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689097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8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2019-2020年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绝句》这首诗。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引导同学们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由此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

9古诗两首

  

(二)自学《绝句》

  1.读题、解题,作者简介。

   《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这首诗是唐朝另一个著名诗人杜甫写的,当时唐朝开始衰败,又发生叛乱,诗人历尽艰辛才辗转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间草堂,诗中描写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丽的景色。

  2.教师范读。

  强调多音字:

行(háng)   泊(bó)

  3.自学字词,理解词语,教师检查,学生质疑。

  黄鹂:

一种小鸟,也叫黄莺,叫声很好听。

  白鹭(lù):

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细长,吃小鱼,小虾。

  东吴(wú):

古时候的东吴,就是今天江浙一带。

  鸣:

这里指鸟叫。

  翠柳:

绿色的柳树。

  青天:

蔚蓝色的天空。

  含(hán):

包含。

  西岭:

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

“千秋”就是千年,这时是虚指。

“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

停泊。

  万里:

指非常遥远,不是实指。

  4.检查自学诗意情况,想像画面。

  

(1)指名读诗句。

  

(2)练说每句诗意。

  (新绿的柳枝上一对黄鹏在欢唱,蔚蓝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鹭从溪上飞起,向远处天空飞去。

远处,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

这样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户里一样。

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观看彩图,诵读全诗,想像画面。

  (整首诗描绘了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景色。

  5.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1)指导朗读。

  我们要以欢快的语调,来读这首诗,读诗时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和轻重快慢。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

  两个/黄鹏//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干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4)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抒发了作者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三)体会写法

  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出这么美的画面呢?

他运用了什么方法?

你们想知道吗?

齐读全诗,仔细体会。

  (教师总结:

古诗是四个不相连属的句子,一句便是一幅图画,短短四句写景,有层次,有远近,声情并茂。

而且黄翠白绿,众彩缤纷,形象鲜明活泼,分而不散,从而充分表现了诗人恬静开朗,跃跃欲归的内心世界。

同时这首诗语言清新质朴,对偶工整,朗朗上口,具有形式美和音乐美。

  (四)背诵全诗,体会美感

  (五)布置作业

  1.练说诗意。

  2.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绝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创设情境,交代学习方法

  1.给学生演示《早发白帝城》音乐鉴赏的视频资料。

  2.交代学习方法。

  

(1)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五读法”来学习古诗。

什么叫“五读法”?

又该怎样运用“五读法”来学习古诗呢?

  

(2)出示“五读法”

  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知大意;三读精,解词义;四读会,达意境;五会读,有感情。

  (三)指导学习《早发白帝城》

  1.揭题,解题。

  

(1)“发”在这里的读音和意思是什么?

(fa)(出发)

  

(2)读了这个题目知道了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去哪里?

怎么走的?

  在学习这首诗时就会解决我们的疑问。

  (3)这首诗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按照“五读法”开始学习诗句

  

(1)一读通,咬准音。

  ①正字:

朝(zhāo)    还(huán)    重(chóng)

  ②字形:

帝(上中下结构),辞(左右结构),猿(左右结构)

  

(2)二读懂,知大意。

  朝:

早晨。

  辞:

辞别、离开。

  还:

返回。

  啼不住:

不停地叫。

  轻舟:

轻快的小船。

  万重山:

一重又一重的大山。

  (3)三读精,解词义。

  通读全诗,根据每句诗所写的内容,给诗分层。

每层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分两层意思来写,第一层告诉我们诗人出发的时间和到达目的地的时间;第二层写长江两岸的景色。

  ①指名读第一、二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作者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一天的时间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城。

  ②作者什么时间离开白帝城出发的?

从诗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诗人早晨从白帝城出发。

从“朝”和“彩云间”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当诗人离开白帝城时,天上彩霞一片。

表示他心情是很愉快的。

  “彩云间”一词,除了写出时间,还写出了白帝城的什么特点?

(很高)

  教师讲解:

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所以作者讲在“彩云间”。

  ③从白帝城到江陵有多远?

诗人乘船走了多长时间?

从诗歌的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从白帝城到江陵有1200多里远,诗人乘船只用一天时间就到达江陵了。

  诗中的“千里”,“一日”都是虚指,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说明船开得很快。

  ④小结:

这两行诗,一是突出白帝城之高,二是反映了行船的速度快,朗读时,除了要把顺水行船速度极快的意思表达出来,还要表达诗人的心情同飞舟一样轻快。

  ⑤指导朗读。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③第二层是写长江两岸的景色,作者抓住了什么来写。

  (抓住“猿声”和“万重山”来写。

  ①作者为什么要写“猿声”和“万重山”?

  明确:

当年长江三峡,都是高山峻岭,悬崖峭壁。

猿猴的叫声常常会在深山峡谷中引起回声,一声接一声,声声不断地传播开去。

李白乘船顺水而下时,在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中,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的大山。

作者在这里用猿猴的啼叫声和重重高山突出行船的轻快和沿途景色的壮丽。

  ③指导朗读(注意把“快”的意思读出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每句的意思。

(分组讨论,指名说)

  (早晨,作者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远隔千里的江陵,只要一天的时间就到了。

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一声接一声还没停下来,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高山。

  4.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1)学生边看《早发白帝城》的影碟,边听师范读古诗。

  

(2)谈话: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当年他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贵州的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个白帝城的地方,忽然传来皇帝要释放他的命令,你们想想看,李白的心情怎样?

