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改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知识点问答题总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59146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8.4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改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知识点问答题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最新改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知识点问答题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最新改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知识点问答题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最新改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知识点问答题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最新改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知识点问答题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改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知识点问答题总结.docx

《最新改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知识点问答题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改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知识点问答题总结.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改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知识点问答题总结.docx

最新改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知识点问答题总结

新苏教版五上科学问答题总结

2021年最新整理

后附全册精品知识点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

第一单元《光与色彩》教材中问题解答

第1课光源

1、哪些是自然光源?

哪些是人造光源?

(P2)

篝火萤火虫礼花雷电

答:

萤火虫、雷电是自然光源;篝火、礼花是人造光源。

2、这些物体是光源吗?

为什么?

玻璃幕墙月亮发光

答:

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

玻璃幕墙和月亮发光是太阳导致的,水面发光是月光导致的。

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

 

第2课光的传播

1.你认为这些光的传播路径有什么共同特点?

(P4)

答:

阳光穿过树叶间陈或云间空隙、汽车远光灯、激光灯都有光東射出,而且光来看起来都是直线。

2.在研究光在空气中传播的实验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P5)

答:

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捕的。

3.他们排整齐了吗?

你是如何判断的?

(P5)

答:

整齐。

因为向左(右)看齐,是调整队列的基本动作,其要领是:

身体立正,头向左(右)摆动60°,脚用小碎步前后左右移动至与左(右)人员看齐,要求能够看到相邻人员的腮部,且不到其后边的人,不能低头或仰头。

其原理是光沿直线传

播。

 

第3课光的反射

1、观察生活中光的反财现象,哪些物体反光效果比较好,说说反光效果好的

物体有什么特点。

(P8)

笞:

图片分别呈现了不锈钢广场雕塑,平面镜及摆放的苹果,湖水及景物.如果物体表面很光滑(哪怕是细微的凹凸也没有),那么当光线照射其表面时,就会发生

镜面反射,人们就会看到明亮的镜像。

2、我们看到的月光是从哪里来的?

(P8)

答:

月球本身既不发光也不透明,但能反射太阳光。

月球对太阳光的反射使我们能够看到被阳光照射到的半个月面。

月球向着太阳的半个月面是亮区,另外半个

月面是暗区(被自己挡住)

3、人是如何见物体的?

(P9)

答:

古希腊学者认为,银睛发出的光碰到物体,人就能看见东西。

后来,又有人认为,是眼睛发出了像触须那样的东西,人通过触须看到物体。

公元11世纪初,阿拉伯科学家伊本海赛姆纠正了上述看法。

他认为,光从太阳或火焰发出,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物体。

第4课七色光

1.雨后天晴,天空有时会出现彩虹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彩虹?

它们在什么情况下

出现?

(P10)

答:

其实,只要空气中有水滴,而阳光在观察者的背后以低角度照射,便可能产

生可以观察到的彩虹。

彩虹最常在雨后初晴时出现,这时空气中尘埃少而充满小

水滴,天空的一边有雨云而较暗,彩虹较容易被看到。

另外,瀑布附近也常出现

彩虹,晴朗天气里向空中酒水或喷水雾,亦可以出现彩虹。

2、如果在圆盘上涂七种颜色,快速旋转时你会看到什么?

(P12)

答:

如果在圆盘上涂七种颜色,快速旋转时看到的颜色应该是白色,因为白色的光就是由七种不同的颜色组合而成的。

 

第2单元《热传递》教材中问题解答

第5课热传导

1、他们是怎么让身体暖和起来的?

(P14)

答:

暖手宝传热让手暖和是固体与固体接触;哈气使手暖和是气体与固体接触;泡温泉使身体暖和是液体与固体接触;喝热水使身体暖和也是液体与固体接触。

2、热是怎么传到衣物、板栗上的?

