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历年真题单选题.docx
《社会学概论历年真题单选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概论历年真题单选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学概论历年真题单选题
第一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1-2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是社会变革的需要
1-3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
1-4认为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军事阶段、过渡阶段和工业阶段的学者是孔德
1-4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的学者是孔德
1-4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的是孔德
1-5被称为“社会学综合理论的创始人”和“社会学眼界的开拓者”的社会学家是孔德
1-5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的社会学家是斯宾塞
1-5斯宾塞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
1-8指出“少发些不着边际的空论,少说些漂亮话,少来些自我欣赏,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现实,多提供一些实际的知识”的学者是马克思
1-9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是存在于人们自身以外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和感觉方式,同时通过一种强制力,施之于每个个人”的学者是涂尔干
1-9《自杀论》一书是用一种社会事实(社会因素)去解释另一种社会事实(自杀)范例,其作者是涂尔干
1-9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
1-10认为失范的存在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是不利的,于是想寻求对个人实行外在控制的力量和途径的学者是涂尔干
1-11认为“社会学是指这样一门学科,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的社会学家是韦伯
1-11韦伯的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1-12一方面,作为理智上构造的概念工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因而与经验事实不同;另一方面,它作为考察现实的概念工具,又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的概括和抽象。
这个概念工具是指理想类型
1-13在社会学的发展史上,对世界社会学发展最具影响力的是美国社会学
1-13在美国社会学发展史上,对世界社会学发展最具影响力的,首推芝加哥学派
1-14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在芝加哥大学
1-171891年,在教学大纲分类学科中提出“群学”之名的中国人是康有为
1-171896年在《仁学》一书中提出“社会学”名称的学者是谭嗣同
1-171895年,在《原强》一文中首先介绍了斯宾塞及其社会学的学者是严复
1-17被严复翻译成中文《群学肄言》的社会学著作是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
1-19中国社会学者独立进行的社会调查始于1923年,是陈达的民众生活费用调查
1-191928年10月上海和南京等地的社会学教授在上海成立东南社会学会
1-201979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会议筹备处在北京召开“社会学座谈会”,共同探讨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问题。
在座谈会上,代表党中央为社会学正名的是胡乔木
1-27作为社会学科恢复重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开始就提出要建设中国自己的社会学的社会学家是费孝通
第二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2-31对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社会学家有不同的回答。
涂尔干认为社会学研究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
2-35社会学的知识非常贴近生活,关注的是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不仅政府可以用,团体可以用,一般人也可以用。
这指的是社会学的应用性特征
2-35社会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后,始终是以社会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作为学科发展的基础。
这是社会学的实证性特征
2-36社会学研究功能中的解释性功能所要回答的问题社会“是什么”
2-36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属于社会学的解释性功能
2-37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这是社会学的规范性功能
2-37社会学研究应该在回答“将会怎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这指的是社会学的规范性功能
2-37社会学恢复重建后,费孝通说:
“我认为社会学最根本的任务是要解决一个生活在社会里的人,怎样学会做人的问题。
”这是指社会学的教育功能
2-41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称为实地研究
2-41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实践中首先提出的一种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是实地研究
2-41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属于定性方法的是实地研究
2-41以问题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称为问卷调查
2-42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一员,这种观察方法被称为参与观察
2-44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是非介入性研究方法
2-44在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中,研究者介入、接触和影响研究对象程度最深的是社会实验
2-44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称为社会实验方法
2-45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称为定量方法
2-45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做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是定性方法
2-48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最系统的冲突论。
它的提出者是马克思
2-49创立交换理论的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和布劳
