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期第八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690353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期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五年级上期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五年级上期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五年级上期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五年级上期第八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期第八单元教案.docx

《五年级上期第八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期第八单元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上期第八单元教案.docx

五年级上期第八单元教案

课题

25七律.长征

总第74课时1分课时

教学要点

(知识.能力.技能.情感)

水平要求

识记

理解

运用

综合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2、方法与过程目标: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德育目标)

1

2

2

2

3

教学

重点

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具

课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达标措施

文本修改处

一导入:

来源于生活而远远高于生活,是毛泽东《七律长征》的真实体现。

我们曾经拜读过他的《沁园春雪》,领略了他的雄韬伟略。

而这首二万五千里长征现实生活的概括,提炼而来的《七律长征》又有怎样的气魄呢?

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它。

根据题目,我们了解到这是一首写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谁能说得更好,更具体呢?

交流、总结

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汉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情喜悦的战斗豪情。

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文体介绍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

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

“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二新课: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山(mín)

2、解释词语:

     逶迤:

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

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指导朗读,

1、要求:

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齐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要求:

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四)文本赏析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

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

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

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

“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

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五)合作探究。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

说说理由。

明确: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2、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

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

明确:

“更喜”“尽开颜”从这几个字上体现了红军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体会重点字句

3、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你了解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应该用什么字来概括?

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

体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明确:

“难”、“不怕”“只等闲”、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4、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

“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

明确:

因为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

5、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可以体会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

轻快豪迈、气度不凡

(六)、总结归纳

1、主题:

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

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艺术特色: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A、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B、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

(2)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安全教育:

课间不在教室,过道,楼道里追逐打闹.不做挤油,跳马,过江等危险的游戏.同学发生意外或者身体不适,要立即报告老师.

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翻越五岭

      长  疾跨乌蒙      气势磅礴

       巧渡金沙江     语言

     征  飞夺泸定桥     含义丰富

         喜踏岷山雪

        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作业布置

摘抄本课好词佳句。

教学后记

《长征》这首诗,细析教材,会发现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文,下面的诗句都是具体表现。

因此,在整体把握之后,扣住“难”和“只等闲”,运用简笔画、背景资料、音频等多种资源让学生在直观中、在情境中体验,从而达到与文本对话的目的,生发出对红军战士豪迈、乐观情绪的赞叹。

为了强化情感,拉近时空距离,大量采用情境引读,使学生随着作者想像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画面,在层层推进中,情感走向高潮。

而在拓展环节,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诗到词,从作品到文风,深入浅出地让学生在浓浓的文学殿堂徜徉,使这节课充满了语文味,对学生的发展自是不言而喻了。

课题

26开国大典

总第76课时1\2分课时

教学要点

(知识.能力.技能.情感)

水平要求

识记

理解

运用

综合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方法与过程目标:

理解重点词句,提高阅读能力;学习作者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德育目标)

1

2

2

2

3

教学

重点

理解重点词句,提高阅读能力;学习作者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句子

教具

课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达标措施

文本修改处

        

第一教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国家创建时举行的盛大典礼,标准着一个国家的诞生。

(二)理解字词:

1、区别行近字:

泽(    ) 设(    ) 渠(    ) 瞻(    ) 

     译(    ) 投(    ) 距(    ) 檐(    )

2、理解下列词语:

迎风招展、排山倒海、徐徐上升

(三)初读课文,思考课文的叙述顺序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的:

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

这一部分又按大典进行的程序写了五个内容:

1、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五星红旗徐徐升起。

3、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4、典礼之后举行阅兵式。

5、再写天安门的群众游行队伍。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仔细分析课文第一段。

1、时  间:

1949年10月1日。

地  点:

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

参加人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市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共30万人。

2、天安门的布置。

画出天安门的示意图。

3、人们田还没有亮就来到天安门广场等待开国大典的开始。

4、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按要求找出词语:

○1、写天安门人多的词语:

四面八方、人的海洋、红旗翻动。

○2、写人民来得早的词语:

早上六点钟、五更天、摸黑

○3、写人民心情急切的词:

擎、提、直奔、赶。

 

(五)、出读课文第二部分,了解这一部分写了那些方面的内容。

○1、典礼。

○2、阅兵式。

○3、群众游行。

                 

  (六)、学习课文第5-7自然段。

1、典礼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下文三点整)

2、大会第一项是什么内容?

(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3、指导反复朗读第七自然段,要读出骄傲的语气。

安全教育:

课间不在教室,过道,楼道里追逐打闹.不做挤油,跳马,过江等危险的游戏.同学发生意外或者身体不适,要立即报告老师.

         第二教时

  

(一)复习第一节课的内容。

(二)读课文第8-9自然段。

说说典礼第二项是什么内容?

(升国旗)

 使学生知道,五星红旗的升起,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意义。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民时的激动心情。

(三)读课文第10自然段。

说说典礼第三项是什么内容?

(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重点词语:

雷鸣般的掌声、一阵热烈的欢呼声。

(四)读课文第11-12自然段,回答:

1、中国人民解放军检阅司令是谁?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

2、阅兵总指挥是谁?

聂荣臻将军

3、参加检阅的部队有那些?

海军两个排、一个步兵师、一个战车师、一个骑兵师、空军的飞机。

4、读课文中表现人民看到飞机时的高兴心情的句子。

(五)自学群众队伍游行这一部分。

体会当时人民的高兴心情。

(六)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理解: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人民战争取得了胜利,新中国成立了。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将会过上幸福的生活。

所以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七)、列出段落提纲:

(代板书设计)

(五)找出你认为最为感到的句子。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2、“这庄严的声音……使全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

安全教育:

课间不在教室,过道,楼道里追逐打闹.不做挤油,跳马,过江等危险的游戏.同学发生意外或者身体不适,要立即报告老师.

