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III.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632130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II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II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II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II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II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III.docx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II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III.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III.docx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III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III)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

150分。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选项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

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黑体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孝悌(tì)之义取譬(pì)设喻放辟(pì)邪侈莅临寒舍(wèi)

B.羽旄(máo)之美彼恶(wù)知之溘(hè)然长逝清风夜唳(lì)

C.饿殍(piǎo)遍野猝(cù)不及防锱(zī)铢必较飞湍(tuān)瀑流

D.扪(mén)心自问蓬(péng)门荜户霜雪初霁(jì)庖(bāo)丁解牛

2.下列各组选项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A.声名雀起援木求鱼专心致志老羞成怒

B.明查秋毫过尤不及直冲云霄惟命是从

C.有恃无恐消声匿迹迄今为止杳无人迹

D.草管人命曲意逢迎真知灼见披星带月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说到过去被骗子拐卖的经历,面对亲人,这位姑娘止不住落泪。

(2)招聘会上,大多数毕业生表示,相对于薪酬而言,他们更加______的是自己日后的发

展空间;而那些有发展潜力的毕业生往往被用人单位先_______。

A.辛酸/心酸看中/看重B.心酸/辛酸看重/看中

C.辛酸/心酸看重/看中D.心酸/辛酸看中/看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不能与括号内的词语互换的一项()

A.分析人士认为,持续恶化的伊拉克安全局势和维持驻军的高昂成本逼走了许多铁杆盟

友,驻伊联军阵营已经开始分崩离析(墙倒众人推)。

B.青年人理想高远本是一件好事,但有些人今天听了一首歌,就想当一个歌唱家,明天

听了一场报告,就想当科学家,这山望着那山高,是难以成就一番事业的(见异思迁)。

C.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演讲》中说:

“有一种志气,是大家公共的志,众人都向此做去,

便容易成功,所谓众志成城”(众人拾柴火焰高)。

D.针对日本岛根县议会制定的“竹岛日”条例案,为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地报复日本,

位于韩国南部庆尚南道的马山市议会18日通过了一项“对马岛日”条例案(针锋相对)。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旦”的名目很繁多:

正旦,花旦,老旦,外旦,贴旦……其中正旦为女主角。

B.这位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荣氏家庭的成员,现在已经不再代表荣氏家庭,而是作

为国家重要经济机构的负责人出现在国际经济舞台上。

C.一个民族面临危急关头,什么人才能担当拯救民族危亡的命运呢?

D.阿Q的革命思想主要是解决自己分得财物、讨个老婆等衣食所需以及发泄在心里的复

仇之气,表现了阿Q自私、狭隘、落后的性格特点。

6.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尔扎克和卡夫卡都是著名的小说家,前者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匠,后者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B.记录孟子言行的儒家著作《孟子》,常于从容谈论之间引喻取比,意思精到,如用“缘木求鱼”比喻以霸道求统一天下的徒劳无功,生动形象,妙趣横生。

C.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其特点有三:

一是以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二是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三是对环境作具体的描写。

D.鲁迅的《阿Q正传》收在短篇小说集《彷徨》中,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作品对国民性弱点的揭示,至今仍然振聋发聩。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9题。

“风”“雅”以后有李杜

苏渊雷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他们继承了诗三百篇以来美刺①比兴的形式,楚骚一派芬芳悱恻的风格,汉魏乐府抑扬顿挫的章法,以及六朝民歌清新婉丽的语调,而加以变化运用,又继承又创新,写出了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不但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而且也树立起一块古典诗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风”“雅”以后有李杜。

“风”偏于反映民情,是抒情的;“雅”偏于批评时政,是讽喻的。

换一句话说,风大体是一种民歌,其中浪漫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雅大体是一种叙事诗,其中现实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

因此,外国文学史上的理论(指“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搬到中国来,虽然也可以适用,但总觉得没有“风”“雅”两个字来得集中概括。

而“骚”则兼有“风”“雅”之长,也就是兼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长。

李杜作品同是从“风”“雅”“离骚”变化出来,但李偏于“风骚”,而杜则偏于“骚雅”。

李杜风格形成流派之后,即取“风”“雅”二字而代之。

从此,诗人由于性格和学识关系,不免有所偏向。

其间唯号称“大家”的,得体兼风雅,追攀李杜,蔚为一代的“新声”。

换句话说,就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互相结合,相得益彰。

就此点论,则“风雅”——李杜这条线,始终贯穿于两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中而未尝间断。

“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几乎同时出现在当时的诗坛,恰恰是那个充实而光辉时代的两面鲜艳无比的旗帜。

他们有时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有时又以诗人特有的敏锐,带着沉郁顿挫的感情,描述着盛极而衰的苦难,并对苦难中的生灵寄予深切的同情。