2-49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和布劳创立的社会学理论是交换理论
2-5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学理论逐步走向多元化,其中包括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2-5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学理论逐步走向多元化,其中包括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理论
第三章社会
3-56社会唯名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韦伯
3-56社会唯实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涂尔干
3-60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的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称为角色
3-63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是社会关系
3-64社会学界常以外在的关联形式为标准,把社会关系分为结合关系与对立关系
3-64初级社会关系是次级社会关系的基础,但社会关系大量表现为次级社会关系
3-64结合关系可以表现为强制关系
3-64随着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而出现的新的社会关系是地缘关系
3-66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是社会结构
3-67人口资源具有两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3-67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被称为人力资源
3-70在自然资源的分类中,天然气属于矿产资源
3-70在自然资源的分类中,空气属于环境资源
第四章文化
4-82“文化不是先天遗传的本能,而是后天通过学习和模仿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和习惯等”,这指的是文化的习得性
4-82“个别人的偏好不能成为文化”指的是文化的共享性
4-82“吃饭不是文化,吃什么、怎样吃才是文化”,指的是文化的创造性
4-82“刮风不是文化,利用风力发电才是文化”,指的是文化的创造性
4-82“水不是文化,自来水才是文化”,指的是文化的创造性
4-82“文化不是先天遗传的本能,而是后天通过学习和模仿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和习惯等”指的是文化的习得性
4-85功能上互相整合的一组文化特质,它们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一项功能,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这些文化特质就组成一个文化集丛
4-85日本的茶道是一个著名的文化集丛
4-85不属于茶文化集丛的是做茶杯的陶土
4-85在文化的结构中,一辆马车是文化特性
4-85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文化特质
4-85文化的整合功能包括价值整合、规范整合和结构整合
4-85各种文化集丛不是散漫的、孤立的,它们在功能上互相联系、互相依存而构成一个特殊的文化整体,这个文化整体就是文化模式
4-86在文化的功能中,表现为提供知识和积累成果两方面的是社会导向功能
4-87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是习俗
4-91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们行为的观念和规范是道德
4-92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且最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行为规范是法律
4-92法律的特征表现在公正性和强制性
4-96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是指文化交流
4-96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和吸收的过程是文化传播
4-97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是文化采借
4-99文化冲突的根源除了民族性之外,更有阶级性
第五章社会化
5-110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治观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称为政治社会化
5-110人们认知与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过程,被称为价值观念社会化
5-111人们按照通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模塑自身行为的过程,被称为行为社会化
5-111最早提出“角色”概念的美国心理学家是G•H•米德
5-113职业学校教育属于基本社会化
5-113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属于基本社会化
5-113“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过程是基本社会化
5-113职业学校教育属于预期社会化
5-113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被称为继续社会化
5-114一个人从一种生活方式向另一种生活方式转变与适应的过程,是重新社会化
5-114再社会化又称作重新社会化
5-114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是重新社会化
5-114成人教育这种过程属于发展社会化
5-115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是正向社会化
5-115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反向社会化
5-115文化反哺指的是反向社会化
5-115美国心理学家哈维格斯特强调人的社会化是持续一生的思想,他把人一生的社会化过程分为八个阶段
5-116根据埃里克森对个人心理成长历程的划分,18—30岁属于成年早期
5-121把榜样的行为当作教训是反模仿
5-121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第六章社会互动
6-130认为人类行为的社会目的主要是看他们赋予这些目的的意义,而这些意义是在社会互动中不断建立和再建立起来的,这是符号互动论
6-130符号互动论的主要倡导者是布鲁默
6-131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是拟剧论
6-132按照戈夫曼的观点,社会互动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印象管理或自我呈现
6-134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进行社会互动,这些日常生活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
这一假设属于常人方法学
6-134常人方法学的创始人是加芬克尔
6-137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是交换
6-139作为社会互动的最普遍的形式,同时也是个人赖以生存和社会赖以维系的最基本前提是合作
6-139在一些农业地区逐步形成的大家一起收获庄稼的合作习惯属于传统合作
6-139金钱借贷方面的合作属于契约式合作
