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705946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2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教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三单元教案

11 敬畏自然

知识与技能

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本文的主旨,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科学文艺作品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本文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2.揣摩关键语句,体味其深刻含义,培养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爱护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2.探究思考,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难点

1.概括要点,理解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

2.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正确领会“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的含义。

1.情景教学法。

2.设疑激趣法。

3.讨论点拨法。

有关人类征服自然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爱护环境”是我们当今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话题,也是一个严峻的话题,我们只要仰视一下天空,就应当惊愕地承认:

它早已不再纯净,而是被“现代文明”的烟尘污染得浑浊而模糊。

不必讳言,在人类的生存空间和视野中,已很难找到一块净土:

珠峰的雪样中含汞含锰,大西洋海底有铅、铬沉淀,南极企鹅体内含苯,北极烟雾在加浓变酸。

此外,我们曾经那么意气风发地相信“人定胜天”,喊着要改造自然。

大片大片地开山垦荒、围湖造田,大肆砍伐森林,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资源。

几百年才长成的树木,人可以在短短十分钟让它在地球上消失;上千年的热带雨林,可以在几年内将它们变成光秃秃的平地;几百万年才进化而成的物种,可以在几十年间使它绝迹。

人类还有什么办不到的?

可是,还没有来得及陶醉,大自然就反过来惩罚人类了。

我们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

本文会给我们指点迷津的。

严春友,1959年生,山东莒县人。

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有《宇宙全息统一论》《精神之谜》《西方哲学新论》等。

《大自然的智慧》一文入选1998年中国散文排行榜。

背景资料

本文节选自《大自然的智慧》,选入教材时有改动。

原文发表在《散文》1988年第5期上。

一直以来,世界的各民族对自己创造的几千年的灿烂文明和高度发达的科技都感到无比骄傲自豪,并以此列于世界民族之林。

可许多现代人却目空一切地不断膨胀着自己的私欲,全然不顾自然的危机,更忘乎所以地藐视自然的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阅读这篇《敬畏自然》可能会使人类被欲望冲昏的头脑冷静一下。

1.多媒体播放有关人类征服自然的图片,如登山、横渡、航天航空、空气污染、森林毁灭、土地沙化、动物暴减……

2.学生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3.如何理解课文标题“敬畏自然”?

“敬畏”,就是敬重又畏惧,“敬畏”,就是爱护。

人类要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应该时时刻刻爱护自然,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4.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谈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而是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表达了一种忧患意识和情感。

1.阅读文章第1自然段,思考:

为什么人类宣称征服自然是不自量力的狂想?

文章第1自然段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这个问题:

(1)人与自然相比,论历史,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

(2)论关系,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

(3)论智慧,自然智慧是大海,“人类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

所以,人类宣称“征服自然”,实在是不自量力的狂想。

2.阅读文章第2~7自然段,思考:

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有什么关系?

“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这个比喻形象地揭示了二者的关系。

作者认为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大自然创造了宇宙的一切,是人类智慧遥不可及的。

而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进行自我认识的工具。

人类的智慧只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

人们应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而且只有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3.阅读文章第8~10自然段,思考:

为什么人类与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是弟兄关系?

作者从自然智慧进而论述宇宙生命。

宇宙是有生命的,宇宙间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固然是高级的生命形态,但也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而非生命物质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

因此,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是弟兄关系。

4.阅读文章第11自然段及全文,思考:

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是因为人类与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尽管生命的存在形式不同,生命形态有高低之别,但都是平等的生命,都是弟兄。

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再则,敬畏自然,就是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5.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呢?

这是针对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提出的。

人总是要征服自然,虽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很容易走到极端,这样下去往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招致自然界的惩罚。

只有认识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人类才能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6.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段是哪一段?

课文第11自然段。

7.文章是如何一步步推出“敬畏自然”的结论的?

文章先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是第一层。

指出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是第二层。

从论智慧到论生命是第三层。

在层层推进的论述中,人类之所以应该敬畏自然的理由申述完毕,最后水到渠成,引出结论。

8.教师小结:

作为一篇科学文艺作品,本文的科学性体现在议论文这一文体的运用上。

文章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通篇依照论述的思路展开,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依次叙写,由引论到本论再到结论,水到渠成。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科学文艺作品的一个特点,即要用科学的方法来论述文章内容。

其实,科学文艺作品还有一个显著特色:

就是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1.“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

“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极无为的口号?

