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抗心律失常药.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79549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2章抗心律失常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22章抗心律失常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22章抗心律失常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22章抗心律失常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22章抗心律失常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2章抗心律失常药.docx

《第22章抗心律失常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2章抗心律失常药.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2章抗心律失常药.docx

第22章抗心律失常药

【授课时间】2010年4月15日【授课对象】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

【授课教师】段小毛【授课时数】2学时

【目的与要求】

1.熟悉心律失常的心肌电生理机制;

2.掌握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基本电生理机制

3.掌握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授课重点】

1.正常心肌电生理与心律失常产生机制;

2.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机制

3.奎尼丁、利多卡因、苯妥英钠、普罗帕酮、普奈洛尔、胺碘酮;、

维拉帕米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授课难点】

1.心律失常产生的生理机制,

2.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机制,

【教学内容】

一、概念;

正常心率:

窦性心率频率:

60-100次/分

心律失常:

心动节律和频率异常。

分类:

1.缓慢型心律失常:

<60次/分

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

2.快速型心律失常>100次/分(本章主要介绍的内容)

窦性心动过速;早搏阵发性心动过速;扑动和颤动

二、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

2.物理治疗(如体外压力感受器刺激,或安装起搏器)

3.手术、介入治疗(如射频消融)等。

三、结果:

药物治疗只能改善,亦可引起心律失常;现代应用射频消融对某些

类型心律失常可达到根治作用。

第一节心脏的电生理学基础

心肌细胞的类型:

1.快反应细胞(快反应电位):

心房肌,心室肌,浦氏纤维,除极由钠电流介导,速度快,振幅大。

2.慢反应细胞(慢反应电位):

窦房结,房室结,除极由L-型钙电流介导,速度慢,振幅小。

3.自律细胞:

窦房结,房室结,浦氏纤维

4.非自律细胞:

心房肌,心室肌

药物、静息膜电位对AP的影响:

静息膜电位水平改变影响钠通道的功能状态,也影响动作电位的发生。

静息膜电位值

>80mv时,钠通道处于可开放状态

<60mv时,能开放的钠通道数目明显减少,兴奋性降低、传导速度减慢。

如钙通道阻滞药。

正常心肌电生理:

1、心肌细胞膜电位

静息电位-90mv(心室肌、普肯野)

动作电位0相(快速除极)——Na+内流

1相(快速复极期)——K+短暂外流

2相(缓慢复极)——Ca2+和Na+(少量)内流,K+外流

3相(快速复极末期)——K+外流4相(静息期)

非自律细胞的膜电位维持在静息水平,自律性细胞则为自发性舒张期除极。

离子通道:

Na+、Ca2+、K+通道

2、动作电位时程(APD)指0相至3相的时间,为膜电位恢复所需时间,其长短与膜对K+的通透性有关.

3.有效不应期(ERP)当膜电位恢复到-60--50MV时,细胞才对刺激产生可扩布的动作电位。

它反应快钠通道恢复有效开放所需的最短时间.

有效不应期(ERP)0相——-60mv

绝对不应期(ARP)0相——-55mv

ERP与APD的关系

(1)二者同向关系,ERP在APD内,若APD延长,ERP延长(绝对延长)

(2)ERP相对延长即ERP/APD(利多卡因)

4、膜反应性和传导速度

膜反应性是指膜电位水平与其所激发的0相最大上升速率之间的关系。

它是决定传导速度的重要因素。

高→传导快;低→传导慢,易受到药物的影响。

第二节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1.折返(reentry)

概念:

是指一次冲动下传后,又可顺着另一环行通路再次兴奋原已兴奋过的心肌。

是引发快速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之一。

单次可表现早搏;多次可表现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室性等)。

图解

分为解剖性折返和功能性折返。

解剖性折返:

当心脏内两点间存在不止一条传导通路,而且这些通路具有不同的电生理特征时容易发生解剖性折返。

如预激综合征。

若发生在房室结或房室之间者,表现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发生在心房内,表现为心房扑动或心房纤颤。

决定因素:

①存在解剖学环路;

②环路中各部位不应期不一致;③环路中有传导性下降的部位。

功能性折返:

在没有明显解剖环路时即可发生.