(P14)

答:

熨衣服时。

加热电熨斗的金属底板,金属底板的热量传递给与其接触的衣服,使衣服变热,变得平整。

炒板栗时,沙子吸收大量的热量,再把热均匀地传给板栗,板栗很快就被炒熟了。

3、下图中,烧杯里的热水温度会怎样变化?

水槽里的冷水温度又会怎样变化?

(P15)

答:

热水的温度越来越低,冷水的温度越来越高,当温度差不多时,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变化很慢,最后二者温度达到一致。

4、生活中有许多热传导的事例,你能说说它们的传热过程吗?

(P16)

答:

烙饼、量体温、电烙铁作画、吹头发、冷敷或热敷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热>传导现象。

第6课热对流

1、将一小瓶红色热水放到冷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

(P17)

答:

红色的热水会上升,到达冷水顶部会向四周流动,然后沿着水槽壁向下流动。

2、在研究热在水中的传递和研究热在空气中的传递这两个实验中,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之处?

(P18)

答:

水和空气受热之后都上升,遇冷下降。

第7课热辐射

1、夏天,站在烈日下你有什么感觉?

在哪些情况下还会有类似的感觉?

(P19)

答:

夏天,站在烈日下会感觉很热。

当人的身体或身体的某个部分(如手)靠近篝

火、燃烧的蜡烛(或火柴)热水袋、火炉等也会有类似的感觉。

2、怎样才能使太阳灶的加热速度变快?

(P20)

答:

可以通过改变受热物体颜色的深浅、太阳灶的材料、形状、大小,反光板聚焦的位置等使太阳灶的加热速度变快。

3.说说这些产品运用了哪种热的传递方式,它们是如何传热的。

(P21)

答:

电烙铁是运用热传导的方式传热。

电水壶是运用热传导、热对流两种方式传热。

烤箱、电暖器是运用热对流和热辐射两种方式传热。

太阳能热水器是运用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神方式传热。

4、分析下图中热的传递方式。

(P21)

答:

左图:

火炉和水壶外壁的传热方式是热传导;壶中的水的传热方式是热对流;

火炉向周围空气传热的方式是热辐射。

右图:

锅的外壁和铲子的导热方式是热传导;菜汤的导热方式是热对流;锅、菜

等向周围空气导热的方式是热辐射。

5、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P21)

答:

相同点:

都是由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热量。

不同点:

一是热传递的过程不同。

热传导需要直接接触;热对流是循环传递热辐时是从热源处向四面八方直线传递。

二是热传递的媒介不同。

热传导在固体中传递能力最强,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弱;热对流只在体和液体中存在;凸热辐时

可以不依靠媒介直接传递。

 

第8课物体的传热本领

1、这些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勺子传热的快慢一样吗?

(P22)

答:

它们的传热速度不同,依次是木勺、塑料勺、钢勺、铝勺、铜勺。

木勺最慢,铜勺最快。

2、下面的事例说明空气是热的良导体还是不良导体?

(P23)

蓬松的棉被盖起来很暖和双层窗户可以隔热保温

答:

说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

蓬松棉被或者双层窗户中都有空气做隔层,有助于

保温。

3.体验光脚站在瓷砖、地板、地毯上的感觉,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P23)

答:

光脚站在瓷砖上感觉最凉,因为瓷砖是热的良导体,脚的热量通过瓷砖迅速散发,造成脚底温度降低,感觉很凉。

光脚站在地毯上不会觉得凉,因为地毯是热的不良导体,脚底温度不容易散发,不觉得凉。

4、这些厨具的各部分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材料?

(P23)

答:

铲子头和铲子杆是不锈钢材料,不锈钢虽然是热的良导体,但坚固、耐用;手柄是塑料的,塑料是热的不良导体,可以防止烫伤。

高压锅的锅体是钢制的,导热性能好,手柄是塑料制的,是热的不良导体,以免烫伤。

5、冬季,为什么要用塑料薄膜把树干包起来?