敬畏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充分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生成,包括人类的生成都是神奇的,承认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创造是无法与大自然相比的。

2.“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究竟存在不存在?

这个“智慧”,这个“生命”是从什么意义上说的?

课文所说的“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都是拟人化的说法,把宇宙比拟为人,将宇宙的一切,都设想为造物主的创造,那么这种创造的智慧真是太神奇了。

作者说,“人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是她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就是拟人的说法。

3.为什么说连苍蝇蚊子乃至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只要想想苍蝇蚊子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制,就会觉得其非常精巧。

生物学家研究得越精细,越觉其精巧。

苍蝇蚊子固然讨厌,但是想想苍蝇怎么会有复眼,蚊子怎么能够吸血,不能不觉得奇妙。

灰尘也是物质,何以如此微小,假如深入地探究到它的内部结构,也会觉得其精巧。

4.为什么说“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

为什么说“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

作者把宇宙智慧分为低级形态与高级形态。

宇宙智慧就分化成两个概念。

一个是大概念,既包括低级形态,又包括高级形态的概念;一个是小概念,单指低级形态。

所谓“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这里所说“宇宙智慧”是指低级形态的宇宙智慧,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和宇宙智慧的低级形态当然是宇宙智慧的不同阶段。

照作者的说法,人之于宇宙,有如头脑之于全身,这就容易理解人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了。

头脑的认识、头脑的思维当然就是一个人的认识、一个人的思维,这就容易理解这一串话语了。

再则,也说明人与宇宙是休戚与共的,例如,公害破坏宇宙机体是宇宙的痛苦,也令人类痛苦,所以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反之亦然。

5.“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作者用拟人手法,说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都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区别只在于高级生命形态与低级生命形态之分,而高级生命形态正是从低级生命形态中产生的,所以低级生命形态,即看起来死气沉沉的物质也“隐藏着生命”,也有“生命的萌芽”。

如山崩之前是寂然无声的,但山体在不断地破坏,石头里有“生命的呐喊”,却暂无声息,那就是一种“沉默的声音”。

6.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读一读,体会其中包含的深意,以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1)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人类开采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留下了无数矿坑,也就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恶果,危及人类自身。

形象地写出人类面临的危机。

(2)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比喻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都是平等的生命。

“弟兄”体现了宇宙间的一切生命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3)宇宙到处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

在物质中,有无数的生命在沉睡着,一旦出场的时间到了,它们就会从睡梦中醒来。

此句说明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宇宙的一切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都是生命的一种形式。

(4)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的出现说成是宇宙有目的的创造。

(5)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用了反问句,更有力地强调人类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

7.教师小结:

作为一篇科学文艺作品,本文达到了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的统一。

文章不仅让我们学到了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感受到语言优美,还唤起了我们对环境的忧患意识与思考。

全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指出人类提出“征服自然”的想法是错误的。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

把人类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智慧相比较,指出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

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

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

第四部分(第8~10自然段):

从自然智慧进而论述宇宙生命。

第五部分(第11自然段):

得出结论:

人应该敬畏自然。

1.运用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

[来源:

]

从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开头,最后作出“敬畏自然”的结论。

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是一层;指出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是进了一层;从论智慧到论生命,又进了一层。

在层层推进的论述中,人类之所以应该敬畏自然的理由申述完毕,最后水到渠成,引出结论。

2.运用对比手法。

分说人类的智慧和自然的智慧,不但从整体上构成对比,而且两个方面的议论又有对比,用自然的眼光看人类的智慧,就包含着对比,论自然的智慧又一再说“人类却不能”“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也是对比。

敬畏自然

严春友

提出问题:

否定“征服自然”的口号

分析问题:

比较人类与自然的智慧

    阐述宇宙两者间智慧的关系

 论述宇宙是有生命的

解决问题:

敬畏自然,爱护自然

层层递进 水到渠成 (排比、比喻、拟人、反问)[来源:

]

议论性散文:

既有议论文的形式,也有文学的色彩

我在教《敬畏自然》这篇课文时主要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一是作者的语言。

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

另外,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二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让学生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

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来源:

]

知识与技能

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增强学生的语感,丰富语言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重点

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难点

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哪些教训。

1.文献法。

课前收集并整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上课初始全班交流,投影显示文字资料或朗读课文,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合作探究法。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1课时

同学们听说过罗布泊吗?

