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知识自学资料第11章损伤中毒病人的护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12954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6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理知识自学资料第11章损伤中毒病人的护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护理知识自学资料第11章损伤中毒病人的护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护理知识自学资料第11章损伤中毒病人的护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护理知识自学资料第11章损伤中毒病人的护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护理知识自学资料第11章损伤中毒病人的护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护理知识自学资料第11章损伤中毒病人的护理.docx

《护理知识自学资料第11章损伤中毒病人的护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知识自学资料第11章损伤中毒病人的护理.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护理知识自学资料第11章损伤中毒病人的护理.docx

护理知识自学资料第11章损伤中毒病人的护理

第11章损伤、中毒病人的护理

一、损伤病人的护理

1.病因与发病机制损伤指各类致伤因子对人体组织器官造成的结构破坏和功能障碍。

按致伤因子,分为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损伤。

机械性因子作用所致的损伤,又称创伤。

2.损伤分类

(1)闭合性损伤:

损伤部位的皮肤黏膜完整,但可合并深层组织及脏器的严重损伤。

①挫伤:

是最常见的软组织损伤,由钝器或钝性暴力引起,表现为局部肿胀、触痛或皮肤红、青紫。

②挤压伤:

巨大重力持续作用于肌肉丰富的肢体和躯干所造成的损伤,严重时肌肉组织广泛缺血、坏死、变性,随之坏死组织的分解产物,如肌红蛋白、乳酸等吸收,可发生挤压综合征,出现高钾血症和急性肾衰竭(医学教育网整理)。

③扭伤:

关节在外力作用下过度伸曲,超出其正常活动范围所造成的损伤。

④爆震伤:

也称冲击伤,是由爆炸产生的强烈冲击波而造成的损伤。

伤者体表无明显损伤,但内脏器官可能发生出血、破裂或水肿。

(2)开放性损伤:

损伤部位的皮肤黏膜破损,有体腔或骨面与体外相通或有伤口出血。

①擦伤:

致伤物或暴力的切线运动造成的皮肤损伤。

创面有擦痕、小出血点和浆液渗出。

②切割伤:

被锐器切割引起的损伤,创缘多平整,创口小而深,易造成血管、神经、肌腱等深部组织损伤。

③刺伤:

被尖锐器物戳刺造成的损伤,伤口深而细小,有时可伤及深部器官。

④撕脱伤:

旋转或牵拉外力造成的皮肤全层及皮下组织的裂伤或撕脱,组织破坏较严重,出血多,易感染。

最严重的头皮损伤是头皮撕脱伤。

⑤裂伤:

钝性暴力打击造成的软组织裂开,伤口不规则,创缘多不整齐,组织破坏较重。

⑥火器伤:

枪弹或弹片所致的损伤。

可发生贯通伤或盲管伤,损伤严重,病情复杂,易感染。

3.病理生理局部炎症反应;全身反应,包括发热、神经内分泌反应、分解代谢增强、免疫力下降。

4.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年龄;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伤口特点;感染和异物;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维生素缺乏;类固醇类激素增多;缝合技术;心理压力。

5.修复修复的过程分为充填期、增生期、塑形期。

愈合类型有一期愈合(原发愈合)和二期愈合(瘢痕愈合)。

6.临床表现

(l)局部症状:

疼痛、局部肿胀、功能障碍、创口或创面(开放性损伤特有征象)。

(2)全身症状:

发热、生命体征变化。

(3)伤口分类:

①清洁伤口,通常指无菌手术切口。

②污染伤口,指被异物或细菌沾染,但未发生感染的伤口,一般指伤后8小时以内的伤口,需要及时清创。

③感染伤口。

7.治疗要点

(l)闭合性损伤:

如无内脏合并伤,多不需特殊处理,可自行恢复。

(2)开放性损伤:

