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农业典型模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40731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都市农业典型模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都市农业典型模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都市农业典型模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都市农业典型模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都市农业典型模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都市农业典型模式.docx

《都市农业典型模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都市农业典型模式.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都市农业典型模式.docx

都市农业典型模式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典型模式汇编

 

2009年6月18日

目  录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之一

       大兴设施农业发展模式………………………3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之二

       峪口籽种农业发展模式………………………8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之三

       怀柔公园式农业发展模式……………………14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之四

       樱桃沟精品农业发展模式……………………20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之五

       丰台会展农业模式……………………………25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之六

       “紫海香堤”创意农业发展模式……………30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之七

       “德青源”循环农业发展模式…………………36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之八

       “三元奶业”以质量创品牌发展模式…………40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之九

       “顺鑫农业”市场融资发展模式………………46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之一

大兴设施农业发展模式

近年来,大兴区市认真贯彻市政府制定的《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深入落实“221行动计划”,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民技术水平,鼓励农民广泛参与,推动了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积累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

一、基本情况

2005年初,大兴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建设施、整环境、拓功能、促增收”的工作思路,通过认真摸清市场需求和农业自然资源两张底牌,切实搞好科技和资金两个支撑,精心搭建好农业信息平台,积极引导农民发展设施农业。

截至2008年底,全区设施农业发展到9.5万亩,约占全市设施总面积的44.8%,居京郊首位,年产值10.1亿元,全区点、带、区相结合的设施农业产业群布局日趋完善。

二、主要做法

一是规划先行,稳步推进。

为摸清资源禀赋、市场需要和农民意愿,区政府组织调研小组进行了深入调研,结合自身的资源特点和区域定位,确定了设施农业建设重点,明确了设施保护地的类型、面积及规划。

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充分结合农民的种植习惯和地域特点,在不同地区确定不同的建设规模,在不同地区选择不同的设施类型,在不同的地区发展不同的产业品种。

同时,积极调整设施农业产业布局,引导设施农业向集中化、区域化、规模化发展,相继建成了刘礼路、庞安路等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带和一批高效设施农业产业区,并规划建设民安路、魏永路、磁大路等设施农业产业带,以点面结合的形式建设设施农业产业群。

目前,全区计划每年新增设施保护地1-1.5万亩,到2012年发展设施保护地5-7万亩,总面积达到13万亩左右。

二是加强引导,政策扶持。

设施农业发展初期,农民积极性不高,区农委采取组织农民外出参观学习、制定扶持政策进行引导、加大宣传推动力度等措施,尤其是通过建设示范基地和扶持重点示范户“做给农民看”,消除了农民的顾虑,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同时加大扶持力度,每年出台设施农业建设专项补贴实施方案,整合市、区各部门支农政策及项目建设资金,三年来共投入资金2.16亿元,其中市级9500万元,区级1.21亿元。

积极推行农业保险,2007年全区设施农业保险达到5687亩,给农户吃下定心丸。

研究探索了多种灵活的投资建设形式,包括农民主体投资经营型、集体投资农民经营型、股份合作经营型、企业主体投资农民租赁型等,设施农业建设速度明显加快。

三是健全组织,创新制度。

大兴区目前共成立了3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方面的合作社涵盖了蔬菜、西甜瓜、甘薯、果品、花卉等产业。

这些合作社在整个产业链条中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产前帮助农户集体购置农资,降低了生产成本;产中辅助推广农业技术,组织农户成员开展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产后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提高了销售价格,从而成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了重要的组织载体。

积极探索制度创新,特别是着力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实现设施农业规模化经营,主要采取了三种土地流转形式:

第一种是通过调动农民主动性,自觉调换土地,建成统一规范的大棚;第二种是由村经济合作社先租赁农民土地,统一建大棚,再出租给农民使用;第三种是经社员同意,由村经济合作社统一建成后,再分到各户,设施产权属于村经济合作社,农户具有使用权,在农户使用多年后,可获得产权。

四是技术支撑,完善服务。

在实施过程中,利用首都科技资源优势,着力提高农民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解决了种植技术水平低、设施种植经验缺乏等问题。

一方面,抓好技术培训推广。

实施“科技助农”工程,实现了“设施建到哪儿,培训跟到哪儿”。

加强“院区合作”,积极做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

另一方面加强农资供应。

加强专用小型农机具的推广,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

再一方面确保质量安全。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认证标识管理,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和责任追究体系,着力提升设施农产品安全水平。

