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698978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docx

《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docx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在本章中你将知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诞生、发展的过程,从而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和研究方法;知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阶级性和科学性,从而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同时,你将初识马克思这位伟大的思想家,领略他献身人类解放事业的伟大情怀和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创新精神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生产发展——商品生产者分化——劳动力成为商品和资产阶级形成。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前提:

劳动者有人身自;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

  2、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及社会矛盾的暴露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大机器生产为基础,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制度为基本特征。

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

表现为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解决人类吃、穿、住这类生存首要问题的,是社会发展的前提。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运动的基本经济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物质基础,其性质和发展的水平决定着生产  关系的性质及与其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并不是消极、被动地适应生产力,而是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它会阻碍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最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就是最先进的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

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具有反作用,适应、保护、促进或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3、人类社会运动、发展、变化的永恒性  为了生存发展,为了不断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人类总是力求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生产不断地向前发展。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1、生产方式  通常指人们获得物质资料的方式。

它一方面表现为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所形成的劳动结合方式和生产的技术方式;另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在社会生活生产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

这二者的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即以资本形式存在和展现出来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具体运作形式、内在机制和本质规律.  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  1、唯物辩证法  包括唯物主义、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2、科学抽象法  以抽象思维方式分析经济运动形式与过程。

包括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两个方面。

  3、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要揭示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类认识发展的逻辑过程。

  4、社会的阶级的分析方法  经济制度多种因素和历史条件形成,社会又分为不同利益的阶级和集团,因此分析经济现象必须运用社会和阶级的分析方法。

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直接关系着社会不同阶级的基本经济利益,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资本主义时代,科学回答历史课题,揭示客观规律,同时,它又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而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1、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自竞争-私人垄断-国家垄断.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随时代变迁而发展随实践变化而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对垄断发展的新认识;列宁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斯大林、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探索;邓小平在和平发展时代的新发展。

    八、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1、帮助我们从社会发展规律角度研究发展变化了的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2、为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借鉴资本主义社会中反映社会化大生产的积极成份。

  3、有利于把握时代特征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所处历史地位,理解我们的国际战略和内外政策        通过对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过程的介绍及其内容的剖析,认识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的重大贡献,理解劳动价值论在揭示资本主义实质和把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中的基础作用,从而把握整个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基石      

  

          一、如何着手分析资本主义  1、以商品为逻辑起点入手分析2、以商品为历史起点3、从经济细胞到经济体      二、抽象劳动的认识过程1、劳动的演进  2、对劳动认识的提高与抽象劳动的认识  3、马克思的抽象劳动范畴,与斯密“劳动一般”范畴没有质的区别,而是进一步发展    三、如何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价值量范畴的规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抽象过程3、该范畴的意义    四、价值范畴的社会性  1、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的社会性  2、关于抽象劳动的分析,深刻论述了决定价值的劳动这一范畴所具有的历史性与社会性  3、关于价值的量的分析从另一个层面论证了价值的质的特性4、价值形式的演进从动态上反映了价值的社会性  五、劳动价值论在当代  1、理解劳动价值论存在的误区  2、第三产业的发展与服务商品的价值    一、如何着手分析资本主义:

从商品入手  ——学习马克思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到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        1、以商品为逻辑起点入手分析  ·商品——货币——资本:

逻辑分析序列  研究资本主义,似乎应该直接从资本开始。

但资本是什么?

是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货币。

要剖析资本,先要了解货币是什么。

再进一步,货币是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本质上不过是一种特殊商品而已。

因此,了解商品的属性后,分析货币、资本的特性就会势如破竹了。

  ·从简单商品经济开始,以此为假设前提来展开分析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之一,就是从最简单的规定性开始,暂时撇开更复杂的规定性。

把经济形式的最简单的规定性弄清以后,再将原来舍象掉的因素引入研究过程。

先对简单商品经济作出最单纯的假设,然后再逐渐深入,逐渐复杂化,这样,对于错综复杂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能逐步对其丰富的规定性达到科学认识。

  2、以商品为历史起点·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简单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前提,马克思解剖资本主义,选择了这样一个锲入点。

  ·先有商品,后有货币,然后有资本  在资本形成以前,货币就已存在相当长的历史了;在货币出现以前,商品早已存在。

3、从经济细胞到经济体  ·商品中包含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胚芽  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最普遍的形式,构成社会的经济细胞,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

或者说,资本主义的一切矛盾,都可以从商品内在所包含的矛盾中找到其根源。

  ·从普遍的存在发现人所未知的视野  商品是无处不在的,人人都无时不接触它。

但恰恰是最普遍的存在,却被“视而不见”,“熟视无睹”。

真正的本领体现在从“人所共知”的现象中发现“人所未知”的新天地。

  商品注解:

二、抽象劳动的认识过程  劳动本身的演进推动人们对劳动的认识的提高。

1、劳动的演进  在中世纪,行会内劳动是具体化的、固定的、世袭的。

鞋匠的劳动是制鞋,他的儿子也只能是制鞋,而不能去制伞,或制衣,他的劳动都受到行会的严格限制。

如果鞋匠不制鞋了,  生存就会出现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的具体化十分明显,不同劳动之间的差别昭然。

在人们的观念中,也就只能形成无数的具体劳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化以后,工人受雇于工厂,其具体劳动形式也受到雇主的支配而随时改变,也许今天是在制鞋的一个工序,明天又转到另一个工序;今天是一家工厂制鞋,明天却到另一家工厂制伞。

无论是哪一种劳动形式,只要能获得劳动报酬,对工人来说都是没有区别的。

任何一种劳动已不再是一种支配一切的劳动,个体很容易从一种劳动转到另一种劳动,特定种类的劳动对他们来说只是偶然的形式,因而是无差别的。

劳动已经不仅在范畴上,而且在现实中成了创造财富的一般手段,而不再是特殊的个人结合在一起的规定了。

  2、对劳动认识的提高与抽象劳动的认识  当工人可以在现实中通过交换,把自己各种各样的具体劳动转化为被社会承认的抽象劳动的时候,就可以不关心自己所从事的劳动的内容与特殊的形式。

劳动形式的改变,在原则上都是可以接受的。

  在斯密以前,人们意识到了劳动在创造财富中所起的作用,认为农业劳动创造财富,工业劳动创造财富,但都不能从各种各样的具体劳动中抽象出“劳动一般”。

只有到了斯密时代,才第一次从形式多样、纷繁复杂的具体劳动中抽象出这个范畴。

这是劳动演进过程中人的认识的升华。

  另一方面,劳动的分工越来越细,劳动种类、劳动能力的品种不断增多,都可以获取工资。

新的劳动部门和新劳动方式的建立,促进整个社会内部的分工和现代劳动体系的深化与发展。

不管从事什么劳动,都可以获取工资。

无论是生产工序中的某一个环节,都是最终产品的完成中必不可少的劳动形式。

劳动创造价值也更为表象化,而且这种劳动并不是单一的某一环节,而是劳动一般。

  3、马克思的抽象劳动范畴,与斯密“劳动一般”范畴没有质的区别,而是进一步发展  抽象劳动范畴克服了“劳动一般”在形式上、内涵上的模糊性和局限性,把一切形式的人类脑力和体力的消耗都算在“劳动”范畴之内,从而保证了范畴使用的彻底性,增强了劳  动价值论的适用范围。

并进一步明确了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的对应关系,突出了抽象劳动范畴的历史性与社会性。

  三、如何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如何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注解: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可以了解和掌握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认识和理解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历史进步性及局限性;进一步思考和分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在今天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过程。

”因此,“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

”  那么,在探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发生分离的原因时,在探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上,马克思是如何看待它所具有的“自然历史”性的,他眼中的资本家又是如何在怎样一种“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的自然的发展阶段”[15]中,扮演他的“历史性”角色呢?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穷得一无所有可以是雇佣劳动产生的原因,却不是一定会导致雇佣劳动的产生,因为“单个人可以在私有权的各种可能的形式下?

?

赤贫化”,甚至“人民大众丧失生产资料也还不能造成自雇佣工人”,“自雇佣工人的偶然存在并不影响整个社会生产方式,从而并不影响社会生产关系”。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资本主义时代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发生分离并产生了雇佣劳动呢?

雇佣劳动的产生与生产方式的变革有什么关系呢?

  根本的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对生产资料占有方式的要求,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它需要生产资料的使用逐渐集中,并排斥前资本主义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

在马克思看来,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者对他的生产资料”的直接的“私有权是小生产的基础”,“这种生产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

它既排斥生产资料的积聚,也排斥协作,排斥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排斥社会对自然的统治和支配,排斥社会生产力的自发展。

它只同生产和社会的狭隘的自然产生的界限相容。

”[17]所以,随着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随着分工的细化、协作的加强、机器大生产的出现,即社会化生产方式的确立,小生产方式必将被社会化的大生产所取代:

对机器的操作将是协同的,产品将是共同生产的,生产的过程将是连续的、继起的,单独的个人既不可能直接占有这些生产资料,也不可能依据劳动介入的程度分配劳动产品。

  这就是在马克思的心目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发生分离的“合理性”,也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优越于前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原因。

正是资本主义式的生产资料的集中产生了与之对应的社会化生产方式。

而这种社会化生产方式反过来又巩固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其  中包括资本主义的占有方式。

历史上产业革命的完成真正奠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物质基础正是这一理论的一个印证。

  那么,在这种生产者既要联合生产,却有无法直接占有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情况下,社会如何解决劳动者劳动能力的确认和个人经济利益的分配问题呢?