如急性心肌梗死后细胞间偶联改变,导致折返型室性心动过速。

折返激动(reentry)发生的机制(图解)

2.自律性升高:

自律性:

组织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

原因:

①窦房结的功能低下,潜在起博点功能增强,自发性除极速率加快;

②最大舒张电位减小;

③非自律细胞RP减小到-60mV以下,也会出现异常自律性,向周围组

织扩布发生心律失常。

如电解质紊乱(高血钙、低血钾)、药物中毒、交感神经活性增加等。

3.后除极:

是心肌在一个动作电位中继0相除极后所发生的除极。

特点:

频率快,振幅较小,膜电位不稳定,呈振荡性波动,引起异常冲动发放,即触发活动

根据后除极发生的时间不同分为:

早后除极(EAD):

2相、3相中,为异常性动作电位显著延长所致(Na+、

Ca2+内流)

滞后除极(DAD):

4相中(Na+内流、Ca2+超载)

4.基因缺陷:

基因突变造成通道功能异常,心肌复极化减慢,Q-T间期延长。

如心动过速并发生晕厥及猝死。

5.心律失常发生的离子靶点假说

心肌细胞膜上存在多种离子通道,如Ina、Ica、Ikr,Ikrs等,通道表达和功能的彼此平衡是心脏功能正常的基础。

若某种通道功能或表达异常时通道平衡被打破,出现心律失常。

第二节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及分类

一、作用机制

(一)降低自律性:

通过:

降低4相斜率;增加最大舒张电位;上移阈电位;延长APD。

(二)减少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1、减少早后除极;2、减少晚后除极。

(三)消除折返:

1.改变传导性,终止折返激动;

2.延长不应期终止及防止折返的发生,影响不应期的三种情况。

①延长APD、ERP,而以延长ERP更为显著,为绝对延长ERP。

②缩短APD、ERP而以缩短APD更为显著,为相对延长ERP。

③使相邻细胞不均一的ERP趋向均一化。

钠、钾和钙通道阻滞药延长ERP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四类

I类药:

钠通道阻滞药,

复活时间常数(τrecovery):

从药物对通道产生阻滞作用到阻滞作用解除的时间。

反映钠通道阻滞药的作用强度。

根据阻滞复活时间常数的长短分:

Ⅰa类:

复活时间常数1-10s,适度阻滞钠,降低Vmax,延长复极

过程,延长ERP更明显。

代表药有奎尼丁、普鲁卡因胺

Ⅰb类:

复活时间常数<1s,轻度阻滞钠通道,轻度降低Vmax,降

低自律性,缩短或不影响APD。

代表药:

利多卡因、苯妥英钠。

Ⅰc类:

复活时间常数>10s,明显阻滞钠通道,显著降低Vmax。

代表药:

普罗帕酮、氟卡尼。

II类药: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代表药有普萘洛尔等。

III类药:

延长复极(APD)的药物。

胺碘酮、索他洛尔

IV类药:

钙拮抗药。

维拉帕米、地尔硫卓

其他类药:

腺苷。

第四节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一、I类药—钠通道阻滞药

(一)Ia类药

奎尼丁Quinidine1918生物碱(金鸡纳树皮)

【药理作用】

1.阻滞Na+通道:

低浓度(1μmol/L):

阻滞INa、Ikr

较高浓度阻滞Iks、Ikl、ItoJ及ICa(L).