一句话,弥漫着当日整个诗坛的是一派积极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而李白和杜甫又恰恰是通过复杂的生活遭遇,各以特异的风格,在最大的一致上,展现了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

这就是伟大的诗人李白和杜甫为什么能够在悠久的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始终站在诗歌艺术的最高峰,以全力陶铸灵魂、鼓舞人心的缘故。

【注】①美刺:

实质上是对诗歌内容或赞美或讽刺。

7.下列对“蔚为一代的‘新声’”在文中含义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指李白和杜甫创作的许多完整美好的诗篇。

B.指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既反映民情又批评时政的诗篇。

C.指李白和杜甫之后,那些号称大家的诗人所创作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互结合、相得益彰的作品。

D.指李白和杜甫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

8.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白和杜甫的诗歌虽然同是从“风”“雅”“离骚”变化出来,但李诗偏于“风骚”,而杜诗则偏于“骚雅”;“风雅”——李杜这条线,贯穿于两千余年古典诗歌的发展史中。

B.中国古代诗歌的优良传统,用“风”“雅”两个字来代表,比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来得集中概括。

C.“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之所以成为时代的两面鲜艳无比的旗帜,是因为他俩几乎同时出现在当日的诗坛,而且各以“风骚”和“骚雅”见长。

D.李白和杜甫继承了风、雅、离骚、汉魏乐府以及六朝声律的优良传统,并加以变化运用,各以复杂的生活遭遇,创作了反映那个时代的作品,展现了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和动荡的灵魂,成为“风”“雅”之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并峙的高峰。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和杜甫都运用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都创作了能体现那个不平凡时代整个民族命运和动荡灵魂的作品。

B.李白和杜甫既继承过去,又融合时代,为中国诗歌开辟了一条宽广而坦荡的道路: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C.在李白和杜甫风格形成流派之后的诗人,一般诗人或沿着李白流派的方向发展,或沿着杜甫流派的方向发展,而一些“大家”则沿着兼具李杜之长的方向发展。

D.李白总是用一种清新刚健的调子,歌唱那统一繁荣、乐观向上的时代,而杜甫则总是以诗人特别的敏锐,挟着沉郁顿挫的感情,预感到盛极而衰的苦难,并且寄予深切的同情,充分显示了各自特异的风格。

三、(9分,每小题3分)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他日,(孟子)见于王,曰: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

“可得闻与?

  曰: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

“不若与人。

  曰:

“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

“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

’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B.①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①今王田猎于此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我

D.①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②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11.下列有关孟子规劝齐王“与民同乐”很有说服力的原因,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孟子是有影响、有地位的人,齐王很敬仰他。

B.孟子抓住齐王的心理,顺水推舟,步步深入,因此能够为齐王所接受。

C.孟子在论证中善用比喻,以欣赏音乐和打猎为喻,形象生动,易于接受。

D.孟子在论证中,善用对比,把百姓对国君取乐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增强了说服力。

12.下列关于这篇课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借好乐的话题引出“与民同乐”的观点,可以看出孟子善设机巧、引人入彀的论辩艺术。

B.齐王“鼓乐”“田猎”带来的灾难是“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C.百姓“欣欣然有喜色”与“疾首蹙頞”是齐王可否施仁政的具体反映。

D.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孟子与齐宣王谈话的引子,其作用是提出全文的中心论题。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3分)

13.把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

“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

“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①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译文:

②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译文:

③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14.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注】。

【注】却关:

打开门闩。

(1)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手法?

(2分)

答:

(2)简要分析小童的形象。

(3分)

答:

(3)诗歌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请简要分析。

(3分)

答: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题)(5分)

(一)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孟子·梁惠王上》)

(2),;度,然后知长短。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3)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杜甫《登岳阳楼》)

(4)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

(杜甫《客至》)

(5)去时里正与裹头,。

边庭流血成海水,。

(杜甫《兵车行》)

(二)

(1)剑阁峥嵘而崔嵬,,。

(李白《蜀道难》)

(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君不见高堂明镜

悲白发,。

(李白《将进酒》)

(3)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乐岁终身

饱,;(《孟子·齐桓晋之事》)

(4)天油然作云,,。

(《孟子·孟子见梁襄王》)

(5),,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五、(18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19 题。

  

快乐的死亡

陆文夫

作家有三种死法。

一曰自然的死,二曰痛苦的死,三日快乐的死。

   自然的死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一种普遍的死亡形式,没有特色,可以略而不议。

快乐的死和痛苦的死不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人还活着,作品已经或几乎是没有了!

