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教学设计.docx
《长征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征教学设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征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公开课教学设计
文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句意思。
(2)了解诗的比喻、夸张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品评作品中的诗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让学生通过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客观主义精神,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军队,热爱伟大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包含的深情,感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1、师:
同学们,今年10月,我国有一个非常重大的历史纪念日,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那就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2、对于长征,你了解多少?
3、(出示课件①长征路线图)教师简介:
这是长征路线图。
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和,长征胜利结束。
)
3、介绍写作背景。
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已到达陕北,长征已经胜利在望。
回顾一年来,红军战士走过的艰难路程,毛主席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并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
(课件出示课件②毛体《长征》,范读)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毛泽东的这首《七律·长征》。
(板书课题:
25七律·长征)
二、了解七律:
1、(出示课件③诗文)请大家数数这首诗总共几行?
每行几个字?
2、师:
这样的诗叫做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7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课件逐一显示)。
三、初读感知,了解诗意
1.细读三遍诗:
有一句老话:
“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
”请同学一定要好好地读读这首诗!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三遍。
第一遍注意诗中的生字词,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
后两遍争取读通顺,读出诗句内部的停顿。
2、指名读,正音。
齐读。
3、要把诗的韵味读出来,我们还要把节奏划分好。
(出示课件④划分好了节奏的诗)
指名读,齐读。
4、自读诗句,感悟诗意
(1)、师:
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同桌之间也可以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师:
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们刚才在理解诗歌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3)、谁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5、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
6、诗中哪一句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
(出示课件⑤: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五、学习诗歌,品悟诗情
(一)学习首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你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
(板书:
远征难,万水千山)
2、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
(指名读,男生读)
3、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
(板书:
只等闲)
4、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指名读,齐读)
5、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这首诗的2、3句,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再用“﹋”划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的词语,细细体会。
6、学生自由读,体会。
(二)学习: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出示课件⑥: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板书:
五岭、乌蒙)
2、“五岭逶迤”,你看到了怎样的山岭?
(出示课件⑦五岭图)“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
(出示课件⑧:
乌蒙山图片)
你能读出五岭的连绵起伏和乌蒙山的气势雄伟吗?
出示课件⑨: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指名读。
3、那你又从那些词感受到了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腾细浪,走泥丸;板书:
腾、走)
4、逶迤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小浪花;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不过像脚下滚过的泥丸。
,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红军的大无畏和乐观)
5、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读这句诗。
齐读。
6、同学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仅仅是这两座山脉吗?
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可红军的回答是——(出示课件⑩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三)学习: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出示课件: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齐读,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长征的艰难?
(云崖,铁索寒)
①(出示铁索桥静止画面)这就是当时大渡河(板书:
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桥上的木板已被敌人抽去,只剩下13根光溜溜的铁索。
②站在江边瞅一瞅,你心里什么感觉?
(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板书:
寒
③那冰冷的铁索,那湍急的水流,只要看一眼,就已经使人不寒而栗,更何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
那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
想看看那激烈的战斗场面吗?
④看视频,谈感受。
⑤你能将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出示:
大渡桥横铁索寒)指名读。
齐读。
(2)你从哪个词感受到了红军的不怕难呢?
(暖)
①(出示金沙江图)面对这样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红军感觉是暖的?
(板书:
金沙江暖)(天气暖,巧渡金沙江心情愉快)
②教师讲述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③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红军机智勇敢)
④(出示:
金沙水拍云崖暖)你能读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愉快心情吗?
指名读,齐读。
(3)引导:
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你能读出不一样的感受吗?
(出示: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自己练一练。
分男女朗读。
(4)而事实上,长征途中,红军要度过的河总共有24条,哪一条不险,哪一条不难?
但红军的回答仍是——(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齐读。
三学习: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齐读,思考:
你从哪个词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千里雪)板书:
雪山。
(出示雪山图片)展开你的想象,让自己置身于茫茫的雪山之中,要翻过这样的雪山,你会遇到哪些困难?
2、那你又从哪个词感受到红军战士的“只等闲”呢?
