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政治必修3一轮复习讲义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78921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政治必修3一轮复习讲义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版高考政治必修3一轮复习讲义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版高考政治必修3一轮复习讲义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版高考政治必修3一轮复习讲义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版高考政治必修3一轮复习讲义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政治必修3一轮复习讲义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

《版高考政治必修3一轮复习讲义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政治必修3一轮复习讲义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政治必修3一轮复习讲义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docx

版高考政治必修3一轮复习讲义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最新考纲]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考点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对应学生用书第172页)

全国卷5年2考

命题揭秘导航

2013·卷Ⅰ·39

(1),10分

2013·卷Ⅱ·19,4分

本考点主要结合中华文化的典型事例、热点话题命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准确解读和对教材知识的正确理解,选择题和主观题兼顾。

复习时,重点是正确区别中华文化两个特征的内涵和表现。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1.源远流长的见证

汉字

史书典籍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①重要标志

是中华文化②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③文明时代

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

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提醒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汉字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文字和汉字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能用共性代替个性。

2.博大精深的表现

 

表现

形象表述

具体体现

独特性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文学艺术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等;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具有④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区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既⑤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民族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⑥异彩纷呈,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解题金手指 知识点“源远流长的见证”和“博大精深的表现”,主要用于分析我国长期存在的各种文化现象、各种各样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成就辉煌的文化等。

[理解—重点难点探究]

区分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问题导引]

“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

中华文明经历了“多源一体”的文明形成模式,其直接源头有多个,而其中又以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为主,它是多个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

上述材料对中华文明的表述,体现出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

[提示] 一万年和五千年等——源远流长;多个区域文明等——博大精深;多个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等——包容性。

[规律总结]

 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区别和联系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角度

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上讲的

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讲的

侧重

侧重于历史悠久,相对于其他文明的衰落、消亡而言

侧重于丰富厚重,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关注

历程、动态、纵向

内涵、静态、横向

见证

汉字、史书典籍

文学艺术、科学技术

都是中华文化的特征;因为源远流长,所以中华文化才有时间丰富和发展自己,才有可能博大精深;因为博大精深,所以中华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有可能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

[问题导引]

清明节不能只当成是扫墓的节日。

受现实生活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有些地方的清明节还有与众不同的风俗。

如有的地方清明节有采地菜、做米果、吃青团的习俗;还有的地方在清明节有放风筝的习俗,人们把灾祸疾病都写在风筝上,然后放飞;此外还有植树、荡秋千等习俗。

从博大精深角度看,上述材料体现出中华文化什么样的特征?

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区域性特征(或者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原因主要是受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规律总结]

1.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

从外部看:

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的;从内部看:

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的“多元”化

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

从世界角度看:

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

从内部看:

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

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

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

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2.注意区域性和民族性在指向上的区别

区域性指向不同地区的文化有自身特点,民族性指向不同民族的文化有自身特点,不能将二者混为一体。

 

[应用—对点强化训练]

命题点1 中华文化的两个特征

1.[真题体验](2013·全国卷Ⅱ·19)《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

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  )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②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

③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

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同一的重要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③④

A [《台湾风物图卷》画作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①②正确;两幅画各有不同的欣赏价值,③说法错误;文化具有多样性,“走向同一”的说法是错误的,④不能入选。

]

高考失分点:

不能正确理解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提示:

(1)源远流长是从时间或纵向上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博大精深是从内涵或横向上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

(2)源远流长并不意味着都是不变的,博大精深并不意味着都是优秀的。

(3)博大精深中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各地区文化相互交融并不意味着消除差异或走向同一,各民族文化之间有共性并不意味着各方面都一致。

[纠正训练] 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上述材料说明(  )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异彩纷呈,内涵丰富

④中华文化博采众长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C [国画作为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形式,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体现了中华文化独树一帜,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②③入选。

①④材料未体现。

]

2.[高考预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的《致我们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系列节目,聚焦我国正在遗失的方言、工匠、地名、民间艺术、职业等七个领域。

以人文视角呈现文化流变,以“广播纪录片”的形式雕刻文化印记。

这一节目的推出有助于(  )【导学号:

97300113】

①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觉

②奏响主旋律,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③提高听众辨别能力,区分先进与落后文化

④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②④

B [以人文视角呈现文化流变,以“广播纪录片”的形式雕刻文化印记。

这一节目的推出有助于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觉,①符合题意;聚焦我国正在遗失的方言、工匠、地名、民间艺术、职业等七个领域,这有利于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④符合题意;②③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

命题点2 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3.(2017·福建长泰模拟)蒙古族的马头琴,傣族的孔雀舞,藏族的献哈达仪式,维吾尔族的舞蹈等,都极具民族特色,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是(  )

①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②中华民族特性的具体体现 ③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A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故①符合题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是中华民族特性的具体体现,故②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④说法错误,汉字与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排除。

]

考点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对应学生用书第173页)

全国卷5年1考

命题揭秘导航

2013·卷Ⅰ·39

(1),10分

本考点主要结合文化交流的热点、文化发展的典例,考查对文化包容性的理解和运用,以及中华文化的力量。

而且多与其他知识进行综合考查,选择题和主观题兼顾。

复习时,在准确把握包容性内涵和意义的前提下,注重与其他知识的融合。

[识记—基础知识梳理]

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内涵

意义

求同

存异

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①和睦相处

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③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④理解

兼收

并蓄

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②积极成分

提醒 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

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交流借鉴等。

2.中华文化的力量: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⑤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3.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1)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⑥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⑦民族性,又体现⑧时代性。

解题金手指 

(1)知识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主要用于分析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

(2)知识点“中华文化的力量”,主要结合文化的作用分析某种具体中华文化的影响。

[理解—重点难点探究]

深化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问题导引]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此后,中医药在不断汲取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成员中已有103个认可使用针灸。

上述材料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哪些特征?

这些特征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提示]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包容性。

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规律总结]

1.包容性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关系

2.关于包容性理解的几个细节

(1)求同存异,换个角度讲,就是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兼收并蓄,换个角度讲,就是文化创新时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求同存异”侧重于强调不同文化在相处时的一种外在的、静止的状态,“兼收并蓄”侧重于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内在的、动态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3)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文化吸收、借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另外,包容性也并非中华文化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全面梳理中华文化的力量

[问题导引]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带领观众走进古典诗词的瑰丽世界,领略中华传统文化之美,一经播出即圈粉无数。

从上述材料信息中,你能感受到中华文化什么样的力量?

[提示] 观众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着强烈认同感,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规律总结]

 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力量

(1)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图表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