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教育问题的再思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66801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中国教育问题的再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关于中国教育问题的再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关于中国教育问题的再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关于中国教育问题的再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关于中国教育问题的再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中国教育问题的再思考.docx

《关于中国教育问题的再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中国教育问题的再思考.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中国教育问题的再思考.docx

关于中国教育问题的再思考

关于中国教育问题的再思考

当前制约中国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观念和体制的落后、麻木,改革进展步履维艰,官僚主义严重。

具体涉及目前中国教育存在的五大问题(也就是我在《洗脑》一书中所谈到的基本问题):

一、没有代表广大学生的最根本利益,没有“以人为本”,没有“因材施教”,没有充分尊重、发掘和张扬每个人的个性潜能;二、没有创新教育,只是传统落后的知识灌输型考试教育;三、教师与学生之间人格不平等,缺乏人性化教育;四、传统教育体制落后,严重制约中国教育和经济的发展;五、观念落后,导致教育及国家竞争力的落后和诸多领域的尴尬处境。

一、没有代表广大学生最根本利益,没有“以人为本”,没有“因材施教”,没有充分尊重、发掘和张扬每个人的个性潜能。

(一)中国古人尚且知道“因材施教”,尊重和发掘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

可悲的是,当代中国人却做不到这一点。

目前,几乎所有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方法都陷入误区,都是急功近利,鼠目寸光,培养考试型庸才的教育。

读好小学、上重点中学、考重点大学、毕业找好工作成为每一个家长和教育者的追求。

每一个学生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应试教育中被扼杀着个性,在共性(读同样的书、做同样的题、考同样的试)教育中丧失着创造性……成为考试的巨人,创新的侏儒。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这是一场最大的民族灾难。

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曾经令一个民族惶恐不安。

殊不知,中国教育的误区给国家和民族造成的伤害,要远远大于“非典”疫情千万倍。

为什么中国的中学生能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物理竞赛中屡获金牌,而到了大学却明显后劲不足,缺乏创造力,导致我国科技水平整体落后?

为什么北大培养的法律硕士连最普通的一件官司都不会打?

为什么清华培养的博士连像样的汽车发动机都设计制造不出来?

为什么1个中国人像条龙,3个中国人却像条虫?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使其成为真正的龙中龙,凤中凤?

中国人的求同意识、奴性意识、窝里斗情结等诸多国民劣根性,其根源皆因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

为什么二次大战后,东方的大和民族和西方日耳曼民族经过20多年的埋头苦干,经济腾飞,一跃成为世界一流经济强国,并创造出一大批世界级企业和品牌?

为什么中国也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至今却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企业和品牌,总体经济质量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

一代宗师孔子所倡导及力行的对话式、互动式教育思想没能被炎黄子孙们继承下来,却被大洋彼岸的蓝眼珠们发扬光大了。

中国教育理念的异化,直接导致全民族文化和经济的落后,导致中国人的落后。

这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悲哀。

正像国歌中所唱: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日本学校强调发展学生的自我个性。

中国学校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只停留在标语口号上,实际上不但做不到,而且是背道而驰,教

育现状是发展共性的体制。

 

理念分析:

日本人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最不注重人的个性,集体和共性才是大和民族历来倡导和强调的。

然而日本的教育制度却充分宽松,跟西方十分相似。

在课堂上,学生们可以像美国学生那样随意打断教师的讲课,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个性。

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日本从文部省到地方教委都一再强调的,在日本教育中占据优势地位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文部省对“发展学生的个性”解释说:

发展个性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中国,学生的个性是最不受教师欢迎的东西,因为这样会使学生变得“不安分”、“不好管”,弄不好还会让教师当众难堪。

教师更倾向于压制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融入到集体之中去,要合群。

不合群者则入不了团、入不了党、提不了干、当不上官。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劣质基因就是否定个性,强调共性,扼杀“异想天开”的创造性。

面对一堆木料,木工的选择很重要,是应该把它们全部打制成同一型号的家具,还是应该按照木料的质地和外形,加工成不同的家居用品?