(板书:
喜)
从诗歌中找一找,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喜”?
更“喜”指什么?
(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还指什么?
(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3、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所以说——三军过后尽开颜。
你能读出红军胜利在望的欣喜之情吗?
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4、是啊,看着雪山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坚强的信念,坚定的决心,全都化为一句话——(出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1、同学们,学完这首诗,你们感受到了红军在面对艰难险阻时一种怎样的精神?
(板书:
大无畏,乐观)
2、(出示整首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读出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乐观精神来。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红军战士在困难面前是这样的大无畏,是这样的乐观,对你有什么启示吗?
(指名说)
2、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难,那就请你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希望同学们能发扬红军战士的这种长征精神,客服一切困难,勇敢前进!
3、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用这首诗谱写的歌曲,再次感受一下这首诗的磅礴气势吧!
(播放合唱《七律·长征》)
[设计理念]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书面文字、观看音像资料、选择和把握重要信息的能力,这个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每个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本教案依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在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方面做出尝试,在教材的许多疑难处,引导学生思考,补充大量相关的信息资料,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深化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3.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重点难点]
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长征背景。
教师准备:
搜集视频、图片等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揭题导入,了解七律
1、知道毛泽东是谁吗?
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外交家、诗人,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
读读课题,发现了什么?
七律是诗体名,它有什么特点?
打开课本,数数总共几行?
每行几个字?
2、这样的诗叫做——七律。
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7个字,第2、4、6、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
(生交流)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会用?
(难)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
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
(深情):
七律长征(缓慢):
七律长征
(设计意图:
揭题导入,认识诗人毛泽东;介绍长征;了解七律,建立知识结构。
)
二、朗读感知,了解内容
1.细读三遍诗:
学法渗透:
有一句老话:
“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
”请同学一定要好好地读读这首诗!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三遍。
第一遍注意诗中的生字词,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
后两遍争取读通顺,读出诗句内部的停顿。
听明白要求了吗?
请认真读。
2.指名读诗,正音:
好,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
你来。
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4个生字,看他有没有念错。
来,谁来给他一些建议。
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
你能再综合同学们的建议,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次吗?
3.齐读:
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
(出示,生字显红)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设计意图:
从有目的地自读三遍,再到指名读、指导再读、齐读,让全体学生都能把诗读通读顺;从诗题的味道,再到学生读诗的味道,教师范读的味道,学生再齐读的味道,让全体学生都在初读全诗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读诗的机会。
)
三、自主探究,明确诗意
1、默读,静思大意。
读得好!
书读到这儿,老师有个要求了:
联系书上的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大概什么意思。
思考完后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疑惑的并一起尝试解决。
(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
2、你读懂了什么那句诗?
(生试着说说意思)
哪些地方还不理解呢?
预设:
(1)a“逶迤”与“磅礴”的理解。
b“腾细浪”与“走泥丸”的理解。
c“云崖暖”和“铁索寒”意思。
d“万水千山”虚指,如“万言千语、万险千阻”。
(2)若学生提问为什么过金沙江的时候毛泽东觉得是暖的,过大渡河的时候觉得寒呢时将第五部分提前。
3、明确诗意: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的小细浪,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脚下滚过的小泥丸。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滔滔江水拍击着高耸入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根根铁索,使人寒意阵阵。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翻过了千里积雪的岷山,个个笑逐颜开。
四、深入探究,感悟体会(10分钟)
1.体会“远征”。
这里有段资料,让咱们特别留意一下这段话中的这几个数据。
(引读)在短短一年时间里,
红军穿过了——11个省
翻过了——12座大山
跨过了——24条长河
行程——二万五千里(点击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这就是红军走过的行程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如果把这条线路拉直,那就跨过了半个地球呀。
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远征。
2、透过资料我们明白“远征难”,那毛泽东是如何透过这56个字告诉我们远征难呢?
