业区域性转移、交通体系区域性共建逐步成为趋势和共识。

京沪高速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江阴市的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也为产业结构升级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科学发展指导宏观调控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全市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有利于加强土地宏观调控,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更加有利于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

3、城乡统筹提供重要机遇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从试点进入整体推进阶段,为推进土地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为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机遇。

第七条  面临的挑战

1、建设用地需求量大,耕地保护形势严峻

随着江阴市沿江开发的全面实施,临港新城、城市客厅以及敔山湾的全面建设以及各类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城镇工矿用地总量需求趋大,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用地需求突出,各类产业转型新增建设用地需求明显,经济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耕地保护形势严峻。

2、城乡统筹难度大,土地利用受制约

城乡统筹涉及体制、机制、利益格局调整,不可避免地在城乡人口流动与管理、农村土地产权流转、土地征收等环节中出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制约土地利用。

3、经济发展速度过快,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

由于局部地区不顾自然规律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导致水资源短缺、绿色空间锐减、环境污染加剧,甚至生态系统整体功能退化,越来越多的生物不适宜恶化的生存空间,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

 

第二章 规划目标

第一节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第八条  总体目标

长三角地区区域融合正进入加速期,资源区域性配置、产业区域性转移、交通体系区域性共建逐步成为趋势和共识。

本规划目标以沿江发展战略为契机,立足江阴市的实际,发挥地方特色产业优势,建立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和城镇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在优化结构和增加效益的基础上,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全面提高,全面建成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经济社会生态和谐进步,现代化、国际化水平较高的港口城市,全面实现人口、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九条  具体目标

到规划期末,全市总人口149.61万人,地区生产总值争取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两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0.0万元,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以上;城市化水平达到85%。

第二节 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第十条  土地利用主要目标

依据江阴市资源环境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实事求是制定土地利用主要目标:

耕地和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建设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大土地整治力度。

第十一条      主要调控指标

1、总量指标

(1)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

至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4915.1公顷;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不低于28133.4公顷。

(2)规划其他类型农用地

至2020年,园地2832.3公顷;林地4364.2公顷;牧草地10.4公顷。

(3)建设用地控制

至202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5702.0公顷以内;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30967.3公顷以内;城镇工矿用地规模控制在20344.9公顷以内;交通水利及其他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4734.7公顷以内。

2、增量指标

新增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4800.0公顷以内;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不超出4498.1公顷,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2747.7公顷以内;土地整治补充耕地量(任务量)1148.6公顷。

3、效率指标

至2020年,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控制在138平方米/人以内。

第三章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第十二条      农用地

2005年,江阴市全市农用地面积56226.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6.94%;至规划期末,农用地面积52313.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2.97%,较2005年净减少3913.9公顷。

1、耕地

2005年,江阴市耕地面积38271.1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68.07%。

至规划期末,耕地面积34915.1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67.00%,较2005年净减少3356.0公顷。

2、园地

2005年,江阴市园地面积2866.4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5.10%。

至规划期末,园地面积2832.3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5.44%,较2005年净减少34.1公顷。

3、林地

2005年,江阴市林地面积1713.0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3.05%。

至规划期末,林地面积4364.2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8.37%,较2005年净增加2651.2公顷。

4、牧草地

2005年,江阴市牧草地面积26.1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0.05%。

至规划期末,牧草地面积10.4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0.02%,较2005年净减少15.7公顷。

5、其他农用地

2005年,江阴市其他农用地面积13350.3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3.74%。

至规划期末,其他农用地面积10191.0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19.17%,较2005年净减少3159.3公顷。

第十三条      建设用地

2005年,江阴市全市建设用地面积31553.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1.95%;至规划期末,建设用地面积35702.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15%,比2005年净增加4148.4公顷。

1、城镇建设用地

2005年,江阴市城镇建设用地面积16824.3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53.32%。

至规划期末,城镇建设用地面积20043.7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56.14%,较2005年净增加3219.4公顷。

2、农村居民点

2005年,江阴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1048.5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35.01%。

至规划期末,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0622.4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9.75%,较2005年净减少426.1公顷。

3、采矿用地

2005年,采矿用地面积56.3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0.18%。

至规划期末,采矿用地面积56.3公顷,整个规划期内面积没有变化。

4、其他独立建设用地

2005年,江阴市其他独立建设用地面积200.8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0.64%。

