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九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759286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8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合肥九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安徽省合肥九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安徽省合肥九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安徽省合肥九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安徽省合肥九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合肥九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安徽省合肥九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合肥九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合肥九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安徽省合肥九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合肥九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

120分钟

注意:

所有答案必须填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

答案写在试卷上均无效,不予记分。

一、现代文阅读(共1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

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

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

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

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

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

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

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种种现象表明,对汉字教育面临的问题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

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

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

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

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

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

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

通过这些方法,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

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

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神的高度来认识。

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2分)

A.汉字教育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但当前汉字教育遇到了一些挑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B.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英语学得好就可以改变命运,这导致有些人忽略汉语学习。

C.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进行汉字教育并不符合汉字的规律和特点,这值得汉字教育者深思。

D.许多学者不断探索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解决了当前汉字教育面临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2分)

A.文章首段论述了汉字的重要性,进而提出将汉字教育作为战略工程的观点。

B.文章阐述了汉字教育遭遇的两大问题,从反面论证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

C.文章将汉字与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对汉字教学采用拼音法提出了疑问。

D.文章以近年出现的有关汉字教学方式的试验为例,肯定了它对完善汉字教育的积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2分)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不断繁荣发展,是因为有汉字作为根基。

B.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使得书写汉字的机会减少,从而出现更多的提笔忘字情况。

C.许多学者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对汉字教育进行教学实验,值得我们学习。

D.只要我们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汉字教育肯定会焕发新的生机。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材料一: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旁的老年人。

据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

客观地讲,在我国目前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要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存在困难,需尽量采取多种措施以减少老年人的担忧。

(摘编自王庆海《破解空巢老人养老难题》)

材料二:

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交织着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

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候鸟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徒难度加大;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时代的列车一往无前,老年人却已步履蹒跚;而最为弱势的空巢老人,更是难以承受的时代之重。

从要求各级政府“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到提出“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问题正在破解。

而此前不久,国务院决定合并“新农保”和“城居保”,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无疑将有助于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

(摘编自贾壮《“空巢”之痛时代之重》)

材料三:

农村空巢老人安全现状令人担忧。

具体体现在:

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面临着外在危险的威胁,由于年老体弱,老人在受到外力侵害时无力抵御和抗衡;另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多陷“内在疾患”。

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在80%以上,甚至有50%以上的老人患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空巢老人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以下六个方面:

自理能力下降,慢性疾病,消防隐患,用药不当,不法分子诈骗、入室盗窃、抢劫,住房老旧。

下图是对农村空巢老人猝死家中的原因的调查统计分析。

(摘编自张晓琼、侯亚丽《晚年何以安度:

农村空巢老人安全保障问题研究》)

材料四:

一方面是老龄化社会的步步逼近,一方面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把“互联网+”和养老服务结合?

南京市民政局目前正在进行这样一种有益尝试。

这种基于“互联网+”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便利,而便利也往往是老年人群体所最为期待的。

通过“互联网+”把以上这些老人在居家养老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各种资源、服务整合到一起,老人身边只要有一个电话或手机就可以轻松享受这些资源和服务。

养老服务网络等于是通过“互联网+”这种新的技术手段,在市场和老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直接而密切的联系,进而实现双方的共赢。

但我们也要看到,老年人群体要想充分享受到这种服务的便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那么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对那些被纳入养老服务网络的企业、商家在服务质量、服务价格上给予必要的引导,以避免有企业和商家哄抬服务价格,导致老年人群体消费不起的情况;二则,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老年人群体,政府应该加大养老补贴和救济的力度,以类似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帮助他们享受养老服务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和各项服务。

(摘编自苑广阔《盼“互联网+”惠及更多空巢老人》)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2分)

A.中国空巢老人的数字惊人,主要是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且是人口大国。

B.虽然中国社会在不断进步,但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当下已成为社会难题。

C.因为年老体弱,农村空巢老人要面对来自外在危险和自身疾病的双重威胁。

D.把“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结合起来,是一种创新,能使市场和老人实现共赢。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2分)

A.材料一表明,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的数量将达到老年人口总数的一半,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存在许多困难。

B.中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出现了诸如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各种各样的矛盾,直接造成了空巢老人问题。

C.根据材料二,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诸如“医保”改革政策的落实,“空巢”之痛势必短期内可以获得有效解决。

D.根据材料三中相关数据可知,空巢老人患病率非常高,所以他们的“内在疾患”是最应该引起社会关注的安全问题。

6.怎样才能让“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落到实处?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7-10题。

竟陵文宣王子良,字云英,武帝第二子也。

幼聪敏,武帝为精县时,与装后不谐,遣人船送后还都,已登路,子良时年小,在庭前不悦。

帝谓曰:

“汝何不读书?

