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治工作方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51618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防治工作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传染病防治工作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传染病防治工作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传染病防治工作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传染病防治工作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染病防治工作方案.docx

《传染病防治工作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防治工作方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染病防治工作方案.docx

传染病防治工作方案

 

传染病防治工作方案

 

编制人:

XXXX

审核人:

XXXX

批准人:

XXXX

 

第一章目的与意义

第一条为了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保障全体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达到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目的,特制定本方案。

第二章总体目标与原则

一、通过本工作方案的实施,建立工程运行期间的有效管理机制;加强各相关机构间的组织协调;加强全体员工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员工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完善传染病疫情信息的监测报告;提高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能力,增强各级人员的传染病防治观念,最大限度的减少传染病发病人数;认真做好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迅速、及时、有序高效地控制疫情的播散。

确保工程顺利完工。

二、传染病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分级管理,各单位HSE管理要将传染病的防治纳入管理工作,制定计划,组织实施。

三、项目部安全总监为全线传染病防治的最高领导。

HSE部在安全总监的领导下,实施传染病的防治工作,进行预防、疫情报告、控制的管理工作。

第三章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在HSE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其职责为:

(一)制定本单位的传染病防治计划、方针及相关政策,报项目部HSE部批准实施;

(二)完善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和工作队伍,统一指挥、协调,保证人、财、物的到位;

(三)负责传染病突发时的应急处理、调查工作;并随时向项目部HSE部汇报疫情进展情况;

(四)接受项目部对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业务指导、检查、考核、监督。

对违反有关规定的行为予以纠正。

二、各单位急救员在标段HSE部门领导下,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其职责为:

(一)根据本地区的水文、地理的实际情况,根据项目部传染病防治方案、规定来制定本单位的防治措施,并遵照执行;

(二)在标段HSE部领导下,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尽早发现疫情的流行或暴发趋势,及时分析疫情形势和监测信息并向HSE部门上报,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策略、技术措施、方案。

 

(三)加强对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技术指导。

举办传染病防制知识、防蚊灭蚊等技术培训。

积极配合本标段HSE部门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

(四)做好病人救治工作。

与医疗委托机构建立联系,确立协作关系,确保传染病患者转院达到快捷、便利,获得及时救治。

发现传染病疑似病例,应于半小时内报告标段HSE部,并带患者到依托医院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确诊后驻地内要立即进行相应的消毒、防疫措施,相关人员按医院要求及时隔离检查,以防治疫情进一步扩散。

第四章传染病分类、症状及预防措施

本措施预防、控制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一、甲类传染病是指:

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是指:

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爱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

三、丙类传染病是指:

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一)肺结核:

 

1、症状:

肺结核早期或轻度肺结核,可无任何症状或症状轻微而被忽视,若病变处于活动进展阶段时,可出现以下症状:

1)发热:

表现为午后低热,多在下午4-8时体温升高,一般为37-38℃之间。

这时病人常常伴有全身乏力或消瘦,夜间盗汗,女性可导致月经不调或停经。

2)咳嗽咳痰:

是肺结核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但也最易使患者或医生误以为是“感冒”或“气管炎’而导致误诊。

3)痰中带血:

痰内带血丝或小血块,大多数痰内带血是由结核引起的。

2、预防、控制措施

1)儿童应按时接种卡介苗。

接种后可增加免疫能力,能避免被结核杆菌感染而患病。

2)肺结核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染。

开放性肺结核病人在咳嗽、喷嚏、大声谈笑时喷射出带菌的飞沫而传染给健康人。

病人如随地吐痰,待痰液干燥后痰菌随灰尘在空气中飞播而传染。

凡痰中找到结核杆菌的病人外出应戴口罩,不要对着别人面部讲话,不可随地吐痰,应吐在手帕或废纸内,集中消毒或用火焚烧灭菌。

痰液可用5~12%的来苏溶液浸泡2~12小时消毒。

病人应养成分食制习惯,与病人共餐或食入被结核杆菌污染的食物可引起消化道感染。

3)痰菌阳性病人应隔离。

若家庭隔离,病人居室应独住,饮食、食具、器皿均应分开。

被褥、衣服等可在阳光下曝晒2小时消毒,食具等煮沸1分钟即能杀灭结核杆菌。

居室应保持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每日应打开门窗3次,每次20~30分钟。

一般在痰菌阴性时,可取消隔离。

4)饮食以高蛋白、糖类、维生素类为主,宜食新鲜蔬菜、水果及豆类。

应戒烟禁酒。

(二)乙肝

1、症状

1)全身症状:

乙肝患者常感到乏力、体力不支,容易疲劳,打不起精神,其原因可能是肝功能受损,进食减少,食物消化吸收障碍,营养物质摄入不足。

另一方面是由于炎症,消耗增加,已摄人的物质因肝功能受损,不能充分代谢,满足机体的需要。

第三个方面可能是乙肝引起的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影响休息和睡眠,失眠、多梦等都可能与此有关。

2)消化道症状:

肝脏是重要的消化器官,肝脏分泌的胆汁是食物消化所必需的。

肝炎时,胆汁分泌减少,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肝脏的炎症还可能引起肝窦的血流障碍,导致胃肠道的充血水肿,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因此,乙肝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

3)黄疸:

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中枢,由于胆红索的摄取、结合、分泌、排泄等障碍,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

当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以后,胆红素从尿液排出,使尿液颜色变深.它是黄疸最早的表现。

但是天热出汗饮水不足、一些药物等也可引起尿液颜色的改变,应注意区别。

当血液中胆红素浓度继续增加.可引起眼睛、皮肤黄染,称作黄疸。

由于胆汁酸的排出障碍,血液中胆汁酸浓度增高,过多的胆汁酸沉积于皮肤,刺激末梢神经,引起皮肤瘙痒。

4)肝区疼痛:

肝脏内部缺乏痛觉神经,乙肝一般没有剧烈的疼痛。

但肝的表面有一层很薄的膜,称肝包膜,肝包膜上有痛觉神经分布,当肝脏发炎肿大时,肝包膜紧张,痛觉神经受刺激,因而部分患者可有右上腹、右季肋部不适、隐痛。

如果疼痛剧烈,还要注意胆道疾病、肝癌、胃肠疾病的可能性,以免误诊。

5)肝脾肿大:

由于炎症、充血、水肿、胆汁淤积,乙肝常有肝脏肿大。

如果慢性炎症期不愈,反复发作.肝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肝脏质地变硬。

晚期由于大量肝细胞破坏,纤维组织收缩,肝脏可缩小。

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早期,脾脏多无明显肿大,以后可因脾脏网状内皮系统增生,以及门静脉高压、脾脏淤血,引起脾脏肿大,持续性进行性脾脏肿大多提示肝硬化。

6)肝外表现:

不少慢性肝炎特别是肝硬化患者面色晦暗或黝黑,称肝病面容,这可能是由于内分泌失调,皮肤色素沉着。

或者是由于持续或反复黄疸,胆绿素在皮肤沉着所致。

手掌大、小鱼际显著充血称肝掌。

皮肤上一簇呈放射状扩张的毛细血管称蜘蛛痣,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压之褪色,常见于面部、颈部、前胸和手背。

蜘蛛痣偶尔也可分布于全身。

男性可出现勃起功能障碍,对称或不对称性的乳腺增生、肿痛,甚至可误诊为乳腺癌,施行乳腺切除术;女性可出现月经失调、闭经、性欲减退等。

这些可能与肝功能减退,雌激素灭活减少,体内雌激素增多有关。

2、预防、控制措施

1)控制和预防乙肝的关键性措施是用乙肝疫苗预防。

我国已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

2)切断乙肝传播途径,重点在于防止乙肝病毒的血液和体液传播。

3)针头、采血针、注射器、针灸针等应该使用高温蒸气进行消毒;

4)严格筛选和管理供血员,采用敏感的检测方法;

5)预防接种或注射药物要1人1针1筒,使用1次性注射器;

6)一定要严格掌握输血和血制品的指征;

7)接触患者后用肥皂和流水冲洗手部;

8)食具、洗漱刮面等用具必须专用

9)乙肝病毒携带者不能从事自来水管理、饮食行业、食品加工以及托幼机构工作。

(三)丙肝

1、症状

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十分相似,主要为乏力,食欲不振,肝脏肿大和叩击痛,部分病人可出现黄疸,生化检验患者转氨酶明显升高,血胆红素异常,免疫学检验可发现丙型肝炎病毒的抗体及病毒RNA。

2、预防、控制措施

1)保护易感人群:

由于丙肝病毒亚型众多,病毒变异现象突出,目前还尚难以研究出有效的丙肝疫苗和丙肝免疫球蛋白,故缺乏特异性免疫预防措施,应对易感人群加以保护。

2)控制传染源:

丙肝病毒患者及携带者是本病的传染源,急性丙肝患者应隔离治疗,复制活跃者尽可能予抗病毒治疗;慢性患者和携带者可根据病毒复制指标衡量其传染性的强弱,丙肝患者不宜从事食品加工、医疗卫生、饮食服务、托幼保育等工作,以控制传染源对周围易感人群造成的威胁。

3)及时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托幼保育单位及其他服务行业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餐具、食具消毒。

理发、美容、洗浴等用具应按规定进行消毒处理;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用具,各种医疗器械及用具实行一用一消毒措施;对献血员进行严格筛选,不合格者不得献血;采取主动和被动免疫阻断母婴传播,总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并尽量避免血液接触的机会,可以说对传染途径的及时切断是很有利的。

(四)狂犬病

1、症状

人得狂犬病极大多数是由带狂犬病毒的动物咬伤(抓伤)后而感染发病。

潜伏期短到10天,长至2年或更长,一般为31-60天,15%发生在3个月以后,视被咬部位距离中枢神经系统的远近和咬伤的程度(感染病毒的剂量)而异。

狂犬病是嗜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往往有一个短的前驱期,约1-4天,表现为中度发热、不适、食欲消失、头痛、恶心等;然后进入神经系统的症状期,约2-20天,出现应激性增高,胸部压迫感、胸痛、气流恐怖症(用风吹面部时会引起咽喉部肌肉痉挛),这是一种典型的症状,有助于诊断。

伤口部位有疼痛或各种异样的感觉,有的病人伴有对光、噪音和感觉刺激的应激性增高,通常表现有肌张力增高和面部肌肉肌挛。

交感神经系统病损后出现多汗、流涎、狂燥行为、焦虑、痉挛性痛性肌肉收缩,在吞咽时咽喉等部位的肌肉痉挛而致怕饮水,故又称恐水症。

在疾病的不同时期可以出现麻痹症状(上升性麻痹),特别是由蝙蝠传染的狂犬病更常见;在症状出现后0-14天内,病人往往在痉挛后出现继发性呼吸和心衰竭,昏迷而死亡。

2、预防、控制措施

1)传染源的管理:

加强犬和猫的管理,野犬应捕杀,家犬、猫应注射兽用狂犬疫苗,发病的犬、猫立即击毙、焚毁或深埋。

2)疫苗接种:

我国现用的是地鼠肾细胞培养狂犬病因定毒的甲醛灭活疫苗,免疫方法为肌肉注射5针,即第0、3、7、14、30天各注射2ml,如咬伤程度严重或伤处近中枢神经可加倍量注射疫苗,疫苗使用如不及时或剂量不足都会影响预防效果。

疫苗应在有效期内使用。

3)高价抗狂犬病毒免疫血清的使用

在人被咬伤后,除对伤口立即清洗外,还可应用高价抗狂犬病毒免疫血清,以人的免疫血清为佳,剂量为每公斤体重肌注20-40国际单位,其中一半注射于伤口周围。

如应用马的免疫血清应有用前需做过敏试验,阴性者方可注射。

4)如为可疑狂犬应立即捕获处死,尽快进行脑组织检查内基氏小体或免疫荧光法检查,肯定是否为狂犬,由于对狂犬脑组织的病毒通过皮肤粘膜伤口甚至通过空气可以感染人,操作必须在有条件的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5)如为健康动物,应隔离留检10天,在留检期间如发现可疑,应即处死、焚毁。

(五)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1、症状

1)潜伏期潜伏期短,一般为24小时左右。

最长不超过3天。

实验室误接种眼内,可于18~36小时内从该眼分离出病毒。

2)睡觉症状起病急,开始时可为双眼,也可为单眼,但迅速累及双眼。

发病后即出现剧烈的异物感、眼痛及怕光流泪等症状。

分泌物初起为浆液性,以后变为粘液纤维素性。

一般病毒情于1~2天发展以顶点,3~4天后逐渐减轻,7~10天后恢复正常。

少数病例出现头痛、发热、鼻塞、喉痛等症状。

3)他觉症状包括眼睑肿胀,结膜下出血,多发性角膜上皮剥脱,点状上皮下浸润,结膜充血、浮肿、结膜滤泡及耳前淋巴结肿大等。

(1)眼睑肿胀轻重不同,所有患者都可发生。

其肿胀为浮肿性,不伴红痛,通常数日即可消退

(2)结膜表现

a球结膜下出血发生率高达70%以上,因而有“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之称。

好发部位在颞上方,出血多为斑点或片状,色鲜红,严重时可波及整个结膜下都有出血,与外伤性结膜下出血极相似。

出血多在1~2天之内发生,轻者一周左右自行吸收,重者需1月才能吸收。

临床上根据结膜下是否出血分为两型:

出血型多见于年青患者;浮肿型则见于高龄患者。

b滤泡形成较EKC少。

早期因睑结膜浮肿而不明显,3~4天后待浮肿消退,才能发现穹窿部结膜有较多细小之滤泡形成。

c角膜表现:

多发性多膜上皮剥脱发生率高。

发病三小时后角膜上皮即可出现针头大小之多发性上皮剥脱,呈散在或排列成条状、片状分布,是引起眼痛、异物感的主要原因。

3~4日后可自行消失,少数持续2周以上。

点状上皮下浸润30%左右的患者结膜炎消退后出现点状上皮下浸润。

通常只有数个浸润点,多在角膜的中心部,必须通过裂隙灯才可发现。

多数在1~4周后自行消失。

一般不造成视力损害。

皮质素点眼,数日内即可消失。

d其它症状多数病例在发病时,可有耳前颌下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

该症状随结膜炎的消退而消失。

极少数病例尚可出现虹膜炎的改变。

e神经系统并发症临床极少见。

2、预防、控制措施

在流行期间,其主要措施为:

1)个人卫生:

不用脏手揉眼,实行分巾分盆;

2)公共卫生要对游泳池、浴室、理发店以及集体单位的浴池和洗脸池严加卫生管理;

3)隔离传染源对患者应采取隔离措施,防止传播。

在本病流行期间,对于车站、码头,应加强检疫工作,严禁病人外流;

4)在没有肯定有效的抗病毒药前,不要乱用“预防性眼药水”,以兔交叉感染;

5)加强消毒工作。

肠道病毒对热及干燥敏感,加热至60℃分钟即可灭活。

常用的消毒剂如酒精(50%30秒、70%10少、90%10秒)、碘剂%PA碘1分钟)、石炭酸(1%5分钟)及甲酚(3%15分钟)都有较好的灭活作用。

建议临床上采用70%酒精(90%的刺激性太强)洗手等待干燥,以作为消毒措施。

临床实验证明采用干扰素点眼,可预防本病的发生,由于经济价值较高,在大流行期间尚无实际应用价值。

对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预防,目前尚无有效方法。

AHC患病期间,避免疲劳和禁止肌肉注射,对于减轻症状或减少该合并症的发生可能直到一定的作用。

(六)流行性腮腺炎

1、症状

1)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疼痛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成人患者一般较严重。

2)腮腺肿胀最具特征性。

一般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在耳垂下方出现肿胀、疼痛、状如梨形,边缘不清,张嘴吃东西时,疼痛加剧。

3)局部皮肤紧张,发亮但不发红,触之坚韧有弹性,有轻触痛;言语、咀嚼(尤其进酸性饮食)时刺激唾液分泌,导致疼痛加剧。

4)通常一侧腮腺肿胀后1~4天累及对侧,双侧肿胀者约占75%。

5)重症者腮腺周围组织高度水肿,使容貌变形,并可出现吞咽困难。

6)腮腺管开口处早期可有红肿,挤压腮腺始终无脓性分泌物自开口处溢出。

2、预防、控制措施

首先是传染源的管理,早期发现患者,早期进行隔离,隔离期一般认为应从起病到腮肿完全消退为止,约三周左右。

由于腮腺炎病毒对外界的各种物理因素抵抗力较低,故不需终未消毒,但被患者污染的饮、食具仍需煮沸消毒。

合理使用口罩,也可作为切断传染途径的有效办法。

对一般接触者可不检疫,但对集体儿童、学校、部队的接触者应检疫三周。

国外报导腮腺炎病毒灭活疫苗对儿童有保护作用。

自1960年以来,芬兰军队常规应用腮腺炎病毒灭活疫苗后,腮腺炎发生率减少94%。

美国应用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后,自然感染保护作用达95%,保护性免疫至少持续6年。

