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复习.docx
《运动生理学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生理学复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运动生理学复习
运动生理学复习
、名词解释
2.静息电位:
静息时细胞膜处于某种极化状态,表现为膜的两侧存在着一个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差。
3.动作电位:
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为动作电位。
4.稳态:
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
维持不断变化的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
5.兴奋性:
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后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6.阈强度:
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
化率下,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8.缓冲对:
血液中有许多缓冲对酸碱的物质。
9.碱储备:
血浆中的NaHCO3.
10.窦性心律:
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性活动。
11.每搏输出量:
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血分数
12射血分数:
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的百分
13.每分输出量:
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所输出的血量
14心指数:
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15心力储备:
心输出量可以随着集体代谢需要而增加,具有一定的储备
16.血压:
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17微循环:
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它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血液循环功能最终是通过微循环实现的
18一个运动单位:
1个a神经与其支配的所有肌纤
维的总和
19.肌量力量:
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
20最大摄氧量:
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
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
21氧亏:
人在进行运动时,摄氧量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加,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要的氧和摄氧量之间出现差异
进行和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
22.运动性疲劳:
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强度。
23.超量恢复:
在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段时间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
24超负荷:
所谓超负荷是指练习的负荷应不断超过平时采用或已适应的负荷
、小题
1.ATP是唯一的直接供能物质,糖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
2.肌肉的物理性:
伸展性、粘滞性、弹性
3.
Ca2+被认为是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的媒介物
13.呼吸的三个环节:
外呼吸、内呼吸。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4.小肠内消化是整个消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
15.
心肌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自动节律性
16.窦房结自动节律性最高,成为整个心脏活动的正常起搏点
17.动脉血压形成的条件:
①血管内有血液充盈②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的相互作用
18.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主要集中于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两个方面
19.氧合肌红蛋白的恢复最快,其次是ATP-CP,称为快恢复成分
20.乳酸的消除①被继续氧化②被重新合成糖原
心肌比骨骼肌多平台机,正式因为这个平台机造
21.
成有效不应期特别长,所以心肌不会产生长时间强值收缩
22.
23.
心肌与心肌通过闰盘链接
心房心室不可以同时收缩但可以同步舒张
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因素主要有肌源性和神经源性两类
26.有氧耐力训练:
持续训练(强度低,训练时间长)间歇训练(强度较低,时间间歇较短)
30.
真稳定状态:
吸氧量大于需氧量马拉松跑假稳定状态:
无氧耐力吸氧量小于需氧量
31.运动性疲劳是由于运动自身引起的
32.肌肉收缩的三种形式:
①缩短收缩(张力大于外力)②拉长收缩(张力小于外力)③等长收缩(张力等于外力)
33.肌肉收缩的张力与速度成反比
34.肌肉长度与张力的关系:
最适初长度,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最大
35.快肌与慢肌反应在收缩速度与抗疲劳程度
36.胃主要分泌胃液,胃液主要是CHO3、37,肌肉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收缩性。
38.可兴奋细胞的强度---时间曲线反映:
时值越小,阈强度越低,兴奋性越高。
时值、阈强度与兴奋性成反比。
性。
PH值:
39.血液是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呈弱碱
7.35—7.45之间。
40.肺活量=肺总量-余气量=深吸气量+补呼气量=补呼气量+潮气量+补呼气量
、大题
、肌肉活动能量供应的三个系统?
1.磷酸原系统
供能特点:
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不产生乳酸
2.糖酵解供能系统供能特点:
供能总量多,持续时间较短,功率输出较快,不需要氧,产生乳酸
3.有氧氧化系统
生二氧化碳和水
供能特点:
ATP生成总量最大,供能速度最低,持续时间最长,需要氧,不产生乳酸
、肌肉收缩与舒张构成的三个阶段1.兴奋在神经---肌肉结点的传递的机制
神经冲动传至末梢钙离子通透性增加、钙离子内
流、进入神经末梢内接头前膜内囊泡向前膜移动、
乙酰胆碱
融合、破裂---乙酰胆碱释放入接头间隙与终板膜结合受体构成改变终板膜对钠离子、
钾离子(尤其是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产生终板电
位终板电位引起肌膜AP
2.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
兴奋沿细胞膜肌膜AP沿横管传至三联管-
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终池内的钙离子进入肌浆
沿
横桥与横桥摆动
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肌钙蛋白构型改变-
肌球蛋白位移,暴露细肌丝上的结合位点结合位点结合,分解ATP释放能量
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肌节缩短,肌细胞收
缩
3.骨骼肌舒张的过程
兴奋收缩耦联后,肌膜电位复极化终池膜对钙离
子通透性降低,肌浆网膜钙离子泵激活肌浆网膜
【钙离子】下降原肌蛋白向覆盖的横桥位点结合
钙离子与肌钙蛋白解离骨骼肌舒张
、分解氧解离曲线
中段、下段。
他们分别有着
段:
氧分压值为100~60mmHg之
氧解离曲线分为上段、
不同的生理意义。
中段:
氧分压值为60~40mmHg
间,曲线比较平坦,血氧饱和度变化很小,在这个范围内变化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不大,血液可保证携氧能力,保证机体不缺氧。
之间,在这个范围内,氧分压稍有下降,会引起血氧
饱和度降低。
HbO2解离释放出更多的氧,保证正常状况下组织细胞对O2的供应。
下段:
氧分压值为
40~15mmHg之间,曲线坡度更陡,表明氧分压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就明显下降。
大量HbO2解离出氧气,剧烈运动中大量消耗氧,血液中的氧气解离出来供应了组织细胞。
氧解离曲线的下段坡度最大,它代表了氧的储备使机体能够适应组织活动增强时对氧气的需求。
四、为什么最适初长度时肌肉产生最大力量(肌肉收缩的张力与速度,(长度与张力的关系及其生理机制?
