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单元测试一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4717882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2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单元测试一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单元测试一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单元测试一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单元测试一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学年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单元测试一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单元测试一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单元测试一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单元测试一Word版含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单元测试一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单元测试一Word版含答案

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必修4

第二单元训练卷

语文

(一)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

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注]之说。

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

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

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

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

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

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

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

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

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

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

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

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

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

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有删改)

【注】尊体:

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开始出现了尊体之说。

B.北宋词坛有人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C.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这种做法。

D.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由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起笔,转而引入文章的中心话题,即北宋词坛的尊体说。

B.第二、三段主要论述苏轼尊体,先述说苏轼对词风的改革,再着重分析他创作上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

C.第四段重点论述李清照尊体,比较了李、苏观点和做法的不同之处,指出李清照继承并发展了苏轼的思想。

D.文章先指出尊体说的展开大致有两个层面,接着依次从两个层面分析,最后指明两个层面的关系及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了改革,这在当时堪称非常另类的表现。

B.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C.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即音乐性。

D.苏、李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生命中的土地

黄安详

①提及苏东坡,我们常常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一叶在大江中自由游弋的小舟,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再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

但实际上,东坡,这个在民族的记忆深处烙下深深印记的名词,它与我们浪漫的想象竟是那么的遥远——

②贬居黄州的次年(1081年),在友人马梦得的帮助下,苏轼请得了一块荒地,开始了他的田间劳作生活。

据陆游《入蜀记》:

“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

”由此,“东坡”便以其朴实的面目走进了苏轼的生活,也走进了民族的记忆——它只是一片土地,一片贫瘠荒芜的土地!

③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能接近土地的诗人并不少,但在真正地步入仕途、成名成家后依然能走近土地的,就微乎其微了。

苏轼当是其中的一位。

虽然我们很难想象那双拿惯了纸笔的双手是如何笨拙地使用锄头的,但我们确实可以从诗作中看到他很投入地参加了生产劳动。

《东坡八首》记载了一幅幅清新的画面:

“崎岖草棘中,欲刮一寸毛。

”诗人正准备薅除杂草。

“喟然释耒叹,我廪何时高。

”诗人正释耒长叹,由衷感慨耕作之不易。

④黄州五年,是苏轼人生旅程中最凄凉、最痛苦、最寂寞的日子,但是,困境中的苏轼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出路,找到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

繁杂的农活给诗人不仅带来了一身的劳累,也带来了田间的收获(以填饱他“不合时宜”的肚皮),而且还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

《东坡》一诗是这样写的: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地,自爱铿然曳杖声。

”我们从“野人”一词中体会出了诗人的幽默和自嘲,从“莫嫌”和“自爱”中读出了旷达和恬淡,从“铿然曳杖声”中听到了一位智者与自然的交流。

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诗歌说明这位落魄的诗人已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了土地,固执地在土地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寄托。

⑤由此,不禁联想到了另一位同样高智商的诗文大家。

读起《柳子厚墓志铭》的时候,我们心中不由顿生凄凉!

清幽冷峻较之于豁达放旷,不只是文学风格之异,还是一种心胸之别。

在惋惜这位唐宋文学的先贤最终没能从永州的阴影中走得更远之时,我们不由要为苏轼赞叹了!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是我们何敢企及的境界呀!

他不仅走出了黄州,还走向了更远的惠州(今广东)和更更远的儋州(今海南)。

当苏轼手把犁锄垦荒于东坡的时候,他的心胸就像土地一般无限地延展开了,而无端的中伤、恶意的毁谤、曾经的羞辱等,就如冰雪般在这片土地上消融殆尽。

此时,我们应当意识到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多了一位“东坡居士”,更是多了一位思想者和艺术家。

⑥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苏轼——这位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乃至中国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

苏轼在黄州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数亩开垦的农田,也不只是一个凄美的故事。

当他的趾甲缝里塞满了东坡上的泥土、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相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相互激荡的时候,便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了一个新的里程。