那里是浩瀚的沙海,是一个恐怖又充满神秘的戈壁,但是,罗布泊在100年前曾是一片辽阔的水域,那里水鸟成群、碧波荡漾,罗布泊滋润着大片的生命绿洲。

那么,罗布泊是怎样消失的?

是谁制造了这个悲剧?

我们一起到《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寻找答案。

吴刚,大学教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节选自《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害忧思录》(见《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漓江出版社2002年版)。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

新闻要求真实,文学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

作者叙述事实、列举数据都真实可靠,但报告文学不同于调查研究报告,是富有文学性的。

即使引用史书,引用前人著作,也注重形象的描绘,让人回到遥远的过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作者形象地描写了今日罗布泊,特别是对枯死的胡杨林、对罗布泊荒漠的描绘,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写得形象鲜明、情境凸现,饱含痛惜之情。

作者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发出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1.同学们,课文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呢?

罗布泊,原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

2.针对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

什么时候消逝的?

为什么会消逝?

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

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恶果?

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3.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概括文意,归纳要点。

1.课文所描述的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它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周边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是生命的绿洲,被称作仙湖。

现在则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惧。

2.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主要出在近30年时间里。

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各种需求也跟着相应增加。

耕地需要水,采矿需要水,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

这样盲目地增加耕地用水、盲目地修建水库截水、盲目地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

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

罗布泊干涸以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恶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迅速向湖中推进。

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罗布泊消失了。

3.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人们会制造悲剧、自食恶果?

人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根本原因是利益的驱动。

“盲目”其实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只图本地区利益而不顾整体利益,甚至不懂生态平衡、不懂自然规律,兴高采烈地自掘坟墓,让黄沙将整个家园掩埋。

从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中应该吸取的教训是:

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要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4.看完文章后,我们的心里只有一种感觉——沉重。

现在大家畅所欲言:

最让你心情沉重的句子有哪些呢?

(1)“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

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2)“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3)通过罗布泊的今昔对比,让人知道它原非如此荒凉,这样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4)第20自然段对胡杨林的枯死惨状的描写,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

5.对西部大开发应提出哪些忠告?

当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人们为了生存,扩大耕地,开采矿藏,这是开发。

现在西部大开发也同样是开发,一定要注意克服盲目性,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描写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

第二部分(第4~8自然段):

追溯历史上罗布泊的美丽景象,和前面部分形成对比。

第三部分(第9~25自然段):

说明罗布泊消亡的原因,指出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人。

第四部分(第26~28自然段):

推而广之,以青海湖、月牙泉为例,说明悲剧还在上演,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来源:

]

1.巧妙合理的布局谋篇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2.适当合理地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从各个角度突出中心。

每一种表达方式都恰到好处又圆满地完成了各自的任务,相得益彰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大量地占有材料是挖掘文章深度、拓展外延的坚实基础。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 刚

生命绿洲

树立

意识

在学生学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从“生命的绿洲”到“生命的禁区”,学生会对这个悲剧深感痛心,对悲剧制造者产生极度的愤慨。

我让学生认真体会,从字里行间品味作者的感情,学习作者对生态环境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把作者的这种人文关怀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抒发自己的心声,这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我还注意语文课堂的延伸,让学生走进社区,向周围的人宣传环保知识。

就教学过程而言,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写,这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体现。

13 旅鼠之谜

知识与技能

整体感知旅鼠的三大奥秘。

过程与方法

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旅鼠之谜”给人类的启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重点

整体感知旅鼠的三大奥秘。

难点

多角度理解对人类的启示。

合作探究法、拓展延伸法。

有关旅鼠的图片、多媒体课件。

1课时

大自然有许许多多奇怪的现象,有的已经被人们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有的至今仍是一个谜团:

在北极生活着一种被人们称之为旅鼠的老鼠,每对一年竟能繁殖后代967118只!

一旦旅鼠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它的毛色就会发生变化,灰黑色变成鲜艳的橘红色,好像是在吸引天敌的注意;如果被天敌杀死的数量太少,剩下来的就会聚成几百万只的大军,浩浩荡荡直奔大海,集体自杀。

这些行为究竟是为了什么?

科学家们绞尽脑汁,研究了好几个世纪,至今也没有解开这个谜团。

今天,我们就与位梦华先生一起走进旅鼠世界,了解这个旅鼠的奥秘!