五是产销衔接,开拓市场。

为保证农产品产得出、销得畅、效益高,解决生产与市场的衔接问题,采取多项措施拓宽销售渠道。

首先是搭建产销桥梁。

利用农业部“一站通”、大兴农业信息网等网站,推动农产品网上销售;采取定点专供、超市专柜等方式开展农产品进社区、进超市活动;发挥全区800名农产品经纪人的纽带作用,扩大了农产品营销渠道和范围。

其次是发展观光休闲农业。

依托资源优势,建设观光休闲产业带,推出主题观光采摘活动,增强绿海甜园、都市庭院对市民的吸引力。

再次是提升品牌形象。

统一策划并推广使用“大兴农业”区域品牌和“大兴西瓜”、“大兴梨”、“大兴甘薯”等农产品品牌,积极搭建与市场对接的宣传平台,提高了市场知名度,促进了农产品销售。

三、几点启示

(一)发展设施农业是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

北京农业人地矛盾突出,土地、成本等因素制约明显,不能走单纯依靠规模经营来提高经济效益的传统农业发展道路,但同时又富集科技、人才、信息、市场和资本等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突出优势。

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就是要挖掘、利用这些优势,扬技术、资本之长,避土地、成本之短,坚持与首都功能定位相契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大兴区的实践充分证明,设施农业作为一种产业形态和发展平台,既可以有效整合、高效利用资金、土地、科技等优势,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又可以瞄准中高端消费市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满足多层次个性化消费需求,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二)发展设施农业是发挥首都科技优势的重要途径。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科技农业。

北京有丰富的农业科技资源,包括25家中央在京农业科研单位、11个国家重点农业实验室、44家市农业科研单位和2万名农业科研人员,应当有效进行利用。

设施农业在育种、栽培、装备、管理等环节,可以集成运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同时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和标准化的实现程度有较强的选择性和可控性,蕴含着较大的提升和拓展空间,都为农业科技产业化提供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技术应用渠道和拓展平台。

大兴区与中国农科院、北京农科院等合作实施了“院区合作”工程,围绕全区主导产业提升,进行了农业生产关键环节、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既立足市场需求开发技术,保证了成果顺畅转化,又促进了技术的产业化推广应用,最大程度地节约资源,提高了生产质量和效益。

(三)统筹结合是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动力。

一是坚持政府、农民和社会相结合。

大兴区通过加强政府的政策扶持,健全部门联动、政策集成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农民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引导科研院所、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了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

二是坚持规划、建设和服务相结合。

根据市场、资源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通过科学建设实现规划的落地,为产销对接、技术服务等预留空间、准备条件,同时提高科技指导、市场开拓等服务水平,实现了前瞻性规划、高质量建设、优质化服务,使设施农业建设水平和综合效益不断提升。

三是坚持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相结合。

在注重设施农业生产、经济功能的同时,要积极开发、挖掘生态、休闲、观光、文化、示范等多种功能,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四是坚持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

大兴区通过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培养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新农业管理、决策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素质等措施,积极进行制度、组织和管理创新,为充分释放技术能量创造条件,以生产关系的改善实现生产力的提高。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之二

峪口籽种农业发展模式

一、峪口禽业是籽种农业发展的典范

北京华都峪口禽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峪口禽业”)最初以蛋鸡饲养为主,蛋种鸡仅起辅助服务作用。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峪口禽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以蛋种鸡为产业发展重点突破口,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目前国内最具实力的现代化蛋种鸡繁育基地,2004年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2008年雏鸡销售量9000万只,占全国市场的8%;父母代种鸡870万套,占全国一半以上。

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到2011年将建成15个养殖基地(已建成6个),祖代存栏20万套,年推广父母代1100万套,父母代存栏220万套,商品代1.76亿只,峪口禽业将超过美国海兰公司1.59亿只商品代雏鸡的产量,将成为世界规模最大的种鸡繁育基地。

当前峪口禽业是亚洲最大蛋种鸡企业,在国内处于行业垄断地位,在价格相对较高的情况下,农民预付全款提前订购,发展势头又好又快。

籽种产业是都市型农业发展的核心,其经验对北京市发展都市农业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峪口禽业发展主要举措

一是以企业改制激活发展活力。

峪口禽业的前身是1975年筹建的国内第一批现代化集约养鸡场——北京峪口养鸡总场。

北京市兴办国营大型养鸡场,对解决市民菜篮子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和繁荣,农民家庭养鸡场迅速崛起,大型国营养鸡场经营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面临发展困境。

为重新焕发企业活力,1999年峪口养鸡总场被纳入第一批农口改制试点单位,参加了全市190家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改制为北京华都峪口禽业有限公司。