同样,当面对众多孩子时,教师的类似选择包涵着一种教育观和价值观。

美国从小学三年级起开始实行“天赋教育”,因材施教。

而中国学校却是“一锅煮”、“一刀切”。

理念分析:

美国的天赋教育主张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适当环境。

在波士顿最好的公立中学,一个学生是说不清楚自己上了几年级的,除了任课教师外,每一个学生还有一个“指导教师”负责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提出每门课进入哪一个年级学习的建议。

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决定自己的年级。

这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然充分的流露自己的才能,自长自成,就像社会为伤残儿童提供特殊教育一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适合自己能力的教育的权力,帮助孩子实现他们的最高理想(Helpchildrentoreachtheirstar)。

中国则完全不同,中国的开发智力教育是那种加压负重式的,似乎每个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水平都必须处在同一起跑线上,都要严格按照一个标准来评价所有的孩子,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把大部分的孩子都煮成了一锅粥。

“因材施教”,这个已经在中国流传了上千年的先哲的伟大教育思想早已经被当代国人遗忘得干干净净,但这的确是让每个孩子都成材的关键之所在。

“某君极具音乐天赋,文化课学习却近似臭鱼烂虾,且有幸曾经考上一所国内最高音乐殿堂的附中。

可谁知其君有一位颇具思想之父,力阻他率先发展专业,强调要全面发展。

于是乎,其君逐以特长生之身份冠冕堂皇进入一所炙手可热之重点中学,每天高强度的学习令其如连灌大肚子中药汤苦不堪言,整日精神恍惚,以忧郁洗面……”

曾经有研究学者在中、日、美三国中学录下了一些真实的镜头,专家观察这些录像,发现来自中国学校的氛围是最僵硬、严厉和军营化的,教师过多地介入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反而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中国学校过分严密的管理几乎令人窒息。

这种忽视以人为本的基础教育,对学生严厉有加,而鼓励不足,导致学生没有自由成长的良好环境,更无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人云亦云的应声虫。

现象分析:

很多中国学生都反映,感觉学校冷淡而缺乏欢乐,在这里,所有教师都喜欢本学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同学之间的关系基本上也是物以类聚,成绩好的同学之间明争暗斗,而成绩不好的学生则被冷淡和看不起。

在这里,学校和教师过分地强调纪律秩序和行为规范,其实这是以摧残孩子们的创造性为代价的。

这里的孩子就像装配线上的工人那样,被迫按照说明书去组装产品,这种违背游戏规律的教育令人悲哀。

中国教育忽视了教育最重要的一条——人是教育的核心和精髓。

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

教育是要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社会性和专业性的培养,使他们能及时地适应社会,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

但是中国教育的严厉化程度却使学生们对自己的行为不知所措,渐渐不敢做任何在教师看来是出格的事情,形成了某种“冰箱”思维。

中国教师对学生的严厉是出了名的,有些教师训斥起学生来恨不能一句话把学生噎死。

如某班主任训斥某学生:

“你还臭美呢,学习不好,也不知愁死!

”、“你是我教过的学生中最差的一个!

”诸如此类对学生严厉到某种近似侮辱程度的言语和方式,对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和未来发展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

美国教师注重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分层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中国基础教育则是一味地培养学生的共性,忽视个性,更看重学生“乖”和“听话”的一面。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而清醒地认识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是一切教育的核心。

理念分析:

美国教育理念认为:

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

同理,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学生。

因此,教师把因材施教看作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中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则过分的看重统一,而忽视了学生丰富的个性,总是以自己喜欢的模式来衡量和要求学生,对有独到见解和敢于标新立异的学生鼓励不足,压制有余。

对于学生超乎寻常的想法常常采用“一棍子打死”的做法,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予支持。

这就造成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毁坏,不是越来越活跃和健康,而是变成了一群墨守成规,越来越温顺和颓废的小绵羊,死气沉沉,缺乏独立个性。

学生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一个群体,他们热情大胆,敢做敢为,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他们身上那些处于潜在阶段的创新意识需要教育者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张扬。

美国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以极大的热情鼓励学生敢于超越自己,超越别人,超越过去,及时表扬那些敢于另辟蹊径的学生。

在美国教育中,只要有创意,就会受到肯定和表扬。

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我,展现自信,敢于思维,敢于创新。

(二)最根本和最关键的是:

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没有把教育的空间和头脑还给学生(“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解放人性”)。

(三)中国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本找不到“自我”,只有“他我”,所以也就无法自立起来。

(四)共性与个性培养之差异:

1、德国律师的故事;2、围棋、足球、   NBA与CBA、直接身体对抗项目……

(五)德国报纸载文认为,中国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抹杀了学生的个性特征,埋没了不同学生的天资与爱好。