⑦又一个“不知东方之既白”的夜晚,我们与东坡相会于书卷中,倾情地阅读着这块永远读不完、读不透的土地。

东坡之于苏轼,就如南阳之于孔明、成都之于杜甫、岳麓之于朱熹、桐城之于姚鼐……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东坡与苏轼一起最终成为了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

⑧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

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中说:

“它与我们浪漫的想象竟是那么的遥远。

”这句话意思是说东坡在我们的记忆中,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是一位浪漫主义者。

但其实东坡的本来

面目只是一片贫瘠荒芜的土地,与我们想象的“诗人”的浪漫形象差距很大。

B.本文引用陆游的《入蜀记》是为了交代“东坡”的来历,引用《东坡》一诗则是为了说明这块土地给诗人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与快乐,引用“此心安处是吾乡”则是为了说明苏轼安于现状的心理。

C.“此心安处是吾乡”所表现的境界,我们在苏轼的诗词中还可以见到。

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年谁作地舆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又如“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等。

D.本文作者一面将笔触深入到过去,再现了苏轼躬耕东坡的史实,一面则用现代人的目光重新审视“东坡”的现实价值和精神实质,字里行间含蓄地表达了对苏轼真切的理解与怜悯。

5.本文中的“土地”有哪两层含义?

试简要分析。

(6分)

6.请从全文总结出“东坡”这生命中的土地对苏轼产生了哪些影响?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目前,养老保险还是以省级统筹为主。

全国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虽然达到4万多亿元,但是省与省之间不平衡,有的省份养老金结余较多,有的省份已面临支付困难。

全国统筹,有助于实现互助共济,均衡地区养老负担畸轻畸重、增强养老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对建立人工成本公平的企业竞争环境、形成顺畅流动的劳动力大市场,也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统筹基金,更需要统一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技术,这就需要多方面的协调推进。

(摘自人民日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如何加强》)

材料二:

材料三:

老年人具有高患病率、高伤残率、高医疗利用率的特点。

因此,在建立面向整个人群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有必要为老年人制定有关政策,以保障老年人医疗的基本需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退休人员的养老功能基本上由单位和家庭承担。

我国“入世”之后,企业不仅面对国内竞争,而且面对国际竞争,企业中的“小社会”功能一定要向社区转移。

老年人口中的大多数已从过去的劳动岗位上退下来,活动范围圈在缩小,因此社区成为老年社会活动的基本领域。

社区养老服务包括提供家务劳动、医疗保健、老人护理,兴办老年食堂、托老所、法律咨询站以及提供文体设施等。

所以,面向老年人,需要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形式的系列服务,尽量保证老年人的小事不出家门,难事不出居委会,有些大事也不出街道。

老龄产业就是指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产业,它包括所有有关满足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生产、经营、服务等设施和经济活动。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产业尚未完全开发,企业经营者对老年消费市场需求攀升反应比较迟缓,政府部门对此也还没有相应扶持引导政策。

但我们应对老龄产业的发展持乐观态度。

(摘自中国产业网《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材料四:

开展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教育,医学教育要兼顾人口老龄化的特殊性,在医学院校、护士学校的课程中增加有关内容,使医务工作者系统掌握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疾病特点。

同时要培养一批适合社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全科卫生工作者,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区成员提供初级医疗保健服务。

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除了加快经济发展、实现物质养老外,也必须重视文化养老。

发展老年文艺事业,是推动文化养老的一个重要方面,以文艺的形式对老年世界和人生进行诠释,寻找人类存在和人生发展的根据和意义,将使老年人精神世界得到滋养、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到安抚。

(摘自中国产业网《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7.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目前,养老保险还是以省级统筹为主。

但是由于省与省之间不平衡,所以,施行全国统筹,在目前的中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B.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是省与省之间不平衡是统筹资金的大难题;但是经过统一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技术之后,这个难题会迎刃而解。

C.材料二的图表显示,从2005年至2015年,老年抚养比呈现逐年增长态势,2015至2050年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D.材料二的图表还提醒我们,有必要为老年人制定有关政策,以保障老年人医疗、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退休人员的养老功能基本上由单位和家庭承担。