至规划期末,其他独立建设用地面积244.9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0.69%,较2005年净增加44.1公顷。

5、交通水利用地

2005年,江阴市交通水利用地面积2546.5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8.07%。

至规划期末,交通水利用地面积4086.7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1.45%,较2005年净增加1540.2公顷。

6、其他建设用地

2005年,江阴市其他建设用地面积877.3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2.78%。

至规划期末,其他建设用地面积648.1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82%,较2005年净减少229.2公顷。

 

第十四条      其他土地

2005年,江阴市全市其他土地10972.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11%;至规划期末,其他土地10738.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87%,比2005年净减少234.5公顷。

1、水域

2005年,江阴市水域面积10893.7公顷,占其他土地总面积的99.28%。

至规划期末,水域面积10690.2公顷,占其他土地总面积的99.55%,规划期内,水域面积净减少203.5公顷。

2、自然保留地

2005年,江阴市自然保留地面积79.2公顷,占其他土地总面积的0.72%。

至规划期末,自然保留地面积48.2公顷,占其他土地面积的0.45%,比2005年净减少31.0公顷。

第二节 土地利用布局调整

第十五条      生态用地布局

建设生态防护林;开展小流域整治,控制水土流失;建设水源涵养功能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根据江阴市山体、水系等主要自然生态要素分布特点,构建“四横三纵一带”的生态廊道空间结构,形成山、水、田、林相组合的生态安全格局。

第十六条      农用地布局

1、耕地和基本农田布局

调出低等别、质量较差以及生态脆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基本农田,调出损毁和污染严重的难以恢复、不宜农作的基本农田,调出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基本农田;将高等别耕地、集中连片耕地、已验收合格的土地整治新增的优质耕地划为基本农田。

 

 

2、其他农用地布局

规划期内重点规划六大产业的空间布局,即粮油作物、蔬菜、经济林果、花卉苗木、水产、畜禽养殖等空间布局。

粮油作物生产用地主要分布在澄南和澄东南;

蔬菜生产用地主要分布在青阳镇、璜土镇、云亭街道、夏港街道等镇(街道);

经济林果分布在中心城区、澄东和澄西,其中中心城区以发展生态林业为主,澄东以发展木本农业为主,澄西以发展果林为主;

苗木、花卉、芦荟主要分布在徐霞客镇、华士镇、璜土镇、云亭街道、新桥镇、祝塘镇等镇(街道)。

畜牧业以常规禽畜饲养为基础,以发展特色养殖业为方向,发展区域规模型养殖。

其用地主要分布在祝塘镇、南闸街道、周庄镇、徐霞客镇等镇(街道)。

第十七条      城镇工矿用地布局

1、城镇建设用地布局

依托现有城镇及基础设施布局新增城镇用地,少占耕地和水域,避让基本农田和重要生态环境用地,形成“一中心四片区”格局,“一中心”即中心城区包括澄江街道、夏港街道、城东街道、南闸街道、云亭街道;四片区即澄东片区、澄西片区、澄南片区和澄东南片区。

澄东片区包括周庄、华士和新桥镇(街道),澄西片区包括申港、利港和璜土镇(街道),澄南片区包括青阳、月城和徐霞客镇(街道),澄东南片区包括祝塘、长泾和顾山镇(街道)。

2、采矿用地布局

规划期内复垦部分采石、采矿以及砖瓦窑厂,布局部分新增采矿用地,充分发掘采矿用地潜力。

3、其他独立建设用地

规划期内各镇(街道)安排变电站、供电电网、通讯塔站、环卫站等建设所需用地,充分利用已有的闲置和低效建设用地。

 第十八条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

规划期内重点开展自然村的用地布局调整,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三集中”,在全市十七个镇(街道)实行迁村并宅,将零星、分散的农村居民点和乡村企业向中心村集中。

第十九条      基础设施用地布局

1、交通用地布局

以优化布局结构、提高效率、加强枢纽、高速外接为重点,加快建设综合性交通运输体系,把江阴市建设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

2、水利用地布局

以防洪减灾、供水安全为重点,注重构筑防洪保安、供水保障、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农村水利发展、水务管理与公共服务五大体系。