 

作业布置

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

教学后记

本文教学设计力求体现这样的特点:

1.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感知每一段落时,总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让生边读边想,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把握一段的大意,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2.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课题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总第77课时1分课时

教学要点

(知识.能力.技能.情感)

水平要求

识记

理解

运用

综合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9个生字。

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2、方法与过程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德育目标)

1

2

2

2

3

教学

重点

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教学难点

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具

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经过、结果、伟大意义,了解毛岸英个人及赴朝的缘由、牺牲时的实情实景。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达标措施

文本修改处

一、谈话导入

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

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通顺、流利,同时用笔勾画出不理解的生词。

2.出示生字,生读,注意纠音:

“拟”,应读“nǐ”,不要读成“yǐ”;“赴”,应读“fù”,不要读成“pù”;“躇”,应读“chú”,不要读成“zhù”;“殉”,应读“xùn”,不要读成“xún”。

3.提出不懂的生词,结合预习和全班讨论交流解决。

   殉职:

因公务而牺牲。

踌躇:

犹豫不决的样子。

勋鉴:

亦称书奉语或提称语,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

鉴,审查,看;勋,功德,功劳。

勋鉴的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

多用于政界,文界。

4.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5.结合收集的资料简要谈谈抗美援朝战争和对毛岸英的了解,为学文作铺垫。

三、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勾画出你深受感动的语句,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人物的情感。

2.集体交流:

可以通过谈感受和有感情的朗读表达

(1)“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

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生谈感受,体会毛主席悲痛的心情。

师提示:

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毛泽东他在想什么,你能想象他的神态吗,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

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

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这次怎么会……”

可联系交流的有关毛岸英的资料,了解毛岸英是经历了许多磨难成长起来的,毛主席对他要求严格,每想到这聚少离多的日子,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但欣慰的是岸英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前三次的分离都平平安安回到了父亲的身边。

这一次,儿子真的不能回来了吗?

毛泽东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表现了毛泽东的无比悲痛。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认真体会第八自然段

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而朝鲜首相金日成则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

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A、“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泽东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

至此,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生练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B、“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你是怎样理解毛主席这些想法的?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收集的资料中许多志愿军牺牲在了朝鲜土地上,进而换位思考毛主席作为一名伟大的领袖的想法:

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特殊呢?

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

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通过朗读体会主席矛盾的心理。

(4)“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从毛主席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由毛泽东签字时,他又迟疑了,“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

而一签字,就意味着毛泽东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

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凡人。

(5)“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谁来谈谈对这两句诗句的理解?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

“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6)“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联系前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你能想象那天晚上毛主席在作为一个父亲和一个领袖时的矛盾复杂的心理吗?

(我们不由得不说:

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四、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从以上的语句中我们体会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那么,这些语句在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

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说明。

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如语言描写:

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

岸英!

”。

又如动作描写:

“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还如神态描写: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

五、总结全文

学完了课文,你对于毛主席这一伟人是否有了新的认识。

如果有兴趣,咱们在学完了这一单元之后可以办一张关于毛泽东的小报,其中设立一版块就叫作“普通的伟人”。

安全教育:

课间不在教室,过道,楼道里追逐打闹.不做挤油,跳马,过江等危险的游戏.同学发生意外或者身体不适,要立即报告老师.

板书设计:

27青山处处埋忠骨

收到电报:

爱子牺牲,无比悲痛

艰难抉择:

彭司令:

要求送回岸英遗体尊重朝鲜

金日成首相:

要求葬在朝鲜}人民意愿

忍痛指示: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作业布置

 找出本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侧面描写,并将其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教学后记

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由于受到年龄和经历的限制,对抗美援朝这段历史本来就比较陌生,“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对于主席所面临的艰难抉择理解起来更是困难,他们根本体会不到主席作为一个年近六旬的老人的失子之痛。

为了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感受主席常人的情怀和伟人的风采。

我在课前专门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搜集毛岸英及毛主席一家为革命牺牲的六位烈士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在教学中我注重从文本中挖掘,让学生通过初读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在细读中让学生动手划出描写主席心情的句子,划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通过交流学习,使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语来体会句子的含义,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品质。

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采用“情境教学法”,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课题

28毛主席在花山

总第78课时1分课时

教学要点

(知识.能力.技能.情感)

水平要求

识记

理解

运用

综合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本文写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

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2、方法与过程目标:

引导法,自主学习法,继续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处处为群众利益着想的思想作风,从而受到热爱领袖的教育。

(德育目标)

1

2

2

2

3

教学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毛主席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作风,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教具

课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达标措施

文本修改处

(一)揭示课题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提问:

“花山”是什么地方?

毛主席什么时候去过花山?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要让学生说出课文主要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

请群众回来碾米,给群众沏茶喝,帮母女俩推碾子。

2.读一读自己所画的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结合学生发言,教师让学生画出毛主席对警卫员说的一段话和课文结尾的那一句话,留待以后深入理解;其余语句可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理解。

3.检查朗读情况。

(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情况,自由挑选课文中的某一部分来读,从而展示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三)进一步自学,深入理解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为了学懂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弄懂哪些问题?

先自己思考,再和组内同学讨论,记下讨论结果。

2.学生按要求自学、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对学生的问题归纳整理。

师生共同归纳出:

(1)毛主席为什么要请群众回来碾米?

还给群众沏茶喝?

(2)毛主席说服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