我国“入世”之后,企业的一部分功能也要向养老行业转移。

B.政府要提升社区的养老服务功能,努力为老年人提供包括家务劳动、医疗保健、老人护理,兴办老年食堂、托老所、法律咨询站等服务。

C.医学教育要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在医学院校、护士学校的课程里增加与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疾病相关的教学内容。

D.国家应该培养一批适合社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全科卫生工作者,专门负责社区老年成员的初级医疗保健服务。

9.你的叔叔想跻身养老产业,但由于对行业缺乏了解,有些迷茫。

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和自己的理解,给叔叔提两点合理建议并说明理由。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燕达,字逢辰,开封人。

为儿时,与侪辈戏,辄为军陈行列状,长老异之。

既长,容体魁梧,善骑射。

以材武隶禁籍,授内殿崇班,为延州巡检,戍怀宁砦。

夏人三万骑薄城,战竟日不决,达所部止五百人,跃马奋击,所向披靡。

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神宗以达孤军遇敌,所全亦不为少,累迁西上阁门使、领英州刺史,为秦凤副总管。

讨破河州羌,遂降木征。

迁东上阁门使、副都总管,真拜忠州刺史、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郭逵招讨安南,为行营马步军副都总管。

入辞,神宗谕之曰:

“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士可也。

”达顿首谢曰:

“臣得凭威灵灭贼,虽死何惮!

”初度岭,闻前锋遇敌苦战,欲往援,偏校有言当先为家计然后进者,达曰:

“彼战已危,讵忍为自全计。

”下令敢言安营者斩。

乃卷甲趋之,士皆自奋,传呼太尉来,蛮惊溃,即定广源。

师次富良江,蛮舣斗船于南岸,欲战不得,达默计曰:

“兵法致人而不致于人,吾示之以虚,彼必来战。

”已而蛮果来,击之,大败,乃请降。

师还,拜荣州防御使。

以主帅得罪而独蒙赏,乞同责,不听。

元丰中,迁金州观察使,加步军都虞候,改马军,超授副都指挥使。

以训阅精整,除一子阁门祗候。

数被诏奖,进殿前副都指挥使、武康军节度使。

哲宗立,迁为使,徙节武信。

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毅敏。

达起行伍,喜读书,神宗以其忠实可任,每燕见,未尝不从容。

尝问:

“用兵当何先?

”对曰:

“莫如爱。

”帝曰:

“威克厥爱可乎?

”达曰:

“威非不用,要以爱为先耳。

”帝善之。

(选自《宋史·燕达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B.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C.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D.擢鄜延都监/数帅兵深入敌境/九战皆以胜归/啰兀之弃也/遣达援取戍卒辎重/为贼所邀/且战且南/失亡颇多/

11.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即京城、国都,后来指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的地方则称为“四夷”。

B.“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6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C.顿首指磕头,是古时候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

D.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

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

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达素喜行伍,英武挺拔。

他自幼喜爱军事游戏,即使与同辈玩耍,也将他们编排成军阵行列;长大以后,体格健壮,擅长骑射。

B.燕达英勇善战,作风顽强。

西夏人来犯,他率兵出击,多次凯旋;即使后来遭遇伏击,损失颇重,也因奋勇作战,未被神宗怪罪。

C.燕达宅心仁厚,谦逊退让。

前锋遇敌苦战,他不顾部下反对,亲自率兵,轻装救援;主帅获罪,他甘愿同受责罚,没有独自接受恩赐。

D.燕达文武兼修,用兵以爱。

燕达征战之余,爱好读书;神宗曾经询问他用兵的要领,他主张以爱为先,博得了神宗的赞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神宗谕之曰:

“卿名位已重,不必亲矢石,第激勉将士可也。

(2)达起行伍,喜读书,神宗以其忠实可任,每燕见,未尝不从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满江红 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

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

万骑临江貔虎②噪,千艘列炬鱼龙怒。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

形胜地,兴亡处。

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

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1167—?