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形成华都集团参股、职工控股、社会自然人投资的多元投资主体,基本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改制为发展蛋种鸡产业奠定了制度基础。

2008年峪口禽业公司资产规模达3.1亿元,其中国有资本占32%,职工持股占64%,个人持股占4%,国有资本由1999年的6983万元发展到1亿元。

二是研创蛋种鸡自主知识产权技术。

一直以来中国蛋种鸡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资本手中。

为占据蛋种鸡行业制高点,峪口禽业1990年引进美国海兰祖代种鸡,建立祖代鸡场,2004年6月与华都集团合作成立“北京华都峪口第二祖代场”,引进德国罗曼祖代种鸡10000套,实施多品种战略。

为有效确保行业源头的安全,改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峪口禽业借助首都的科技队伍和研发实力,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聘请蛋鸡育种专家定期指导,引进高学历育种人才,组建高素质育种团队,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更适合中国饲养特点的蛋种鸡。

2009年2月13日,峪口禽业自主研发的“京红一号”、“京粉一号”蛋种鸡通过农业部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的审定,成为自2004年以来,唯一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秀蛋鸡品种。

三是建立科学生产管理体系。

峪口禽业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科学的生产管理体系,解决了同一场内不同日龄鸡群高产、稳产的世界性难题。

围绕雏鸡质量标准开展管理创新工作,承担了北京市蛋鸡、蛋种鸡综合饲养地方标准的制定,2001年制定的“4A”(品种一致、健康一致、大小一致、抗体一致)级雏鸡质量生产体系、疾病防控体系,是行业的首部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

2005年12月,在公司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在全国第一个通过种鸡产业的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2006年公司作为农业部首批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试点单位,建设生产过程全程质量控制和可追溯性体系,全面提升质量安全控制水平,部分指标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四是实施品牌扩张战略。

峪口禽业通过连锁经营模式实现品牌扩张。

建立雏鸡销售代理制,把全国商品代雏鸡销售分成北京、华北、东北、华东、西南五个大区,每个区域设销售人员6~8名,每个销售人员负责培养十几个销售代理,在全国编织网式销售体系。

销售代理全部来自于当地具有一定威信,从事畜牧兽医专业,有着丰富经验的人士,公司数十名销售人员专门负责对代理的管理和培训,传播公司文化、理念和技术。

广泛分布的高素质代理使客户足不出户就能订购到优质的雏鸡,并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通过销售代理制,峪口禽业将企业先进管理经验、国内外科学的饲养技术、疾病防控理念传授给养殖户,加速了蛋鸡行业资源整合、协同发展速度。

五是构建全程服务体系。

峪口禽业从优良品种、饲养管理、疾病防控、饲料营养、环境控制等影响健康养殖的五个要素对广大养殖户进行正确的引导,转变农户传统的养殖观念,改变养殖模式,提升农户养殖技术,推进蛋鸡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发展,农户管理技能得到提高。

在产品层面,除了向养殖户销售4A级蛋种雏鸡外,还提供通过ISO9001-HACCP一体化质量体系认证的饲料,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在技术层面,通过集中授课、专家巡访、联合服务等形式,提高农户养殖技术和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在信息层面,通过现场培训、多媒体式网站、企业报纸、养殖手册等途径,向客户和社会发布市场动态、疾病、管理、营销等信息;在销售产品上,利用在国内建立的服务中心,送鸡、送料、提供技术咨询、管理指导、回收蛋鸡、解决淘汰鸡。

六是低成本扩张生产规模。

在产品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势下,制约峪口禽业发展的最大因素是生产设施的不足。

如果企业直接征用农民土地修建生产设施提高产能,不仅承受很大的资金压力,而且受国家土地保护政策的限制。

2007年9月国家出台《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明确提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兴办规模化畜禽养殖所需用地按农用地管理,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用地,不需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

峪口禽业据此加强与当地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结合,推出“1112”工程(1户农民,投资10万元,20年取得100万元回报,为2000农民提供就业)。

具体运作模式是由峪口禽业出资70-90%,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出资10-30%,在原有养殖小区、废弃地和荒山坡上,共同投资建设养殖基地,由峪口禽业经营管理,规模迅速扩张。

农民通过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以资金、土地入股投资,获得分红,无业农民还可在养殖基地就业,获得工资收入,与企业互赢互利、共同发展。

四、峪口籽种农业发展的启示

(一)籽种农业是首都都市农业发展的核心。

近年来,生物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现代生物技术的广泛采用深刻地改变了农业的生产方式,形成了新的以育种为核心的籽种研发产业。