在寒冷地区建造房子时,为什么要在外墙加一层岩棉板?

(P24)

答:

用塑料薄膜把树干包起来可减少水分蒸发,帮助小树保温以抵御严寒。

岩棉板

是热的不良导体,可帮助墙体保温。

6、利用下列材料设计并制作-个保温盒。

(P24)

提示:

制作前要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保温盒有什么用?

要选择什么材料?

怎样制作?

做好后如何检测?

即保温盒要在什么情境下怎样使用,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制

作、检测。

制作时可以任意选择材料。

7、比比谁做的保温盒效果好,井分析保温效果好的原因。

(P24)

答:

锡纸表面像镜子一样光亮,可以反射电磁波,阻止热辐射,起到良好的保

温效果。

泡沫板内存在很多空气,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可减少热量传导,收到良好的保温效果。

 

第3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教材中问题解答

第9课地球的表面

1、摸两种地球仪,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P26)

政区地球仪地形地球仪

答:

政区地球仪表面光滑,有不同色块,蓝色代表海洋,其他颜色代表国家,相邻

国家的颜色不同。

地形地球仪表面高低不平,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洋深度和陆地海拔高度。

蓝色表示水,绿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黄色表示山地、沙漠,白色表示冰川。

也就是说,这两种地球仪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颜色的含义不同,地球仪上的文字

注释也不同。

2、观察下面图片,说说各种地形的主要特点。

(P27)

答:

山地势高,起伏很大,坡度陡,沟谷曲深。

平原地势低,地面平坦,起伏较小,视野开阔。

丘陵地势不高,地面起伏不大,坡度较缓。

盆地周围地势高,中间地

势低,与澡盆相似。

第10课火山和地震

1、火山喷发的场景是什么样的?

喷发后又是什么样的?

(P28)

答:

火山喷发的场景:

会有大量的火山灰、火山气体从火山口冒出来,弥漫空中;会有大量温度很高的红色岩浆从火山口喷溅或溢出;岩浆有的浓稠,有的稀薄,流速也不同;被抛到空中的岩浆落地时会形成火山弹;岩浆会向下流动,会覆盖周边的物体;......

喷发后的场景:

红色岩浆会慢慢冷却变成岩石;灰尘、有毒气体和熔岩会严重影响火山周围居民的生活,如飞机停航、庄家死亡......当然火山物质也为人类提供了有益资源。

第11课地球的内部

1.你能从下面这些现象中推测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吗?

(P31)

答:

根据火山喷发可以推测出地球内部不是空的,温度很高、压力很大,存在炙热的岩浆。

根据地震能推测出地球内部是不稳定的,会运动和变化,岩层会承受很大压力,所积聚的能量需要释放。

根据地热可以推测地球内部有大量的热能,可能比地表温度高。

2、如果把水换成黏稠的液体,泡沫块会怎样运动呢?

(P32)

答:

运动的速度会更加缓慢。

前期能量慢慢积累,释放时现象也会更明显。

3、根据发现的化石,你能推测出喜马拉雅山很久以前的情况吗?

(P33)

答:

早在4000万-5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所处地区是一片湛蓝的大海

4、观察地球大陆板块变化示意图,比较今天的地球与两亿年前的有什么不同。

(P33)

笞:

两亿年前,地球大陆板块是连接在一起的,现在则是相互分离开来的。

 

第12课地表雕刻师

温度、风、水等都能改变地表的形态,下面地表形态主要是由哪种因素造成的?

(P35)

破碎的岩石岩石女王头像海边沙丘

亚马孙河海蚀拱桥溶洞

答:

六幅图从左到右、自上而下均暗含了不同的改变地表形态的主要因素。

依次为:

图一,昼夜或季节性温度变化导致岩石开裂;图二,风携带沙砾磨蚀岩石形成典型的风蚀石;图三,海风搬运沙子堆积成沙丘;图四,流水在河道中速度不同,且不断侵蚀河岸形成弯曲的河道;图五,海浪不断冲刷侵蚀而成海蚀石;图六,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溶洞。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4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教材中问题解答

第13课云和雾

1、图中哪里是云?

