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04山东新高考选考地理一模冲刺模拟试题解析word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687784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1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卷04山东新高考选考地理一模冲刺模拟试题解析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卷04山东新高考选考地理一模冲刺模拟试题解析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卷04山东新高考选考地理一模冲刺模拟试题解析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卷04山东新高考选考地理一模冲刺模拟试题解析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卷04山东新高考选考地理一模冲刺模拟试题解析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卷04山东新高考选考地理一模冲刺模拟试题解析word版.docx

《卷04山东新高考选考地理一模冲刺模拟试题解析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卷04山东新高考选考地理一模冲刺模拟试题解析word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卷04山东新高考选考地理一模冲刺模拟试题解析word版.docx

卷04山东新高考选考地理一模冲刺模拟试题解析word版

2020年山东新高考·选考地理一模冲刺模拟试题

第四模拟试卷

(本卷共19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一、选择题:

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中游龙门至潼关的干流河道(见下图),全长132.5km,河道宽浅,水流散乱,主流游荡不定,穿梭于汾、渭地堑谷凹地区。

“揭河底”是小北干流特殊的水文现象,即当高含沙洪水通过时,会对河床产生剧烈的集中冲刷,河底淤积物成块、成片地被高含沙水流掀起露出水面,随后被流水冲散带走。

读图完成1—3题。

1.小北干流两岸抗冲刷能力最强的河段位于

A.①—②断面B.②—③断面C.③—④断面D.④—⑤断面

2.有利于小北干流“揭河底”现象发生的条件有

①河床淤积较高②夏季降水集中③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④水土流失严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小北干流段

A.流量季节变化较小B.河水含沙量季节差异大

C.凌汛现象时常发生D.结冰期随水流方向变长

【答案】1.B2.D3.B

【解析】1.由图可知,选项中所给河段中②—③断面的滩地面积最小,说明该河段以冲刷作用为主,且河谷又最窄,说明该河段两岸土质抗冲刷能力强,才没有被侵蚀得越来越宽。

故选B。

2.结合材料可知,“揭河底”是“当高含沙洪水通过时,会对河床产生剧烈的集中冲刷,河底淤积物成块、成片地被高含沙水流掀起露出水面,随后被流水冲散带走”,夏季降水集中,洪水流量大,水土流失严重,水流含沙量大,易形成高含沙洪水,当高含沙洪水通过淤积较高的河床时,会对河床产生剧烈的集中冲刷,产生“揭河底”现象;小北干流河道宽浅,说明河流以沉积作用为主,若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则泥沙淤泥少,即便有高含沙洪水通过,也不会出现“揭河底”现象。

故选D。

3.小北干流段位于黄河的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故该河段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河水含沙量季节差异大;因该河段总体上是自北向南流,故不存在凌汛现象,结冰期随水流方向逐渐变短。

故选B。

【考点】河流的水文特征

这是一个神奇的岛屿,岛上70%的动物是世界上独有的,80%的树木和植物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岛上的孤猴已经完成了长达5500万年的进化历程。

下图示意该岛屿等高线地形,读图回答4—6题。

4.影响该岛屿

城市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大气环流B.纬度位置C.海拔高度D.洋流性质

5.该岛屿物种独一无二,其根本原因是

A.脱离大陆较早B.开发历史较早C.环境比较单一D.缺少大型天敌

6.该岛屿孤猴集中分布区的自然景观是

A.荒漠B.草原C.绿洲D.森林

【答案】4.C5.A6.D

【解析】4.读图可知,该地区位于赤道附近,纬度低,太阳辐射强,气温高,R地海拔高,气温相对较低,气候凉爽,适合城市分布,R城市分布的主导因素为海拔,C正确。

5.物种独一无二主要是该地区与外界交流少,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四面环海,距离大陆较远,受影响小,可能是脱离大陆较早,A正确。

6.读图可知,孤猴分布在该岛屿东侧,海拔200m—800m范围内,结合该地的纬度可知,该地盛行东南信风,东侧位于迎风坡,降水丰富,主要为森林,D正确。

【考点】城市区位因素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下图示意恒河下游某江心沙洲地形及气候状况。

