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课后题及复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65460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29.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影响评价课后题及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环境影响评价课后题及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环境影响评价课后题及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环境影响评价课后题及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环境影响评价课后题及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课后题及复习.docx

《环境影响评价课后题及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课后题及复习.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影响评价课后题及复习.docx

环境影响评价课后题及复习

一、名解

环境:

是指人类以外的整个外部世界的总和。

具体地说,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其中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

环境影响:

指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变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

环境影响概念包括人类活动动对环境的作用和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两个层次。

环境影响评价:

指对拟建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指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必须遵守的制度。

环境标准:

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对环境结构和状态,在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由国家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批准的技术规范,是国家环境政策在技术方面的具体体现,也是执行各项环境法规的基本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或步骤指导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程。

其过程可分为管理程序和工作程序,经常用流程图来表示。

环境影响识别:

找出所有受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使环境影响预测减少盲目性,环境影响综合分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防治对策具有针对性。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按照一定的评价目的,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从总体上综合起来,对环境影响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定。

环境质量:

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环境质量评价:

对环境要素优劣进行的定量描述即按照一定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范围的环境质量进行定量的判定和预测。

环境质量标准:

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各种环境介质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所规定的容许容量和要求,是衡量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尺度,以及有关部门进行环境管理,制定污染排放标准的依据。

环境保护标准分为:

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基础和方法标准。

环境容量:

是指在一定行政区域内,为达到环境目标值,在特定的产业结构和污染源分布条件下,根据该区域的自然净化功能力,所能承受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环境标准的等级:

分为国家环境标准和地方标准。

执行关系:

地方标准优先于国家标准执行,行业标准优先于地方标准执行。

水体污染:

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的影响可使水的感官性状、物理化学性质、水生物组成,以及底部沉积物的数量和组分发生恶化,破坏水体原有的功能。

水体自净:

水体在其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受纳的污染物浓度不断降低,逐渐恢复原有的水质。

等标污染负荷:

把i污染物的排放量稀释到其相应排放标准时所需要的介质量:

计算式pi=mi/ci

大气湍流:

是一种不规则运动,其特征量是时空随机变量。

噪声敏感建筑物:

是指医院、学校、机关、科研单位、住宅等需要保持安静的建筑物。

筛选:

确定一项拟议活动是否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

问答题: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

答:

⑴具有法律强制性。

⑵评价对象偏重于工程项目建设。

⑶纳入基本建设程序。

⑷评价资格实行审核认定制。

⑸分类管理。

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作用

答:

[1]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2]知道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强化环境管理;[3]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4]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我国环境标准体系是怎样划分的论述各级、各类环境标准的关系

答:

它分为两级、7种类型.此外.还可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1)环境质量标准〔2)污染物排放标准(3环境基础标准(4)环境方法标准(5)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6)环保仪器设备标族[7)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总之,环境质量标准是制定污染物排放标推的主要依据。

污染物排故标淮

是实现环境质量标肤的主要手段和搭仇环境基础标准是环境标准体系个助指

导性标准,是制定其他各种环境标准的总原则t程序和方法。

向环境方法标准、

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和环保仪器设备标准是制定、执行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曲排

放标旺的重要技术根据和方法。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

试论述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所遵循的原则。

答:

1.目的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相关性原则4.主导性原则5.等衡性原则6.动态性原则7.随机性原则8.社会经济性原别

根据环境影响分类筛选分类原则,可以确定的评价类别有哪几种

(1)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

新建或扩建工程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的

不利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是敏感的、不可逆的、综合的或以往尚未有过的。

〔2)编写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新建或扩建工程对环境可能产生有限的

不利影响,这些影响是较小的或者减缓影响的补救措施是很容易找到的,通过规

定控制或补救措施可以减缓对环境的影响。

(3)编写环境影响登记表的项目:

对环境不产生不利影响或影响极小的建

设项目.只境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阶段)及其主要内容包括那些

答: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工作大纲。

第二阶段(工作阶段):

主要工作为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

第三阶段(编制报告书):

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所得到的各种资料、数据,得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

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及特性与应用条件(作业本)

指数法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答:

环境现状评价中常采用能代表环境质量好坏的环境质量指数进行平价。

具体有单因子指数评价、多因子指数评价和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评价等方法。

普通指数法:

单因子法:

一般的指数分析评价,先引入环境质量标准,然后对评价对象进行处理,通常就以实测值(或预测值)C与标准值Cs的比值作为其数值:

P=C/Cs。

Pi<1达标,Pi>1超标,Pi值越小越好,

综合指数法:

在各单因子影响评价已完成的基础上,为求所有因子的综合评价,可引入综合指数。

等权综合:

P=∑∑PijPij=Cij/Csij(i——第i个环境要素,j——第i个环境要素中的第j个环境因子)

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的含义及其常用方法

答:

按照一定的评价目的,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从总体上综合起来,对环境影响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定。

分为指数法、矩阵法(相关矩阵法、迭代矩阵法)、图形叠置法(优点:

易于理解、能显示影响的空间分布,缺点:

叠置图层12张以上就会因为颜色太多太杂而难以说明问题)网络法、动态系统模拟法

常用的消减拟建项目对地表水污染的措施有哪些

答:

[1].对拟建项目实施清洁生产、预防污染和生态破坏是最根本的措施其次是就项目内部和受钠水体的污染控制方案的改进提出有效的建议。

[2]推行节约用水和废水再用,减少新鲜水用量;结合项目有、特点,对排放的废水采用适宜的处理措施。

[3].在项目建设期因清理场地和基坑开挖、堆土造成的裸土层应就地建雨水拦蓄池和种植速生植被,减少沉物进入地表水体。

[4].施用农用化学品的项目,可通过安排好化学品试用率、试用范围、和流失到水体的途径等方面想办法,将土壤侵蚀和进入水体的化学品减至最少。

[5]应采用生物、化学、管理、文化和机械手段、一体的综合方法。

[6]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利用人工湿地控制非点源污染。

[7].在地表水污染负荷总量控制的流域,通过排污交易保持排污总量不增加。

在大气环境现状评价中,一般来说,污染源调查应包括哪些内容通常可采取哪些调查方法

答:

大气污染源调查的核心是确定源强、排放量和相关参数。

1.一级评价项目一般应进行以下内容的调查。

(1)工艺流程:

按生产工艺流程或分厂、车间分别绘制污染流程图。

(2)排放量:

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对改、扩建项目的主要污染物,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新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预计现有工程经改造后污染物的削减量,并按上述三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

(3)毒性较大的物质:

除调查统计主要污染物正常生产的排放量外,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

(4)污染物排放方式:

可将污染源划分为点源和面源。

根据污染源源强和源高的具体分布状况确定点源的最低源高和最低源强。

面源包括无组织排放源和数量多、源强与源高都不大的点源。

厂区内某些属于线源性质的排放源可并入其附近的面源,按面源排放统计。

(5)点源、面源的具体调查统计。

(6)对排放颗粒物的重点点源,除排放量外,还应调查其颗粒物的密度及粒径分布。

(7)风面源:

原料、固体废弃物等堆放场所产生的扬尘可作为“风面源”处理,应通过试验或类比调查,确定其起动风速和扬尘量。

调查方法:

通过类比法或实际资料来确定污染源的排放量资料;或者在“工业污染源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现场实测法、物料衡算法或经验估算法对变化情况进行核算和调整。

预测模式的性能评价通常包括哪些内容评价方法如何

影响土壤环境污染、土壤退化及破坏有哪些主要因素

答:

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因素很多,仅从建设项目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分析

建设项目影响土壤环境污染的因素:

主要包括建设项目类型、污染物性质、污染源特点、污染源排放强度、污染途径、土壤所在区域的环境条件以及土壤类型和特性等方面。

主要污染物有重金属和酸性物质,矿物油和其他一些有机物,固体废弃物。

以上因素均以污染源直接相关,属污染土壤的决定性因素。

影响土壤退化、破坏的主要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壤沙化、盐渍化、沼泽化和土壤侵蚀,主要在干旱、洪涝、狂风、暴雨、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变爆发的情况下发生,在正常的自然状态下,土壤退化、破坏现象难以出现或不明显。

但人为因素却能引发严重的土壤退化和破坏,主要是限于人类认识土壤自然体及其与环境调价关系的水平,在利用土壤及其环境条件时,存在着盲目性。

如何筛选土壤污染、土壤退化和破坏的评价因子

答:

评价因子的选择:

评价因子的选取是否合理,关系到评价结论的科学性和可靠程度。

选择评价因子时,要综合考虑评价目的和评价区域的土壤污染物

的类型等因素。

一般选取的基本因子如下:

①重金属及其他有毒物质:

汞、镐、铅、锌、铜、镑、镍、砷、氟及氰等;

②有机毒物:

酚、DDT、六六六、石油、3,4—苯并芘、三氯乙醛及多氯联苯等本文来自中华环评网,

此外,还可选取一些附加因子,主要包括有机质、土壤质地、酸度、石灰反应、氧化还原电位等。

土壤环境容量模型对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有哪些作用

保护土壤环境应采取哪些主要对策措施?

