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889614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1.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基础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基础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基础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基础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心理学.docx

《基础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心理学.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心理学.docx

基础心理学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

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包括动物和人)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基础心理学所总结出来的规律,对心理学各个分支的研究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心理现象☆

第二单元 人的心理的本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1、核心观点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2、动物心理发展的3阶段

 感觉-知觉-思维萌芽

3、证据

(1)生活经验

(2)临床事实

(3)心理发生、发展过程

(4)脑解剖、生理科学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社会现实对心理的决定作用

2、心理与主观状态

 是能动的反映,是主现的映象

3、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

4、学科性质

  中间学科/边缘学科

狼孩的故事

1920年,印度有位叫辛格的人,在印度发现两个小狼孩,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由动物养大的孩子。

当时她们全身赤裸蜷缩在狼窝里的乱草中。

年龄大的约7~8岁,小的约2~3岁。

小的1年后死去,大的活到17岁。

虽然她们有人脑,但完全是狼的心理和行为习性。

四肢爬行,每逢夜半月出时,便异常活跃,一边乱冲乱闯,一边像狼一样嗥叫,总是趴在地上用嘴啃或者用舌头舔食生冷食物。

直到17岁,大的只学会了54个单词,智力水平只相当于3岁半的儿童。

抗日战争期间,东北劳工刘连仁因不堪忍受日本兵在矿山的奴役,逃往北海道深山,过了13年茹毛饮血的野人生活。

十几年后,当他被救出,并于1958年被送回到祖国,他的家乡时,其语言表达十分困难,失去了正常人的心理状态。

第三单元 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标志: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二、学派的纷争

1、构造心理学    2、行为主义

3、格式塔心理学   4、机能主义心理学

5、精神分析学派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1、人本主义心理学(特点☆)

2、认知心理学(主要观点☆)

3、生理心理学

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心理学有一个很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ª¡ª艾宾浩斯(德)

孔子外的四种人性观:

孟子性本善

荀子性本恶

世硕有善有恶

告子无善无恶

希波克拉底

体液说:

由人体内四种液体的比例不同造成的。

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盖伦

首先提出了气质学说

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二、学派的纷争:

(一)构造心理学

代表人物:

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

研究方法:

实验内省,即由被试者在严格控制的实验条件下进行自我观察。

主要观点:

一切心理现象都是由简单的心理元素组成的心理复合体。

(二)行为学派

代表人物:

华生、斯金纳

研究方法:

根据刺激推知反应

主要观点:

各种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学习是人类行为发展的关键。

(三)格式塔(完形)学派

代表人物:

魏特海姆、克勒、科夫卡

主要观点:

每种心理现象都是一个整体,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整体先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性质。

(四)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

杜威

主要观点:

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五)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

三大理论

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人本主义心理学——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罗杰斯和马斯洛

认知心理学——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皮亚杰

生理心理学——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单元 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心理学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辩证发展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个案法

4、实验法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一单元 神经系统的构造及功能

一、神经元:

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

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分为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三种。

二、外周神经系统及其功能

由遍布全身的神经组成。

是联系感觉输入的神经机构,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的躯体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

1.自主神经(植物神经)¡ª¡ª与情绪密切相关

分布于心脏、血管、呼吸器官、胃肠平滑肌和腺体等内脏器官。

分为交感神经¡ª¡ª唤醒有机体,调动有机体的能量;副交感神经¡ª¡ª使有机体恢复或维持安静状态,使有机体储备能量,维持有机体的机能平衡。

(拮抗作用)

2.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A、一般不受意识支配

 B、在情绪状态下会有明显生

   理变化

 C、其活动与情绪有密切关系

(1)脊髓--中枢神经系统中最低级中枢,能完成一些简单反射

   A、延脑――对侧传导――支配呼吸及心跳的中枢

(2)脑干  B、桥脑――将神经冲动从小脑一半球传至另一半球

      C、中脑――在脑的中点――瞳孔反射和眼动中枢

 

脑干网状结构的作用:

  A、调节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是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中枢

  B、维持注意并激活情绪

(3)间脑(由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组成):

(4)小脑――调节全身运动平衡的中枢,实现随意与不随意运动

(5)端脑(大脑)

重点掌握几个神经中枢

  A、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

  B、下丘脑是内脏系统活动的调节中枢即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中枢

注意区别:

 C、脑干网状结构是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中枢

  D、延脑是支配呼吸及心跳的中枢

  E、小脑是调节全身运动平衡的中枢

四、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

1、大脑即端脑

2、组成:

 A、额叶  B、顶叶 C、枕叶 D、颞叶

3、掌握几个中枢:

A、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额叶的功能)

B、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

(前运动,后感觉)

感觉中枢包括:

视觉中枢(枕叶功能)、听觉中枢(颞叶功能)及

  躯体感觉中枢(顶叶功能)

四、大脑皮层的结构与功能

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1、基本观点:

A、结构对称但功能不对称

B、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

C、右半球空间知觉和形象

  思维活动占优势

2、布洛卡☆―言语运动中枢-运动性失语症-发现了左半球的言语优势

3、斯佩里“割裂脑”的实验☆

五、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证明,对于右利手的人来说,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空间知觉的形象思维占优势

第二单元 内分泌系统与心理

由垂体腺、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生殖腺等组成。

第三单元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一、巴甫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

1、兴奋和抑制¡ª¡ª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2、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3、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4、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区别人与动物的条件反射)

v反射:

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回应。

v反射弧:

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v反馈:

反射活动的结果返回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v无条件反射:

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就会的反射。

如吃食物流口水,光照使瞳孔收缩等。

v条件反射:

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

新行为主义代表者:

斯金纳

(BurrhusB.Skinner,1904-1990)

斯金纳箱

v第一信号系统:

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看到蛇)

v第二信号系统:

以词和语言为信号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听到蛇这个词)

二、巴甫洛夫发现的几个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 

第一单元 感觉概述

第二单元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第三单元 感觉现象

第四单元 各种感觉

第五单元 知觉概述

第六单元 知觉的种类

第一单元 感觉概述

一、感觉的定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种类 (刺激来源)

1、外部感觉:

由身体外部刺激作用于感官引起的感觉

包括:

五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皮肤感觉

  (触、温、冷、痛觉)

2、内部感觉:

由身体内部来的刺激引起的感觉

  包括:

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内脏感觉)

第二单元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

1、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2、感觉阈限:

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两者成反比。

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种类

1、感受性:

A、绝对感受性   B、差别感受性

2、感觉阈限:

A、绝对感觉阈限 B、差别感觉阈限(j.n.d)

三、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揭示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关系

1、韦伯定律☆

ΔI/I=K 即差别阈限与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

2、费希纳定律☆

 S=KlgR 即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第三单元感觉现象

一、感觉适应:

指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如: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

暗适应(慢,30~40分钟)

光适应(快,1~2分钟)

二、感觉后象: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感觉后象。

  正后象

负后象(与原刺激物的性质相反)

正后象与负后象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三、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红花还得绿叶配¡±

种类:

(1)明度对比 

(2)颜色对比

(3)各种感觉道对比

(4)同时对比与相继对比

四、联觉:

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好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如:

看到红颜色会感觉温暖

蓝颜色会感觉清凉

胖的人穿上淡颜色的衣服或者格子衫会显得更胖

第四单元各种感觉

一、视觉

1、适宜刺激:

380nm~780nm

2、视觉器官:

3、颜色视觉:

v颜色的特性:

非彩色:

只有明度

彩色:

色调、明度、饱和度

v颜色混合:

色光混合:

相加。

如:

红、蓝绿光或者黄、蓝光混合得到灰

颜料混合:

相减。

如:

黄、蓝颜料混合得到绿

v色觉异常:

对明度特别敏感,能分辨很细微的明度上的差异。

色弱、部分色盲、全色盲

遗传途径:

男孩是外祖父通过母亲遗传;女孩只有在外祖父、父亲都是色盲是才会出现。

男性色盲人数大大高于女性色盲人数。

二、听觉:

1、听觉的适宜刺激和听觉的感受性:

16赫兹~20000赫兹的空气振动

对1000赫兹~4000赫兹的声音最敏感

20岁以前随年龄增长感受性逐渐提高;6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感受性逐渐降低,其特点是:

首先丧失的是对高频声音的听觉,逐渐向低频方向发展,当扩展到中频时就影响到了言语的听觉。

2、听觉器官:

柯蒂氏器

3、听觉的特性:

音调¡ª¡ª声波的频率

响度¡ª¡ª声波的振幅

音色¡ª¡ª声波的波形

三、嗅觉和味觉¡ª¡ª中央后回

v嗅觉¡ª¡ª最古老的感觉。

适宜刺激:

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

感受器:

鼻腔上膜的嗅细胞

v味觉

适宜刺激:

溶于水的、有味道的物质

感受器:

分布在舌面、上颚上面的味蕾

最基本的味觉:

甜(舌尖)、酸(舌边后部)

苦(舌根)、咸(舌边前部)

四、皮肤感觉:

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生理零度:

皮肤表面的温度。

冷觉和温觉比较容易适应,痛觉难于适应。

五、平衡觉(静觉):