最基本的手段是及早清创缝合。

伤后12小时内使用破伤风抗毒素。

清创术是用手术方法彻底地清理污染伤口,使之变为清洁伤口,以减少感染机会,常能达到一期愈合。

清创术应争取在伤后6~8小时内施行,但对污染较轻、头面部的伤口、早期已应用有效抗生素等情况,清创缝合的时限可延长至伤后12小时。

对伤口污染重,清创不彻底,感染危险大者,应观察1~2天后视情延期缝合。

8.并发症防治

(1)局部并发症:

伤口出血,伤口感染,伤口裂开。

(2)全身并发症:

急性肾衰竭,急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9.创伤病人的护理

(l)紧急救护

①对机械性损伤患者最先采取的措施是抢救生命。

若发生心跳和呼吸骤停,应立即复苏,抢救生命。

必须优先抢救窒息、大出血、开放性气胸、张力性气胸、休克等特别危急的伤员。

②判断伤情。

迅速、全面、简略并有重点。

③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换气。

④迅速有效止血。

伤口有大出血的开放性损伤,首选无菌或清洁的敷粒包扎伤口,用压迫法、肢体加压包扎、止血带或器械止血。

使用止血带止血时,应注意正确的缚扎部位、方法和止血时间,一般每隔l小时放松1次止血带,防止肢体缺血坏死。

⑤迅速补充血容量。

⑥包扎、封闭体腔伤口。

填塞、封闭开放的胸壁伤口,保护腹腔脱出脏器。

⑦有效固定骨折、脱位。

⑧安全转运。

现场处理后要及时转运。

搬动前对四肢骨折应妥善固定;疑有脊柱骨折,应3人以平托法或滚动法将病人轻放、平卧于硬板床上,防止脊髓损伤;胸部损伤重者,宜取伤侧向下的低斜坡卧位,以利健侧呼吸;运转途中病人应头部朝后(与运行方向相反),避免脑缺血突然死亡。

严格监护和创伤评估。

(2)一般护理:

①体位和制动,抬高患肢15o~30o。

以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

②防止感染。

③镇静、镇痛。

④维持体液平衡和营养。

⑤早期功能锻炼,促进功能恢复。

(3)软组织闭合性损伤的护理:

小范围软组织创伤后早期局部冷敷(不可热敷),以减少渗血和脏胀。

24小时后热敷和理疗,促进吸收和炎症消退。

(4)软组织开放性创伤的护理(医学教育网整理)

①污染伤口清创缝合后护理

a.严密观察伤口情况,注意感染和伤肢末梢循环情况,及时处理。

b.输液、输血,加强营养,防治水、电解质紊乱,促进愈合。

c.选用合适抗生素,及时使用破伤风抗毒素。

d.心理护理,减轻病心理压力。

e.指导病人早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促进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

②伤口换药护理

a.换药顺序:

先清洁伤口、再污染伤口、最后感染伤口。

b.换药次数:

一期缝合伤口术后2~3天换药1次,如无感染至拆线时再换药;伤口分泌物不多,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可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伤口感染重,脓性分泌物多,应每日1次或数次。

c.浅表肉芽组织护理:

健康肉芽组织外敷等渗盐水或凡士林纱布。

肉芽生长过度,可将其剪平后压迫止血,或用10%~20%硝酸银烧灼后生理盐水湿敷。

肉芽水肿可用5%氯化钠溶液湿敷。

伤面脓液量多而稀薄可用0.02%呋喃西林溶液纱布湿敷。

伤面脓液稠厚且坏死组织多,应使用硼酸溶液(优琐)等湿敷。

d.缝合伤口拆线时间:

头面颈部4~5天,下腹部及会阴部6~7天,胸部、上腹部和背臀部7~9天,四肢10~12天,减张伤口14天。

年老体弱、营养不良病人应适当延迟拆线时间。

二、烧伤病人的护理

1.病理生理①休克期。

烧伤后48小时内,最大的危险是低血容量性休克。

②感染期。

③修复期。

2.临床表现

(1)烧伤面积

①中国新九分法:

将人体按体表面积划分为11个9%的等份,另加会阴的1%,构成100%。

可简记为:

a.头颈部。

9%,发、画、颈分别为3%、3%、3%。

b.双上肢。

9%×2=18%,双手、双前臂、双上臂分别为5%、6%、7%。

c.双下肢。

9%×5+1%=46%,双臂、双足、双小腿、双大腿分别为5%、7%、13%、21%。

d.躯干。

9%×3=27%,腹侧、背侧各13%,会阴1%。

e.小儿头部面积较大,双下肢面积较小,头颈部面积=9%+(12-年龄)%;小儿双下肢面积=46%-(12-年龄)%。

②手掌法:

伤员本人五指并拢的手掌面积约为体表总面积的1%,五指自然分开的手掌面积约为1.25%。

(2)烧伤深度:

通常采用三度四分法,即分为一度、浅二度、深二度和三度。

①一度烧伤:

又称红斑烧伤,仅伤及表皮浅层,生发层存在。

表现为皮肤红斑,痛觉过敏,干燥无水疱,3~7天愈合,脱屑后初期有色素加深,后渐消退,不留痕迹。

②浅二度烧伤:

伤及表皮的生发层与真皮乳头层,有大小不一的水疱,疱壁较薄、内含黄色澄清液体、基底潮红湿润,疼痛剧烈,水肿明显。

2周左右愈合,有色素沉着,无瘢痕。

③深二度烧伤:

伤及真皮层深层,有附件残留,可有水疱,疱壁较厚、基底苍白与潮红相间、稍湿,痛觉迟钝,有拔毛痛。

3~4周愈合,留有瘢痕。

④三度烧伤:

伤及皮肤全层,甚至可达皮下、肌肉或骨骼。

创面无水疱,痛觉消失,无弹性,干燥如皮革样或呈蜡白、焦黄,甚至炭化成焦痂,痂下水肿并可见树枝状栓塞的血管。

因皮肤及其附件全部烧毁,无上皮再生来源,须植皮愈合。

(3)烧伤严重程度:

轻度烧伤(二度面积<9%),中度烧伤(二度面积10%~29%或三度面积<10%),重度烧伤(总面积30%~50%,或三度面积10%~20%,或并发休克、复合伤或吸入性烧伤),特重烧伤(总面积>50%,或三度烧伤面积>20%,或已有严重并发症)。

(4)吸入性烧伤:

既往称之为呼吸道烧伤。

致病原因不仅是热力本身,还包括热力作用(燃烧)时产生的含有损害性化学物质的烟雾,吸入支气管和肺泡后,具有局部腐蚀和全身毒性作用,可有声嘶、呛咳、呼吸困难、发绀、肺部哮鸣音等表现。

因吸入性窒息,有些甚至无体表烧伤即已死亡,也可导致肺部感染。

3.治疗要点①现场救护主要目标是尽快消除致伤原因、脱离现场和施行生命救治。

②烧伤处理。

⑨防治感染。

④低血容量性休克者采用液体疗法:

尽量避免口服补液,若病情平稳,口渴较重,在严密观察下,适量服用每升含氯化钠0.3g、碳酸氢钠0.15g的烧伤饮料,但要防止急性胃扩张、胃出血的发生。

4.护理问题①有窒息的危险与吸入性烧伤有关。

②皮肤完整性受损与烧伤和长期卧床有关。

③体液不足与烧伤后体液大量丢失有关。

④有感染的危险与烧伤时皮肤、组织受损、创面污染、免疫力下降有关。

⑤组织灌注量改变与烧伤后体液丢失、循环血容量不足有关。

⑥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与烧伤后营养物大量消耗有关。

⑦自我形象紊乱与烧伤后毁容肢残及功能障碍有关。

5.护理措施

(1)现场救护:

①迅速脱离热源。

火焰烧伤应尽快灭火,脱去燃烧衣物,就地翻滚或跳入水池,切忌用手扑打火焰、奔跑呼叫;热液浸渍衣裤,冷水冲淋后剪开取下;酸、碱烧伤,即刻脱去或剪开衣服,大量清水冲洗;生石灰烧伤,先去除石灰粉粒,再用清水长时间地冲洗;磷烧伤时立即将烧伤部位浸入水中或用大量清水冲洗,在水中拭去磷颗粒,不可将创面暴露在空气中以免磷继续燃烧,创面忌用油质敷料以免吸收中毒。