阻滞激活状态的Na+通道:

降低0相上升速度、动作电位振幅;减慢传导速度;延长ERP;

2.阻滞K+通道,降低浦氏纤维自律性;阻滞Ca2+通道并对心肌有抑制作用。

3.兼有α、β受体阻滞作用。

【体内过程】吸收:

生物利用度70%~80%

分布:

心肌>血浆10~20倍,血浆蛋白结合率:

80%

代谢:

肝氧化(羟基化物仍有活性)

排泄:

肾原型10%~25%;t1/2:

6h、心衰,肝肾疾病延长

【临床应用】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1.预防和转复心律(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

2.治疗频发性室上性和室性早博。

【不良反应】多见,约1/3

1.胃肠反应

2.金鸡纳反应:

患者长期应用奎尼丁可出现头痛、头晕、恶心、腹痛、耳鸣、视力模糊等症状;

3.心脏毒性:

中毒浓度可引起房室和室内传导阻滞等;

4.阻断α受体可引起低血压;

5.抗胆碱作用可增加窦性频率,加快房室传导

【药物相互作用】

苯巴比妥、苯妥英钠(药酶诱导)加速奎尼丁代谢

地高辛合用(降低地高辛清除率)

普萘洛尔、维拉帕米、西米替丁(减慢奎尼丁肝代谢)

双香豆素、华法林(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血药浓度)

普鲁卡因胺(procainamide)

【药理作用】

作用与奎尼丁相似而较弱(能↓自律性,↓传导速度,↑ERP和APD),但无明显抗α受体及抗胆碱作用。

【体内过程】

1.口服1h、肌注0.5-1h、静脉4min血药浓度即达高峰;

2.肝内代谢产物N-乙酰普鲁卡因胺具有明显的Ⅲ类药物作用。

【临床应用】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1.对心房扑动和心房纤颤:

疗效不如奎尼丁;  

2.对室性心动过速:

疗效优于奎尼丁;

 3.急性心肌梗死者,口服可预防室性心律失常(猝死)的发生。

对急性心梗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首选利多卡因。

【不良反应】

1.心脏抑制(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2.胃肠道(恶心、厌食)

3.过敏反应(皮疹、药热、WBC)

4.系统性红斑狼疮综合征(长期)—关节痛、肌肉痛、胸膜炎、发热等

(二)IB类药物

药物:

利多卡因,苯妥英,美西律

电生理特点:

1、轻度阻Na+,促K+外流2、相对延长ERP

    3、选择希浦纤维和心室肌

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窄谱)

利多卡因Lidocaine

局麻药,由于其首过效应大,不宜口服,静脉给药。

显效快,持续时间短。

几乎全部在肝脏代谢,t1/22h。

【药理作用】

1.对激活态和失活态的Na+通道均有阻断作用,当通道恢复到静息态时阻断作用迅速消除,故对除极化组织作用强;

2.对心房肌Na+通道阻滞作用弱,因为心房肌细胞APD短,处于失活态的时间短。

3.主要作用于希-浦系统,减慢浦氏纤维的4相除极速率,降低自律性。

4.对心肌梗死区缺血的组织(处于失活态)其阻断作用强。

5.相对延长ERP:

①缩短浦氏纤维和心室纤维的APD和ERP,由于促进K+外流,故缩短APD的程度较ERP缩短明显,相对延长ERP。

②动作电位时程缩短,复极过程加快。

【临床应用】各种室性心律失常:

1.防治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

2.强心苷中毒所致室性心律失常;

3.心脏手术、心导管术、急性心梗,所致室速、室颤、室早。

【不良反应】

1、CNS症状:

头昏、兴奋、激动不安或嗜睡、语言和吞咽障碍、惊厥等。

2、心血管毒性:

窦性心动过缓,房室阻滞、血压下降等—大剂量眼球震颤是利多卡因毒性的早期信号。

II、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禁用

苯妥英Phenytoin

【药理作用及应用】

1.作用与lidocaine相似,抑制失活态的钠通道,也作用于希‐浦系统,降低浦氏纤维自律性;

2.与强心苷竞争Na+‐K+‐ATP酶,抑制强心苷中毒所致的迟后除极,故特别适用于强心苷中毒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

3.苯妥英不抑制传导,对强心苷引起的伴有房室传导阻滞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效果更佳。

4.对心梗、心脏手术、麻醉、电复律等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亦有效。

【不良反应】

静注速度过快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心室颤动、低血压、呼吸抑制等。

孕妇禁用。

美西律mexiletine

【特点】

1.化学结构和电生理作用均与lidocaine相似,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