你从哪里知道?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铁索寒”“岷山千里雪”等。
)(播放长征途中的课件)1934年10月,毛泽东率领8.6万红军,踏上了漫漫的长征路。
这一路走来,除了偶尔巧渡金沙江的喜悦外,更多的是面队飞夺泸定桥的那种惊心动魄。
在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他们几乎已经弹尽粮绝,他们吃的是草根和树皮,脚下是吞噬他们生命的沼泽地。
在红军走过这漫长的征途的时候,八万六千人只剩下八千人……这一切都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这段征途的“难”。
面对这样重重的困难,红军有没有被吓倒?
(没有)
用诗中的一个词来说——不怕(师板书:
不怕)
指导读:
坚定地说——不怕
铿锵有力地说——不怕
3、是的,不怕,因为他们坚信胜利就在前方,坚信一切困难都将被踩在脚下。
这一切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无所畏惧、豪迈、乐观……)
4、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5、看着地图,读着毛泽东的诗,我们感受了“远征难”。
但是,作为红军的领路人,作为人民的领袖,毛泽东仅仅是在向我们介绍“远征难”吗?
(不是)他还想表达什么情感?
从哪知道?
预设:
A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体会出毛泽东还想表达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与危险。
生: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不怕与只等闲(板书)
师:
什么对他们来说只等闲?
在红军的眼里,那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只不过是什么?
(那磅礴的乌蒙山也只不过是一个滚动的小泥丸;那逶迤的五岭只不过是大海里的一个细浪而已。
)
从这儿咱们感受到,诗人毛泽东还想告诉我们不怕,带着这样的感受来一起读一读这句诗。
B从“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中体会到他们到达之后的喜悦心情,你能感受到他们为什么而喜悦?
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的心情齐读这两句。
(设计意图:
透过远征难且不怕,让学生体会到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钻研文本的空间。
)
五、探究重难点
1、自由读全诗,想想还有哪里不太明白?
(交流)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行诗中,诗人用了一对反义词,能不能找出来?
(板书:
暖寒)为什么过金沙江的时候毛泽东觉得是暖的,过大渡河的时候觉得寒呢?
咱们先来了解当时的两个故事?
3、课件出示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生自由读。
如果你是其中一员,回想我军巧计渡江,你会怎样?
这个“暖”字,正是军民一家亲的暖,是不费一兵一卒取得胜利的喜悦。
就让咱们把笑容挂在脸上,一起再体会体会。
齐读。
4、可是为什么过大渡河的时候,诗人要用一个“寒”字呢?
(1)来看一看这段录象。
(师播放课件)
(2)写话:
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感到了什么?
如果说暖是喜悦的心情,那这个寒指的是什么?
是啊,每当毛泽东回忆起飞夺泸定桥的场面时,感到的是胆战心惊,是寒彻骨的悲痛。
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5、男女生分读,体会诗人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胜利的喜悦和感受诗人的痛心。
6、师(引读):
193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下了这首诗,并且亲自在八千战士面前朗诵了这首诗。
七律长征——齐读全诗。
7、尝试背诵
7、小结:
如今“长征”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那就是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
恰如我们学习的长征,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学们任重而道远。
(设计意图:
此环节多处及时为学生提供视频,创设直观情境,容易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
)
六、布置作业,延伸继续
1、课外阅读《沁园春雪》(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
2、写一写对长征的认识和感受。
(设计意图: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走向生活。
一堂课是结束了,但那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中点,而不是终点。
拓展性作业的设计将这堂课的句号改成了省略号,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认识那些感人至深的情感,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一生的启迪。
)
[板书设计]
20、七律·长征
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乐观、无所畏惧
只等闲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篇2)
(一)揭题,整体感知。
1、同学们,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25000里长征。
2、关于长征的故事,同学们已有不少了解。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长征诗——《七律*长征》。
解释“七律”(七言八句,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3、介绍写作背景。
作者毛泽东,写于1935年10月。
当时毛泽东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已到达陕北,长征已经胜利在望。
回顾一年来,红军战士走过的路程,毛主席诗兴大发,满怀豪情地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并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
(课件出示毛体《长征》,范读)
(二)初读,了解时代背景。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
逶迤磅礴
2、理解词义。
诗中()逶迤()磅礴
查字典解词,你能用简笔画出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吗?