(1)加强土壤资源法制管理:

经常进行土壤资源法制管理的宣传教育、严格执行土壤保护的有关法规和条例。

(2)加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

重视建设项目选址的评价、加强清洁生产意识、执行建设项目的“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管理。

(3)加强土壤环境的检测和管理:

设置环境检测机构、完善检测制度、加强事故或灾害风险的及时检测、开展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发展的跟进工作。

(4)加强土壤保护的科学技术研究: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研究、土壤环境退化的防治实验研究、土壤资源调查及土壤合理利用规划、土地复垦实验研究。

试制作一张划分环境影响噪声评价等级和相应工作内容及范围的表格。

我国环境噪声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

答:

国内噪声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有六个方面:

(1)根据拟建项目多个方案的噪声预测结果和环境噪声标准,评述拟建项目各个方案在施工、运行阶段噪声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和超标状况(以敏感区域或敏感点为主)o

(2)分析受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包括受超标和不超标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

(3)分析项目的噪声源和引起超标的土要噪声源或主要原因。

(4)分析拟建项目的选址、设备小置和设备选型的合理性;分析建设项目设计中已有的噪声防治对策的适应性和防治效果。

(5)为了使拟建项目的噪声达标,评价必须提出需要增加的、适用于该项目的噪声防治对策,并分析其经济、技术的可行性。

(6)提出针对该拟建项目的有关噪声污染管理、噪声收泅和城巾规划方面的建议。

消除和减轻拟建项目噪声的重要对策有哪些

答:

(1)从声源上降低噪声。

将发声大的设备改造成发生小的或者不发声的设备。

①改进机械设计②改革工艺和操作方法③保持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因为设备运转不正常时噪声往往增高。

(2)从噪声传播送径上降低噪声。

①采用闹静分开和合理布局的设计原则,使高噪声设备尽可能远离噪声敏感区;②利用自然地形(如位于噪声源和噪声敏感区之间的山丘、土坡、地堑、围墙等)降低噪声;③合理布置非噪声敏感房间靠近或朝向噪声源;④采取声学控制措施,如对声源采用消声、隔振和减振措施,在传播送径上增设吸声、隔声等措施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EIA基本概念、EIA的管理程序

现状调查方法:

(1)收集资料法

(2)现场调查法(3)遥感方法:

第四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2、水体污染

2、按照排放方式的不同分为:

点污染源:

由城市或乡镇生活污水和工业企业通过管道和沟渠收集和排入水体的废水。

非点污染源:

面源,指分散或均匀地通过岸线进入水体的废水和自然降水通过沟渠进入水体的废水。

3、水体污染物

耗氧有机污染物、营养物、有机毒物、重金属、非金属无机毒物、病原微生物、酸碱污染物、石油类、放射性核素和热等。

(1)耗氧有机污染物:

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有机酸、酚、醇等。

常用指标有:

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高锰酸盐指数。

(2)营养物:

由污染源将含有机氮化物、氨氮、硝酸盐和磷酸盐的废水直接排入或通过河流进入湖泊、水库和近海水域而形成。

(3)水中有机毒物:

主要是酚类、多氯联苯(PCB)、有机氯农药和硝基化合物等。

(4)水中重金属:

一般指密度大于cm3的元素。

Hg、Cd、Be、Cu、Zn

(5)非金属无机毒物:

主要有氰化物、氟化物和H2S等。

(6)病源微生物:

包括致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卵。

(7)酸碱污染:

酸性或碱性废水排入水体,使水的PH值超出正常的的范围

(8)石油类

(9)热污染:

电力、冶金、化工等工业排放温度高的冷却用水,使水温升高。

三、水体自净:

水体在环境容量内,经过自身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使受纳的污染物浓度不断降低,逐渐恢复原有水质的过程。

污染物浓度的降低主要有两种方式:

迁移转化和衰减

1、迁移和转化(物理过程)

(1)推流迁移:

(2)分散稀释:

(3)转化和运移

四、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一)地表水环境评价等级的确定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三级),根据下列条件进行,即:

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各种受纳水域的规模以及对它的水质要求。

1、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Q,m3/d)

①>20000m3/d②10000~20000m3/d③5000~10000m3/d

④1000~5000m3/d⑤200~1000m3/d

2、污染物类型与污水水质复杂程度

根据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输移、衰减特点以及它们的预测模式,分为四类:

a.持久性污染物(包括在水环境中难降解、毒性大、易长期积累的有毒物质);

b.非持久性污染物;

c.酸和碱(以pH表征);

d.热污染(以温度表征);

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A=污染物类型数,B=需预测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

复杂:

A=3,或A=2且B≥10

中等:

A=2且B<10,或A=1且B≥7

简单:

A=1且B<7

(3)受纳水体规模

1)河流与河口:

以枯水期平均流量作为判定依据,如难以取到资料,可用多年年平均流量或平水期平均流量

排污口附近河流断面流量:

大河≥150m3/中河15-150m3/s小河<15m3/s

2)湖泊

以枯水期蓄水量和蓄水面积为判定依据,也可以平均水深和水面积为划分水域规模的依据;

依据:

湖泊枯水期,水库平均水深(水深<10m与≥10m)

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判据

3、地表水水质要求

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汤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例:

一拟建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为5800m3/d,经类比调查知污水中含有COD、BOD、Cd、Hg,pH为酸性,受纳水体为一河流,多年平均流量为90m3/s,水质要求为4类,此环评应按几级进行评价

答:

污水排放量:

为5000~10000之间

水质复杂程度:

含有持久性污染物(Cd、Hg)、非持久性污染物(COD、BOD)、酸碱(pH为酸性),污染物类型数=3,复杂程度为“复杂”

水域规模:

介于150m3/s到15m3/s之间,为中等河流

水质要求:

4类

此环评应按二级评价要求进行评价。

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内容

1.水文调查和水文测量

向水文测量和水质监测等部门收集资料,资料不足时,进行一定的水文调查与水质调查,一般情况下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在枯水期进行,必要时,可在其他时期(丰水期、平水期、冰封期等)进行补充调查。

面源污染严重的河流、湖泊,丰水期水质反而更差,这时三级评价也应当调查丰水期;

不同污水排放量河流环境现状调查范围

不同污水排放量湖泊(水库)环境现状调查范围

2.污染源调查:

点污染源的调查和非点污染源的调查

3.水质调查与水质参数的选择原则

水质调查尽量使用现有数据资料,如资料不足时应实测。

水质参数包括两类:

一是常规水质参数,它能反映水域水质的一般状况;

常规水质参数:

以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BOD5、凯氏氮或非离子氨、酚、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磷以及水温为基础;

(1)河流水质采样断面与取样点设置的原则

①取样断面的布设(对照断面、控制端面、削减端面)

②取样断面上取样垂线的布设

当河流形状为矩形或相近于矩形时,可按下列原则布设。

a.小河:

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设一条取样垂线。

b.大、中河:

河宽<50m者,设两条取样垂线,在取样断面上各距岸边1/3水面宽处各设一条取样垂线;

河宽>50m者,共设三条取样垂线,主流线上距两岸≧并有明显水流的地方各设一条。

c.特大河:

应适当增加取样垂线数,且主流线两侧的垂线数目不必相等,拟设置排污口一侧可以多一些。

垂线上取样水深的确定

在一条垂线上,水深大于5m时,在水面下水深处及在距河底处,各取一个样;

水深为l~5m时,只在水面下处取一个样;

水深不足1m时,取样点距水面不应小于,距河底也不应小于。

对于三级评价的小河不论河水深浅,只在一条垂线上一个点取一个样,一般情况下取样点应在水面下则处,距河底不应小于。

④水样的对待

二、三级评价:

需要预测混合过程段水质的场合,每次应将该段内各取样断面中每条垂线上的水样混合成一个水样。

一级评价:

每个取样点的水样均应分析,不取混合样。

(2)湖泊、水库取样位置与采样点的布设原则

取样位置的间隔如下表:

②取样点

a.大、中型湖泊与水库:

平均水深小于10m时,取样点设在水面下处,但距湖库底不应小于;