6-139在老师指导下的大学生实地研究属于指导性合作
6-139最古老和最具普遍意义的合作形式是自发性合作
6-139行为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这种社会互动形式被称为竞争
6-140不同群体针对稀有资源的斗争称冲突
6-146约45厘米以内的距离称为亲密距离
6-146相距45厘米到122厘米之间,是个人距离
6-146相距365厘米以上的距离,是公众距离
6-146相距122厘米到365厘米之间,是社会距离
第七章群体
7-155属于人群类别的是看热闹的人群
7-156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7-156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可以把群体分为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7-157内群体和外群体的分类标准是对群体的心理归属
7-159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称初级群体
7-159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属于初级群体
7-159初级群体的规模一般在0—30人
7-162一般由一对夫妇及其未成年子女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称为核心家庭
7-162一对夫妇没有子女并自愿终生不育的家庭属于核心家庭
7-162一般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被称为核心家庭
7-164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孙(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被称为联合家庭
7-162家庭制度中最重要的基础是婚姻制度
7-166我国社会学界大都将家庭生命周期分为六个阶段,其中从最后一个孩子出生之日起到第一个孩子离家之前,被称为继续抚育阶段
7-169利益群体的产生源于经济基础的变革
7-169利益群体的核心关系是利益关系
7-171从群体组成形式上,不属于利益群体分类范围的是社会公众利益群体
7-171属于社会公众利益群体的是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7-171利益群体可以分为机构性利益群体、社团性利益群体和自组性利益群体三类,这种分类是根据群体组成形式
7-173既得利益集团是指对公共资源享有支配权的社会阶层
第八章组织
8-178组织与初级群体最显著的区别是正式而明确的制度化规定
8-179在组织控制中,对正在实际进行操作的组织成员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监控,使组织成员的行为始终指向组织的目标,这一过程被称为现场控制
8-181科层制建立的基础是法理型统治
8-181根据韦伯对合法统治的分类,世袭制属于传统型
8-182科层制最大的优点在于行政管理效率高
8-184在组织管理的研究中,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泰罗
8-184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因素,人不是简单的生产工具,而是具有复杂的个性和多方面的需求,这种观点来自于人际关系理论
8-184为了使组织更有效地实现它的目标,必需使组织的结构和过程科学化和合理化,这种观点来自于科学管理理论
8-185人际关系理论认为人是“社会人”
8-187在组织管理的研究中,组织行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巴纳德
8-187“组织平衡理论”认为,组织的存在和成功取决于两个因素之间的平衡关系,即组织成员的贡献与满足
8-189第三部门是指非营利组织
8-189非政府组织又称为第三部门
8-189基金会、俱乐部、工会、商会、艺术团体、科研机构、宣传鼓动团体一般被称为第三部门
8-192私人部门的优势体现为效率优势
8-194被视为克服“市场失灵”最有效的机制是政府
8-194对于公共部门表述错误的说法是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和私人事务
8-194被视为克服“市场失灵”最有效机制的社会组织是政府
8-195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面存在的缺陷一般统称为政府失灵
8-197第三部门组织与私人组织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非营利性
第九章社会制度
9-202社会制度的核心是价值标准
9-203社会制度的形成,有一种途径是自发形成,即民俗——民德——制度
9-203社会制度起源于民俗民德
9-203在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中,制度的灵魂是价值要素
9-204构成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是价值要素和规范要素
9-204在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中,社会制度运行的物质基础是设备要素
9-205关于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表述正确的是社会制度具有抑扬性
9-207反映并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基础的原始的关系——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紧密相联的经济活动的规范和制度,被称为本源制度
9-208家庭制度中最重要的是婚姻制度
9-208本源制度包括婚姻家庭制度
9-208教育科学制度属于派生制度
9-209经济制度是交换制度
9-212属于教育制度潜功能的是社会控制功能
9-212应试教育模式是教育制度的负功能的表现
9-212教育制度的潜功能体现在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
9-212属于教育制度的显功能的是文凭功能
9-212教育制度的潜功能表现之一是缩小收入差距
9-213规范社会秩序和管理公共事务这两个方面的功能集中体现于政治制度
第十章社区
10-224最早提出社区这一概念的社会学家是滕尼斯
10-224一般认为,社会学者对于社区的类型学研究始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
10-225不属于社区构成要素的是政治
10-226社区参与的程度往往显示出一个社区的活力
10-226社区的首要功能是经济生活功能
10-228一个社区中的各种组织或子系统在本社区内部彼此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被称为社区横向格局
10-229把文化价值要素引入理论模式中,考察文化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作用的区位学理论是社会文化区位学理论
10-229进入20世纪之后,社区研究的一个重大发展就是开拓了城市社区的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学派就是芝加哥学派
10-229芝加哥学派提出的一系列社区研究理论中,最基本的模式变量始终是土地价格
10-230在社区研究中,全貌研究就是描述社区的各个不同部分并解释这些不同部分的相互关系
10-230中国学者自己的社区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乡村建设运动期间
10-231我国的农村社区大致有两种形态,即散村和集村
10-233以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被称为非农社区
10-237介于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之间的中间形态是集镇社区
10-240社区发展这一概念由联合国倡导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是在二战以后