感受器为内耳的前庭器官。

过于敏感,容易引起前庭器官的高度兴奋,造成恶心、呕吐等反应¡ª¡ª晕车、晕船

六、运动觉(动觉):

感受性分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

视知觉、触摸觉、言语动觉得产生,以及身体运动的进行,都需要与动觉结合,以及动觉提供的反馈信息,因此动觉在心理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v七:

内脏感觉(机体觉)☆:

v1、范围:

也叫机体觉,包括饥饿、饱胀、渴、窒息、疲劳、便意、性及痛

v  2、当内脏器官处于正常状态时,引不起内脏感觉;只有异常时才引起明显内脏感觉

v八、痛觉:

v1、分布:

遍布全身所有组织

v2、皮肤痛与内脏痛的区别:

内脏痛性质不清、定位不准,具有放射现象。

皮肤痛性质很清楚,是扎的痛、拧的痛还是烧的痛说的清楚,定位也很准确。

v3、痛觉的生物学意义☆

v  ―保护机体的作用,难于适应

v4、影响痛觉感受性的原因(认识、态度、性格、意志等有关)

第五单元知觉概述

一、知觉的定义: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源于感觉,但不同于感觉。

二、知觉的基本特性:

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

第六单元知觉的种类

一、空间知觉:

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距离知觉和方位知觉。

v大小知觉:

2岁左右

v形状知觉:

4~5岁

v方位知觉:

左右形成较慢

v距离知觉(深度知觉)

对距离的判断可以根据以下的条件:

单眼线索:

1、对象的重叠

2、线条或空气的透视作用

3、明暗、阴影

4、运动视差

5、眼睛的调节作用

双眼线索:

1、双眼视轴辐合:

2、双眼视差:

形成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线索。

二、时间知觉:

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计时器、自然界昼夜的变化、四季周期性的变化、人体生理、心理活动周期性的变化等。

高估和低估

生物钟:

机体内生理节律性的变化所引起的外部行为的节律性变化。

三、运动知觉:

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

似动现象(动景现象、φ现象):

物体在空间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能够被知觉为运动的现象。

似动、诱导运动、自主运动:

都是视觉的运动错觉

四、错觉:

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只要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必然会发生,通过主观努力是无法克服的。

长短、方向、大小、形重、视听错觉。

第四节记忆

 第一单元记忆及记忆系统

一、记忆的定义:

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记忆的种类:

按内容可分为:

1.形象记忆¡ª对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的记忆

2.情景记忆¡ª对亲身经历过的,有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的事件的记忆

3.情绪记忆¡ª对自己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的记忆

4.语义记忆(语词-逻辑记忆)¡ª用语词概括的各种有组织的知识的记忆

5.动作记忆¡ª对身体的运动状态和动作技能的记忆

三、记忆过程

记忆的三个环节:

识记、保持、回忆(再现)和再认

四、遗忘及遗忘规律:

遗忘:

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艾宾浩斯:

无意义音节

遗忘进程:

先快后慢

第二单元表象

一、表象的定义:

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

在头脑中所出现的事物的形象。

二、表象的特征和作用:

v直观形象性

v片断不稳定性

v可操作性

v概括性

表象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是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

  第三单元三个记忆系统

一、什么是三个记忆系统:

认知心理学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待人的认知活动,认为人的认知活动可以看作是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记忆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按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方式不同,以及信息储存的时间长短,将记忆分成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记忆系统。

二、三个记忆系统的特点及相互联系

v遗忘的因素:

干扰:

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系列位置效应: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第五节思维、言语及想象

第一单元 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定义和特征☆

1、定义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2、特征:

(1)间接性(判断、推理、预见)  

(2)概括性(共同属性的抽取、概念的形成)

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1)分析与综合

(2)抽象与概括

第二单元思维的种类

一、根据思维的形态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2岁以内三年级以下成人

(搭积木)

二、根据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

  1、辐合思维(求同思维)

  2、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三、根据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

  1、再造性思维

  2、创造性思维

第三单元概念掌握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一、概念的掌握:

指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二、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三、问题解决及对问题解决的研究

v问题解决:

在问题空间中搜索,以便从问题的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思维过程。

问题空间包括:

对问题情境的认识(要解决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以及如何从初始状态过渡到目标状态的认识。

v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迁移:

正迁移和负迁移

2、原型启发

3、定势

v问题解决的策略:

通用的问题解决的策略有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

    第四单元语言和言语

一、语言与言语:

语言:

社会现象,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律的符号系统,是人们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

言语:

心理现象,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要借助于语言才能实现。

二、言语活动的形式:

外部言语:

用来交际的言语

口头言语:

对话言语、独白言语、书面言语

内部言语:

不是用来交际的言语,而是为了支持思维活动进行的,不出声的言语

言语运动中枢(额叶的布洛卡区)

表达(运动)性失语症-说

言语听觉中枢(颞上回的威尔尼克区)

接受性失语症-听

视觉性言语中枢¡ª¡ª失读症-读

书写性言语中枢¡ª¡ª失写症-写

第五单元 想像

一、想像的定义

1、概念:

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2、想像与表象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创造了新形象属思维范畴-没创造新形象属记忆范畴

(2)联系:

想像以表象的内容为素材,来源于表象

表象:

无新形象,属于记忆范畴 

想像:

创造出新形象,属于思维范畴

3、特点:

来源于客观现实但又具有创造性

二、想像的种类

1、无意想像

(1)概念 

(2)种类:

A、梦  B、幻觉

2、有意想像

(1)概念 

(2)种类:

A、创造想像 B、再造想像 C、幻想

第六节意识与注意

    第一单元意识概述

一、意识

1、意识的概念:

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也包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

2、意识的机能:

意识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合、管理和调节的作用。

二、无意识:

   指的是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包括对刺激的无意识和无意识的行为。

三、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v睡眠

v梦

1、睡眠:

4个阶段

2、快速眼动睡眠阶段(REM):

           Δ波消失,类似于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脑电波出现,眼球开始快速上下左右移动,梦境开始出现,5~10分钟。

此后重复上述睡眠的四个阶段。

3、生物节律概念(P53)

以24小时为单位所表现出来的机体活动的一贯的、规律性的变化模式叫做生物节律。

v梦:

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特征:

不连续性、不协调性、认知的不确定性

1864年的一个冬天,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梦中悟出苯环的六角形结构。

1921年一个星期六的夜晚,奥地利生物学家洛伊在梦中悟出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并使其获得1936年诺贝尔生理学奖。

1869年2月的一天晚上,化学教授门捷列夫在梦境中发现了化学王国的宪法¡ª¡ª元素周期律。

第二单元 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定义

1、定义

 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

 象的指向和集中。

(1)指向性:

对对象具有选择性

(2)集中性:

聚集在所选择对象上,表现在心理活动的紧张度和强度上

2、特点

 注意只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的一个特点,是心理过程的一种伴随状态,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没有特定的反映对象

二、注意的种类

分类标准―有否预定目的,

     是否需要意志努力

1、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

第三单元 注意的特征--

注意的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转移、注意的分配

一、注意的广度

 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

 把握对象的数量,也叫注意

 范围

7±2

二、注意稳定性

1、概念:

 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

 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

2、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

3、相反品质

 注意的分散即分心

4、补充:

注意稳定性测验

三、注意转移

1、概念

 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

 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

2、转移的条件:

3、注意转移与注意分散的区别☆

A、注意转移是根据任务要求主动进行

B、注意分散是心理活动离开了当前的任务

四、注意的分配

1、概念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

2、分配的条件

第七节需要与动机

第一单元需要与动机概述

一、需要:

v需要的定义:

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的欲求。

v需要的种类:

1、按照需要产生分:

自然需要(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和社会需要(获得性需要)

2、按照满足对象分:

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动机:

1、动机的定义:

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2、引起因素(需要、内驱力、诱因、情感)

3、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同一行为可由不同动机引起

不同活动可由相同或相似动机引起

动机的多样性

动机与效果关系

v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内驱力)和社会性动机(兴趣、爱好)

兴趣:

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具有倾向性、广阔性、持久性和效能。

爱好:

当人的兴趣不是指向对某种事物的认识,而是指向某种活动时,人的动机就成为爱好了。

2、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定势:

指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

对人的知觉、记忆、思维、行为和态度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无意识动机)。

3、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第二单元需要层次理论

第八节情绪、情感和意志

第一单元 情绪、情感概述

一、情绪、情感的定义

1、定义

 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间关系的反映

2、表情的性质☆

既有先天性,又有后天模仿习得性

面部表情:

是鉴别人的情绪和情感的主要标志。

身段表情:

身体动作、手势、身体姿势

言语表情:

音调、速度、节奏

二、情绪、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1、联系

 同一过程同一现象的不同方面

2、区别

反映过程∽内容体验;情感更稳定、深刻、持久;人与动物共有∽人所独有

三、情绪、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   2、动机功能

3、组织功能   4、信号功能

第二单元 情绪理论

一、詹姆斯-兰格的外周情绪理论

 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觉知,即当外界刺激引起身体上的变化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觉知便是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