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宏观经济管理学习重点内部材料 猫爪整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76223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党校宏观经济管理学习重点内部材料 猫爪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党校宏观经济管理学习重点内部材料 猫爪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党校宏观经济管理学习重点内部材料 猫爪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党校宏观经济管理学习重点内部材料 猫爪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党校宏观经济管理学习重点内部材料 猫爪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党校宏观经济管理学习重点内部材料 猫爪整理.docx

《党校宏观经济管理学习重点内部材料 猫爪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党校宏观经济管理学习重点内部材料 猫爪整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党校宏观经济管理学习重点内部材料 猫爪整理.docx

党校宏观经济管理学习重点内部材料猫爪整理

党校宏观经济管理学习重点(内部材料)--猫爪整理

★1、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存在局限性的原因

宏观经济管理作为一种政府行为,也有其局限性,不能完全弥补和克服市场自发运行的所有缺陷。

主要原因是:

(一)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约束

这种约束主要来自于信息缺口和信息失真两个方面。

(二)决策者偏好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影响

宏观经济管理决策采用少数人集中决策的方式,其过程和结果不能不受到决策者或决策者群体偏好的影响。

(三)利益集团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干扰

任何一项宏观政策都不可能对不同的利益群体产生完全相同的经济影响,不同群体会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宏观政策的走向。

(四)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存在“时滞”

“时滞”分为内在时滞和外在时滞,前者指从出现问题到决策者制定出相关政策并付诸实施这中间的时间间隔;后者指从政策实施到政策在经济活动中发生作用之间的时间间隔。

这种政策时滞的存在会影响宏观调控的效果。

(五)市场主体的“合理预期”行为(如收入预期)

市场主体对宏观政策进行的理性预期以及在此基础上采取的防范措施,往往使宏观政策的效力大打折扣甚至失败。

★2、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既充分发挥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积极作用,又尽量避免或减少失效,政府在实施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原则

支配市场经济运行的是市场规律,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必须顺应客观规律,让市场机制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把政府的作用和市场的作用统一起来。

(二)宏观经济管理必须在一定的法律规范下进行

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要通过一定的法律形式加以保障,即将宏观经济管理活动及有关主体的行为规范化,并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

(三)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和政策必须与公众利益相一致并与公众的接受程度相适应

宏观政策目标与公众利益相一致,这是宏观政策成功的根本前提,宏观管理政策出台的时机和力度则必须考虑社会接受程度。

(四)宏观经济管理必须真正建立在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基础上

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是避免和减少宏观管理失效的基础环节。

宏观经济管理科学化就是遵循客观规律,对国内外形势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和判断,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实施正确的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

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科学化,必须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并采用先进的决策方法和科学的决策程序。

宏观经济管理民主化,主要是指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在制定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和政策时,要增强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包括各类专家和研究咨询机构的意见,集思广益。

3、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特点

1.注重运用经济手段,但由于制度设计不完善,政策传导体制、机制不健全,影响经济手段的作用效果(尤其是货币政策)。

经济手段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要有良好的传导机制,但由于目前我国银行体制不健全和利率非市场化等原因,导致货币政策传导不畅,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

2.逐步减少行政手段的运用,但有时又是不可缺少的。

3.结构调节与总量调控同样重要。

如产业结构、供求结构、需求内部投资、消费、出口结构等。

4.实施预防性的主动调控。

5.宏观调控政策弹性增强。

6注重对经济运行过程的微调,必要时重拳出击。

表现为存款准备金率、利率等的调整幅度减小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

★4、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答】:

(1)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

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①经济增长。

即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GDP增长率是衡量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

②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并非物价一成不变,而是指物价总水平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变动。

“合理的区间”要视各国情况和人们的承受能力而定。

反映物价水平有两个指标:

一是通货膨胀;二是通货紧缩。

③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指有工作能力并愿意工作的劳动者,都能在较合理状态下找到适当工作的状态。

判断就业状况的指标就是失业率。

④国际收支平衡。

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外汇收入和支出的相对平衡。

(2)宏观经济管理基本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①目标之间的统一性。

经济增长是其他目标实现的物质基础;物价稳定是其他目标实现的主要前提;充分就业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

②目标之间的矛盾性。

宏观经济管理诸目标,在一定情况下会相互冲突、相互排斥。

政府在实施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很难实现所有的目标。

5、财政政策的内容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了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综合运用各种财政调节手段,对一定的经济总量和结构进行调节的方针和措施。

按照财政政策作用的不同方面,即将财政政策本身的内容与对经济运行的状态的影响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总量调节政策

即国家为了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而规定的调整财政收支总量及其对比关系的基本方针和措施。