  作家没有了作品,可以看作是个人艺术生命的死亡、职业的停顿。

其中有些人是因为年事已高,力不从心。

这不是艺术的死亡,而是艺术的离休,他自己无可自责,社会也会尊重他在艺术上曾经作出的贡献。

  痛苦的死亡却不然,即当一个作家的体力和脑力还能胜任创作的时候,作品已经没有了,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种苦难和折磨(包括自我折磨)所造成。

折磨毁了他的才华,苦难消沉了意志,作为人来说他还活着,作为作家来说却正在或已经死去。

这种死亡他自己感到很痛苦,别人看了心里也很难受。

  快乐的死亡却很快乐,不仅他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来也很快乐。

昨天看见他大会上做报告,下面掌声如雷;今天又看见他参加宴会,为这为那地频频举杯。

昨天看见他在高朋中大发议论,语惊四座;今天又看见他在那些开不完的座谈会上重复昨天的意见。

昨天看见他在北京的街头;今天又看见他飞到了广州……只是看不到或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发表在哪里。

  不害怕自然的死亡,因为害怕也没用,人人不可避免。

我也不太害怕痛苦的死,因为那时代已经过去。

我最害怕的就是那快乐的死,毫无痛苦,十分热闹,甚至还有点轰轰烈烈。

自己很难控制,即很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因为我觉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少喝一点可以舒筋活血,据说对心血管也是有帮助的。

作家不能当隐士,适当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

可是怎么才能不酗酒,不作酒鬼,这有益的定量究竟是多少呢?

怕只怕三杯下肚,豪情大发,嘟嘟嘟,来个瓶底朝天,而且一顿喝不上便情绪不高,颇有怨言,甚至会到处去找酒喝。

呜呼,快乐地死去!

              

                             一九八五年四月五日

16.简要概括作者对三种死亡所持的态度。

(3分)

  答:

17.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答:

 18.本文“快乐的死亡”是单对作家而言的吗?

对其他的人有什么启迪作用?

(5分)

  答: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散文,一事一议,短小精悍。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作家的三种死法,然后层层剥开,逐一论去,并重点剖析快乐的死亡,显得条理分明。

   B.作者认为,作家没有了作品就是艺术生命的死亡,“艺术的死亡”是可悲可叹的,而“艺术的离休”则是可贺可敬的。

这是实事求是的看法。

   C.第五段“快乐的死亡却很快乐,不仅他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来也很快乐。

”巧妙地运用了反语,极具讽刺意味,引人警醒,发人深思。

   D.作者以“呜呼,快乐地死去!

”煞尾,呼应题目“快乐的死亡”,既起到点题的作用,又表现出“死”的动态过程和必然结果,富有深意。

   E.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体现出一种质朴无华的文风,简练直白,干脆利落,富于变化。

美中不足的是仅以作家为例,不免有一定的局限性。

六、(15分)

2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它的主要信息。

(不超过20个字)(4分)

文化的独立性,决定着文化自身的影响力和免疫力。

由于文化独立性的衰弱乃至完全丧失,才会形成这样一种怪现象:

在西方,是商业攀附上了文化;而在我们这里,却是文化卖身给了商业。

由于动力的不同,所以虽同样是与商业的结合,在彼处是文化统领了商业,是商业为文化服务;而在我们这里,却是商业情结完全挤占了文化情结,利益追逐完全替代了责任感追求,文化成了商业的婢女,成了羸弱不堪的四不象的怪胎。

21.日常生活中常以“人体部分”为喻的词语、取义各不相同,使用恰当可以增加表达的情趣。

请参照下面提供的示例。

再仿写两个句子(不能用“眉睫”)。

(5分)

示例:

期末考试已经迫在“眉睫”,句中“眉睫”,取眉毛或睫毛距离眼睛极近之义,形容事情已经到了紧急的关头。

答:

(1)

(2)

22.有些书评只言片语,却能表现一部作品的主题、写作意图或风格特点。

请你依照以下示例,从您所读过的名著中选择两部,分别拟写简短的品评语,句式、字数不限。

(4分)

示例:

《史记》——困厄勉奇志,吟无韵离骚;独辟一家言,留史家绝唱。

《老人与海》——将生命投放无边海域,搏击风浪,征服劲敌,尽显硬汉精神。

答:

六、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有位秀才进京赶考,住在一个以前住的店里。

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两个梦:

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

算命的说:

“你想想,高墙上种白菜不是白费劲吗?

戴斗笠还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

”秀才一听,心灰意冷。

店老板说:

“墙上种菜不是高种吗?