答案仍然是雇佣劳动。

它用货币这一商品经济的产物,解决劳动者劳动技能的单一性和需求的多样性的矛盾,解决生产资料集中占有和使用与消费资料的分散占有和多元化使用的矛盾。

可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才是资本主义占有制度及以货币工资付酬的雇佣劳动制度存在的根源。

  4、工资是如何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特殊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恰好满足了资本增殖的渴望    ·与资本家的货币工资交换的是“劳动”还是“劳动力”?

  我们讨论劳动力为什么成为商品,归根结底是为了解决资本增殖问题,接下来将要讨论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问题,恰恰解决了这个难题。

  仍然是从分析资本家与工人的交易出发,显然,在这个交易中,资本家拿出货币是购买一种商品,而工人则是出售这一种商品并获得货币。

那么,这种商品什么?

是劳动?

还是劳动力?

斯密和李嘉图认为这个商品是劳动,但因此陷入了困境。

因为,如果他们坚持劳动价值论,就会认为资本家买到的劳动与生产出来的商品中凝结的劳动是等值的,那么,资本家最初付出的货币与售卖之后得到的货币就必然相等。

这就不能解释资本的增殖。

所以,斯密试图用劳动价值论解释资本增殖问题的结果是他用折衷和多元的价值理论变相否定了自己的劳动价值论,而李嘉图却因为彻底坚持劳动价值论、又无法解决这个难题而导致了“李嘉图学派”的破产。

  马克思没走他们的老路,而是对劳动和劳动力作了区分,提出了劳动力商品理论,并旗帜鲜明地提出,与资本家的货币工资相交换的不是工人的“劳动”而是他们的“劳动力”,即工人从事劳动的能力,也就是存在于工人体内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这解决了“牵涉到全部政治经济学中一个极重要的问题”,为科学地揭示利润的来源奠定了基础。

  那么,为什么说与资本相交换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就能解决资本增殖问题呢?

这关系到劳动力商品特殊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马克思既然说劳动力是商品,它就会象普通商品那样同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双重属性。

以逻辑严密、思想深刻为特征的马克思,正是在对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分析中,揭示了资本增殖的秘密和利润的来源。

  

(1)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创造价值  资本家为什么要购买劳动力?

他购买这个商品所追求的使用价值是什么?

显然是它所具有的劳动能力。

劳动能力的使用价值与普通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什么不同呢?

不同之处在于:

普通商品被消费后一般是会消失或磨损的,而劳动力商品虽然在被消费和使用时也会损耗――劳动者会感到疲乏、劳累,但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对它的消费过程同时是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是劳动的过程。

能“创造价值”使劳动力商品具备了满足资本价值创造及增殖的需求的可能性。

那么,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为什么会比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大呢?

也就是说为什么一定会有利润呢?

这既关系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又关系到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总体发展状况,即从事剩余劳动的能力的发展状况。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其他商品类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这种商品所需要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于劳动力存在于人的身体之中,因而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就是人的身体的生产和再生产,这是通过消耗必要的生活资料来实现的。

所以,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者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具体说来,它可以包括:

①维持劳动力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②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显然,这与前面所谈到的雇佣劳动的第3个规定本质相同,只是前者尽量用了马克思的原话。

如果我们把这里的分析与前面的界定联系起来,可以这样一一对应:

①维持劳动力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是前面所提到的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或劳动力商品中“存在的对象化劳动量决定”;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是“为了把这个一般实体改变得能够发挥特殊能力所必需的那些对象化劳动”[19];②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也即工资养家的费用,是工人进行自我再生产正常的费用,也属于必要的生活资料。

  五、利润是工人创造出来的大于劳动力商品价值、同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  当我们知道了劳动力商品价值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资本家在与工人进行交易的时候,支付给工人的货币工资其实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那么,为什么资本家售出商品得到的货币除去他所支付的全部成本后,会多出一个剩余的部分――利润呢?