”子良曰:

“娘今何处?

何用读书?

”帝异之,即召后还县。

子良软义爱古,郡人朱百年有至行,先卒,踢其妻米百斛,蠲一人,给其薪苏。

郡阁下有虞翻旧床,

罢任还,乃致以归。

后于西邸起古斋,多聚古人器服以充之。

武帝即位,封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都督。

永明二年,为护军将军,兼司徒。

四年,进号车骑将军。

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

善立胜事,夏月客至,为设瓜饮及甘果,著之文教。

士子文章及朝贵辞翰,皆发教撰录。

武帝不豫,诏子良甲仗入延昌殿侍医药。

子良日夜在殿内,太孙间日入参。

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已变服,物议疑立子良。

武帝俄项而苏,问太孙所在,因召东宫器甲皆入,遗诏使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

子良素仁厚,不乐时务,乃推潇鸾。

诏云:

“事无大小,悉与鸾参怀。

”子良所志也。

太孙少养于子良妃衰氏,甚著慈爱,既惧前不得立,自此深忌子良。

子良又与文惠太子同好释氏,甚相友悌,其劝人为善,未尝厌倦,以此终致盛名。

进往大傅,增班剑为三十人,本官如故,解待中。

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遗人视,见淮中鱼无算,皆浮出水上向城门。

寻薨,年三十五。

《南史•萧子良传》,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2分)

A.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B.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C.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八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D.隆昌元年/加殊礼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进督南徐州/其年疾笃八谓左右曰/门外应有异/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2分)

A.“百斛”,泛指多斛。

斛,量筒器,方形,口小,底大,容量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B.“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

后多借指居住东宫的储君,即“太子”。

C.“友悌”,与朋友相友爱。

“申之以孝悌之义”,即把孝顺父母、朋友友爱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D.“不豫”,“豫”为安和之意,“不豫”就是不舒服,文中是天子有病的讳称。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2分)

A.萧子良孝顺有加。

母亲裴后因与武帝不和睦被送还,年幼的萧子良心中不悦,废书不读,这触动了武帝,他便召回了裴后。

B.萧子良重义好古。

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他死后,萧子良善待他的妻子。

萧子良还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布置在里边。

C.萧子良礼贤下士。

夏天客人到了,子良为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宣扬文教;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贵的作品,子良也让人撰录。

D.萧子良深受信任。

武帝生前有意传位于子良,在遗诏中让子良辅政,可惜子良志不在此,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①子良少有清向,礼才好士,倾意宾客,天下才学皆游集焉。

②居几月,武帝暴渐,内外皇惧,百僚皆己变服,物议疑立子良。

三、诗歌鉴赏(共1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11-13题。

送李端

卢纶

故关①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②何处期?

注:

①故关:

故乡。

②风尘:

指社会动乱。

11.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2分)

A.“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

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

B.“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

这样作结,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

C.“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下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

D.全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

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12.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

(4分)

 

13.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

(6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______,______。

(3)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______,______。

四、语言表达(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4-16题。

最为动人的当然是极光运动所造成的奇妙景象。

我们形容事物变得快时常说:

“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

”极光可真是这样_______,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而这一切又往往发生在几秒钟或数分钟之内。

极光的运动变化,是自然界这个魔术大师,以天空为舞台上演的一出光的活剧,(  )这种宏伟壮观的自然景象,好像沾了一点仙气似的,颇具神秘色彩。

令人叹为观止的则是极光_______的色彩,早已不能用_______去描绘。

说到底,其本色不外乎是红、绿、紫、蓝、白、黄,可是大自然这一超级画家用________的手法,将深浅浓淡、隐显明暗一搭配、一组合,好家伙,一下子变成了万花筒啦。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显示,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种之多。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______(2分)