平均水探大于或等于10m时,首先应找到斜温层,在水面下及斜温层以下距湖库底以上处各取一个水样点。

b.小型湖泊与水库:

平均水深小于10m时,水面下处,并距湖库底不应小于处设一取样点;

平均水深大于或等于10m时,水面下处和水深10m并距湖库底不小于处各取一个水样点。

③水样的对待

小型湖泊与水库:

水深小于10m时,每个取样位置取一个水样,如水深大于或等于10m时,只取一个混合样。

在上下层水质差距较大时,可不进行混合。

大、中型湖泊与水库:

各取样位置上不同深度的水样均不混合。

监测值的确定:

均值法、内梅罗法

内梅罗平均值

C——内梅罗平均值(mg/L)

Cmax——水质参数的最大监测值(mg/L)

——水质参数的平均监测值(mg/L)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

(1)单因子标准指数法(掌握):

1)将监测值与该因子的标准值相比较:

若其水质指数大于1,表明该水质参数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准,已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DO与pH值的标准指数计算方法与上述不同

三、预测时期

1、预测阶段:

建设期、运行期及服务期满后;

2、预测时段:

丰水期、平水期及枯水期。

评价等级为一、二级时,应分别预测建设项目枯水期和平水期两个时段的环境影响。

对冰封期较长的水域,当其水体功能为生活饮用水水源、食品工业用水水源或渔业用水水源时,还应预测建设项目冰封期的水环境影响。

评价等级为三级或为二级但评价时间较短时,可只预测枯水期的环境影响。

四、污染源和水体的简化

(一)污染源简化的要求

包括:

排放形式:

点源、非点源

排放规律:

连续恒定、非连续恒定

(二)地面水环境水体简化要求

(1)河流的简化要求

简化为:

矩形平直河流、矩形弯曲河流、非矩形河流

①河流的断面宽深比≥20时,可视为矩形河流;

②大中河流中,预测河段弯曲较大(如其最大弯曲系数>时,可视为弯曲河流,否则简化为平直河流;

③大中河预测河段的河流形状沿程变化较大时,可分段考虑,大中河流断面上水深变化很大且评价等级较高(如一级评价)时,可以视为非矩形河流并应调查其流场,其它情况均可简化为矩形河流;

④小河可以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

(2)湖泊与水库的简化

大湖(库)、小湖(库)、分层湖(库)等三种情况进行。

①一级评价时,中湖(库)可以按大湖(库)对待,停留时间较短时也可以按小湖(库)对待;

②三级评价时,中湖(库)可以按小湖(库)对待,停留时间很长时也可以按大湖(库)对待;

③二级评价时,如何简化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水深>10m且分层期较长(如>30天)的湖泊、水库可视为分层湖(库);

例:

1、河流断面宽深比(B)可视为矩形河流。

A =15  B ≥20  C =10  D <10

2、年均流量155,平均宽150,平均水深,最大弯曲系数,断面形状沿程变化不大,可按(B)简化。

A 矩形平直河流 B 矩形弯曲河流 

C平直河流 D非矩形河流

五、预测方法的选择

主要有数学模型法、物理模型法、类比调查法三类。

主要水质模型

完全混合模型(零维水质模型)

河流一维模型

S-P模型

河流二维模型

预测精度关键在于合适模型的选取及有关参数的获取;

完全混合模型★

应用条件:

废水污染物为持久性物质,不分解也不沉淀;

河流是稳态的,定常排污;

污染物在整个河段内均匀混合;

河流无支流和其他废水进入。

式中:

ρ--混合后污染物浓度,mg/L;

ρh--排污口上游河流中污染物浓度,mg/L;

ρp--为排入河流的废水中的污染物浓度,mg/L;

Qh--河流的流量,m3/s;

Qp--排入河流的废水流量,m3/s;

例题:

一工厂向一条河流稳定排放污水,污水排放量q=s,BOD5浓度为30mg/L,河流流量Q=s,河水平均流速ux=s,BOD5本底浓度为L,BOD5降解的速率常数K=,纵向弥散系数Ex=10m2/s,假定下游无支流汇入,也无其他排污口。

试求排放点下游5km处的BOD5浓度。

污水排入河流后排放口所在河流断面初始浓度可用完全混合模型计算;

计算考虑纵向弥散条件下的下游5km处的浓度;

计算忽略纵向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