②抢救生命。

③预防休克。

④镇静和镇痛。

⑤保护创面和保温。

⑥尽快转送。

(2)休克期护理:

大面积烧伤病人24小时内主要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液体输入,以迅速恢复有效的循环血量。

伤后第一个24小时补液量按病人每千克(kg)体重每1%烧伤面积(二度~三度)补液1.5ml(小儿1.8ml,婴儿2ml)计算,即第一个24小时补液量=体重(kg)×烧伤面积(%)×1.5ml,另加生理日需水量2000ml,即为补液总量。

一般情况下晶体液:

胶体液为2:

1,特重度烧伤时为1:

1。

总量的一半,应在伤后8小时内输完,另一半在其后的16小时输完。

伤后第2个24小时补液量为第1个24小时计算量的一半,日需量的2000ml不变。

晶体液首选平衡盐液,其次选用等渗盐水等。

胶体液首选血浆,也可用全血。

重度烧伤应多输新鲜血。

生理日需量常用5%~10%葡萄糖液。

补液原则一般是先晶后胶、先盐后糖、先快后慢,胶、晶液体交替输入。

监测每小时尿量是评估休克是否纠正的重要指征之一,也是调整输液速度最有效的观查指标,一般婴儿应维持在10ml,小儿20ml,成年人30ml以上;老年人或有心血管疾病、吸入性烧伤或合并颅脑伤的伤员,每小时尿量应维持在20ml左右;有血红蛋白尿时要维持在50ml以上。

(3)创面护理:

①包扎疗法,适用于四肢一度和二度烧伤、无条件暴露者、不合作或门诊病人。

②暴露疗法,适用于三度烧伤,特殊部位(头面部、颈部、会阴部)烧伤,特殊感染(真菌、铜绿假单胞菌)的创面及大面积缝伤。

③半暴露疗法。

磺胺嘧啶银具有磺胺嘧啶和银盐的双重作用,用于治疗烧烫伤创面感染,除控制感染外,还可促使创面于燥、结痂和促进愈合。

涂药后,遇光渐变成深棕色。

6.健康教育

(l)介绍烧伤的一般治疗方法、病程、治愈率及预后情况,以消除恐惧和忧虑的心理。

(2)教会患者家属观察病情,出现神志障碍、尿少、气促等情况时,说明休克加重。

(3)给予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

注意荤素搭配,多食蛋类、鸡、鱼、鸭、动物肝及蔬菜水果、乳制品,有利于机体组织的修复,防止便秘。

病人出现便血时,应暂进饮食。

待出血停止后方可进食少量流质饮食,逐渐改为半流质饮食、软食。

(4)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

进食后食物残渣、高热等因素,有利于口腔微生物的繁殖,应坚持进食后漱口。

(5)功能锻炼:

整个治疗过程中注意保持各关节功能位,如颈部烧伤应取后伸位,四肢烧伤取伸直位,手部固定在半握拳的姿势且指间垫油纱以防粘连。

先行各关节被动活动,逐步过渡到主动活动。

初愈合创面皮肤弹性差、静脉回流障碍,进行功能锻炼时,应注意运动强度;待无静脉回流障碍后,练习下床站立、行走,以逐步恢复肢体功能。

(6)保护新生皮肤:

新生皮肤薄、缺乏韧性、弹性,摩擦后易发生小水疱或造成水疱破溃,应避免摩擦、抓挠,每日清洗局部,防止感染。

(7)减少瘢痕挛缩畸形:

深二度、三度创面愈合后,可形成瘢痕,除功能锻炼外,应坚持外涂抑制瘢痕增生药物、使用弹力绷带持续加压包扎局部等辅助措施半年到一年,以减少瘢痕增生。

遗留瘢痕增生、挛缩畸形,影响功能和容貌时,可于6个月后行整形手术。

三、休克病人的护理

休克是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它是一个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征。

