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动有趣的问题引入新课.docx
《生动有趣的问题引入新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动有趣的问题引入新课.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动有趣的问题引入新课
生动有趣的问题引入新课
一、利用实验引入
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学生如果对物理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在物理教学中,生动有趣的问题引入,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思维高度集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为了让问题的引入生动有趣,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手段也可以灵活多样。
较为常用的有:
利用实验引入、利用生产生活事例引入、利用故事引入、利用游戏引入、利用生活经验引入、利用多媒体再现引入、利用知识结构本身的延伸发展进行引入、利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引入、利用科学方法的迁移与提升进行引入、利用师生情感交流进行引入。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引入问题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1.利用新奇实验进行引入
新奇而引人入胜的实验对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刺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
(1)大气压的引入:
将较大的空铁皮桶展示给学生,然后,偷偷闭合电动抽气机的开关,抽气机将铁皮桶抽瘪,由此引入大气压。
(2)惯性的引入:
旋转生熟鸡蛋,发现生鸡蛋不易旋转,而熟鸡蛋容易旋转。
当生鸡蛋旋转起来后,用手将其按停,松手后生鸡蛋又会旋转起来,由此引入惯性。
2.把常规实验进行包装,“故弄玄虚”的进行引入
对于多数实验来说,新奇性并不是很强。
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就需要对一些普通实验进行包装和处理,增加其新奇性。
这里的故弄玄虚是指把常规实验改造成魔术、气功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例:
(1)电磁铁的引入:
先让学生将电磁铁上吸引的铁块拉开,学生费尽力气也拉不开,教师操作时,悄悄地把电磁铁开关断开,轻轻一拉就开了,引入电磁铁。
(2)惯性引入:
表演魔术——单手劈砖。
手平举一块砖,用力向下将砖拍在硬台阶的边缘(砖一半在台阶外),同时,另一只手砍在露在台阶外面的半块砖上,砖应声断开。
砖貌似手砍断的,实际上是利用惯性在台阶上磕断的。
(3)压强引入:
表演魔术——气球钉板。
气球压在一根钉子上,气球破裂,将气球压在一块钉板上却不破裂。
3.利用学生的非正常心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把平淡的实验做得扣人心弦,吊足学生胃口后,恰当地引入问题
长期枯燥的学习生活,已经使很多学生对学习内容釆取淡漠的态度,即使是做常规实验,学生的兴趣也不是很浓厚,相反,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状况致使实验不成功,学生们却兴趣盎然,印象深刻,甚至在正常实验中会期待着意外出现,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不正常心理,釆用装傻策略进行问题引入。
例如,可以创设情境,引入二力平衡问题:
把玻璃杯放在桌子边缘,杯底压着一个纸条。
提出这样的问题:
上节课我们在研究惯性时,把纸条快速抽出,发现杯子不动。
课后,很多同学非常“好心”地告诉我:
“老师,请你慢点拉动纸条吧”,想看看慢慢拉动的后果吗?
进行演示:
教师慢慢拉动纸条,玻璃杯离开桌沿,向下坠落。
在学生的惊呼声中,玻璃杯又重新向上弹起,往复运动一会才静止下来。
(奥秘:
教师事先在玻璃杯与手指之间连上了一根橡皮筋。
)
引导学生思考:
玻璃杯为什么会下落?
结论:
玻璃杯受重力,重力使玻璃杯下落。
玻璃杯为什么又会上升?
结论:
玻璃杯受橡皮筋的拉力作用,拉力使玻璃杯上升。
玻璃杯往复运动一会后静止,此时还受重力吗?
还受拉力吗?
为什么不再下降,也不再上升?
结论:
重力的作用效果是使杯子下降,拉力的作用效果是使杯子上升,现在杯子不动,说明重力的作用效果和拉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
如果物体受到了几个力的作用,但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物体不受力,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
自然过渡到今天对二力平衡知识学习。
4.釆用简单的雏形教具,低起点切入,引导学生参与设计,把雏形的教具逐渐变造成我们要讲解的复杂对象。
例如,在轮轴这节课中,可以这样引入:
首先,带领学生回顾杠杆平衡条件,提出问题:
什么时候要使用省力杠杆?
观看视频材料:
如何使地面上的一块长方体石块直立起来?
(学生根据学过的杠杆知识会想到使用省力杠杆。
)
继续观看视频材料:
用一根撬杠撬石块,发现有省力却无法使石条直立起来。
(学生亲自使用杠杆去工作的机会很少,通过视频材料可以让学生直观地发现单个撬杠的缺点——省力,撬起高度却不够。
)进一步激起疑问: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不给学生过多的设计空间,在学生稍做思考后就播放视频材料(如果让学生来设计,方案会很多):
出现两根杠杆交替使用可以使石块直立!
