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知识点汇编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80838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知识点汇编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知识点汇编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知识点汇编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知识点汇编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知识点汇编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知识点汇编2.docx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知识点汇编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知识点汇编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知识点汇编2.docx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知识点汇编2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知识点

教师与学生

要求:

1、了解教师的作用。

2、理解教师的劳动特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以及正确的师生关系。

3、掌握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一)教师

1、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起关键作用。

(3)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教师的任务和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和任务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2)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复杂性、创造性;②连续性、广延性;③长期性、间接性;④主休性、示范性。

3、教师的素养

(1)职业道德素养

①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②热爱学生;③集体协作的精神;④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

(2)知识素养

①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②精深的专业知识;③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

(3)能力素养

①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②语言表达能力;③组织管理能力;④自我调控能力。

(二)学生

1、特点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①依据;②表现。

(2)学生是自欺欺人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①依据;②表现在三个方面:

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2、发展阶段

(1)学生年龄特征的概念

是指青少年学生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特征。

(2)青少年学生的年龄分期

①婴儿期(又称先学前期,相当于托儿所阶段)——出生至三岁;②幼儿期(又称学前期,相当于幼儿园阶段)——三岁至五六岁;③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相当于小学阶段)——五六岁至十一二岁;④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相当于初中阶段)——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⑤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相当于高中阶段)——十四五岁至十七八岁。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意义

2、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3、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德育理论与实践

要求:

1、识记德育、德育过程、各种德育方法的概念以及德育内容。

2、理解和掌握德育过程的规律、德育原则和德育途径的主要内容。

3、能运用德育过程规律、德育原则,解释、说明有关德育实践的具体问题。

(一)德育的概述

1、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2、德育的重要意义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重要保证。

3、德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二)德育的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自学纪律教育

6、民主和法制教育

7、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8、道德教育

(三)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把一定社会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2、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的矛盾。

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四)德育原则

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2、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3、知行统一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基本涵义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五)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1、德育的途径

(1)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6)班主任工作

2、德育的方法

(1)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理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指导自我教育、品德评价。

(2)德育方法的选择与应用须依时间、地点、条件而定

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是:

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3、德育工作的新形式

(1)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

(2)创办业余党校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建立德育基地

教学理论与实践

要求:

1、识记教学、课程、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班经授课制、课的类型和结构等概念。

2、理解和掌握国内外课程改革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及其改革、教学基本环节等内容。

3、能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原则解释说明有关教学实践的具体问题。

(一)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教学的作用与地位

(1)教学的作用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教学的地位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3、教学的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课程与教材

(1)课程的意义

广义的课程是指:

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学生应该学习的所有学科与应该从事的的有活动的总和及其有计划的进程。

狭义的课程是指:

学生在学校应该学习的一门学科或应该从事的一种活动的内容及其有计划的进程。

(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3)课程的意义

2、课程内容

(1)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

(2)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

(3)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

3、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在纲)和教材。

(1)课程计划

①课程计划的概念: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②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

课程设置,课程开设顺序,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③制定课程计划的原则:

教学为主,全面安排;互相衔接,相对完整;突出重点,注意联系;统一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2)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①学科课程标准:

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课程的知识范围、深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要求,一般包括说明、正文两部分。

②教材:

是知识授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教材可以是印刷品(包括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补充读物、图表等),也可以是声像制品(包括幻灯片、电影片、录音带、录像带、磁盘、光盘等)。

③编写课程标准和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

④教科书的编排形式。

4、国外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1)在指导思想上,各种课程理论相互渗透与融合。

(2)在课程内容上,重视教材的现代化和理论化。

(3)学科类型上,趋于综合化和一体化。

(4)在课程结构上,普通课程和职业课程相结合。

(5)加大课程难度,进行“尖子生”的筛选和培养。

5、我国当前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

(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①课程任务方面的改革目标;②课程结构方面的改革目标;③课程内容方面的改革目标;④课程实施方面的改革目标;⑤课程评价方面的改革目标;⑥课程管理方面的改革目标。

(2)我国各级学校课程设置的特点

①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②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③高中阶段则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在课程标准方面,也提出了一些适应我国当前国情的一些新的要求。

(三)教学过程的本质及其规律

1、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感知教材

(3)理解教材

(4)巩固知识

(5)运用知识

(四)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规律是教学内部的本质联系,是客观的;教学原则是第二性的,是人们制定的。

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不同的教学体系有不同的教学原则。

3、我国目前主要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①基本涵义;②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①基本涵义;②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3)直观性原则

①基本涵义;②直观手段(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③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4)启发性原则

①基本涵义;②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5)循序渐进原则

①基本涵义;②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6)巩固性原则

①基本涵义;②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7)因材施教原则

①基本涵义;②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五)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概述

(1)教学方法的概念

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一整套工作方式。

(2)教学方法的意义

(3)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

启发式和注入式。

2、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讲授法,其中包括讲述、讲解、讲读、学校讲演等方式;②谈话法;③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③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教学方法的改革

(1)“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

(2)“导法式”教学法

(3)快乐教学法

(4)合作教学法

(5)掌握学习教学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