氧供给不足和需求增加是休克的本质,产生炎症介质是休克的特征。

1.病因与分类根据病因分类可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性休克和过敏性休克5类。

低血容量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外科最常见,低血容量性休克又包括失血性休克和创伤性休克。

创伤性休克常见于严重损伤,如骨折、挤压综合征等;失血性休克常由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引起,如消化道大出血,肝、脾破裂出血等;感染性休克主要是由于细菌及毒素作用所引起,常见于严重胆道感染,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绞窄性肠梗阻、脓毒症和菌血症等。

2.病理生理休克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是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和组织灌注不足导致的微循环、代谢改变及内脏器官继发性损害。

休克的微循环改变分为3期:

微循环收缩期、微循环舒张期、微循环衰竭期,3个时期病理表现相对应临床表现为休克的代偿期、休克期和失代偿期。

基本特点为:

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细胞功能受损。

3.临床表现

(1)休克代偿期:

当失血量少于循环血量的20%以下时,病人表现为神志清楚,精神紧张、兴奋或烦躁不安,口渴、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心率、呼吸增快,收缩压70~90mmHg,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尿量正常或减少<30ml/小时,尿比重增高,此期处理及时,休克可较快好转。

(2)休克抑制期:

病人反应迟钝,表情淡漠,面色苍白,肢体发凉潮湿,心壅100~140次/分,呼吸>25次/分,收缩压50~70mmHg、脉压缩小,尿量15~25ml/小时,CVP<5cmH2O。

休克进一步发展,意识模糊或昏迷,皮肤和黏膜发绀,脉搏细速或摸不清;呼吸窘迫,血压测不清;尿量0~15ml/小时,CVP<5cmH2O或>20cmH2O。

休克濒危时脉搏和血压无法测知,心音弱,无尿,皮肤可出现花斑,凝血功能异常,发生DIC;呼吸微弱或不规则,直至呼吸心搏停止。

若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烦躁、发绀,给予吸氧仍不能改善者,应警惕并发ARDS。

此期病人常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3)感染性休克:

有两类不同的临床表现,即低排高阻型(冷休克)和高排低阻型(暖休克)。

发生休克的主要原因为血容量减少及毒素吸收,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最终导致微循环障碍、代谢改变及器官功能衰竭。

在感染性休克中,休克代偿期时,病人可

出现兴奋或精神委靡、嗜睡;体温突然上升达39~40℃或突然下降到36℃以下,或有畏寒、寒战等,接着出现面色苍白、脉搏细速,则往往表示已经进入休克抑制期。

4.治疗要点尽早去除病因,迅速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改善微循环障碍,增强心肌功能,恢复正常代谢是纠正休克的关键。

(1)紧急处理措施:

尽快控制大出血;休克服(裤),可起到自体输血的作用;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病人安静;避免过多搬动;固定骨折部位;体位一般应采取头和躯干部抬高20o~30o,下肢抬高15o~20o的体位;保暖但不加温;间歇给氧(6~8L/分);适当给予镇痛药。

(2)补充血容量:

是纠正组织低灌注和缺氧的关键,迅速建立1~2条静脉通路,不仅要补充已丧失的血容量,还要考虑到扩大的毛细血管床;必要时测定中心静脉压,根据其变化调节补液量。

输入晶体液和胶体液。

(3)积极处理原发病:

积极进行抗休克的同时,及早进行手术;有时则需在抗休克的同时施行手术,才能有效治疗休克。

(4)纠正酸中毒:

休克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在扩容治疗时输入平衡盐溶液,使一定量的碱性物质进入体内,因此,休克早期轻度酸中毒者无须再应用碱性药物;休克严重时,经检验确有酸中毒,可考虑输注碱性药物,以减轻酸中毒和减少酸中毒对机体的损害。

常用的碱性药物为4%或5%碳酸氢钠溶液。

(5)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

适当应用血管扩张药,能解除小动脉和小静脉的痉挛,增加组织灌注量和回心血量,但使用前必须充分补足血容量。

(6)改善微循环:

通过扩充血容量和应用血管扩张药,微循环障碍一般可以得到改善;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征象时,应立即用肝素治疗;必要时,还可应用抗纤维蛋白溶解药物,阻止纤溶酶的形成;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应用阿司匹林、双嘧达莫和低分子右旋糖酐。

(7)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其他药物:

一般用于感染性休克和严重休克;主张应用大剂量,加入5%葡萄糖溶液内,静脉滴注。

5.护理措施

(1)补充血容量:

迅速建立l~2条静脉通路,快速输入晶体液,血压和中心静脉压与补液的关系,见表11-1。

专人准确记录次输入液体的种类、数量、时间、速度等,并详细记录24小时出入量以作为后续治疗的依据。

严密观察病情,每15~30分钟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1次。

尿嚣>30mII,J、盟提示休克好转。

维持有效循环血量的因素包括足够的血容量、有效的心排血量、外周血管阻力。

表11-1血压和中心静脉压与补液的关系

血压

中心静脉压

原因

处理原则

血容量严重不足

充分补液,加快输液速度

正常

血容量不足

适当补液

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相对过多

减慢输液速度,给予强心药,纠正酸中毒,舒张血管

正常

容量血管过度收缩

舒张血管

正常

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不足

补液试验

(2)改善组织灌注:

休克体位为头及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

(3)使用抗休克裤:

抗休克裤充气后在腹部与腿部加压,使血液回流入心脏,改善组织灌流,同时可以控制腹部和下肢出血。

当休克纠正后,由腹部开始缓慢放气,每15秒测量血压1次,若血压下降超过5mmHg,应停止放气,并重新注气。

(4)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使用时从低浓度、慢速度开始,血压平稳后,逐渐停药。

严防药物外渗,若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疼痛,应立即更换滴注部位,患处用0.25%普鲁卡因封闭,以免发生皮下组织坏死。

(5)增强心肌功能:

静脉注射毛花苷C。

用药过程中观察心率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6)保持呼吸道通畅:

昏迷病人,头偏向一侧或置入通气管,以免舌后坠或呕吐物误吸。

有气道分泌物时及时清除。

监测动脉血气,了解缺氧程度。

病情许可时,鼓励病人做深、慢呼吸及有效咳嗽。

协助病人做双上肢运动,促进肺扩张。

遵医嘱给予吸氧,氧浓度40%~50%,6~8L/分。

严重呼吸困难者,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尽早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7)保暖:

休克时体温降低,应予以保暖。

一般室内温度以20℃左右为宜。

绝对禁止使用热水袋、电热毯等进行体表加温,以防烫伤及皮肤血管扩张,后者使心、肺、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进一步减少。

此外,加热可增加局部组织耗氧量,加重缺氧,不利于休克的纠正。

保暖可采用盖棉被、毛毯等措施。

输库存血前应先复温后再输入。

四、毒蛇咬伤病人的护理

1.蛇毒分类

(1)神经毒素:

如金环蛇、银环蛇。

(2)血液毒素:

如竹叶青、五步蛇。

(3)混合毒素:

如蝮蛇、眼镜蛇。

2.临床表现

(1)无毒蛇咬伤时,皮肤留下细小牙痕,局部稍痛,可起水疱,无全身反应。

(2)毒蛇咬伤,留下一对较深牙痕,局部伤处疼痛,肿胀迅速,并向肢体近端蔓延,皮肤出现血疱、瘀斑,甚至局部组织坏死。

淋巴结肿大。

相继出现程度不等的全身中毒症状,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吞咽困难、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肢体软瘫或麻木、腱反射消失。

并出现血压下降、血尿、少尿、心律失常、急性肺水肿、休克,最终导致呼吸和循环衰竭。

3.治疗要点

(1)急救处理:

①缚扎,立即施行急救措施,以减少蛇毒吸收。

②冲洗,用大量清水、肥皂水冲洗伤口及周围皮肤,以破坏蛇毒。

③排毒,反复冲洗伤口,缓慢挤压伤肢,以促使毒液从伤口流出。

(2)伤口处理:

①伤口湿敷和外敷中草药。

②局部阻滞疗法。

(3)全身治疗:

①解毒治疗。

②防治感冒。

③重症病人的治疗。

4.护理问题①恐惧与毒蛇咬伤、知识缺乏、生命受到威胁及担心预后有关。

②皮肤完整性受损与毒蛇咬伤、组织结构破坏有关。

③潜在并发症为感染、多脏器功能障碍。

5.护理措施

(1)现场急救

①稳定病人情绪。

②减少蛇毒吸收。

在咬伤肢体近侧关节以上,或距创口5~10cm处,用止血带或就地取材加以缚扎,松紧以能阻断淋巴和静脉回流为度,以减少蛇毒吸收。

③伤口排毒。

用大量冷清水、肥皂水冲洗伤口及周围皮肤。

用锐器在咬痕处切开,深达真皮下,扩大创口。

还可通过口吮方式吸出毒液。

血液毒蛇咬伤者禁忌切开,防止出血不止。

④局部降温。

⑤转运病人:

保持伤口与心脏部位持平,不宜抬高伤肢。

(2)病情观察: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神志、尿量改变。

(3)处理伤口:

患肢下垂,伤口周围多处切开,抽吸残余蛇毒。

病情严重者应彻底清创,切除被注入毒液的组织。

用3%过氧化氢溶液、1:

5000高锰酸钾溶液反复冲洗伤口。

局部降温可减少毒素吸收速度(医学教育网整理)。

(4)解毒措施:

静脉输液,促进蛇毒从尿中排出。

应用抗蛇毒血清前需做过敏试验,结果阳性应用脱敏注射法。

胰蛋白酶有直接分解蛇毒作用,在伤口四周做局部浸润或在伤口上方做环状封闭。

(5)支持疗法:

早期应用破伤风抗毒素和抗生素防治感染。

预防休克、急性肾衰竭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6.健康教育

(1)宣传毒蛇咬伤的有关知识,强化自我防范意识。

步行时尽可能避开丛林茂密、人烟稀少的地段,在山村、丘陵地带应穿鞋行走,同时应将裤口、袖口扎紧。

(2)告知人们被毒蛇咬伤后切忌慌乱奔跑,学会就地绑扎、冲洗、排毒等急救方法。

五、腹部损伤病人的护理

1.分类与病因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两大类。

腹部开放性损伤多由利器或火器伤引起,闭合性损伤多由钝性暴力引起。

在开放性损伤常见的受损内脏依次为肝、小肠、胃、结肠、大血管等;在闭合性损伤常见的受损内脏依次为脾、肾、小肠、肝、肠系膜等。

肝、脾组织结构脆弱、血供丰富、位置固定,受到暴力打击容易导致破裂;上腹受挤压时,胃窦、十二指肠横部或胰腺可被压在脊柱上而断裂;肠道的固定部分(上段空肠、末段回肠、粘连的肠管等)比活动部分更易受损;充盈的空腔脏器(饱餐后的胃、未排空的膀胱等)比排空者更易破裂。

胰、十二指肠、膈、直肠等由于解剖位置较深,损伤发生率较低。

2.临床表现

(1)实质脏器损伤:

肝、脾、胰、肾等实质器官或大血管损伤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腔内(或腹膜后)出血,包括面色苍白、脉率加快、脉压变小,严重时脉搏微弱,血压不稳,甚至休克。

出血量大者可有腹胀和移动性浊音。

腹痛呈持续性,一般并不很剧烈,腹膜刺激征也并不严重。

但肝破裂伴有较大肝内胆管断裂时,因有胆汁沾染腹膜;胰腺损伤若伴有胰管断裂,胰液溢入腹腔,可出现明显的腹痛和腹膜刺激征。

脾破裂时腹膜刺激征的表现一般较轻。

局部体征最明显处一般即是损伤所在,肩部放射痛提示肝或脾损伤。

肾损伤时有血尿。

左上腹或左季肋部受外力多伤及脾,导致脾破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