北京地区自然资源匮乏、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的特点,决定了北京的现代农业必须走高端、高效、高辐射之路。

北京作为全国科教文化中心,农业育种科技创新能力突出。

目前北京地区有一定育种规模的大专院校和企业80多家,从事育种的高层专家300多人,从事育种专业人员有100多人,占全国总数的10%以上。

十年来峪口禽业发展壮大的过程,充分说明了北京发展籽种产业的巨大潜力。

以籽种产业作为首都都市农业发展的核心,通过大力发展籽种产业带动郊区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合作双赢理念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

峪口禽业董事长孙皓说:

“峪禽将是一只羊,一只行业的领头羊。

峪禽发展得越大,对行业的核心影响力就会越强,对行业的贡献将会越大。

”峪口禽业转型的成功,既得益于市场定位的改变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更根源于合作双赢的理念。

在合作双赢理念的指导下,峪口禽业制定出了科学的发展战略,由往昔与农民抢饭碗的企业,发展成引领中国蛋鸡行业健康发展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峪口禽业以其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引导农民优化产业结构,服务农民提升产品品质,引领农民增产致富,成为农民致富的领头羊。

通过产权式农业的模式,既降低了企业的财务成本,实现了企业的规模扩张,又起到了带领农民致富的龙头作用。

(三)国有企业在籽种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籽种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依赖性强,不是个体农户所能主导的了的。

多年来,北京市农口国有企业积累了大量的科技资源,拥有雄厚的技术基础以及配套的设施设备,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具备发展籽种农业的雄厚基础。

特别是近年来,市农口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得到了创新,企业的活力显著增强。

农口国有企业应当通过改革激活发展活力,以其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在都市农业发展中,大力发展籽种农业,在差异化竞争中不断增强自身控制力、影响力。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之三

怀柔公园式农业发展模式

2008年怀柔区实现观光采摘和民俗旅游综合收入2.7亿元,比2006年增长80%,占全市的比例由10.6%上升到14.2%,位居远郊十区县之首,接待人次也由2006年319.2万增长到422.4万。

怀柔的观光采摘和民俗旅游为什么受欢迎、为什么火爆呢?

我们对此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立足城市功能定位,确立农业公园化的发展理念

怀柔耕地资源有限,但山水旅游资源丰富,山区占全区面积的88.7%,林木覆盖率高达75.1%,是首都重要的生态涵养发展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

针对资源特点和城市功能定位要求,2006年底怀柔区提出了农业公园化的发展理念,力争把怀柔建成服务首都的大花园,市民休闲度假的胜地。

作为新兴的农业旅游形态,农业公园兼具农业的内涵与园林的特征,它是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在农业生产中融入城市公园元素,将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从而使农业具有旅游观光、科技示范、休闲购物、怡情益智等多种功能。

与城市公园相比,农业公园自然生态景观突出,“农”味十足,游客不仅可以欣赏田园风光、纵情青山绿水,还可以了解农业知识,体验农家生活,感受乡土文化,品尝乡村美食。

与传统的采摘园和农家乐相比,它具有公园式的布局、优美的景观围栏、新颖的门区标志、错落有致的节点景观以及生态餐厅、休闲茶座等独具公园化特色的配套设施。

二、坚持“五分”建设思路,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在明确农业公园化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怀柔区加强部门职能、资金、政策整合,2007年启动了凤山百果园等4个农业产业公园建设,目前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有9个农业产业园和6个生态沟谷公园。

在建设过程中,怀柔区创新性地提出了“五分”的建设思路:

一是分区域规划。

立足于生态涵养发展区城市功能定位,根据区域山水自然资源、民风民俗资源优势,怀柔区制定了农业公园的整体发展规划。

其中,平原和山前暖区重点发展综合性设施农业公园;北部山区发挥山水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以观光采摘、休闲养生、资源种养业为主的专业型旅游农业园区。

具体的农业公园建设则紧密结合该区域内农业资源的特点,打破现有的村、镇界线,采取连村、连沟、连片等模式进行分区域规划。

如“8”字型的凤山百果园涉及桥梓镇19个村、20平方公里,共有6943户13762人。

“白河湾”全长19公里,涉及琉璃庙镇5个村和汤河口镇2个村,共有537户1202人。

二是分资源建设。

怀柔农业资源丰富,板栗、红梨、花卉、西洋参、冷水鱼、大枣等远近闻名。

怀柔区在进行农业公园建设时,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适合什么就发展什么,注重发挥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