位梦华,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

1962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攻读地球物理勘探专业。

1967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从事地震成因及地震预报的探索与研究。

1978年归入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1981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进修,并于1982年10月去南极,从此与两极结下不解之缘。

1983年回国后,利用业余时间,埋头于南极的综合研究。

位梦华的主要著作有《奇异的大陆——南极洲》《南极政治与法律》《南极之梦》《美国随想与南极梦说》《南极属于谁》《冰雪世界的资源》《北极的呼唤》等,由位梦华主编的丛书《神奇的北极》获第六届冰心儿童图书奖大奖(1996年)和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1997年)。

旅鼠,哺乳动物,常年居住北极,体形椭圆,四肢短小,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最大可长到15厘米,尾巴粗短,耳朵很小,两眼闪着胆怯的光芒,但当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它也会勃然大怒,奋力反击。

爱斯基摩人称其为“来自天空的动物”,斯堪的纳维亚人称之为“天鼠”。

这是因为在特定的年头,它们的数量会大增,就像天兵天将,突然降临。

1985年的春天,成群结队的旅鼠浩浩荡荡地挺进挪威山区,所到之处,草木被洗劫一空,庄稼被啃得一塌糊涂,牲畜被咬伤。

旅鼠成灾,给当地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为此,人们忧心忡忡。

然而,到了4月份,这群旅鼠大军突然以日行50公里的速度直奔挪威西北海岸,遇到河流,走在前面的会义无反顾地跳入水中,为后来者架起一座“鼠桥”;遇到悬崖峭壁,许多旅鼠会自动抱成一团,形成一个个大肉球,勇敢地向下滚去,伤的伤,死的死,而活着的又会继续前行,沿途留下了不可胜数的旅鼠的尸体。

就这样,它们逢山过山,遇水涉水,勇往直前,前仆后继,沿着一条笔直的路线奋勇向前,一直奔到大海,仍然毫无惧色,纷纷跳将下去,奋力往前游去,直到全军覆没。

至于旅鼠为什么会集体自杀,科学家们虽然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却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说不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来。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获得了哪些知识?

简要回顾本文内容。

2.旅鼠之谜有哪些?

旅鼠的奥秘有三:

一是繁殖能力惊人;

二是繁殖没有节制,可是一旦繁殖过多,就会出现种种怪现象,好像想方设法要自杀似的;

三是死亡大迁移,数百万旅鼠奔往大海,葬身大海。

1.一对旅鼠一年的繁殖数量很不容易说明白,作者是怎样说清楚的?

一对旅鼠,一年有七代子孙,作者一代一代说下来,总体上看,是详细说明,但详说之中,也有详有略。

第二代详说;第三代的第一胎、第二胎详说;其他几胎就不再一一详说。

即使是一、二两胎,详说的程度也有差别。

第四代则详说第一胎,第二胎到第七胎就概说总数。

至于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第八代都只说总数,最后是说祖孙八代的总数。

可见,作者的写法是逐步展开,有详有略。

第几代第几胎一一交代明白,所以让人觉得繁而不乱。

2.读整篇课文,真像读有趣的故事一样,叫人越读越起劲。

本文在谋篇布局上有什么特点?

科学小品文讲究波澜、讲究高潮,仔细揣摩课文的谋篇布局,可以发现,这篇科学小品文也讲究波澜、讲究高潮,而且讲究结局的有趣和隽永,所以我们会越读越有兴趣。

旅鼠的三大奥秘言之有序:

超强的繁殖能力是前提,其他两大奥秘虽然至今还是一团谜,但总与繁殖有关。

三大奥秘一个比一个更神秘莫测,第二、第三大奥秘都是自杀行为,但是第三大奥秘比第二大奥秘更神秘。

所以这样的总体结构有一浪更比一浪高的效果。

再说对话的详略,丹尼斯讲述前两个奥秘之后,写“我”的反应都比较少,对于第一大奥秘,我因怀疑而计算,由惊讶而感叹;对于第二大奥秘,“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陷入了迷惘的深思”,气氛与前不同,行文显出波澜。

讲了第三大奥秘之后,又写了反复的谈论,“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发问,谈兴前所未有,如同叙事文学作品的高潮,一问一答之间,实际上也是反复制造悬念,反复解开悬念,最后却又是“一大难解之谜”,让读者也“陷入了迷惘的深思”。

篇末,又有丹尼斯发人深思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