二、没有创新教育,只是传统落后的知识灌输型考试教育。

(一)只拿到硕士、博士文凭的人不是人才,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

创新思维比知识更重要。

真正有大作为的人不是那些知识渊博的人,而是想象力丰富的人。

因为知识可以到图书馆和网上查到,而青少

年一旦失去创新思维的培养时机,再很难找回,一辈子基本上就废了。

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你考上了什么“好学校”,拿到了什么“高文凭”。

而在于你是否发现了自己的个性潜能,发现了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具备了创新的突破口和能力。

(二)由于中国企业创新能力差,直接导致全方位的中国经济依赖状态:

1、◆汽车心脏(发动机)都是德国、日本和美国的。

 ◆电脑中央处理器(CPU)大多是美国的。

 ◆高端机械产品(如汽车制造、建筑机械等)依靠日本进口。

◆如果没有日本钢铁的支撑,中国汽车厂家就没办法生存。

因为日本生产的汽车用钢板质量世界第一,不用这种钢板的汽车根本没有质量保证。

虽然中国目前钢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产品质量粗糙。

◆建筑业的主要优质钢材H钢完全依赖于日本(价格高出其国内市场价的20%以上),不然高层建筑就无法确保安全。

◆从俄罗斯进口的军事装备被漫天要价。

◆中国对美出口商品的80%是美国在中国制造的(只把中国作为“自己的加工厂”来使用)。

◆如果美国切断中国对美消费品出口渠道,那么中国就难以维持其经济高增长。

◆中国很少有用于民生领域的研究开发投资,基本上处于依靠外资带来新技术的“依赖外资”状态。

◆政府现阶段表现出来的政治意愿与企业的实际状况之间还存在巨大差距。

◆每年几百亿美元境外投资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台、港、澳和中资企业在海外注册后又反投国内市场的。

◆因为无法创新,只能模仿,所以假冒伪劣产品肆行,堪称世界第一。

2、中国位列较不发达国家末位,与中等发达国家相比尚存较大差距。

据《北京晨报》报道,北京现代化进程研究课题组在对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水平进行比较研究后认为,我国与中等发达国家相比尚存较大差距。

按照课题组设立的现代化进程标准,世界各国被划分为发达组、较发达组和不发达组三大类,每类又细分不同等级。

在发达组中,瑞士、日本、挪威、美国和丹麦为最先进发达国家,紧随其后的是瑞典等12个先进发达国家和爱尔兰等4个发达国家和21个初等发达国家。

不发达组分为较不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两个等级,我国在25个较不发达国家中排名最后,这意味着我国与中等发达国家至少相差45个位次。

报告显示,到2000年,我国的现代化综合指数仅为29.07,基本上实现现代化程度为48.45%,比上一年度提高近8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现代化进程速度很快。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研发经费占GDP比重、平均预期寿命两项指标的基本现代化程度已达到100%。

(政府目前加大对科研的投入是完全正确的,但如果不狠抓教育的改革,不彻底转变传统教育理念及方法,不尽

早实行创新教育,就是治标而不治本,治树梢而不治树根。

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误国误民。

3、中科院最新报告:

中国综合国力跟美国相差100年、跟德国相差50年、跟西班牙相差30年。

4、中国企业如果按人均产值和投入产出比,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500强。

(三)中国与日本、德国横向比较:

1、日本:

战后经济规模尚不如当时的天津,又挨了两颗原子弹,一片废墟。

20年后,世界一流强国。

2、德国:

人才被美国搜光了,机器设备被苏联运走了,东德又被占领了。

20年后,世界一流强国。

(四)中国学生现状:

1、考试的巨人(如屡获奥林匹克知识竟赛奖牌……),实践和创新的侏儒。

2、知识面:

狭窄、头脑不灵活,70%以上的青少年对科技不感兴趣。

3、心胸:

普遍胸无大志,以找到好工作、拿高薪为最高理想。

4、道德沦丧:

堪忧。

北京各中小学学生京骂漫天飞,进入职业学校如同进入土匪窝。

我曾经问过清华大学一位赴日本工作一年多的教师:

中国人——日本人比较。

5、中国学生:

学前:

百般溺爱并强行灌输知识,缺乏团结友爱、互助精神的学习和培养。

        小学:

进入残酷的、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缺乏个性化、实践性、协作性学习,开始出现窝里斗情结,恶性竞争。

        中学:

竞争进入白热化,知识越灌越死,知识面越走越窄,由具有鲜活个性的人逐渐变成生冷麻木的考试机器,奴性意识十足。

大学:

被要求做学问(大而空),学会做人(刚刚强调品质问题),让学生们很茫然,摸不着头脑,

无所适从。

       硕士研究生:

                  越学越死,创造力低下。

       博士研究生:

(某知名教师退休后发自肺腑地感慨说:

几十年来,我一直是在辛辛苦苦地误人子弟。

目前,中国研博生数量世界第一,但质量不高,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甚远。

其原因,一是博导水平低,含金量差;二是研博生自身创新能力弱。

这就是中国教育自酿的苦酒:

只注重课程教育,不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社会其实离教科书很遥远,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非常重要。

可是我们的教育着不知从何时起开始死抠书本,不问实践。

从教师到学生越学越愚蠢,越学越傻,还美其名曰“做学问”……开民族玩笑!

(五)发达国家学生现状:

1、考试的侏儒,实践和创新的巨人。

2、知识面宽广,从小学就培养……

3、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4、诚信,互助,有责任感。

国别   教 育 现 状

美国   培养学生善学、好学的品质,批判性思考的习惯和面对问题解决过程中莫衷一是的情形时乐此不疲的情怀,从而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为大学教育作好充分的准备;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各方面潜力都得到充分发掘而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让他们掌握先进而实用的技术,引导他们把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工作密切地联系起来,为今后的独立生活做准备;让所有的学生都拥有历史的知识(包括美国的和全世界的),对政府和民主价值的个人理解,以及鉴赏、丰富文学和艺术魅力的能力,成为一个生活有品位的现代文明人。

德国    德国的目标指出,要帮助学生发展成熟和对社会负责的人格;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天赋;培养学生认识自己天赋和发展的倾向,并对自己未来发展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做出判断和行动的能力;促进学生对世界的理解和批判的能力;发展学生参与社会民主建设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中国   只限于“寻求知识”的初级阶段,尚未提高到增强人的综合素质及社会责任感的高级阶段。

5、教育发达国家学生:

学前:

顺其自然和天性,自由快乐地成长,并加以有效的引导。

             小学:

轻松愉快地学习,开始接触社会问题和广博的知识面,团结协作地学习,培养和发现个性。

             中学:

逐步确立个性化发展,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并积累知识。

             大学:

没有那么多的做人和为社会服务的要求与负担,因为这些东西已经在中小学阶段自然天成了。

被告知成功的突破口:

质疑一切,独立思考,开始发力,去创新、创造。

             硕士研究生:

                        开始出成果了。

             博士研究生:

在课堂授课方式上,美国教师更懂得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怎样学习。

对那些死记硬背或用笔运算非常复杂的计算题,都是美国教师所不提倡的,他们常常寻找和运用各种灵活的启发式、谈话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式。

中国课堂的死板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刚刚产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减弱,“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孩子完全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和精神枷锁。

理念分析:

中国目前的课堂是名声远扬的僵化,教师在教学中一律采用“填鸭”方式,不能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去激活学生的个性潜能。

美国教师的备课质量一般都很高,他们花费大量精力查阅资料,设定问题,编写答案……。

中国有句古语: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正确的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东西。

美国教师的教育方法恰恰很好地贯彻了中国古代的这种教育思想。

而我们的教育则将“国粹”远远地抛到了大洋彼岸。

“授人以渔”益处:

为了回答教师的问题,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查找大量的有关资料和信息。

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扩大了知识面,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使用便捷的学习手段和利用图书馆的能力,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从教师那里“学会了学习”。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到许多书本上所没有的知识,大大提高学生们独立生存的能力,以适应今后社会的高标准竞争要求。

“授人以鱼”弊端:

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中华儿女培养成了高分低能、知识面狭窄、

思想僵化、求同性强、缺乏个性及创新精神的书呆子。

一位研究中西教育差异的专家曾经语重心长地说:

西方教育真正重视的是人的创造力和主动性的培养。

中国教育一贯强调的是学生在课堂上所接受的知识量,教师认为把自己所掌握的学科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就是对学生的最大负责。

这种差异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中国教师最关心的是今天学生又学多少“知识”?

考试打多少分?

西方教师最关心的则是学生每天提出多少问题?

解决多少问题?