(十分高兴)

  李白在释放后写了这首诗,不但描写了长江两岸雄伟壮丽的景色,而且表达了自己经过艰难岁月之后,被释放的喜悦心情。

  (3)为什么说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①顺水行船(客观);②心情愉快,急切盼归(主观)。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我们再读这首诗,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诗意,还要体会诗人的感情。

  (5)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

  读李白和杜甫的诗,然后利用队会时间开一个班级诗会,看谁知道得多,理解得准确。

  (五)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重点是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古诗,最后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

在背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自己去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

最后,老师再结合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上的一些特点。

针对这种教学思路,同时设计了配合教案的多媒体演示课件,用来辅助老师教学。

10颐和园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导入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

(在北京西郊)预习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平舌音(栽zāi,葱cōng)翘舌音(朱zhū),前鼻音(殿diàn),后鼻音(廊láng爽shuǎng葱cōng)。

  4.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

  3.师生交流。

  4.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

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

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

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习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1)讲解词义

  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清爽:

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

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

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

(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

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

形状各不相同。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

(颐和园)谁去过颐和园,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

(又大又美)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

  (板书:

颐和园)

  

(二)讲授新课

  1.讲读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

(填空练习)

  “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

走完长廊,就到了(   )。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明确: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明确:

又长又美

  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说一说?

  

(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2)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像一条长成卧在万寿山脚下。

   (3)长廊上的画美,“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

  (4)长廓周围的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

  (5)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3.小结:

这一段描写了长廊的颜色、形状、画、花、游人的心情等几方面的美,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以及那些创造者的高超技艺。

  4.指导朗读

  

(1)谁愿意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下著名的长廊,通过你的朗读,让同学们体会到长廊的美。

  

(2)教师评议,再指名朗读,找同学评议。

  (三)讲读第三段

  1.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了哪里?

  明确:

万寿山

  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

请同学看图回答。

  明确:

佛香阁、排云殿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

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1)“耸立”指高高的直立,这个词说明了佛香阁巍峨雄伟。

  

(2)“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亮”表现了佛香阁的建造气势恢弘。

  (3)“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疾的造型精巧。

  (4)“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说明排云殿很多,“金碧辉煌”指宫殿十分雄伟,像一朵朵金光闪闪的云排列在佛香阁下面。

  2.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万寿山的这种美?

  明确:

第四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1)“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大半景色。

这里的“大半景色”指的是山前的景色,因为作者的观察点是在佛香阁前面,所以后山的景色看不到。

  

(2)“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很高,从半山腰望去能看到掩映在绿树中的屋顶和红红的宫墙。

  (3)“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这句话也体了万寿山的高大,向前望,美丽宽阔的昆明湖变成了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4)“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由于山高离得很远,所以看不到看不到静静的湖面上浅浅的波纹。

  (5)“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这一句更加说明了万寿山的高,站在半山能望见城里的景物。

  3.指导朗读

  

(1)指名读,注意重点词要读出重音。

例如“大半”、“静”、“绿”、“一点儿”等。

  

(2)教师评议,找学生练习读。

  (3)齐读第三段,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小结:

这一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

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

  (四)自学第四段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说一说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1.同学自由讨论。

  2.指名发言,检查自学情况,其他组的同学补充发言。

  3.每组选出代表读课文,比一比,那一组读得好。

  4.教师小结:

这一段写了昆明湖的静和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风景画。

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明确:

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5.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

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五)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篇教学设计主要有两个意图:

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是了解并学习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11高大的皂荚树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熟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皂荚树的方位。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皂荚树的特点,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皂荚树的方位。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出示皂荚树的照片。

  同学们,现在你们看到的这棵树是皂荚树,它属于落叶乔木,枝上有刺,叶子呈卵形,开淡黄的花,结荚果,扁平,褐色,可用来洗衣,也可入药。

  听了老师的介绍,同学们一定很想进一步了解皂荚树吧?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11课《高大的皂荚树》。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

课文介绍了学校操场上的一棵高大、茂盛的皂荚树以及它带给同学们的欢乐与方便,赞美了皂荚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检查预习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正音。

出示生字卡片,用指名读的方法从读生字。

帐(zhàng)、遮(zhē)是翘舌音、皂(zào)、曾(céng)暗平舌音。

  3.指名说一说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皂荚树为同学们提供了哪些方便?

这和皂荚树的高大、茂盛有什么联系?

  (四)讨论,给课文分段

  1.根据“我们学校前面有一棵高大的皂荚树”和“一年四季,皂荚树为同学们提供了许多方便”两个意思,给课文分段。

  2.课文可以分为两段

  第一段(第1至4自然段):

讲皂荚树的位置和样子。

  第二段(第5至10自然段):

讲皂荚树一年四季给同学们带来许多方便和欢乐。

  (五)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说说每个自然段各写什么?