你能用语调语气来表达你对这两个词的理解吗?
(指名读男女读)“逶迤”要读出曲折绵长之意,“磅礴”要读出高大雄伟之势。
3、诗中涉及到好多山名水名,你们能搞清楚吗?
请学生讲讲。
山名:
五岭乌蒙岷山
水名:
金沙江大渡河
4、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我们先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
(看路线图)(录音)
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越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度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
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开动每人的双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以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三)讲读,理解诗意。
首联
1、红军翻越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路途很长,可用什么词来表示?
(万水千山,虚指)
2、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还得征战南北,你体会到什么?
(难)
3、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可我们红军怕不怕?
(不怕!
)
“不怕”两字,铿锵有力,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4、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等闲)
5、这里说万水千山只等闲,加了“只”表示什么?
(蔑视困难,将困难轻轻一瞥,从容不迫。
)
6、这首诗就是要赞颂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战胜困难,乐观豪迈的大无畏精神,前两句是全诗的总领。
齐诵一、二句。
颔联、颈联
水千条山万座,诗人怎能一一写尽?
主席采取总起分述的写法,选取了哪几个典型环境来写?
山:
五岭、乌蒙水:
金沙江、大渡河
自由讨论:
结合你的课内外知识,你理解哪句诗的意思?
互相讲讲。
学生讲,教师顺势引导。
1、五岭长,乌蒙高,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跳动的细浪”和“滚动的泥丸”,这句运用了什么写法?
(夸张、比喻。
“逶迤、磅礴”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细浪、泥丸”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
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
)指导朗读。
2、山,红军不怕;水,红军也不怕。
a在写水的两句中,有一对反义词,请大家找一找。
(“暖”和“寒”)。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b录音释疑“金沙水拍云崖暖”:
听录音
1935年5月,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率领下,浩浩荡荡向云南进发。
快到金沙江畔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远远望去,乌黑乌黑的一长列大山横在眼前,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的云崖,发出轰轰的巨响。
正是:
金沙江水浪滔滔,两岸峭壁插云霄,巨浪翻滚几丈高,船行水上一叶漂。
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又封锁各处海口,而且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
穿插设问:
你们说,面对汹涌的江水和狡猾的敌人,红军该怎样渡过金沙江呢?
请你们继续听:
但是红军战士按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了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
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
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同学们,回顾这段战斗的历史,你的心里有什么感觉?
(暖洋洋,愉快)
c录象释疑“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
回忆《飞夺泸定桥》,齐读齐背课文片段。
面对着严峻的考验,我们的战士犹如神兵天将,硬是“飞夺”了泸定桥,让我们再现这历史画面吧!
学生观看影像。
此时你想说什么?
心里有什么感受?
(太险了,胆战心惊,捏了一把冷汗)小结:
“暖”,写出了巧渡金沙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大渡河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d指导朗读(轻松愉快)(惊险心惊)男女赛读
红军山不怕,水也不怕,真是“万水千山只等闲”。
尾联
1、哪两句写他们取得了远征的胜利?
(7、8句)解释“尽开颜”(一片欢腾喜悦之态)
2、指导朗读。
(四)精读,升华情感。
1、小结:
《七律*长征》,短短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短短56个字,饱含着中国工农红军的万般豪情。
让我们齐诵这首诗。
2、音乐激情:
“红军不怕远征难”,同学们,你们愿意听一听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吗?
(五)背诵,填空默写。
(六)总结,诗意延伸。
1、让我们用毛主席的一段话对长征做个总结。
(先自由读,再师生共读)
师: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2万余里,纵横11个省。
请问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生:
没有,从来没有。
男:
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女:
长征是宣传队。
它向十一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男:
长征是播种机。
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结果。
齐:
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师:
谁使长征胜利的呢?
齐:
是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他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2、全文总结
同学们,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们有责任让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一代代流传,我们有责任让红军战士的乐观豪迈永远激励后人前进,让我们世世代代诵《七律*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