)
肌肉力量取决于活化横桥数目。
肌肉长段处于适宜水平时,粗、细肌丝处于最理想的重叠状态,因而其作用的横桥数目最多,故表现出收缩张力最大。
与此相反,如果肌肉拉得太长,粗、细肌丝趋于分离,其作用的横桥数目减小,肌肉张力反而下降。
同样,如果肉过于缩短,细肌丝中心端在肌小结中央交错,起作用的横桥数目也减少,肌肉张力将急剧下降。
速度与张力:
固定前负荷不变,让肌肉在不同后负荷条件下进行等张收缩把肌张力和缩短初速度绘成坐标曲线如图所示,速度快,负荷小,动作快,负重小(练
速度)。
速度慢,负荷大,动作慢,负重小(练力量)。
长度和张力:
肌肉在不同前负荷作用下收缩,肌肉张力与长度关系绘成坐标曲线如图所示,增加肌肉初长度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增加,当超过一定长度时,张力反而减小。
五、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果好?
空气有由呼吸道进入肺,留在呼吸性细管以上的呼吸道外无毛细血管,因此为无效腔。
真正有效的是肺泡越大,肺泡通气量越大,呼吸效果越好。
在每分通气量的情况下,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X呼吸频率=潮气量濒率-无效腔濒率。
每分通气量=潮气量X频率,从公式上看,频率越高的肺泡通气量越小。
六、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理学因素
3、
(一)肌源性因素:
1、肌肉生理横断面积肌纤维类型快肌比例越大高肌肉收缩力量越大肌肉初长度4、关节运动角度
(二)神经源性因素:
1、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2、运动中枢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三)其他因素1年龄2性别3激素4力量
训练5遗传
七、速度如何训练
1.提高神经过程的灵活性2.发展磷酸原系统功能的能力3.发展腿部肌肉力量及关节的柔韧性4.提高
肌肉的放松能力5.改进技术动作
八、运动性疲劳的诊断可用哪些生理指标
3.反应时
(一)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1.皮肤空间阈值(辨别皮肤两点间最小距离的能力)2.闪光融合频率(感觉闪光成为稳定和连续光点的能力)
(二)生物电1.心电图(疲劳时S-T段下移,T波可能倒置)2.肌电图(疲劳时振幅增大,频率降低)
(三)主观感觉判断(运动后,肌肉、皮肤、呼吸、心血的变化)
(四)肌力(运动前后进行肌力测试)
(五)生理与生化指标(血乳酸、尿素、氨、尿蛋白等含量的测试)九、有氧耐力、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训练方法
1.有氧耐力生理学基础:
有氧耐力是建立在运动
所需要的氧,机体摄氧的能力以及机体运动恢复能力
的动态平衡中。
因此,人体的最大摄氧量,维持最大和次最大摄氧量的能力以及运动后氧耗水平与有氧耐
力密切相关。
2.无氧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无氧耐力的高低取决于肌肉内糖无氧酵解供能能力,缓解乳酸的能力以及脑细胞对血液PH值变化的耐受能力
耐乳酸能力训练
训练方法:
最大乳酸训练
缺氧训练
、简述极点产生的原因
“极点”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大,每分吸氧量水平的提高不能适应肌肉活动对氧的需求,造成供氧不足,乳酸积累使血液PH向酸性偏移。
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还反射性的引起呼吸、循环系统活动紊乱、这些机能失调强烈刺激传入大脑皮质,使运动动力定型暂时遭到破坏。
十一、试述“第二次呼吸”的生理
“第二次呼吸”:
当极点出现后,如果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呼吸变均匀自如,动作变轻松有力,能以比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
“第二次呼吸”的生理机制:
“第二次呼吸”的出现是运动中机体重新建立平衡的一种表现。
产生的原因是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消除。
此外,由于极点出现后运动强度的下降,使运动的每分需氧量减少,机体环境得到改善,动力定型得到恢复。
“第二次呼吸”的出现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阶段借结束,机能水平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反应?
1.心输出量增加2.血液的重新分配(血液从内脏转到骨骼肌)3.血压的反应(动力
性运动时主要表现为收缩压升高,舒张压变化不大;静力性运动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同步升高,且以舒张压升高为主)。
十三、心血管系统对运动训练的适应?
1.运动性心脏肥大(速度、耐力只造成左心室增厚)
2.
人安静时,心动徐亚极量强度运动时心泵功能节省化。
极量
运动心脏的功能改善。
缓有力强度运动时心泵功能储备大。
十四.肌肉训练的生理学原则则(大强度练习在前,小强度练习在后。
大肌群在前,小肌群在后)
十五.影响最大摄氧量因素
1.心脏的泵血功能被认为是最大摄氧量的中央机
制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称为最大摄氧量的外周机制
2.遗传因素3.年龄、性别因素4.训练影响因素
六.常用评定无氧工作和有氧工作的能力重要指标无氧:
①肌肉内糖无氧酵解供能能力②缓冲乳酸的能力③脑细胞对血液Ph值变换的耐受能力
有氧:
①最大摄氧量②无氧阈十七。
如何评价心脏泵血功能?
(1)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
2)每分输出量和心指数
3)心力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