  2.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

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皂荚树生长在什么位置

  3.指名读第二、三、四自然段。

  思考:

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皂荚树的样子?

  作者是怎样写树干、树枝和树叶的?

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指名朗读第一段。

  (六)总结

  第一段写了皂荚树的位置和它的样子,使我们认识了皂荚树。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皂荚树的特点,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第1—4自然段。

  2.回忆一下,这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二)讲读第二段

  1.想一想皂荚树为同学们提供了哪些方便?

这和皂荚树的高大、茂盛有什么联系?

  2.根据上述问题找出相应的自然段读一读。

  3.齐读最后一自然段,理解课文结尾那句话的含义。

  4.作者写这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5.指导朗读这一段,体会皂荚树为同学们提供了许多方便和对同学们的启示。

  (三)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指名读课文。

  2.思考:

作者怎样从树干、树叶、果实等方面,联系一年四季生长的不同特点,来观察和描写高大的皂荚树?

  (四)识记字形

  出示生字卡片。

“篷”的部首是“竹”,不是“辶”,“曾”下面是一横。

  (五)指导用“格外”、“曾经”造句

  1.指出带有“格外”、“曾经”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这两个词的意思。

  2.指名用“格外”、“曾经”造句,选想好再说。

  (六)布置作业

  1.把用“格外”“曾经”造的句子写在作业本上。

  2.把“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抄写两遍。

  (七)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篇教学设计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自主地运用前面学习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探究实践,了解本文抓住皂荚树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感悟作者借皂荚树抒发的对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学习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

12海滨小城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熟读课文,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按照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3.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熟读课文,体会海滨小城景色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按照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出示课题:

海滨小城

  2.课题由哪两个词组成的?

我们一看课题,就知道课文写哪些内容?

(课题由“海滨”和“小城”两词语组成。

课文是写海滨和小城的美丽景色。

  3.什么叫海滨?

(靠近大海的地方。

  

(二)提出学习目标

  1.海滨小城美丽的风景有什么特色?

  2.作者是怎样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抓住的特点进行描述的?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讲些什么?

  2.学生交流自学情况。

  第1自然段:

蔚蓝色的浩瀚的大海上,许多船只来来往往。

天空飞翔着海鸥,飘着云朵。

  第2自然段:

早晨,海面上到处都被朝阳镶上了一层金黄色。

  第3自然段:

沙滩上遍地是各种各样的贝壳。

捕鱼的船队归来时,海滩上就喧闹起来。

  第4自然段:

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许多树。

  第5自然段:

小城公园里的榕树很美。

  第6自然段:

小城的街道多,而且用细沙铺成,十分干净。

  (四)指导分段

  1.第一段:

1-3自然段。

  第二段:

4-6自然段。

  (提示:

课文是根据“海滨”和“小城”不同的类别分段的。

  2.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来观察海滨小城的?

  明确:

从海滨→小城,也就是从远→近的顺序观察的。

  (五)学习写“海滨”部分的课文

  1.自学这个部分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词语的意思。

  浩瀚:

本课指海面辽阔无边。

  交界:

两地相连的地方。

本课指远远看去海面和天空相接的地方。

  水平线:

本课指海平面。

  镀:

使一种金属附着到别的金属或物体表面上,形成一个薄层,如镀金、镀银。

本课指阳光照在物体和人身上,好像镀上一层金黄色。

  寂寞:

孤单、冷清。

  喧闹:

声音很大,很热闹。

  3.讲读“海滨”部分的课文

  

(1)从这座小城看大海是什么样的?

  

(2)这部分课文,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是怎么写的?

  明确:

景物:

大海、天、机帆船、军舰、海鸥、云朵、沙滩、贝壳及船上的鱼虾、蟹、海螺等。

大海是蓝色的、一望无际的,海面上有许多机帆船和军舰来来往往,天空飞翔着白色的、灰色的海鸥,还飘着云朵。

  (3)大海什么时候景色最美?

美在哪里?

  明确:

大海在早晨的时候,景色最美。

因为海面上的各种景物和人们都被朝阳镀上了一层金黄色。

  (4)海滩有什么特点?

  明确:

遍地是美丽的贝壳,人们都不会理睬,贝壳只好寂莫地躺在那里;满载而归的船队一靠岸,海滩上就喧闹起来。

  (5)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海滨的美?

  明确:

一是概述了景物的色彩,通过“蓝、棕色、银白、白色、灰色、金黄色、青色、银光闪闪”等表示颜色的词语把海滨描绘得绚丽多彩,突出海滨的美;二是在写海滩特点时,先写贝壳又多又美和它的寂寞,再写渔船归来时的喧闹,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写静态,后者写动态,突出了海滨景色的美丽,生机勃勃,惹人喜爱。

  (6)读这部分课文,要求读出感情,给人以美的感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了解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的感情,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作者写“海滨”部分,写了哪两个地方?

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二)学习写“小城”部分的课文

  1.自学这部分的生字。

  2.学生讨论自学情况。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庭院:

正房前的院子。

一般统指院子。

  亚热带:

从气候上划分的地理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