  1、为什么工人创造的价值必然大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人类社会世代积累的剩余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剩余价值  为了说明为什么工人创造的价值能够大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马克思为一种在大部分社会都存在的财富的积累和剩余起了一个“通用”的名称――剩余劳动。

它说明了人类劳动的产物在维持生命之外还能存在积累和剩余的现象。

    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剩余财富的积累――从事剩余劳动,是人类社会获得发展的必要前提,并会随着历史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改进而不断扩大。

与原始社会人们不得不用全部时间获取食物却不一定果腹,或奴隶社会因生活资料的匮乏而不得不杀死战俘相比,在今天,人们已经可以通过很少的劳动就能满足生存的需要。

这表明了人类从事剩余劳动的能力已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事实上,于现代社会分工复杂,为最终消费品生产而直接或间接服务的庞大的生产资料生产系统,已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社会为了维持生存而必须的劳动越来越少。

美国只有不到3%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就不但能够满足人们对谷物的需要,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用来维持生存所必须的劳动已经非常小,全社会的劳动者在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从事剩余劳动。

具体到工人,于他所得到的工资只是他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维持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部分,所以他所从事的剩余劳动是无偿的。

把这一原理运用到工人的一个工作日上,就清楚地解释了利润的来源。

  从劳动力商品价值这一概念出发,马克思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区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时间,工人为自己劳动,他在这个时间创造的价值用补偿资本家购买其劳动力商品所花费的价值,即货币工资,马克思把这段时间的劳动称为必要劳动;在第二部分时间,他从事剩余劳动,他生产的商品售卖之后获得的货币额除去资本家预付的货币额,就是他的剩余劳动的价值表现,就是我们所探寻的利润。

  这样,马克思就搞清楚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如何转变为价值创造过程的,搞清楚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

同时,基于他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认识,他已不满足于以前的经济学家用“利润”揭示这一价值创造过程,而是创立了一个新的概念来表达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全新理解,这就是剩余价值,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因此,从量上来看,马克思的剩余价值与利润是一样的,而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观察问题的视角和这2个概念所反映的关系。

利润是沿用资产阶级学者和资本家的用语,它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而剩余价值,是劳动力商品自身的价值与工人实际创造的价值之间的差额,它是工人劳动的产物。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工人创造的价值能够大于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的进步,在于世世代代劳动群众的积累和创造,在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已在根本上降低了人们为维持生存而必须付出的劳动。

在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剩余劳动在表现形式上与以往的社会有所不同,它不再以使用价值的形式出现,而是以价值、以货币等抽象财富的形式出现,但实际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就是一种剩余劳动。

  2、为什么是资本家而不是工人占有代表剩余劳动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占有规律使剩余劳动这个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和结果,成为资本家发财致富的源泉  照理说,既然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是一种剩余劳动,而社会进步的表现之一就是剩余劳动的增大,那么,全社会的工人都尽力工作,甚至发明和创造一系列的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效率,使人们的劳动时间远远超出必要劳动时间,使全社会的剩余劳动越大越好,并非不合理,也非不道德。

那马克思为什么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呢?

  问题出在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上。

这里的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指在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中,当资本家付出工资后,就享有了对工人劳动力的使用权,享有了对工人劳动种类、劳动时间、劳动强度等诸多方面的支配权,以及享有了对全部劳动产品的支配权,和商品售卖后获得的货币的所有权。

在这种占有规律下,工人虽然是劳动者,是产品的生产者,却不是企业的主人、不是自己劳动产品的主人,也不能参与和决策企业的生产、经营、销售等相关事物;而资本家却因为占有全部劳动成果而独享全部剩余价值。

因此,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在资本家与工人之间,没有平等与民主,没有共同创造社会财富的志向和协作,只是支配与被支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是资本家通过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通过一整套管理系统,强迫工人在约定的工作时间中创造最大限度的价值,尽量远远高于劳动力商品价值的价值,并独自享有这部分价值的关系。

因此,这是一个冲突和对抗的社会。

马克思所痛恨的、想要根除的正是这种冲突和对抗。

  结合剩余劳动的本质,我们还可以看到,必要劳动的减少、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的增加,其实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普遍前提,凝聚了劳动者在千百万年中的创造和积累,综合反映了一个社会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它并不单单为资本主义所独有,可是,在资本主义社会,

  

      却成了资本家发财致富的源泉。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马克思的痛恨和“斗争”了。

  不过,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并没有停留在这个认识上,而是继续研究,凭借人类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积累达到自己发财致富的目的的资本家,以及“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和“经济范畴的人格化”的资本家,到底为这个社会带来了什么,哪些是积极的?

哪些是消极的?

哪些又在必然的消极因素之中蕴含着积极因素。

而在一切又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六、资本及雇佣劳动关系在历史上的确立,它们对社会经济运行方式的影响  以上所讲的马克思对利润及剩余价值来源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一种理论研究,但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个特色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接下来我们看看马克思是如何研究资本及雇佣劳动关系在历史上的确立,它们对社会经济运行方式产生的影响的。

1、“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而单是这一历史条件就包含着一部世界史。

”  我们已经知道,马克思所研究的资本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形成,与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确立有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