美国还应用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效果良好。

国内应用减毒活疫苗喷喉、喷鼻及气雾免疫,保护力达100%。

孕妇应避免与腮腺炎病人接触,在腮腺炎流行季节应注意隔离。

如孕妇在临产期或围产期患腮腺炎,婴儿应隔离,并停止哺乳。

(七)流感

1、症状

流感起病急,症状为畏寒高热,显著乏力,咽痛、头及全身酸痛,胸骨下烧灼感,多无鼻塞流涕,腹泻呈水样便,面颊潮红,结膜外眦充血,咽轻度充血,肺可闻干罗音。

2、预防、控制措施

流感预防可采用接种甲型流感疫苗、服用对预防流感有效的药物等措施,室内则可采用过氧乙酸薰蒸和喷雾,二氧化氯喷雾等方法杀灭流感病毒,同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到人群聚集处,改善环境和个人卫生条件。

第五章防治措施

一、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和防治措施的卫生健康教育。

二、做好消毒、灭蚊、灭鼠的工作,消除病媒生物、病原微生物的危害,改善环境卫生。

三、做好对各项卫生指标的监测工作。

各项指标的监测工作由各单位HSE监督人员负责。

专项调查和监测资料。

包括:

对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的监测、蚊、蝇、蟑螂、鼠群的密度和消长调查;蚊、蝇孳生地(固定性)调查;疫源地消毒、杀虫、灭鼠监测;

(一)患者及传染病疑似者:

各单位应与依托医院建立密切联系,对患者血液及排泄物持续检测直至转阴,对疑似病人的血液及排泄物采取必要地检查以明确诊断,防治疫情扩散。

(二)重点人群:

根据防治工作的需要,可在营地内采检病人的密切接触者、与病人可能有传播关系的一般接触者。

(三)驻地内卫生监测。

各单位对已消毒的物品表面、污物、污水、饮用水采用相应的方法采样,作卫生细菌指标的检测,做出消毒效果评价。

a水体:

指营地周围及有直接关联的水体,包括海、河、湖、井、塘、沟水等。

传染病流行时,阳性水体定期复查直至转阴。

b其他:

肠道传染病流行时,对营地内厕所、粪坑、苍蝇和可能被病人污染的其他物品、环境等,亦可适当采样检查。

 c蚊控制标准:

驻地内各种存水容器和积水中,蚊幼及蛹的阳性率不超过3%;用500ml收集勺采集营地内大中型水体中的蚊幼及蛹阳性率不超过3%,阳性勺内幼虫及蛹的平均数不超过5只;营地内白天人诱蚊30分钟,平均每人次诱获成蚊数不超过1只。

d蝇控制标准:

各单位宿舍有蝇房间不超过1%,平均每阳性房间不超过3只;食堂场所不得有蝇。

e蟑螂控制标准:

室内有蟑螂成虫和若虫阳性房间不超过3%,平均每阳性房间大蠊不超过5只,小蠊不超过10只;有活蟑螂卵鞘房间不超过2%,平均每阳性房间不超过4只;有蟑螂粪便、蜕皮等蟑迹的房间不超过5%。

f鼠控制标准:

15平方米标准房间布放20×20厘米滑石粉块两块,一夜后阳性粉块不超过3%;有鼠洞、鼠粪、鼠咬痕等鼠迹的房间不超过2%;驻地外环境累计2000延长米,鼠迹不超过5处。

四、防治用品的准备。

各单位为了有效防控传染病的发生,应进行如下药品及器械的配备:

(-)防蚊药物:

外用驱蚊药蚊不叮、驱蚊花露水或本地生产的驱蚊药;口服药物包括氯喹、青蒿素等药物。

(二)补液用品:

生理盐水、葡萄糖、口服补液盐及纠正脱水和酸中毒的药品,以用于重症病人的抢救和治疗。

  (三)抗菌药物:

应以当地菌株敏感的药物为首选药物,如:

四环素、强力霉素、氟哌酸、复方新诺明等。

要求除能应付正常使用量外,还需有一定数量的库存储备,主要用于病人的治疗和病人密切接触者的预防性用药。

  (四)各单位应提前做好消毒用品的储备工作,以保障暴发疫情时的应急使用。

  a消毒药品:

如漂白粉、过氧乙酸、马拉硫磷及敌敌畏等,主要用于饮水消毒、疫点消毒、病房及病人排泄物处理,工作人员自身防护及蚊虫的杀灭。

b消毒用具:

如喷雾器、刻度量杯、工具箱等。

c个人防护用具:

消毒工作人员需配备消毒工作服、隔离衣、帽、口罩、长筒橡皮手套、胶鞋、毛巾、肥皂、刷子等,用于营区消毒等。

(五)交通车辆和通讯设备的保障。

在传染病暴发流行时,交通车辆和通讯设备的足够配备与通畅是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的有力保证,各单位要保证疫点处理及标本采集用车,保证药品器材及时送往疫点。

各单位相关部门负责人的电话必须做到24小时开机,以保证疫情信息及时传递和药品器材等及时调用。

五、生活饮用水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

(见附件)

六、生活基地必须符合环境卫生要求。

生活基地修建符合卫生标准的公共厕所,应设置在基地的下风向30M以外,并定期清理、灭蝇、消毒。

职工宿舍设置垃圾桶,基地内设垃圾储存容器,并保持封闭,垃圾须当日运出,垃圾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可采用填埋法、焚烧法。

七、从事饮食、饮用水等易使传染病扩散工作的人员必须体检合格方可上岗。

八、传染病防治的监督。

HSE部根据以上标准对各单位传染病预防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第六章疫情报告

一、各施工单位HSE人员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并做疫情登记病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法向项目部HSE部报告。

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必要时可采取强制性隔离治疗措施。

发现乙类传染病于24小时内报告,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二、传染病暴发、流行时,责任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项目总部的HSE部报告疫情。

第七章疫情控制

一、疫情处理实行分级分工管理。

二、各单位HSE人员在诊治中发现甲类传染病的疑似病人,应在两日内做出明确诊断。

三、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以及乙类传染病中的爱滋病、淋病、梅毒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必须按照有关规定接受检疫、医学检查和防治措施。

其余乙类传染病病人或病原携带者的密切接触者必须接受医学检查和防治措施。

四、对甲类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污染的场所,各单位人员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赶赴现场进行卫生处理。

五、在传染病暴发、流行区域,采取下列预防、控制措施:

(一)对病人进行抢救、隔离,及早送依托医院住院治疗;

(二)加强粪便管理,清除垃圾、污物;

(三)加强水源的管理,保护饮用水源;

(四)消除病媒昆虫、鼠类及其他染疫动物;

(五)加强易使传染病传播扩散活动的卫生管理;

(六)开展防病知识的宣传;

(七)组织检疫、预防服药、应急接种等;

附件饮用水标准:

化学成分指标,微生物成分指标和放射性指标

指   标

限   值

1、微生物指标①

总大肠菌群(MPN/100mL或CFU/100mL)

不得检出

耐热大肠菌群(MPN/100mL或CFU/100mL)

不得检出

大肠埃希氏菌(MPN/100mL或CFU/100mL)

不得检出

菌落总数(CFU/mL)

100

2、毒理指标

砷(mg/L)

镉(mg/L)

铬(六价,mg/L)

铅(mg/L)

汞(mg/L)

硒(mg/L)

氰化物(mg/L)

氟化物(mg/L)

硝酸盐(以N计,mg/L)

10

地下水源限制时为20

三氯甲烷(mg/L)

四氯化碳(mg/L)

溴酸盐(使用臭氧时,mg/L)

甲醛(使用臭氧时,mg/L)

亚氯酸盐(使用二氧化氯消毒时,mg/L)

氯酸盐(使用复合二氧化氯消毒时,mg/L)

3、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

色度(铂钴色度单位)

15

浑浊度(NTU-散射浊度单位)

1

水源与净水技术条件限制时为3

臭和味

无异臭、异味

肉眼可见物

pH(pH单位)

不小于且不大于

铝(mg/L)

铁(mg/L)

锰(mg/L)

铜(mg/L)

锌(mg/L)

氯化物(mg/L)

250

硫酸盐(mg/L)

250

溶解性总固体(mg/L)

1000

总硬度(以CaCO3计,mg/L)

450

耗氧量(CODMn法,以O2计,mg/L)

3

水源限制,原水耗氧量>6mg/L时为5

挥发酚类(以苯酚计,mg/L)

阴离子合成洗涤剂(mg/L)

4、放射性指标②

指导值

总α放射性(Bq/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