哪里是雾?

(P38)

答:

对于山脚下的人来说,他们看到的是山腰上有云,而对于已爬到半山腰的人

来说,他们身处其中,看到的是则是雾。

2、为什么要在量筒中倒温水?

用冰袋的目的是什么?

(P39)

答:

加冰袋是为了创设个低温环境,这样水蒸气遇冷会迅速凝结成小水滴,从而形成雾。

如果往量筒中加热水,那么热水上方有大量水蒸气,遇到冷空气会形成雾气,还没开始实验雾就显现出来了。

如果用冷水,那么量筒里水蒸气少,造雾效果不明显。

用温水温度适中,量筒内水蒸气适量,不会快速形成雾气,便于观察。

3、根据实验和下图,说说云是怎么形成的。

(P39)

答:

地表上的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小水滴聚在一起飘浮在空中形成了云。

第14课霜和霜

1、观察露和霜有什么不同。

(P40)

答:

露是液体,是小水滴形态,霜是固体,是小冰晶形态。

露是无色的,霜一般为白色。

形成霜时的天气比形成露的天冷。

2、加盐前后杯子外壁有什么不同?

(P41)

答:

加盐后杯内的温度明显要比加盐前低,加盐后杯子外面形成了霜花,而不是液态的小水珠。

3、将杯中的冰水倒掉,过一会儿杯子外壁又会出现什么现象?

(P41)

答:

将杯中的冰水倒掉,杯子的温度回升,杯壁的霜花会慢慢融化成小水珠。

这说明霜也是水的种固体形式。

4、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指哪24个节气?

(P41)

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分别是: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第15课雨和雪

1、雨和需有什么不同之处?

又有哪些相同之处?

(P42)

答:

不同之处雨是夜态水、雪是固态水;雨是云层中的小水点降落或是小冰晶在峰落过程中融化形成,雪则是云层中的小冰晶降落所致;形成雪的气温要更低,所以股是在冬季,而雨水春夏秋冬都有。

相同之处都是云层中的水汽变化而成,本质都是水.是降水的两种基本形式。

2、为什么培养血底部会形成小水珠?

在培养血中放冰块起什么作用?

(P43)

答:

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碰到冷的培养血,会在培养血底部赶结成小水珠。

放入冰块会使培养血的温度更低,这样可使水蒸气凝结成水珠的速度更快。

3、你能根据下面的示意图,说说大自然中的雨、雪是怎么形成的吗?

(P43)

(图例:

◇冰晶;❉雪花;●小水滴;

水蒸气;

雨滴;)

答:

地表上的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形成小水滴、小冰晶云中的小水滴、小冰晶聚集变成了雨滴、雪花雨滴降落或雪花降落过程中融化形成了降雨。

雪花降落过程中没有融化便形成降雪。

4、观察霍花的形状,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P44)

答:

雪花的形状极多有星状、柱状、片状等,但基本形状是六边形。

雪花之所以多星六边形,是因为水分子形成冰的过程中是按六方晶系排列的。

5、这些降水形式有什么特点?

(P44)

答:

冰雹是种固态降水,同雨和雪样,是从云里掉下来的。

它是从发展强烈的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物。

多发生在夏季或春夏之交。

冰雹是一种固态降水,同雨和雪样,是从云里掉下来的。

它是从发展强烈的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物。

多发生在夏季或春夏之交。

冻雨由冰水混合物组成,由雨滴与温度低于

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而成,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

第16课水滴的“旅行”

1、天上的水为什么总也降不完?

(P45)

答:

地球上的水总处于动态平衡中,大气中的水不断得到补充。

天空中有降水落下来,同时,地球表面的水(包括江河湖海)也在不间断地蒸发到空中,补充大气中的水汽,从而形成降水。

2、降落到地面的雨和雪到哪里去了?