(这段视频材料只是展示一段生活中常见的工作场景:
多个撬杠协调工作完成工作任务)。
给学生一个启示:
当使用一个杠杆撬起距离有限时,可考虑使用多个杠杆。
师:
这段录像给了我们一个启示:
当使用一个杠杆提升距离不够时,可考虑使用多个杠杆。
继续提问:
从深井中提水很费力,应该使用什么杠杆?
(学生很自然地会想到使用省力杠杆。
)
进行实验演示:
用单个杠杆从井中提水,发现省力,水提升高度却不够,怎么办?
(学生根据前面的“启示”,可联想到使用两个杠杆,迈出了探究、设计的重要一步:
从单个杠杆过渡到两个杠杆。
)
再进行实验演示:
两个杠杆提水,发现省力,提升高度也增加了。
(学生设计出方案后,教师在学生的指挥下完成演示,操作。
)
师:
现在提水高度增加了,但是井很深,绳很长(把井绳拉开,延长)水还没上来,怎么办?
(这时学生会非常顺畅地想到使用第三个杠杆,动手参与实验的欲望很强烈。
)
继续演示:
多个杠杆组装在一起。
此实验可由学生动手操作完成。
在学生演示基础上教师动手把杠杆的数目进一步加多。
基本上形成轮轴的雏形。
(杠杆逐渐变多排列变密,在视觉上给学生造成了轮轴的“雏形”。
)
师:
这些杠杆组合在一起像个什么东西?
杠杆可以再密些吗?
如果更密一些,会是什么样子?
展示由“轮”和“轴”构成的轮轴模型,并用它提水。
师:
观察模型的构成,有几部分构成?
“轮”和“轴”。
这是一种新的简单机械——轮轴。
二、利用生产生活事例引入
大量的生产生活实例,为物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可以很好的进行问题引入。
1.把实际生产中的一些用具拿到课堂中来
物理教学使用的教学用具往往是经过处理的模型,例如滑轮,与建筑工地上真正使用的滑轮是有一些差距的。
把工地滑轮这样的生活生产设施或常见的生活用品引入课堂,不仅会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为某些问题的引出做很好的铺垫。
例:
(1)机械效率的引出。
教师先提出问题:
“要将物体提到高处,可以采用滑轮”。
随后出示实验室中配备的滑轮。
例:
(2)在引入地磁场时,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
师:
老师发现了一颗神奇的圆白菜,神奇之处就在于:
在白菜上放置磁针,竟然能指出方向!
(演示将小磁针放置在圆白菜上,N级指向圆白菜的头顶。
)继续放置小磁针,发现小磁针的N级总是指向圆白菜的头顶。
这个圆白菜为什么会这么神奇?
是什么影响了小磁针,使其发生偏转?
通过今天的这节课,相信大家一定能找到答案!
2.再现生产生活中的场景,进行问题引入
留意生产生活中的相关场景,通过语言描述、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引入问题。
例:
全体同学模拟乘客,汽车突然启动、刹车会怎样?
引入惯性。
3.生活趣事引入
留心生活中的趣事,如果它与物理知识密切相关,就可以把它引入物理课堂。
例:
(1)“每天只吃一个水果”,引出质量;
(2)“发现钻石”引入镜面反射;(3)温度计煤油灯引入量程;(4)往届学生公交车扔鞭炮引出压强与流速关系。
4.利用热点事件进行引入
在不同的时期都会有一些热点事件出现,可以利用这些事件进行问题引入。
例:
(1)蛟龙号引入液体压强;
(2)前几天东北雾霾引入光的直线传播。
5.课堂教学时,采用“现挂”,进行问题引入
“现挂”,是一个相声术语,就是演员把演出现场临时出现的一些事件编进相声里,灵活的运用“现挂”,可以收到横好的效果。
教学中的“现挂”,就是抓住课堂教学现场发生的相关事件,为教学所用。
例:
(1)课前擦过的湿黑板未干,提出问题:
怎样让黑板尽快边干?
引入蒸发;
(2)随手拿起学生课桌上的冰镇饮料引出液化。
6.利用本地域特色事例进行引入
例:
吉林松花江严寒冬季不冻引入水的反常膨胀。
三、利用故事引入
利用故事引入问题,是教师愿意采用的方法之一
例:
(1)泰坦尼克号,为什么号称永不沉没?
为什么却沉没了?