总量调节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总量政策和财政支出总量政策两个方面。

(二)结构调节政策

即指国家为调节社会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平衡而规定的调整财政收支结构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三)利益调节政策

即指国家为调节社会经济利益关系而规定的调节财政收支变动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它主要通过财政收支的变动来调节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和各种经济单位的非劳动性收入。

6、财政政策工具、税收调节手段发挥作用的基本方式

财政政策工具是指宏观经济管理主体所选择的用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分配和调节手段。

(一)财政政策工具

1、财政预算

财政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

它是维持政府自身的生存和满足其行使政治、经济等各种职能需要的基本手段。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预算通常是通过预算差额(包括赤字、盈余及大体平衡)和预算结构而实现其调节作用的。

2、税收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重要形式。

特点:

(1)税收调节的广泛性。

(2)直接调节收入,间接调节行为。

(3)税收调节功能的整体性。

(拉弗曲线)(4)税收调节的法治化。

3、公债(国债)

公债是国家举借的内、外债的总称,是指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

它是财政信用的一种形式。

(二)税收调节手段发挥作用的基本方式

(1)适当设置税种,形成合理的税收体系,从而确定税收调节的总范围。

(2)合理确定税目,明确税收调节的具体范围。

(3)合理确定税率,明确税收调节的数量界限。

(4)在税目、税率已定的前提下,通过规定必要的税收减免和实行加成征收等办法,实现税收对经济的特殊灵活调节。

7、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对调节个人收入分配作用的制约

表现在:

①现行所得税实行分类征收,不能实现“量能负担”原则。

即会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人少交税,而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人要多交税的现象,不能体现“多得多征,公平税负”的原则,也难以有效调节个人收入差距悬殊的矛盾。

②现行税率不公平,劳动所得的边际税率高于非劳动所得。

③现行所得税没有考虑纵向公平问题(具有不同负税能力的人缴纳不同的税),如家庭负担情况。

8、财政政策类型及其发挥作用的手段

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财政政策可区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平衡性(中性)财政政策。

(一)扩张性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

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措施来实现:

一是减税;二是扩大预算支出规模。

(二)紧缩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分配活动来减少或抑制社会总需求。

紧缩性财政政策实施的主要手段是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

(三)平衡性(中性)财政政策

平衡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即财政的收支活动对社会总需求既不产生扩张、也不产生紧缩性的后果。

★9、2009年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

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

二是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

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行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三是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

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作用,增加财政补助规模,重点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

四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

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

五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

增加节能减排投入,稳步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改革。

改革完善资源税制度,促进资源合理利用。

 

10、货币政策工具的种类;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的特点及其对总需求的影响机制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政策手段。

主要有: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帖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贷款、利率、信贷指导性计划。

其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帖现率、公开市场业务为三大传统货币政策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金融机构必须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

中央银行通过规定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调整货币供应量。

当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当社会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率具有以下特点:

(1)威力巨大,中央银行不宜频繁变动。

(2)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各类银行的影响不一致。

2.再贴现率

再贴现是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合格票据向中央银行的贴现。

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就是再贴现折扣率。

再贴现以票据为融资工具,风险较小,因此,再贴现率一般低于同期再贷款利率。

运用再贴现率,既可影响货币供应量,也可调整货币投向。

再贴现率具有以下特点:

(1)再贴现率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利率,它与市场利率不同,不随市场资金供求因素的变动而变动,完全由中央银行根据国家政策来决定。

(2)再贴现率是一种短期贷款利率。

(申请贴现的票据多为1—3个月,最长一般不超过一年。

(3)再贴现率是一种基准利率,商业银行的利率随它升降而升降。

再贴现率的调整可以改变货币供给总量;对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可以起到抑制或扶持的作用,并能够改变资金流向。

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有价证券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

与一般金融机构所从事的证券买卖不同,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

公开市场业务具有以下特点:

(1)中央银行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可以大致决定整个银行系统的基础货币量。

(从50年代起,美国联邦储备银行90%的货币吞吐量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进行的)。

(2)主动——相对于再贴现率

(3)微调——相对于存款准备金率

公开市场业务依赖于高度发达的证券市场,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其调节作用会越来越大。

11、货币政策的类型及其对总需求的影响

主要有三种类型:

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均衡性货币政策。

扩张性货币政策,其功能在于刺激需求增加。

 

12、一般意义上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第一,货币政策受政策制定者认识能力的限制。

第二,受金融经济现象暴露程度的限制。

第三,货币政策本身是总量、短期、需求政策,如果经济系统存在严重的结构、长期和供给问题,货币政策的作用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失效。

13、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管理、基尼系数、库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