空气中的水蒸气又来自哪里?

(P45)

答:

降落到地面的雨和雪,一部分直接落入江河湖海;一部分到达陆地后流入江河湖海,或到达陆地后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还有的直接蒸发形成水蒸气,又跑到空中。

空气中的水蒸绝大多数来自江河湖海里水的蒸发,地表上层的水也会蒸发进入大气层,另外植物的蒸腾作用也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

3、根据下图,说说水在自然界是如何循环的。

你知道红色箭头表示什么看思吗?

蓝色箭头呢?

(P46)

 

答:

红色箭头表示地表的水(包括各种水体、陆地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的过程,是一个向上的过程。

蓝色箭头表示降水,以及水从高山流向平原最后注入海洋的过程,还包括地下水的渗透,是个向下的过程。

红色箭头的动力来自太阳,蓝色箭头的动力来自地球引力。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在太阳的辐射下,水经海洋、陆地蒸发及植物蒸腾变成水蒸气,随气流而运动到大气中。

大气中的水基气在高空遇冷形成云(水滴或冰晶),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球表面,统称降水。

这些降水有的渗入土中成为地下水,有的迁移或流到海洋中,有的被植物吸收。

完成水的循环。

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

大间不断地循环,总量保持不变。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5单元《人体”司令部”》教材中问题解箸

第17课刺激与反应

1、你认为下图中的行为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P48)

答:

左上图:

这是人被闹钟叫醒时的情景。

闹钟发出声响。

闹钟声是刺激,起床动

作是反应。

右上图:

这是人因便急赶往洗手间排便的情景。

感受到体内的腹涨感或腹痛感,而又憋不住。

体内的腹涨感或腹痛感是刺激,赶往洗手间的行为是反应。

左下图:

这是学生在绿灯亮时过马路的情景。

绿灯亮是刺激,过马路的行为是反应。

右下图:

这是老师宣布明天大家秋游时的情景。

教室宣布了“明天大家秋游”的消息。

教师的话语是刺激,学生欢呼的行为是反应。

2、如果碰到下面的情况,你会有什么反应?

(P50)

答:

反应:

捂耳朵;瞬间抬脚;立刻缩回手。

在第一个情景中,人受到的刺激来自于耳朵感受到的声音;在第二二个与第三个情景中,人受到的刺激来自于皮肤的触觉。

第18课从刺激到反应

1、下图中,官兵们是怎么分工合作进行抢险救灾的?

(P51)

答:

气象报告员和部队情况报告员收集并报告信息。

司令员接受信息,进行思考,做出决策,下达命令。

传令兵传达指令。

2、参考左下图中女孩收发短信的信息传递流程图,画出守门员扑球的信息传递流程图。

(P52)

答:

(供参考)

3、观察下面两幅图,每幅图中两条线段一样长吗?

(P53)

答:

看起来每组线段的长度不一样,而实际上他们的长度相同。

第20课大脑的开发与利用

1、下图是怎样表现大脑功能的?

(P57)

答:

用气泡图的形式,将大脑与其各功能连线,表示各功能之间的并列关系。

2、你认为,人工智能在未来可以做哪些事?

(P58)

答:

人工智能未来可运用在生产、生活、军事、航空航天等各领域。

3、下面的做法哪些正确?

哪些不正确?

为什么?