戴斗笠还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

”秀才一听,更觉得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要求:

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文理快班使用

 

秦安一中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三、选择题:

(36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第Ⅱ卷(共114分)

四、(23分)

13.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译文:

②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译文:

③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1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1)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手法。

(2分)

答:

(2)简要分析小童的形象。

(3分)

答:

(3)诗歌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请简要分析。

(3分)

答:

15.默写原文(每空0.5分,共5分)

(1)

(2)

(3)(4)

(5)

五、(18分)

16.简要概括作者对三种死亡所持的态度。

(3分)

  答:

17.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答:

                                         

18.本文“快乐的死亡”是单对作家而言的吗?

对其他的人有什么启迪作用?

(5分)

  答:

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六、(13分)20.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它的主要信息。

(不超过20个字)(4分)

21.日常生活中常以“人体部分”为喻的词语、取义各不相同,使用恰当可以增加表达的情趣。

请参照下面提供的示例。

再仿写两个句子(不能用“眉睫”)。

(5分)

答:

(1)

(2)

22.有些书评只言片语,却能表现一部作品的主题、写作意图或风格特点。

请你依照以下示例,从您所读过的名著中选择两部,分别拟写简短的品评语,句式、字数不限。

(4分)

答:

六、(60分)

23.作文(略)

 

秦安一中2009-1010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C2.A3.C4.A(分崩离析:

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墙倒众人推”,比喻人在危急时,

众人随之加以陷害,与“落井下石”意思相近。

)5.B(A“很”与“繁多”的“繁”重复。

C

“担当”与“命运”不搭配。

D缺宾语“的生活问题”)6.D(收入《呐喊》,鲁迅的第一篇白

话小说为《狂人日记》)

二、社科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7.C(由原文“号称大家的,得体兼风雅,追攀李杜,蔚为一代的新声。

换句话说,就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互相结合,相得益彰”可知。

8.C(强加因果)

9.D(D推理不合逻辑:

原文是“他们有时……有时……”,此项中说“李白总是……而杜甫总是……”;此项中“……充分显示了……”绝对化。

A立论依据为原文“李偏于风骚,而杜则偏于骚雅”、“风大体是一种民歌,浪漫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雅大体是一种叙事诗,现实主义写作方法多一些。

”、“骚则兼有风雅之长,兼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长”等,“李白和杜甫……在最大的一致上,体现了……命运和动荡的灵魂”。

B立论依据是原文“又继承又创新”和作品反映“那个充实而有光辉的时代”等。

C立论依据是原文“李杜风格形成流派之后,即取风雅二字而代之。

从此,诗人由于性格和学力关系,不免有所偏向。

其间唯号称大家的,得体兼风雅,追攀李杜,蔚为一代的新声。

换句话说,就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互相结合,相得益彰”。

三、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10.A(A其:

大概/如果。

B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介词,相当

于“在”。

D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11.C(A文中没有这方面的意思。

B“顺水推舟”理解不当。

D“对比”说法不当。

12.B(灾难是不与民同乐造成的。

四、翻译鉴赏名句(23分)

13.①要是(如果)人们(百姓)得不到(这种乐趣或快乐),(那么他们)就会非议(埋怨、指责)他们的君主了。

(注意省略成分与“非”字)

②但(可是)作为百姓的君主而(却)不能与百姓一起(享受)快乐,这也是不对的。

(注意“而”表转折,“非”为“不对”,同是这为判断句,应翻译为“……也是不对的”句式)

③把天下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把天下百姓的忧愁当作自己的忧愁。

这样做了还不能称王天下(或:

使天下归顺),这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做到这步而不能施行王道仁政的,简直不可能)。

(注意“乐”“忧”“王”的活用;“然而”:

这样做却;“未之有”宾语前置)(划线处每处1分,大意各1分)

【译文】

齐宣王在他的雪宫接见孟子。

王说:

“有修养的贤者也有这种乐趣吗?

孟子回答说:

“有!

人们要得不到这种乐趣,就会埋怨君主。

得不到乐趣就怨君主,固然不对;但作为百姓的君主而不能与百姓一起欢乐,也同样不对。

以百姓之乐为乐的,百姓也会以君主之乐为乐;以百姓之忧为忧的,百姓也会以君主之忧为忧。

能跟天下同乐,跟天下同忧,做到这步而不能施行王道仁政的,简直不可能。

14.(8分)

(1)用白描手法写水中和岸上的场景(生动表现春日河湾景象),“小童”一句把两

个场景连接起来,动静结合,浑然一体,现示水乡的宁静、优美,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2分)

(2)从“疑是”、“急”、“却关”可以看出,小童聪明机灵、待人热情。

(3分)

(3)悠闲自得、恬静闲适的思想。

山水田园诗多抒发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

(3分)

15.(5分)答案(略)

五、现代文阅读(18分)

16.(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