引入浮力的利用;
(2)“痘肉的故事”引入沸点;
四、利用游戏引入
学生对课堂游戏有强烈的参与愿望,利用游戏引入问题,收效较好。
例:
(1)拉棒比赛引入摩擦力;
(2)钻木比赛引入压强;
(3)师生声音的模仿引入音色;
五、利用生活经验引入
初中学生对物理学相关的经验事实有一定的积累,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把这些经验事实激活并迁移,对问题的引入会很有帮助。
例:
(1)利用泡沫板、木棍引出光的反射实验;
(2)吃饭效率引出机械效率;
(3)“抠”的故事——引入研究物理量的一般过程;
物理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困难。
为了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我给他们讲了“抠”的故事。
有一天中午我没饭吃,有位同学有八盒饭,我饿的够呛,我就跟他商量,说给我一点饭吧,他不给,我继续央求他,说了八百句话,终于他给了我一个饭粒。
这同学类似的这样的事情还很多呢,他自己的橡皮从来不用,怕磨损了,专门用别人的橡皮。
光让别人请他客,他从来不回请别人。
你们说这同学性格是不是有特点呀!
什么特点呢,把这个特点起一个名吧。
吝啬,小气、“抠”。
好,咱就把这同学这方面的性格特点叫“抠”吧。
把这个性格特点命名有什么好处呢?
就是为了交流方便,比如这同学是新转来的,我把他领到全班同学面前做介绍,介绍这个同学的性格特点,我得讲一大堆话,什么一个饭粒的故事、铅笔的故事、橡皮的故事,讲完之后,听者心里才明白,啊!
是那样的一个性格啊。
一大堆话才能说清楚。
给这个性格特点命名为“抠”,那做介绍就方便多了。
只需说这个同学“抠”,完事了。
这样学生就明白命名就是为了以后说话方便,物理量也是这样命名的,是把某一方面的本质特征清晰化,再进行命名。
命名并不神秘。
那么,给物理量命名后,物理学研究结束了吗?
没有,后来发现这同学“抠”,他的同桌也“抠”,我也“抠”,人人皆“抠”,“抠”的程度不同而已,“抠”是我们所有人都具备的一种性格特征。
那怎么描述“抠”的程度呢?
说这同学“抠”,那个更“抠”,第三个特别“抠”,第四个超级“抠”,用这种形容词来描述,是不准确的,你说特别“抠”和超级“抠”那个更“抠”?
那这个形容词描述的不准确,你怎么样能够清晰的、具体的把这个“抠”程度描述出来呢?
如果甲同学“抠”得很稳定、很著名,已经成为“抠”这方面的典型了,我们就会自然的拿他做比照、来说话,例如说乙同学真“抠”,比那甲同学还“抠”呢,能有他8倍“抠”,好!
典型出来了,我们就把甲同学抠的程度叫做“抠”的单位,如果甲同学姓于,我说好,咱就把“抠”的单位命名“于”,这个孩子抠的程度叫做1“于”,那么乙同学抠的程度达到了8于,抠的单位诞生了。
物理量的单位也是这样诞生的。
到现在为止,物理量研究结束了吗?
没有!
新来的人,不知道他多少抠,是多少“于”,那么,你怎么想个办法给我测定出来他有多少“于”呢?
可以让他带8盒饭,看看我说多少句话给我一个饭粒,对!
这就是“抠”的测量。
光会测量了也不行,还得应用到实际当中去,比如说咱班现在班费有点紧,就剩2毛多钱了,那还得维持过这一学期,请问,你选择一个“抠”程度大的还是一个“抠”程度小的来管这个钱呢,当然选“抠”程度大的。
那如果咱班来了一位重要客人,得大方点招待,应该让谁负责接待呢?
当然得让那个“抠”程度小的,这就是“抠”这方面知识的应用。
故事讲过后,告诉学生:
你们能把“抠”这个抽象的事,研究得这么明白,很了不起。
没有一个物理量比这“抠”还难学,你们一定能把物理学好。
这样的例子,会使学生觉得物理并不神秘,对学习充满信心。
七、利用知识结构本身的延伸进行引入
物理知识系统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建构起来的,在建构的过程中,前边的知识会对后面的知识产生促进作用,使知识得以延伸、完善。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这种知识结构的延伸来引入新的问题。
例:
(1)分子间存在作用力的引出;
(2)体温计离开人体读数的引出;
(3)长度的认知过程可迁移到温度、质量。
八、利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引入
生动幽默的语言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可以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很好地进行问题的引入。
例: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力臂的画法。
九、利用科学方法的迁移与提升进行引入
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与生活中人们认识问题的方法是相通的,从生活中的研究方法入手,把它迁移到物理问题的研究过程中,起到润物无声、水到渠成的效果。
例如,磁场磁感线的引入可以这样进行:
师:
(教师手端着磁针)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已经知道,磁体具有指南北的性质,现在请你们判断:
教室的哪个方向是南?
然后,教师将磁针放在讲台上,磁针立即发生了偏转,不再指向南北了,在学生惊诧目光的注视下,教师把讲台上的报纸揭开,发现讲台上有一个大磁铁。
师:
磁针在刚才的那个空间里能够指南北,到了磁铁周围的空间就不再指南北了,那么磁铁周围的空间与其它空间有什么不同呢?