(P58)

答:

开窗通---正确。

因为大脑的工作耗氧量大。

戴头盔---正确。

因为大脑柔软,经不起撞击。

不吃早---错误。

因为大脑是人体消耗能量最多的器官。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1单元《光与色彩》知识点梳理

第1课光源

1、自己可以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

2、按照光源的特征,可以将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自然光源是大自然中不被人类掌控与操作、没有经过加工和改良的光源,比较常见的有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等。

人造光源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人工制造出来的光源。

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人造光源有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开启的电灯(白炽灯、荧光灯、发光二极管)等。

4、判断某种光源是自然光源还是人造光源,关键是判断某种发光体是否经过人类的加工与改良。

5、可见的“发光体”分为两类:

光原与反光物体。

6、生活中有许多物体会发光,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

玻璃幕墙和月亮发光是太阳导致的,水面发光是月光导致的。

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

7、蜡烛发光过程:

点燃烛芯,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发光发

热,蜡烛变短。

8、细钢丝发光现象:

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9、光是一种能量。

从蜡烛和细钢丝发光过程中,我们可以知道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

第2课光的传播

1、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一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它

的原理就是光沿直线传播。

第3课光的反射

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2、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3、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如镜子、平静的水面、玻璃表面、有抛光的金属面等。

4、反光效果最好的物体是镜子。

5、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

6、光从太阳或火焰发出,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物体。

第4课七色光

1、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有关系。

利用镜子、水雾和三楼镜可以制造“彩虹”3、光的色散原理是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的。

4、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由红、橙、黄、缘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

5、白光可以分散成不同色光,而且不同色光能混合成白光或其他颜色的光

6、我们可以用彩光手电简和分色圆盘陀螺来认识不同色光能混合成白光或其他颜色的光。

 

第2单元《热传递》知识点梳理

第5课热传导

1、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

给另-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

2、热传导时,热可以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

3、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向是四面八方。

4、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通过接触都有热传导的现象。

也就是说固体、液体气体都能通过直接接触高温物体让低温物体热起来。

5、烙饼、量体温电烙铁作画、吹头发冷敷或热数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热传导现象。

第6课热对流

1、热在空气中的传递过程,发现气体受热会上升遇冷会下降,循环流动。

2、热在水中传递的过程,发现液体受热会上升,遇冷会下降,循环流动。

3、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

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对流。

4、热对流时,热总是由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5、我们可以借助染色法(色素)借助法(利用其他物体,如茶叶、木屑等)看到水受热后的运动。

6、气体的传热方式与液体相同,都是对流。

第7课热辐射

1、太阳与地球之间有很大部分空间没有任何物质,但是太阳仍然能够梅热传递

给地球。

像太阳、篝火这样直接向周围发射热的方式,叫作热辐射。

2、热辐射不需要依靠空气水等任何物质,即使在真空中也能进行。

3、热传递有传导、对流辐射这三种方式。

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会独立存在,而是两种或三种同时存在。

4、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都是由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热量。

不同点:

一是热传递的过程不同。

热传导需要直接接触;热对流是循环传递;热辐射是从热源处向四面八方直线传递。

二是热传递的媒介不同。

热传导在固体中传递能力最强,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弱;热对流只在气体和液体中存在;热辐射可以不依靠媒介直接传递。

5、利用热传递工作的工具往往同时具备多种热传递方式。

电烙铁是运用热传导的方式传热。

电水壶是运用热传导、热对流两种方式传热。

烤箱、电暧器是运用热对流和热辐射两种方式传热。

太阳能热水器是运用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传热。

(电烤箱、电暖器和太阳能热水器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热辐射,电烙铁热传递的方式是热传导,电水壶中热水的主要热传递方式是热对流。

第8课物体的传热本领

1、像铜、租、钢等容易传热的物体叫作热的良导体;像木头、塑料等不容易传热

的物体叫作热的不良导体。

2、蓬松的棉被盖起来很险和,双层窗户可以隔热保温等事例,说明空是热的不良导体。

3、冬季,用塑料薄膜把树干包起来可减少水分蒸发,帮助小树保温,以抵御严寒,在寒冷地区建造房子时,在外墙加一层岩棉板。

是因为岩棉板是热的不良导体,可帮助墙体保温。

 

第3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知识点梳理

第9课地球的表面

1、地球仪有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球仪两种。

2、地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