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875992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66.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设计.docx

《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设计.docx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了解课文背景,学习本文撷取生活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整体感知课文,结合批注的方法深入了解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解法

四、课型:

新授课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布置预习,课文导入,阅读朗诵,整体感知,字词分析,重点解析,课堂总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具体的教学环节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请同学谈谈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原诗: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全诗解释:

我的爱国之心犹如被爱神之箭所射一般无处可逃,祖国正在风雨飘摇中黯然失色。

我把我的心意寄托给人民,然而人民却难以察觉,我愿意把我毕生的精力托付给我的祖国。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

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

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2.创作背景 

鲁迅说过:

“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

”又曾表示:

“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

”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许多名篇佳作。

在零零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典范,是敬献于鲁迅墓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环。

由于作者萧红是鲁迅先生的学生,跟回忆对象鲁迅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3.萧红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也曾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主要作品有:

《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阅读全文,整体感知并思考:

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全文所写生活片段中哪个片段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从中能看出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

(或:

请举例分析本文细节对表现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本文这些事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往常不同的鲁迅,鲁迅先生有怎样的特点?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鲁迅先生明朗的笑——真诚,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

——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大无畏精神。

 

鲁迅先生和夫人热情留客,包车送客人。

——热情、真诚。

 

鲁迅先生喜欢吃北方饭。

——刚硬的性格。

 

我在鲁迅家包饺子、韭菜盒子、荷叶饼,得到先生的赞成。

——对妻子敬重与依赖,对小辈的体恤。

 

鲁迅先生与作者开玩笑。

——幽默。

 

鲁迅先生深恶痛绝写字草率,但仍认真展读每封青年的信。

——对待青年的赤诚之心。

 

鲁迅先生夜里去看电影坐车时的谦让。

——礼让,表现对他人对亲人的爱。

 

鲁迅先生以翻一翻书的方式当作休息。

——对时间的珍惜。

 

鲁迅先生陪客人到深夜。

——待人热情、耐心。

 

鲁迅先生在深夜工作,直到人家都起来了才睡下。

——抓紧一切时间工作。

 

鲁迅先生检查海婴的丸子。

——尊重孩子,做事认真,深入实际。

 

鲁迅先生包纸包很细致。

——做事严肃认真。

 

鲁迅先生生病了,但工作不止。

——工作的投入。

不顾身体健康忘我工作。

3.请用几个较精练的句子概括一下鲁迅先生在你心目中的形象。

 

例:

青年的良师益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萧红眼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三、研读课文,领会主旨

1.默读结尾一段,思考:

这段的描写有什么含义?

 

 ——明确:

这里用讳饰(讳饰是一种修辞手法,又叫避讳,指说话时遇到有犯忌的事物,不直说这种事物,而用别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

)的修辞手法,写鲁迅先生逝世了。

在萧红眼里,先生并没有逝去,他就像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休息了,他的精神永存。

表达了对先生永远的崇敬与怀念。

                                        

2.为什么萧红在写鲁迅先生回忆录时还穿插描写了其他人物的情况?

 

——明确:

这是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描写鲁迅先生与其他人物的交往,烘托出一个真实、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特别是许先生和鲁迅先生朝夕相处,对鲁迅的生活起居十分了解,借许先生的口来介绍鲁迅先生,既弥补了作者对先生了解的不足,又能真实地再现先生的很多生活片断,令人信服。

3.有人说这篇回忆鲁迅的“琐记”是流水帐,你如何认为?

试分组讨论并回答。

 

 从文章的内涵看,它并不是流水账,它并不散漫,而有内在的中心。

“全文集中写鲁迅忘我工作,牺牲休息,疏于保健,于积劳成疾之时,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克己待人、待客、待亲”的精神风貌。

又写了不少鲁迅或如常人或不同于常人的个性特点。

之时这个精神风貌和个性特点没有一句是抽象说的,而统统散见于日常生活、工作琐事中。

小结: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

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

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

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

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就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4.据说当年有位友人看了萧红的这篇文章后,不屑地评价说:

“这也值得写?

这有什么好写的?

”但就是这样一篇片段之间没有太强的逻辑关系,甚至略显琐碎的文字,却成为描写鲁迅先生的经典文章。

你喜欢这样的写法吗?

小组讨论,然后说说你的理由。

 

点拨:

喜欢,本文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表现人物性格,作者看似随意,但倾注满腔真挚,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鲁迅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一改人们心目中“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让人觉得可亲可敬,让我们明白了写文章必须有真情实感受。

 

四、走进文本,品味妙处

本文以记实的笔法,对鲁迅先生生前的一些生活琐事进行了翔实的叙述。

说说从下面句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怎样的性格特征?

 

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点拨:

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真诚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

 

2、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

 

点拨:

“抓”“扣”“伸”,这几个动词,形神兼备地描绘出鲁迅的习惯性动作,体现出鲁迅 敏捷果敢、一往直前的性格特点。

 

3、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点拨:

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待人的热诚与周到。

4、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合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者筷子问许先生:

“我再吃几个吗?

” 

点拨:

鲁迅先生虽然胃不好,但对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先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

“我再吃几个吗?

”言辞间自然流露出对妻子敬重与依赖,还有对小辈的体恤。

 

5、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点拨:

萧红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学会用好心情回报鲁迅,这一句充满着温馨和谐和其乐融融。

 

6、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点拨:

鲁迅先生虽然深恶痛绝写字草率,但不怕花功夫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

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待青年的赤诚之心。

 

7、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点拨:

感受到鲁迅先生工作的投入,废寝忘食。

 

8、“鲁迅先生坐在那和一个乡下的安静老人一样。

”给你怎样的感觉?

 点拨:

鲁迅先生给我们一种朴实随和,非常亲切的感觉。

 

9、“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

”把这句话中的“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删掉,效果有何不同?

  

点拨:

原句表现出鲁迅先生耐心的陪伴客人,不厌其烦,删掉后就不能体现出鲁迅先生陪客人的时间之长。

 

10、鲁迅先生把书包好了,用细绳捆上,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或扁一点,而后拿着剪刀,把捆书的那绳头都剪得整整齐齐。

 

点拨:

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为人,即便是小事,也做得非常的严肃认真。

 

11、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

“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 

第一句话,采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鲁迅先生忘我的工作习惯,话虽平淡,情感却十分深挚,一个“才”字透露了玄机。

第二句话,主要是写保姆对海婴的吩咐,却也从侧面突出了鲁迅的人格魅力。

海婴年幼,孩子蹦蹦跳跳是特性,但保姆总是要吩咐他“轻一点走”,因为怕吵醒了彻夜工作、刚刚才睡下的鲁迅先生。

一个“总是”表现了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同时也是鲁迅长期不顾身体健康忘我工作的侧面表现。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教师总结——阅读鲁迅的著作,读者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而非神。

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的穿着品头论足,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有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

正如他的诗歌所说的那样: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2.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