),南宋诗人,该词作于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左右。

②貔(pí)虎:

本指猛兽,比喻勇猛的军队。

③曹瞒:

即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词开头“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显得起势平淡,不如苏词气势雄伟。

B.苏词中的周瑜形象,着墨较多,因而形象较鲜明;这首词写周郎,仅写到他的年轻和“气吞区宇”的英雄气概,别是一种写法。

C.对于赤壁之战,苏轼仅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句;这首词则用浓墨重彩,极力渲染气氛,再现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

D.“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相比,虽然都写到了赤壁之战的结果,但前者的表达效果明显优于后者。

E.词的上片寻访遗踪,盛赞周瑜“气吞区宇”、火烧曹兵的雄才大略。

下片缅怀三国赤壁之战,感叹兴亡,抒发忧时伤世之情。

15.同样是对三国古战场的凭吊,也同样写到周瑜这一英雄人物,这首词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抒发的情感是否相同?

谈谈你的理解。

(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6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诗人饱经沧桑、年华已老、因病戒酒的境况。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这是古城里的一条小街,过去这里显然驻扎过守城的军队,有一排排的营房为证。

现在这里正在建筑仿古的街市和民居,已颇成气候了,秦砖汉瓦,_________,虽没有皇家气象,却也称得上是________。

在最前面靠近巷口的地方,还立有一个牌坊,上书一副对联,“市井里巷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共写千古大文章”。

此联内容很好,有__________之效。

但对得不甚工整,以我之见,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尚可__________。

我上初中的时候,在杭州西湖看到过那副著名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当时我心中引发了强烈的震动。

那时正看着《说岳全传》,热血沸腾着,一看这对联真是绝了,其(),真可以说是独步天下。

我还曾在广西看到过一副咏竹楹联,一目之后就永远忘不了,我以为那是最好的咏竹楹联。

内容是:

“一寸在土已有节,万尺凌云仍虚心”。

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金碧辉煌富丽堂皇巧夺天工差强人意

B.雕梁画栋美轮美奂妙笔生花差强人意

C.金碧辉煌美轮美奂巧夺天工心满意足

D.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妙笔生花心满意足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回味之无穷,概括之全面,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

B.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

C.回味之无穷,对仗之工整,含义之深刻,概括之全面

D.概括之全面,含义之深刻,对仗之工整,回味之无穷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

B.年代久远,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但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

C.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D.由于年代久远,我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已想不起来了,这副咏竹联却早已成了我的座右铭。

20.下面是小张一家利用国庆节小假期旅游出发之前的初步准备计划框架,请把它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字。

(6分)

21.下面是一封自主招生推荐信,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来并修改。

(5分)

××大学招生办:

兹有我校高三(7)班李明同学,拟参加你校自主招生考试。

该生学习成绩显著,综合素质突出,担任校刊《空间》主编,喜好文学,酷爱写作,曾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并有多篇大作发表在省级文学刊物上。

希望该生能得到你校文学院的垂爱。

特此推荐。

××中学

2018年10月15日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许多人声名远播的成就并非来自于他们所学的专业,而常常是他们专业之外的作为。

鲁迅和郭沫若,本来是去日本学医的,最后却都成了一代文学巨匠。

余秋雨本来是搞戏剧教育和艺术理论的,但让他闻名于世的并不是学术专著,而是文史散文。

黄渤自小喜欢唱歌,高中毕业后组建了一个“蓝色风沙”乐队,可倾心付出近十年的音乐事业却一直没有起色。

无意间他被宁浩相中,《疯狂的石头》让他在银屏上“疯狂”起来,终于登上了第46届金马奖影帝的宝座。

要求:

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其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单元训练卷

语文

(一)答案

1.

【答案】C

【解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C项,“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说法错误,从第四段“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一句可看出,李清照是反感“俗词”的。

故选C。

2.

【答案】C

【解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C项,“指出李清照继承了苏轼的思想”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并未提及相关信息。

故选C。

3.

【答案】D

【解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