10-241促进社区居民的社会参与,培养社区居民的互助合作精神,提高社区居民自力更生和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属于社区发展的过程目标
10-245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实行的城市管理体制是单位制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1-251依据社会资源的不同占有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所组成的社会集团是阶级
11-251依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划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称为社会分层
11-252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集团,这种社会等级制度是种姓
11-255韦伯在他的社会分层理论中提出,区分地位群体的依据是社会标准
11-255韦伯提出的进行社会分层的三项标准是经济、政治和文化
11-256帕累托的社会分层理论被称为精英阶级理论
11-257认为社会分层是社会不平等的体现,在各个时期、各个社会中普遍存在,是因为社会运行过程的需要。
这是功能主义社会分层理论
11-259达伦多夫认为:
“我们称做社会分层的不平等体系,只不过是社会权力结构的派生物”。
这属于社会分层理论的冲突论
11-259伦斯基的社会分层理论,被称为进化论
11-259进化论的社会分层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伦斯基
11-262表示人的出身、地位或资格,具有继承性和不可更改性的概念是身分
11-26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分化最明显的社会群体是农民
11-265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农村阶层结构中,20世纪60年代服从国家安排回乡的下放职工属于离退休人员阶层
11-26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阶层结构大体分为16个阶层
11-27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所谓“超工业化”导致的大批蓝领工人向白领工人的转移,这样的社会流动称之为结构性流动
11-270由于生产技术或社会体制方面的变革而引起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被称为结构流动
11-270吴某原是一名返城知青,后进厂当了工人,现下岗开了一家饭馆,收入颇丰。
吴某完成的社会流动是结构流动
11-271由个人努力、偶然的机遇等而导致的社会流动是自由流动
11-271李某原是某机械厂厂长,后调到同级的公司当经理,李某完成的社会流动是水平流动
11-271吴某原是一名返城知青,后进厂当了工人,现又下岗在家,现在自己开了一家饭馆,收入颇丰。
吴某完成的社会流动是垂直流动
11-271社会成员在社会分层结构中跨越等级界限的位置移动是垂直流动
11-271子女相对于其父母地位的变化称代际流动
11-271个人一生中特别是其工作生涯里社会地位的变化称为代内流动
11-271美国社会学家特纳提出了两种形式的社会流动,即竞争式流动和赞助式流动
11-272根据美国社会学家特纳的分析,任命某人某项荣誉称号,属于赞助式流动
11-272美国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提出了一个美国社会中的地位获得模式
11-273社会流动的根本动力是工业化和科学技术进步
第十二章社会控制与社会偏差
12-280个人行为嗜好因不被社会所认可而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被称为偏差习惯
12-280以具体的行动或动作显示出来的偏差行为,被称为偏差行动
12-280以与社会主流或主导文化所不同的文化表现出来的偏差行为,被称为偏差文化
12-281一切违反既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行为,都被称为违规行为
12-281.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规章条例的行为是违章行为
12-284假定有些人天生就是不守规矩的人,在这一假定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偏差行为的解释是生物学解释
12-286在关于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中,重视个人的精神、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的观点属于心理学解释
12-287为了追求社会鼓励的目标,采用了不被社会认可的手段,甚至是违法的手段,这种偏差行为称之为创新
12-287社会行为规范处于非常模糊不清或基本失效的一种社会状态称作失范
12-288文化传递理论把社会文化分为主流文化和亚文化
12-288拒绝社会提供的目标,但仍然以符合社会规范的手段行事,这种偏差行为是形式主义
12-288不仅拒绝社会认可的目标和手段,而且试图从个人观念出发,以新的目标和手段来替代,这种偏差行为被称为反叛
12-288放弃了社会鼓励的目标,也抛弃了社会认可的手段,这种偏差行为被称为退缩主义
12-290一种行为之所以被视为偏差行为,是因为社会的权力集团给这种行为贴上了偏差的标签,偏差行为只是一种被社会定义为偏差的行为,这是标签理论
12-295按照一整套条文规定,有某种组织体系加以推行的一种社会控制形式是制度化控制
12-296某学校为了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建立奖学金、跳级等激励机制来奖励学生,这一社会控制形式属于积极性控制
12-296个人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持有的观念,从而自觉地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约束自己的社会行为的社会控制,被称为内在控制
12-297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社会控制方式是习俗控制
12-297通常不依靠国家的暴力来实现,而是依靠教育、依靠社会舆论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促使人们遵守道德规范的控制方式是道德控制
12-298过分强调了社会控制的一面,而忽视了社会成员的个性表达及自由追求的一面,是指社会过控
第十三章社会问题
13-302因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失调或社会结构与环境的失调而影响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状况称为社会问题
13-304社会病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社会有机体理论
13-304把违反道德期望的人和事物视为“病态的”,也就是社会问题,这种观点是社会病理学
13-305价值冲突理论认为,造成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文化价值或兴趣上的冲突
13-305盛行于20世纪20~30年代,侧重于从社会结构角度解释社会问题的理论是社会解组理论
13-305社会中的各种规则对约束人的行为失去效力,社会既不能提供给人们以预期的回报,也不能对违规的行为以惩罚,这是社会解组理论
13-305社会解组理论解释社会问题的角度是社会结构
13-305由于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既得利益不同,人民对同一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价值评判标准和不同的立场、态度,因此在采取某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