一年中该江心沙洲面积变化巨大,当地农户在江心沙洲上种植农作物的面积受此变化影响。

据此完成7-9题。

7.图示江心洲的形成原因是

A.海水堆积B.风力堆积C.冰川堆积D.流水堆积

8.一年中江心洲面积变化巨大,主要是因为

A.河流水位变化B.海水潮汐作用C.岩层垂直运动D.泥沙淤积速度

9.当地农民在江心洲上播种作物面积最大的时期应是

A.3月~7月B.6月~10月C.8月~12月D.11月~次年3月

【答案】7.D8.A9.D

【解析】7.图示江心洲的形成原因是流水堆积,是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D对。

位于恒河河道中,与海水堆积无关,A错。

风力堆积主要在干旱地区,B错。

位于热带,没有冰川堆积影响,C错。

8.该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一年中江心洲面积变化巨大,主要是因为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A对。

海水潮汐作用、泥沙淤积速度不是河流水位季节变化的原因,B、D错。

该地岩层垂直运动没有季节变化,C错。

9.当地农民在江心洲上播种作物面积最大的时期应是河流水位最低的时期,恒河流域夏季是雨季,主要在5-10月,水位较高,A、B、C错。

11月~次年4月是旱季,水位低,D对。

【考点】三角洲形成

荷兰是典型的沿海低地国家,人口1685万,面积4.15万平方千米,地狭人稠,历史上深受海潮之害。

1920年开始修建的长达30千米的须德海大坝,是荷兰近代最大的围海工程,大坝上建有泄水闸,透过闸门可调控艾瑟尔湖入海流量。

1996年荷兰在莱茵河河口修建挡潮闸,该闸由两个庞大的支臂组成,闸体平时停靠在河道两岸,需要时合龙以关闭河道(下图)。

据此完成10~12题

10.荷兰修建须德海大坝的主要是为了

A.荷兰经济发达,修大坝发电缓解能源紧张状况

B.防止海水入侵,保护现有土地

C.大坝内部形成库区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

D.为围垦区提供灌溉用水

11.须德海大坝修建后,艾瑟尔湖与建坝前相比湖水的盐度变化及其原因是

A.变大库区封闭,水分蒸发量变大B.变大河流携带的盐分不断在库区集聚

C.变小湖内咸水通过泄水闸逐渐排出D.不变河口区本来就是淡水

12.莱茵河河口修闸有利于

A.提高通航能力B.减轻风暴潮的危害

C.保护河口生态环境D.增加土地围垦面积

【答案】10.B11.C12.B

【解析】10.荷兰地狭人稠,土地资源紧张;全年受西风影响,风暴潮多发;围垦区地势低,修建此大坝能有效防止海水入侵,保护现有土地;荷兰外海广阔,发展海洋捕捞及海水养殖条件很好,大坝内发展海水养殖不是主要目的;海水不能用于灌溉。

因而只有B正确。

11.大坝阻止海水进入坝内水域,流域内降水丰富,河流注入淡水量大,湖内咸水通过泄水闸逐渐排出,因此坝内此湖盐度变小。

坝内水域蒸发量不变。

故选C。

12.题图的图名“莱茵河口挡潮闸示意图”,可见修闸主要是为了阻挡风暴潮,海上风浪大时,通过关闭闸门能减轻风暴潮的危害。

茵河航运繁忙,水闸打开能保证正常通航,而不会提高通航能力;修闸、修坝能够对河口湿地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闸口不定时开关,开闸时海水还是能进入,因此不能增加围垦面积。

因而只有B正确。

【考点】沿海大坝和河口水闸的作用,以及盐度的变化。

“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是中国自主建造的首艘破冰船,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

北京时间2019年11月23日“雪龙2号”完成中山站附近的航道破冰,为“雪龙号”海冰卸货开辟了一段约14海里的冰上航道。

此次“双龙探极”创破冰历史性一刻,构建中国极地科考新格局。

读南极地区科考站分布和年平均气温图(下图),完成13—15题。

13.此次“双龙探极”期间,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青岛市昼长夜短B.巴西草原上草木枯黄

