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地理与区域差异学案教师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74656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7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区域地理与区域差异学案教师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区域地理与区域差异学案教师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区域地理与区域差异学案教师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区域地理与区域差异学案教师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区域地理与区域差异学案教师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区域地理与区域差异学案教师用.docx

《中国区域地理与区域差异学案教师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区域地理与区域差异学案教师用.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区域地理与区域差异学案教师用.docx

中国区域地理与区域差异学案教师用

中国区域地理与区域差异

考纲浏览:

1、中国的区域差异

2、中国三大自然区的空间位置和基本特征。

东部季风区内部的差异。

中国自然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北方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

重工业基地和能源工业基地。

主要城市。

4、南方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及其与农业生产、灾害防治的关系。

轻纺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

主要城市。

5、西北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

气候、地形特征。

农、牧业生产特点。

保护草原,治理沙漠。

主要矿产地。

主要城市。

6、青藏地区

地理位置和范围。

高寒气候。

农牧业生产特点。

能源和矿产资源。

主要城市。

7、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地理位置和范围。

经济发展的特点。

台湾省的地形、自然资源和主要城市。

热点提示:

1、以局部区域图为背景资料,综合考查各个区域的自然条件、大江大河的治理和工农业特色,西北地区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2、关注台湾问题、南水北调、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三峡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第二条亚欧大陆桥等热点问题

3、关注我国的农业生产与农业地域类型、工业和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

4、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合理开发往往是命题的切入点

自主学习和探究:

第一部分中国区域地理

一、我国四大区域自然条件一览

北方地区

1、范围:

大兴安岭、贺兰山脉、巴颜喀拉山脉以东,秦岭、淮河以北,即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北部地区。

2、地形特征:

平原面积广大,其中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黑土为主,多沼泽,北部冻土层厚;华北平原是我国最平坦的平原,主要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土层深厚;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广、最厚的黄土堆积区,土质疏松,直立性强,地表植被保护差,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流经高原区的河流含沙量大。

太行山脉两侧地形差异明显,以东为华北平原,以西为黄土高原。

本区主要地形单元有:

东北平原(三江、松嫩、辽河)、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兴安岭山地、长白山地、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本区“名山”有:

“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山西)。

3、气候特征:

以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其中大兴安岭北部为寒温带、长城以北为中温带、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暖温带,无霜期4-8个月,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年降水量400-8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大部分属于半湿润、半干旱区(东北的东部及北部山地为湿润区);夏季温暖多雨(东北较短),冬季寒冷干燥(东北漫长严寒多积雪,漠河为我国的“寒极”);主要灾害性天气:

冬季寒潮,东北地区夏季低温、秋季早霜,华北地区春季干旱多沙暴、夏季多暴雨。

4、水文特征:

水文特征南北差异大。

水量北丰南小,汛期北长南短(东北地区有明显融雪春汛),河流含沙量北小南大,结冰期北长南短。

5、主要河流:

黑龙江及其支流松花江、乌苏里江,黄河(下游为“地上河”)及其支流渭河、汾河,海河,辽河,鸭绿江,图们江。

6、主要湖泊:

白头山天池、兴凯湖。

7、植被:

东北地区以针叶林为主(长白山地区为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落叶阔叶林。

8、土壤:

东北地区黑土分布广泛,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为钙质土。

9、主导因素:

积温自北而南逐渐增大。

南方地区

1、范围:

东部季风区南部,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2、地形特征:

地势东西差异大,主要位于第二、三级阶梯,东部平原、丘陵面积广大,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平原,河汊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江南丘陵是我国最大的丘陵,大多由东北-西南走向的低山和河谷盆地相间分布,“南岳”衡山、庐山、井冈山等众多名山分布其中,南岭地区岩浆岩分布广泛,是我国有色金属矿产的集中分布区;西部以高原、盆地为主,四川盆地(西北部有成都平原)是我国四大盆地之一,素有“紫色盆地”和“天府之国”之称;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平,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典型的地区,山间“坝子”是当地主要的耕作区;横断山脉和南岭山脉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台湾玉山主峰为我国东南沿海最高峰。

主要地形区有:

长江中下游平原(江汉、洞庭湖、鄱阳湖、长江三角洲四部分组成)、珠江三角洲平原、江南丘陵、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横断山脉、南岭、武夷山脉、秦巴山地、台湾山脉。

3、气候特征:

以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积温4500℃-8000℃,热量条件南北差异大,一月份均温在0°C以上,冬温夏热,四季分明(南部沿海和滇南地区一月均温大于15°C,长夏无冬)。

年降水大于800毫米(台湾东北部火烧寮年均降水6489毫米,为我国“雨极”),主要集中在夏半年,雨季由南向北变短。

横断山区气候垂直变化大,云贵高原为源于太平洋和源于印度洋的两类季风交汇处,冬季昆明准静止锋以东阴雨冷湿,以西晴朗温暖。

长江中下游地区(宜昌以东,淮河以南,南岭以北)每年6-7月间受江淮准静止锋影响,出现梅雨,7-8月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形成伏旱。

冬季寒潮和沿海地区夏秋季台风是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4、水文特征:

水量丰富,汛期长,水位季节变化小(南部沿海河流有明显台风汛);江南丘陵、南部沿海、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长江水系、珠江水系、京杭运河航运价值高;河流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5、主要湖泊:

长江流域为我国淡水湖主要分布区,鄱阳湖(我国最大淡水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日月潭。

6、主要河流:

A、长江及其支流汉江、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四川盆地向心水系(岷江、雅垄江、乌江、嘉陵江);

B、珠江及其支流西江、东江、北江;

C、钱塘江;D、淮河;E、闽江;

F、横断山区水系澜沧江、怒江;G、浊水溪。

7、植被: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8、土壤:

地带性土壤为红、黄壤和砖红壤性红壤,非地带性土壤有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和农田区的水稻土。

9、主导因素:

东部积温自北而南逐渐增加,西部降水自东向西逐渐减少。

西北地区

1、范围:

大兴安岭、贺兰山以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北的非季风区

2、地形特征:

主要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内蒙古高原(包括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平坦开阔,东部为典型温带草原,中西部多沙漠、戈壁;新疆地形“三山夹两盆”,昆仑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都是亚洲中部重要的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山麓草场广大。

其中天山山脉横亘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山间多陷落盆地和谷地(吐鲁番盆地、伊犁河谷等),艾丁湖海拔-156米,是我国陆地最低点。

南部是我国最大的塔里木盆地,地表景观呈环状分布,“绿洲”是当地主要的农业区,中部有我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分布其间;天山以北是我国第二大盆地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我国的第二大沙漠。

3、气候特征:

深居内陆,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冬冷夏热,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很大(吐鲁番盆地是我国的“热极”);降水稀少,年降水量少于400毫米,气候干燥(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是我国的“干极”)。

4、水文特征:

水量小,汛期短,河流含沙量大,多内流河,冰川融水是主要补给水源,有大片无流区。

黄河上游落差大,水力丰。

5、主要河流:

黄河、额尔齐斯河(我国唯一流入北冰洋河流)、塔里木河、伊犁河。

6、主要湖泊:

罗布泊

7、植被:

内蒙古高原东部是典型的温带草原,内蒙古高原中部以西地区为温带荒漠。

8、土壤:

以漠钙土和灰钙土为主。

9、主导因素:

降水量自东向西减少。

青藏地区

1、范围:

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昆仑山脉、阿尔金、祁连山山脉以南。

2、地形特征:

以高原为主,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大高原,雪峰连绵、冰川广布,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世界上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几乎都在该地区。

藏南地壳活跃,为两大板块碰撞处,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之最;藏北海拔超过4500米,地表波状起伏;柴达木盆地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内陆大盆地。

农牧业主要集中在湖盆、河谷地区。

3、气候特征:

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地区差异大;太阳光照强,日照时间长。

4、水文特征:

冰川融水补给多,冈底斯山脉以南受来自印度洋季风影响,水量较大,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

尤其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水能开发潜力巨大。

5、主要河流:

长江、黄河等大河的发源地,雅鲁藏布江。

6、主要湖泊:

我国内陆湖泊主要分布区之一,青海湖为我国第一大湖,纳木错,色林错。

7、植被:

主要以高山草甸为主,藏北有大片寒荒漠分布。

边缘地区垂直分带明显。

8、土壤:

主要为寒漠土和山地草甸土。

9、主导因素:

地势高

二、我国四大区域农业生产一览

北方地区

1、农业生产条件:

有利条件:

①夏季气温高,降水多,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较好。

东北地区冬季积雪厚,夏季日照长;黄河中下游地区秋季晴天多,华北平原地下水丰富。

②平原广阔,土层深厚。

东北地区,黑土肥沃,人均耕地多,宜农荒地多,森林资源丰富。

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历史悠久。

不利条件:

①东北地区生长期短,热量不足,受寒潮影响大;西部风沙威胁大。

②黄河中下游地区春旱、夏涝突出;水土流失和土壤盐碱化严重。

2、农业活动特点:

重要的农耕区,以旱作为主。

长城以北一年一熟,长城以南两年三到两年三熟。

畜牧业以农耕区畜牧业为主。

东北林区面积广大。

3、农业在全国的地位:

①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和林业基地,农业机械化程度高;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棉麦产区;黄泛区为全国最大水果带。

②商品粮基地: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棉花基地:

冀中南、鲁西北、豫北棉区;黄淮棉区。

4、主要农产品:

①种植业-小麦(东北春小麦)、玉米、高粱(东北、黄土高原)、谷子(黄土高原);大豆、甜菜、亚麻(东北);棉花、花生、烤烟(华北)

②林业-用材林:

红松、落叶松(东北);经济林:

苹果、梨、柿、桃、枣、板栗(黄河中下游)

③畜牧业-黄牛、马、驴、骡、绵羊、鸡。

④水产业-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

海带、对虾、贝类。

南方地区

1、农业生产条件:

有利条件:

①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资源丰富、配合好(台湾、海南、滇南西双版纳是全国水热条件最好的地区)。

江淮地区梅雨适时适量,有利于水稻生长。

②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河汊纵横,既灌溉便利,也利于发展淡水养殖;四川盆地紫色土肥沃;横断山区,森林资源丰富,树种多,人类影响小,利于发展林业生产。

③长江流域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水平高。

不利条件:

①江淮地区伏旱期,气温高,降水减少,蒸发旺盛,易对水稻生产产生影响、南部沿海地区夏秋季台风影响很大。

②长江以南地区为红壤分布区,土壤酸性强,土质粘重,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③云贵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地表崎岖,土层薄,地表水缺乏,不利于农业发展。

2、农业活动特点:

重要的农耕区之一,以水田为主。

长江以北一年两熟,长江以南一年二到三熟。

畜牧业以农耕区畜牧业为主。

淡水养殖发展很快。

南部(海南、云南西双版纳等)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生产。

海洋渔业发达,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沈家门港是我国最大的渔港。

3、农业在全国的地位:

①重要的商品粮、桑蚕、糖料作物、油料作物、棉花、黄麻、亚热带热带作物和淡水渔业产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国”之美誉。

②商品粮基地:

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淮地区。

棉花基地:

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

热带经济作物基地:

海南岛、西双版纳。

糖料作物基地:

广东、海南、广西、云南、四川。

出口农产品基地:

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带。

淡水渔业基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

桑蚕基地:

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

用材林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