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导学案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79908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1.docx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褒禅山记导学案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1.docx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1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一)

编辑:

任敏审核:

高一B段语文组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句读,疏通文意。

2、自主合作学习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特殊句的翻译。

3、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中心,分清文章结构。

学习重点:

目标1、2

学习难点:

目标3

学法指导:

诵读法、合作学习法

〖知识链接〗

一、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记。

在初中我们学过哪些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

这些记有哪些特点?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

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黎圩镇上池村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

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qiú)劲有力,警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

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

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

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

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正”,又称王文公。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

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

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

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主要景点是“一寺二洞”。

前洞有“华阳”等石刻文字;后洞又称“碑洞”。

 

 

 

〖学习过程〗

一、学生朗读课文课,自主合作完成下列各题。

(一)、给三个长句划分停顿并正音: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鼎足之形成矣

则谓非草木不得矣

1、庐冢()

2、今言“华()”如“华()

实”之“华()”者

3、盖音谬()也

4、有穴窈()然

5、则或咎()其欲出者

6、无物以相()之

7、何可胜()道也哉

8、王回深父()

(二).掌握下列句中加线的字的意义:

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而世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大王见臣列观()

⑵此余之所得也()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院东五里()

独其为文犹可识()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孰能讥之乎()

(三)、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词:

①始舍于于其址   

②有泉侧出    

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⑤火尚足以明也。

⑥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

 

⑦常在于险远。

⑧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4)、解决疑难句

①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甚孰能讥之乎?

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记游程从什么地方开始?

到什么地方结束?

 

 2、作者发了哪些议论?

  

 

 3、前一点是由什么事情生发出来的?

后一点呢?

  

 

4、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呢?

可以分为几部分?

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5、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

试参照此例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游褒禅山记》赏析

 《游褒禅山记》是以借游山探洞为题,阐述治学之道。

它是以议论为主、记游为次,通过记游进行说理的优秀散文。

  王安石这次游褒禅山,因未能穷究山洞奇险之景,“不得极夫游之乐”败兴而归。

然而他在自我引咎追悔、反复思辩中,深刻地领悟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的道理,并由此对治学之道进行深入的思考。

  先叙后议,结构严谨自然。

文章从介绍褒禅山得名之由落笔,既而简要地叙述了华山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然后通过详细地描写他们进入幽暗深邃的后洞的经过写出了作者“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的真切感受,真可谓一语双关,既是对游洞实景实情的描写,也是对全文中心议题的表示。

接着,作者又用入洞越深,记游者越少的事实来强化自己的切身感受,慨叹自己在“力尚足以入、火尚以明”的情况下,却随着人群畏难退缩、半途而废,乃至追悔莫及的惆怅之情。

文章从客观上的记叙向主观的议论逐渐自然过渡,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

上下文一气呵成,显得气势流畅。

  前呼后应,议论层层相关。

文章围绕着“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这个中心议题逐层展开,文意由叙探洞转向议治学。

作者学习古人求思之深,故“往往有得”的治学精神,认识到在客观条件许可下,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树立雄心壮志,才会不避险远、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勇往直前,最终必定能取得奇伟、瑰怪、不同凡响的成就。

只要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也决不会因为遭到他人的讥讽而后悔。

文章紧紧扣住“深”“难”“奇”三字,从志向、力量、物质条件三方面,进行游洞和治学二者间的相互比拟,由实而虚,因事明理;触类旁通,融叙事与议论为一体。

读者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从消极悔恨到积极反省、从感到不尽兴变为有所得的思想情绪的变化。

  在游山途中,一块字迹模糊而仆倒在地的碑石,竟引起了王安石极大的兴趣,他从碑石上“花山”二字考证出当时人们把“华山”的“华”,读作“华实”的“华”是错误的。

并且由此联想到因为古代文献资料的不足,在治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以讹传讹的现象,于是他强调指出:

治学中应具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作者借残碑议治学,以小喻大,首尾贯通;不仅加深了文章议论的深度,更表现出作者严谨的章法和奇妙的构思。

这篇游记语言凝炼且富有逻辑性,准确而概括地表达了文章曲折深奥的哲理。

(选自《文言文释译与赏析》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版)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二)

编辑:

任敏审核:

高一B段语文组

【教学目标】

1、研习第一、二语段,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用法

2、合作探讨一、二两段,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3、掌握词类活用、判断句的特点,熟练翻译课文。

【教学重点】1、2

【教学难点】3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一、由学生设计导入语,展示导入语。

二、研习第一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重点词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

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院东五里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分析总结句式特点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思考归纳:

文中还有那些判断句?

 

3、理解第一段之后填空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山之__、山之___、山之__、山之___。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三、研习第二段,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线的词句

有泉侧出

有穴窈然

问其深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则其至又加少矣

火尚足以明也

则或咎其欲出者

2、文段分析,思考:

(1)这一段主要为记游部分,那么作者游了那些地方?

结果怎样?

 

(2)作者写游洞经过,用了哪些对比?

 

(3)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四、当堂作业:

1.背诵课文一二段,复习文中的文言虚实词;

 

2、归纳文中“乃”、“道”、“盖”、“文”、“然”“其”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3.理清记叙与议论的关系。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三)

编辑:

任敏审核:

高一B段语文组

【教学目标】

1.研习三、四、五段,学习文言虚实词掌握词类的活用;

2.理解“非常”“至于”“学者”等古今异义词;

2.找出作者游山得出的心得,把握文章的主旨,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一、由学生设计导入,展示导入语。

二、研习第三段,完成下列问题

(一)解释重点词句

1、于是予有叹

2、往往有得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

4、夷以近…险以远

5、古人之观于天地

6、非常之观

7、常在于险远

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9、至于幽暗昏惑

10、于人为可讥

11、其孰能讥之乎

(二)判断特殊句式,并解释

不随以止也

此余之所得也

(三)积累古今异义词: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于是余有叹焉

(四)文段分析思考:

1.古人为何“往往有得”?

用文中语句回答。

2.在现实中,“夷以近”与“险以远”两种情形的结果如何?

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3.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哪些条件?

 

4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得出什么结论?

 

三、研习第四段,完成下列问题

(一)解释重点词句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后世之谬其传

而莫能名者

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二)判断特殊句式,并解释: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思考题:

1、第四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

得出怎样的结论?

 

2、第四段:

写由仆碑而得的感悟,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

 

四、研习第五段,思考:

同游的是那些人?

叫什么名字?

五、课堂小结:

1、说说文章是怎么安排的,理清背诵脉络。

 

2、填空

本文把___游山___和__治学___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_游山___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__尽吾志______”和“_____深思慎取___”的道理。

3、语言表达,展示作业:

合作探讨,归纳本文主题,展示精彩表述你从文章中学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启示?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游褒禅山记》练习

编辑:

任敏审核:

高一B段语文组

【同步达纲练习】

1、将下列句子按其中的“之”字的语法分类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