C.地中海沿岸正值旅游旺季D.北极附近地区可能出现极光

14.比较图9中甲、乙两地风力大小和风向,正确的是

A.甲地风力强,吹东北风B.乙地风力强,吹西北风

C.甲地风力强,吹西南风D.乙地风力强,吹东南风

15.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则图中所示地区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等温线变得更加稀疏B.0℃等温线向北移动

C.等温线数值相应降低D.南极大陆的面积扩大

【答案】13.D14.D15.A

【解析】13.由材料可知“双龙探极”期间南极为极昼时期,故南半球为夏半年,北半球为冬半年。

吉林市昼短夜长,选项A错误;巴西草原郁郁葱葱,选项B错误;地中海沿岸正值冬季,温和多雨,不是旅游旺季,选项C错误;北极附近地区正值极夜,可能出现极光,选项D正确。

14.与乙地相比,图中甲地等温线较稀疏,说明单位距离温差较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所以风力小,选项A、C错误;图示为南极地区,盛行的极地东风为东南风,选项B错误,选项D正确。

15.若全球变暖,极地气温将升高。

南极地区温差变小,等温线变得更加稀疏,选项A正确;0℃等温线向南移动,选项B错误;等温线数值相应增加,选项C错误;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南极大陆面积缩小,选项D错误。

【考点】地球运动、大气、等值线、全球变暖

二、非选择题:

共55分

16.(17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祁连山区NDVI(植被指数:

值越大,植被覆盖度越高)与气温、降水的年际关系图

材料二祁连山区夏季逐时平均降水频率变化图

材料三祁连山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和宽谷组成,平均海拔4000-6000米。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祁连山北部中东段设立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0-2011年间祁连山东部植被覆盖减少面积22865km2,是祁连山总面积的11%,减少区域主要分布在河谷及青海湖周边地区。

2017年2月,中央督查组就祁连山局部生态破坏十分突出问题开展专项督查。

7月,甘肃省政府修订了《祁连山保护管理条例》,禁止在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开垦、开矿等10项活动。

(1)说出材料一图示时段祁连山区植被变化特征,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5分)

(2)据材料二图描述祁连山区夏季日降水时间分布特征,试分析其形成原因。

(6分)

(3)试推测祁连山东部植被退化严重的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后果。

(6分)

【答案】

(1)祁连山区植被覆盖整体呈上升趋势。

(1分)

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祁连山区整体气温升高,冰川积雪消融增多,夏季风(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影响增强,降水量增加,水热条件改善,利于植物生长;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政策。

(4分)

(2)祁连山区夏季日降水时间分布不均衡,15时至凌晨1时(傍晚至前半夜)降水频率较高,多夜雨。

(2分)

原因:

祁连山区午后太阳辐射强度大,温度较高,使山区地面蒸发和植被蒸腾作用加强,空气湿度不断上升;夜间山坡地面温度下降较快,空气受冷却沿山坡下沉,谷地中高温高湿的空气被抬升冷却易形成降水。

(4分)

(3)祁连山东部植被退化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河谷和青海湖附近,人口和城市较多;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砍伐薪柴及开矿等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4分)

后果:

可能加剧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下降,下游河流水量水质变差。

(答出一点既得2分)

【解析】

(1)影响植被覆盖度的主要是水热等气候要素,由图中可以看出祁连山区NDVI整体呈上升态势,结合气温整体升高与降水整体增加的变化情况可知祁连山区植被覆盖度上升主要是水热条件有利于植被生长;气温升高有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气温升高也会导致西南季风与东南季风势力增强,降水增加;气温升高还会使高山冰雪融水短期内增多。

从文字材料中可知,国家设立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祁连山区的植被起到保护作用。

(2)由图示即可知祁连山区降水频率在傍晚至午夜较高。

祁连山是由多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平行山脉与宽谷组成的,山谷之间多山谷风,白天由于蒸发与蒸腾作用空气中水汽含量较高,夜间在山风沉积到谷底抬升作用下,富含水汽的空气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结易成云致雨。