在磁铁周围的空间存在着一种物质,这种物质能够使磁针偏转,这种物质叫做磁场。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磁场。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磁体周围的磁场是什么样子的?
(磁场是看不见摸不到的,无法直接观察。
)
师:
看不见摸不到的现象怎样研究呢?
(教师拿出风力演示仪,引导学生研究怎样确定是否有风、各点风的方向。
)
师:
你能否把风力演示仪中的风的状况描述出来?
能利用图表示更好。
我们可以用带箭头的曲线来描述风的状况,每一根曲线的方向都代表风吹动的方向,在一些漫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
从而启迪学生思考:
如果看不见、摸不到的事物能够对某些对象施加影响,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些对象来认识这个“神秘”的事物。
在物理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采用这种方法。
磁场能够对磁针发生影响,我们就可以通过磁针来认识磁场。
进行演示实验:
把磁针放在磁场中的某点,观察磁针N极所指的方向;在该点放置不同的磁针,观察磁针的指向。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总结出规律:
磁场很有“个性”,它把放在一个固定点,所有磁针的N极都“吹”向同一方向。
师:
如果风把纸片吹向东方,我们就说风是向东吹的,同样,放在该点的磁针N极都被磁场“吹”向这个方向,在物理学中就把这个方向规定为磁场的方向。
师:
我们利用磁针确定了这一点的磁场方向,那么磁体周围其它点的磁场方向又如何呢?
进行实验演示:
在磁场周围的其它点都放置磁针,观察磁针N极所指方向,每个磁针都显示了该点的磁场方向,
进一步引导提问:
怎样让磁针更小,显示的点更多呢?
演示:
将铁屑撒在磁铁周围,观察铁屑形成的图案。
师:
铁屑撒在磁铁周围被磁化成一个个细小的磁针,磁场“吹”动每个铁屑的N极,形成了奇妙的图案,这和风吹落叶的景象多么相似呀!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也可以把铁屑排列的图案用一些带箭头的曲线表达出来,这样的曲线叫磁感线。
十、利用师生情感交流进行引入
良好的师生情感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基础,课堂教学又为师生的情感交流提供了平台。
教师可以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从情感的交流入手,引入新的问题。
1.故作姿态煞有介事地制造情境
例:
(1)一拍桌子:
这排同学怎么坐的?
排齐了!
引出光直线传播的利用;
(2)面带严肃:
谁还在动?
引出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将错就错,把学生引入歧途
例:
(1)竟然没见过水蒸气?
(2)水中筷子向上弯?
(3)冰棒向上冒白气?
(4)100瓦的灯和30瓦的灯接入电路那个亮?
3.忽悠学生
制造一些场景,让学生上当
例:
(1)手表停了,引入轮轴使用的普遍性;
(2)保险丝做弹簧引入弹性、塑性
(3)伏安法测电阻,故意制造断短路
例如在引入密度时,可以制造“举哑铃比赛”的情景:
师:
这几天,为了加强臂力,我经常用它进行锻炼,(拿出泡沫塑料制做的哑铃,外观与真哑铃一样)我想与咱们班的大力士比试一下,谁能来?
(老师拿假哑铃与学生拿真哑铃平举,其余同学喊数计时,最后师胜,看到老师如此轻松,学生较惊诧)
师:
想试试我拿的这个哑铃吗?
(把哑铃扔向讲台下的学生,学生发现了秘密)
生:
这个哑铃是假的,是泡沫的!
(一片笑声)
师:
(笑)泡沫塑料与铁不是一样的嘛?
生:
不一样,铁重!
铁质量大!
师:
噢!
铁比泡沫塑料质量大,(板书;铁比泡沫塑料塑料质量大)这是一大块泡沫塑料,这是一个小的铁图钉,哪个质量大呢?
(将一大块泡沫塑料与小图钉分别放入天平的两盘,发现图钉的质量比泡沫塑料的质量小)
师:
你们的说法错了!
(在刚才的板书上划“×”号)
生:
不是,我们说的是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
(学生纷纷发表见解,说法不一)
师:
我知道你们的意思,不能说铁这种物质比泡沫塑料质量大,应该说在体积相等时,铁比泡沫塑料的质量大,我们暂且理解为铁比泡沫塑料更“那个”。
(板书:
铁比泡沫塑料更“那个”)
师:
在你们的面前有很多种物质,有木块、铁块、爆米花,请你比较一下,它们谁更“那个”呢?
生:
铁比木块更“那个”,木块比爆米花更“那个”.
师:
那么,铁与金子相比呢?
生:
金子更那个。
通过创设“比赛”这样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进一步比较的基础上,把学生的思维定向到“质量”和“体积”上来,在密度概念没出来之前,巧妙地用“那个”来表达密度,然后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对爆米花、木块、铁块、金子进行比较,为认识的理性飞跃做好铺垫。
顺利完成这节课的课堂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