A.瞬息万变变化莫测五光十色入木三分

B.千变万化高深莫测五颜六色出神入化

C.千变万化高深莫测五光十色入木三分

D.瞬息万变变化莫测五颜六色出神入化(2分)

15.文中划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能分析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种之多。

B.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能分辨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种。

C.根据不完全的统计显示,目前能划分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种。

D.根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能认识清楚的极光色调已达一百六十种之多。

1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2分)

A.上下纵横近万公里,甚至还存在成百上千公里的极光带

B.极光带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

C.上下纵横成百上千公里,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的极光带

D.极光带成百上千公里上下纵横,甚至还存在近万公里长

17.下面是某校拟写的一份请柬中的句子,其中有五处语言表达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来,并给予修改。

(5分)

      能作为学生代表在高三年级毕业典礼上发言,我十分荣幸。

三年前,我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来到这里,怀揣梦想;今天,作为恩师的高足即将腾飞。

但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垂念师恩,挂念母校,如果母校需要,我一定会鼎力相助。

最后,希望母校光辉历程更辉煌,人才辈出代代强。

①______改为______

②______改为______

③______改为______

④______改为______

⑤______改为______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 二战结束后,英国呈家空军统计了① ______ 。

其结果令人震惊--夺走生命最多的不是敌人的猛烈炮火,也不是大自然的急风暴雨,② ______ 。

更令人费解的是,事故发生最频繁的时段,不是在激烈的交火中,也不是在紧急撤退时,③ ______ 。

心理学家对这个结果丝亳不惊讶,他们说这是典型的“虚假安全”。

在任务完成后,当自己的飞机离跑道越未越近时,他顿时有了安全感,恰恰是这一瞬间的放松,酿成大祸。

19.下面是某校新生入学报到流程图,请用文字转述新生报到流程,要求简洁、明了,不超过110字。

(4分)

 

五、作文(共4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青春万岁》是王蒙的一部小说,在开篇的序诗中他这样写道:

“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所有的日子都去吧,都去吧,我在生活中快乐地向前,多沉重的担子我不会发软,多严峻的战斗我不会丢脸……我想念你们,召唤你们,并且怀着骄傲,注视你们。

”从过去到未来,青春之歌从未停歇,而青春就在你的手中……

关于青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学习收获,从以下七个词语中选出三个作为立意的基础,写一篇文章。

①选择    ②质疑    ③担当    ④独立    ⑤传承    ⑥包容    ⑦审美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合肥九中2019-2020学年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1)B.“英语学得好就可以改变命运”与原文不符,原文第二段是“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

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C.“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进行汉字教育并不符合汉字的规律和特点”分析错误,原文第三段说“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并无不符合汉字的规律和特点之意;D.“解决了当前汉字教育面临的问题”分析错误,没有依据,说法太绝对。

2)C.“文章将汉字与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错,原文并没有将汉字与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进行比较。

3)D.原文最后一段说“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因此只提升重视程度分析错误。

4.A.错加因果,空巢老人数字多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无因果关系。

5.A是接近不是达到B.曲解文意,材料二中,原文表述为“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并不就是说“中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等直接造成了空巢老人问题”。

C.“势必”表述绝对,“短期内”无中生有;依据材料二可以推断,空巢老人的问题要想得到“有效解决”,是会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的。

6.①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地区发展平衡,减少劳动力候鸟式迁徙;②推进社保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为解决“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创造条件;③加大政府投入,同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市场;④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的扶持力度,探索新的养老模式。

7.A根据句意断句。

“加殊礼”指加给他特殊的礼制,陈述已经完整,后面是在说特殊的礼制是什么,所以在“礼”后断句,排除BD;后面“入朝不趋”与“赞拜不名”是对称结构,应在“趋”与“名”后断句,排除C项。

这段话翻译为:

隆昌元年(494),加给他特殊的礼制,可以带剑穿履上殿,入朝不用趋步,赞拜不用报名,升任都督南徐州。

这年他病情很重,对身边的人说:

“门外应该有异常情况。

8.C“孝悌即把孝顺父母、朋友友爱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表述有误,“悌”指的是友爱兄弟,“友悌”“悌”均指兄弟友爱。

9.D“武帝生前有意传位于子良”表述有误,原文“物议疑立子良”只是外界有传言,人们怀疑要立他,不是武帝生前有意传位于子良。

10.①萧子良少年就有清雅(清高)的志向,礼遇贤才,喜爱文士,全心全意对待宾客,天下有才学的人都聚集到了他这里。

“清向”,清高的志向;“倾意”,全心全意;“游集”,聚集;“焉”,兼词,于此

②过了几个月,武帝病情突然加重,内外都很恐慌,百官都已经穿上了丧服,人们议论怀疑要立萧子良为帝。

“居几月”,过了几个月;“暴渐”,指病情突然加重;“皇惧”应为“惶惧”,恐慌;“物议”,人们议论

参考译文:

竟陵文宣王萧子良字云英,是齐武帝的第二个儿子。

自幼聪敏。

武帝在赣县任职的时候,与裴后关系不和睦,派人用船送裴后回京城,已经上路了,萧子良当时年纪幼小,在厅堂前很不高兴。

武帝对他说:

“你怎么不读书?

”萧子良说:

“我娘在哪里?

为什么还要读书?

”武帝感到很奇异,便召裴后回到了县里。

  萧子良重道义、好古雅,本郡人朱百年有极高的德行,先死了,萧子良便赐给他的妻子米一百斛,免去一个人的赋税,供给她柴草。

郡阁下有虞翻的旧床,萧子良罢任回家,便把床带回来了。

后来萧子良在西邸建了一座古斋,收集了许多古人的器具衣服布置在里边。

  武帝即位,封他为竟陵郡王、南徐州刺史,加任都督。

永明二年(484年),担任护军将军,兼司徒。

四年,晋升为车骑将军。

萧子良少年就有清雅的志向,礼遇贤才,喜爱文士,全心全意对待宾客,天下有才学的人都聚集到了他这里。

他喜欢做一些美好的事情,夏天客人到了,他就为他们摆出瓜果和饮料,让他们撰写文化教育的论著。

士子的文章以及朝贵的作品,萧子良也让人撰录。

  武帝生病了,诏令萧子良带着侍卫到延寿殿侍奉服药。

萧子良日夜守在殿内,太孙每隔一天进去参见一次。

过了几个月,武帝病情突然加重,内外都很恐慌,百官都已经穿上了丧服,人们议论怀疑要立萧子良。

武帝不一会又苏醒过来,问太孙在哪里,于是召东宫的卫士都随着进宫,遗诏让萧子良辅政,萧鸾知尚书事。

萧子良一向仁厚,对政治事务不感兴趣,便推荐萧鸾,诏书说:

“事情不论大小,都要跟萧鸾商量。

”这正是萧子良的愿望。

太孙从小就养在萧子良的妃子袁氏那里,袁氏对他很慈爱,此前他曾经很害怕不能被立为继承人,从此深深地忌恨萧子良。

 萧子良又和文惠太子共同喜欢佛教,非常友爱。

他劝人做善事,从不厌倦,由此最终赢得了很大的名声。

萧子良被晋升职位为太傅,增加仪仗为三十人,本官依旧,解除侍中职务。

隆昌元年(494年),加给他特殊的礼制,可以带剑穿履上殿,入朝不用趋步,赞拜不用报名,升任都督南徐州。

这年他病情很重,对身边的人说:

“门外应该有异常情况。

”派人去看,见淮河中的游鱼无数,都浮出水面涌向城门。

萧子良不久后去世,终年三十五岁。

11.B“委婉含蓄”错误,作者直接感叹世事纷繁再相见不知何时,应为“直率表白”。

12。

①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

②送别友人之悲,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出送别友人的悲伤;

③感叹身世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

④社会动乱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

13.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14)D本题中,“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千变万化。

形容变化很快、很多。

“千变万化”,形容变化极多。

第一处,根据后文“我们形容事物变得快时常说:

‘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

’”推断出此处选用成语“瞬息万变”。

“变化莫测”,测:

估测。

变化很多,不能预料。

“高深莫测”,高深的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