(3)祁连山平均4000-6000米,海拔高,祁连山东部植被退化严重的地区集中于河谷和青海湖周边的地区,这些地区海拔相对较低,热量较充足,地形平坦,是人口、城市、农牧业比较集中的分布地区,故植被减少主要与人类不合理活动或过度利用资源有关。

植被覆盖率下降使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减弱,并进而影响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安全。

17.(13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一位探险者在游记中写到:

蒙特港区,这里多岛屿、半岛和海湾,徜徉在峡湾.可在海上看到排列成龙的高大雄伟山峰群,山顶峰尖锐如剃刀。

从蒙特港到埃斯克尔,沿途雪峰与火山映照,冰川同密林交错。

在向特雷利乌前进途中,自然景观与先前存在极大差异,气候条件恶劣.尘暴不断……下图示意该次探险区域与路线。

(1)试推测蒙特港的气候特征。

(3分)

(2)试对“这里多岛屿、半岛和海湾”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6分)

(3)简析该区域东西部自然景观差异极大的原因。

(4分)

【答案】

(1)蒙特港位于40°S~60°S纬度的大陆西岸(1分),终年受西风控制(1分),全年温和多雨(1分)或冬季温和夏季凉爽(1分),全年多雨(1分)。

(2)地处(南极洲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易遭受外力侵蚀;地处西风带且位于西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地处西风带沿海地区,沿岸风浪大,海水侵蚀作用强;纬度高且山体高大,冰川侵蚀作用强。

(答对1项得2分,答对3项即可得6分,本小题满分不得超过6分。

(3)西部位于西风带迎风坡,温和湿润,形成温带森林景观(2分);东部位于西风带背风坡,降水少,气候干旱,形成温带草原、荒漠景观(2分)。

【解析】

(1)蒙特港的气候特征,可以从气温、降水等方面回答,理由可以从地形、风向等方面思考。

(2)读图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该处位于南极洲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易遭受外力侵蚀;地处西风带且位于西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

(3)该区域东西部自然景观差异极大的原因,可以从地形、风向、坡度等方面回答。

18.(11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林芝附近的野桃树高花繁,开得狂野,寿命可达千余年,其主要分布在海拔1600米~4200米的区域。

每年3月~5月桃花盛开期间,桃花映衬着湛蓝的云天和磅礴的雪峰,美不胜收,吸引无数游客前往林芝赏桃花、游名胜古迹、体验人文风情等,桃花节每年主题不同。

下图为林芝位置示意图。

(1)分析林芝赏桃花时间较长的原因。

(2分)

(2)从旅游资源角度,简述林芝桃花节能吸引无数游客造访的原因。

(6分)

(3)指出为应对林芝气候的特殊性,游客需要携带的生活用品,并说明理由。

(3分)

【答案】

(1)桃树分布在海拔1600米-4200米的山区,垂直地域分异明显,开花时间早晚差异大,赏花时间延长。

(2分)

(2)林芝桃花树高花繁,开得狂野,桃花与雪山、蓝天白云相呼应,具有独特性,对游客的吸引力大;还可游名胜古迹、体验人文风情,景观地域组合状况和集群状况良好;桃花开放时间长,可欣赏时间长;桃花节举办活动多(每年主题不同),给予旅游不同的体验。

(答对三点给6分)

(3)林芝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偏低,昼夜温差大,需注意保暖,带防寒服(羽绒服等);空气稀薄,氧气含量偏低,需注意预防高原反应,带氧气袋(瓶)、抗缺氧药品等;太阳辐射强,需注意防晒,带防晒霜等。

(3分)

【解析】

(1)青藏高原海拔高,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明显,温差大。

桃花要达到一定的气温条件下才会开花,桃树分布在海拔1600—4200米的山区,分布范围广,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不同海拔的桃树会在不同时间开花,开花时间早晚差异大,赏花时间延长。

(2)从旅游资源的角度分析,可以分析旅游资源本身的资源价值、地域组合和集群状况。

以及资源本身的独特性、以及从图文材料中获取的信息:

桃花开放时间长,每年的桃花节主题不同等方面进行分析。

(3)要结合青藏高原的高寒、缺氧、日照强等特征进行分析。

林芝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偏低,昼夜温差大,需注意保暖,带防寒服(羽绒服等);空气稀薄,氧气含量偏低,需注意预防高原反应,带氧气袋(瓶)、抗缺氧药品等;太阳辐射强,需注意防晒,带防晒霜、太阳伞、护具等。

19.(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膜下滴灌技术是在滴灌带或滴灌毛管上覆盖一层地膜,通过可控管道系统供水,将加压的水经过过滤设施滤清后,和水溶性肥料融合,形成水肥溶液,进入输水干管一支管——毛管,再由毛管上的滴水器一滴一滴地均匀、定时、定量浸润作物根系发育区土壤,供根系吸收。

膜下滴灌的平均用水量是大水漫灌的12%、喷灌的50%、一般滴灌的70%,有效抑制了土壤盐碱化。

图8示意膜下滴灌,表2为棉花膜下滴灌技术在重盐碱地不同深度上的应用效果统计。

(1)说明采用膜下滴灌技术水资源利用率高的原因。

(4分)

(2)据表信息补充完成利用膜下滴灌三年后土壤不同深度脱盐率柱状图,并概括1997—2000年土壤盐分含量的变化特点。

(作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6分)

(3)与大水漫灌相比,分析膜下滴灌技术能有效抑制土壤盐碱化的原因。

(4分)

【答案】

(1)直接浸润作物根系发育区,均匀、定时、定晕滴灌,是局部精准灌溉,减少

了用水量;覆膜有效减少了水分蒸发,降低了土壤水分损失。

(4分)

(2)作图(2分)

土壤盐分含量降低,降低速度先快后慢。

(4分)

(3)膜下滴灌用水量少,绝大部分被作物根系吸收,下渗少,不会造成地下水位上升;覆膜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减轻了盐分向土壤表层的输送和集聚。

(4分)

【解析】

(1)(3)和常规种植相比,膜下滴灌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一下七个方面:

①节水:

滴灌仅湿润作物根系发育区,属于局部灌溉,不会产生深层渗漏和水平流失。

实施膜下滴灌,可大大减少棵间蒸发,与传统的大水漫灌相比,可节水80%以上

②省肥:

易溶肥料随水滴到地膜覆盖下的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区,根系吸收更直接,减少了肥料的挥发、流失等损失,肥料利用率从30%—40%提高到60%—70%。

③省工:

膜下滴灌一般不需中耕,易溶性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等随水滴入,从而减少了机耕作业次数,减轻了劳动强度。

④改良土壤:

浸润式灌溉后,土壤不板结,团粒结构不破坏。

滴灌时,土壤中的盐分随湿润峰下移到外缘,根系发育区形成低盐区,地膜覆盖抑制了盐分上移,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局部环境条件。

⑤提高土地利用率:

从水源出口的地下管道一直到田间的滴灌带,形成了密布的地下灌溉网络,成片成片的土地再也不用修渠,打埂和挖沟,土地利用率平均提高5%—7%。

⑥提高劳动效率:

实行膜下滴灌后,浇地由原来的人需守在地里“回畦”变成了“推闸放水拧龙头”,老人妇女都能干。

由于浸润式灌溉,土壤不板结,团粒不破坏,膜下不长草,节省了大量劳力费、机耕肥,提高了劳动效率。

⑦增产增收:

实施膜下滴灌技术,一般亩设备投资为300元左右,设备试用期可达5—8年。

其中滴灌带每米价格0.2元,每亩耕地需120元,使用两年左右的滴灌带可以以旧换新,每米收0.12元的加工费,每亩成本可降到70多元。

地下管每亩100—120元,地面管每亩25—35元。

(2)画图前先计算好脱盐率:

利用膜下滴灌三年后土壤0-30cm深度脱盐率:

(2.91%-0.48%)÷2.91%=83.5%;

利用膜下滴灌三年后土壤30-60cm深度脱盐率:

(2.37%-0.58%)÷2.37%=75.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