理念分析:

中国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外活动问题,首先考虑的就是教学进度、教学质量和考试成绩会受到影响。

在发达国家,学生的课外活动和课外实践的增加,课堂学习时间就会相应的减少一些,同时也就降低了对考试和考分的重视程度。

但教育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在生活中学习,到社会这个大课堂去学习对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也就是说,学习不能只局限于狭窄的课堂。

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舍此,是不能健全学生心智的。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西方学校、社会及家庭等各方面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各种有利的机会和条

件,并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头脑,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品格。

如果片面强调课堂教学,只会导致社会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会降低学生的品位。

由此,弹性培养的益处和硬性灌输的弊端也就一目了然了。

目前,国内基础教育基本上是为了迎合

“中考”和“高考”的要求而设定的,学校及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手段就是:

做题,做题,再做题;背题,背题,再背题。

“研究”性学习尽管在一些学校已经开展起来,但其地位只能算是“陪衬”,且流于形式,抄袭现象严重,因为学生们要忙着“考分”,根本无暇顾及其他,距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相距遥远。

英国中学的教学方法,已接近我国大学导师带研究生的水平。

现象分析:

英国中学的教师基本使用研究性的教学方法,教师让学生听完关于某项课题的简要提示后,就给学生看大量生动有趣的资料,再将一些思考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深入思索。

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不仅听教师讲解,还接触大量生动的可以刺激思考的资料。

学校长期上这种研究性的课,阅读这种研究性的课文,必然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提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这样被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

相信很多中学生都深有体会,我们的基础教育讲究的是死背书本知识,大量熟练做题,重

视智力的开发,但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和发挥却无从谈起。

教育专家认为,美国教育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现和培养,而基础知识方面却相对薄弱,然而,美国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却极多。

理念分析:

人的创造力潜伏在生理和心理层面,这种力量或者称为特质,是只能培养,而不能教的。

就像种子一样,创造力也需要特定的环境。

种子发芽、生根、开花、结果需要的是土壤、气候、灌溉、施肥和培养。

而创造力需要的就是:

教师要去创造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

中国教育一向重视智商的开发,其实智力永远无法等同于创造力。

因为经验告诉我们:

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而智商高的人

不一定创造力就强。

在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中,可能只有智商极高的学生才能出类拔萃,独占鳌头。

但是世界级的最高学科奖——诺贝尔奖,却惟有创造力极强的人才能获得。

中国基础教育对这点认知不足。

教师对学生的“教”本应该只是点到为止,“教”的内容尤其是语文等学科,也应该没有惟一的答案,没有对错之分,只要“传授”给学生即达到目的,接受者对所传授的内容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

但中国传统教育却把“教”与“训练”画上了等号,教师强迫学生去全盘接受,使学生不自觉地就要按照教师预设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达到他人设计的目标,这样就会使本属于学生自己的思考空间被某种无形的外力所占据,学生独立思考的批判性思维根本就没有立足之地,也无从谈发展这种思维,学生们一个个成了被动地被“填”的“鸭子”,一代又一代的求同性和奴性意识十足,何谈反叛精神与创造力思维?

早在3000年前,古希腊的普鲁塔戈就说过: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炬。

”这句令人怦然心动的智语洞穿苍茫时空,给那些只会照本宣科、孜孜以“灌”的教育者以无情的嘲讽。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鲁道夫·阿恩哈姆指出:

那些只限于让学生画画不走形的教师,让学生照着石膏像、水果或风景的样子照抄,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过是一批批的"画匠",而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画家。

理念分析:

教育发达国家的教师尊重并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总是千方百计地给学生们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而且这也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质。

中国教育强调的是“统一”和“标准”,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也是其职业素质的最大特点。

教师总是按部就班,以完成传统的教学任务为己任,把学生当成知识火炬的接受者和传递者。

这种过于强调"统一化"、"标准化"的方法必然会磨平学生个性的棱角,所培养出来的也只能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千腔一调的"标准件"。

英国中学有英语、数学、科学、设计、技术、法语、历史、地理、宗教等多达十几门课程,这样广泛的教学内容,重视对知识多方面的了解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中国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对某学科的深入探讨及细节感兴趣,科目设置却过于狭窄,是典型的有深度而缺乏广度,这种知识结构十分不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

现象分析:

在教学内容上,美国初中7年级至10年级共学习化学、物理、生物、天文学和生态学等5套不同的内容。

在教学顺序上,在4年的教学中,这5套内容被打乱分散开来,每一年的内容都会更深入一步。

即使是初一的学生也得基本了解一些生活中不常涉及的学科,如太阳系、细胞学等,这使学生可以紧密串联起所学到的知识,而不会像黑熊掰棒子一样,掰一根丢一根。

更重要的是,这种几乎等同于“科普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