这种“分资源建设”的工作方法,不仅发挥了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还避免了观光休闲内容的雷同。

“栗花沟”所在的渤海镇有500多年板栗栽培历史,至今仍有明清板栗古树17万株,板栗文化深厚悠远。

规划面积1万亩的红梨产业园所在的怀北镇,红肖梨是其传统特色产业,素有“京北名果”之称,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

四季花卉园核心区所在的花园村,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花卉种植,花卉苗木是该村的主导支柱产业。

三是分产业发展。

怀柔区坚持开放办园的原则,农业公园一律不售门票,主要靠观光采摘、农产品销售、餐饮、住宿等实现盈利。

因此,农业公园建设特别重视产业基础的打造,融入观光、休闲、体验、娱乐等多种项目。

凤山百果园由20多个特色农业采摘园组成,还建设了生态餐厅、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是一处集观光体验、民俗旅游、休闲度假、餐饮娱乐、科普教育、名优果品展示为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

红梨产业园预计年产量可达500万公斤,增加农民收入2000万元,实现旅游收入3500万元。

三山都市型设施农业公园已经建设钢架大棚1142栋,日光温室33栋,主要以栽种圣女果、西甜瓜等蔬菜水果为主。

四是分档次收费。

针对人们收入水平的差异,建设不同标准和服务内容的农业公园或休闲娱乐设施。

既有集体验、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业公园,也有功能单一的采摘园;既有高档的生态餐厅,也有便宜实惠的农家饭;既有高档的有机果品,也有普通的新鲜蔬菜;既有现代化的休闲茶座,也有免费的休息凉亭……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消费能力自愿选择,这也是众多市民齐聚怀柔的重要原因。

差异化、分档次的建设思路,满足了人们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同时也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增收空间。

五是分客流接待。

近年来,京郊乡村民俗游发展冷热不均,一些景点异常火爆,交通拥堵、停车就餐困难,而另外一些景点却车少人稀,比较冷清。

而这种情形在怀柔却并不十分明显。

分档次收费是缓解景区冷热不均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怀柔区的农业公园主题鲜明,自然景观、休闲内容富于个性化。

四季花卉园百花争艳、香韵满园,自然是踏青赏花的好去处;“白桦谷”原始次生林、白桦林景观独特,满族风情浓郁;“栗花沟”漫山遍野栗花飘香,清澈溪水潺潺而流;“银河谷”西洋参产业突出,注重打造养生文化……不同类型和功能的生态农业公园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兴趣和喜好,游客自然实现了分流。

同时通过建立咨询服务站,加强宣传引导,减少了游客出行的盲目性。

三、打造公园式农业取得的主要成效

农业公园和沟域经济建设,树立了园林化、公园化的怀柔都市型农业品牌形象,打造了“田园文化经济”品牌。

一是实现了产业集群式发展。

农业公园及沟域经济建设,使区域内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实现了产业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集群式发展。

凤山百果园形成了中天瀚海、丹麦浆果园、雁来红枣园等20多个特色农业采摘园。

雁栖“不夜谷”的民俗旅游专业村由2个增至5个,旅游从业人员由1500人增至2600人,民俗户由200户增至375户。

二是推动了产业由弱到强发展。

几年前花园村花卉种植仅10余户,2007年建设日光温室65栋,当年生产花卉120万盆,2008年又新建设施81栋和1栋1800平方米的高档联栋温室,使花卉产量提高到200万盆,人均增收3500元,花卉产业成为村民致富的优势产业。

神龙峪红梨产业园以怀北镇原有的红肖梨产业为基础,引进54种国内外优质红梨,万亩红梨初具规模。

三是促进了一产与三产融合发展。

农业公园集旅游观光、科技示范、休闲购物、怡情益智等多功能于一体,满足了人们休闲、娱乐等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加快了一产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目前,全区有市、区级旅游村35个,旅游户达到3200户。

农村人均纯收入的40%来自农村旅游。

凤山白果园2008年接待人数1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10万元,同比增长71.9%和33%。

四是提升了农村资源价值。

农业公园和沟域经济的开发,加速了农村劳动力、土地、农副产品等资源的全面升值。

在“不夜谷”内各个宾馆、垂钓园打工的农村劳动力日均酬金由以前的30元增加到40元;荒山、荒坡的年租金,由以前的每亩几十元增长到现在的上千元;当地葡萄、鲜桃、板栗、核桃等农副产品直接出售给度假村和游客,实现了农产品向旅游商品的直接转化,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农村各类旅游资源的价值快速提升。

五是改善了农村生活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