3、能源用地布局

按照积极发展电力、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能源发展战略,保障能源用地需求,严格项目用地管理,重点保障输变电工程建设用地,优化能源用地布局。

第二十条      旅游用地布局

以江阴客源市场为导向,结合江阴区位、旅游资源实际情况,确定江阴市旅游空间布局构架为:

以沿江和锡澄高速公路的生态廊道为环境支撑,以江阴滨江风景旅游区为核心板块的多核结构,形成江阴旅游发展的“一带、五区、六节点”的空间多核网络布局构架。

一带:

江阴古文化旅游长廊;五区:

滨江风景旅游区、华西农村文化旅游区、澄东工业旅游区、学政文化旅游区、徐霞客故里湿地休闲旅游区;六节点:

人民路旅游咨询节点、江阴汽车站游客集散节点、黄山湖外宾咨询节点、滨江外滩旅游商品购物节点、锡澄高速公路南立交车站游客换乘点、城区旅游巴士总站节点。

第四章 农用地保护和合理利用

第一节 严格保护耕地

第二十一条          严格控制耕地流失

1、非农建设占用

按照建设用地不占或少占耕地的原则,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特别是耕地。

加强规划控制,到规划期末,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2747.7公顷。

2、灾毁流失耕地

加强耕地抗灾能力建设,加大灾毁耕地修复和补充力度,将灾毁耕地数量降到最低,到规划期末,灾毁耕地数量控制在255.0公顷以内。

第二十二条          加大补充耕地力度

坚持补充耕地数量和质量并重原则,补充耕地要严格按照项目管理的要求,对补充耕地地区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分等定级验收,将耕地质量、耕地保有量列入目标考核,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目标的实现。

到规划期末,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1148.6公顷。

第二节 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力度

第二十三条          科学划定基本农田

严格按照无锡下达的指标,依据基本农田划定的有关规定和标准,按照保护优先、保障发展的原则,以优先保护集中成片的高产稳产的粮田和菜地为前提,调整划定基本农田,把全市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落实到镇、村、地块。

江阴市划定基本农田28498.6公顷,其中基本农田保护任务28133.4公顷,365.2公顷用于规划期内补划不易确定具体范围的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

第二十四条          加大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力度

在规划期内,江阴市将加大对基本农田建设的投入和管理,到达提高基本农田质量的目标,实现增地、增产、增收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

结合江阴市基本农田特点,规划期内将进一步完善水利设施;健全基本农田地力监测网络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增施有机肥;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技术;促进基本农田质量监督法制化等,将基本农田建设为高产、稳产的现代化农田。

第二十五条          强化基本农田保护措施

1、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的制定

(1)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

江阴市人民政府及各镇(街道)人民政府签订基本农田保护的责任书,将基本农田保护的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地块,并作为考核政府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2)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动态巡查制度。

对基本农田保护巡查实行属地管理,要求基本农田保护巡查责任应明确划分责任区,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

(3)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碑设立制度。

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主要交通要道设立“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切实加强对基本农田保护碑的定期巡查和维护工作,并将此工作纳入每年基本农田保护考核的内容;基本农田保护碑的保护应明确划分责任,实行分块包护,责任到人。

(4)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档案制度。

规范管理基本农田的归档资料,完善调整划定图件、表册、文字报告的立卷归档并由专人管理、将基本农田档案管理工作纳入每年基本农田保护考核的内容。

2、加强对保护目标责任的考核和奖惩

制定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制,明确各镇(街道)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质量标准。

到保护责任考核年,由市国土资源局、农业局和审计局等部门,对各个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报市政府。

市政府对保护工作完成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对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没有达到规定要求的,给予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并停止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审批。

3、制定基本农田保护优先优惠政策

基本农田保护是对优质耕地的特殊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农民会丧失一些发展机会,因此应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实行一系列的优先优惠政策,建立经济激励机制。

如设立基本农田保护基金,弥补当地农民的机会成本,调动当地农民保护基本农田内在经济积极性,以便将基本农田真正保护起来。

4、加大对基本农田保护的宣传力度

提高群众对基本农田保护的意识,努力形成人人知晓、遵守基本农田保护公约、法规,自觉维护基本农田保护的良好局面。

第三节 合理利用安排各类农用地

第二十六条          加大林地建设力度

规划期内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