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全面推行郡县制选择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584137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全面推行郡县制选择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全面推行郡县制选择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全面推行郡县制选择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全面推行郡县制选择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全面推行郡县制选择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全面推行郡县制选择题.docx

《高中历史全面推行郡县制选择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全面推行郡县制选择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全面推行郡县制选择题.docx

高中历史全面推行郡县制选择题

高中历史全面推行郡县制选择题

(考试总分:

120分考试时长:

120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30小题,共计120分)

1、(4分)下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元朝

形成路、府、州、县多层管理体制

A.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B.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C.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D.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和困局

2、(4分)战国时期魏国与秦国都实行上计制度,即每年诸侯国的地方长官都必须把当年的各种预算数字写在木“卷”上,呈送到国君那里。

国君把“卷”剖分为二,由国君执右卷,臣下执左卷。

年终,地方官要到国君那里报核,国君根据官吏征收赋税等情况,对官吏进行考核。

魏、秦实行上计制度的目的在于()

A.增加国家的收入B.控制地方官吏

C.显示国王的权威D.更好地考核官吏

3、(4分)公元前214年,秦平定了岭南并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

观察右图,其中象郡位于()

A.①B.②C.③D.④

4、(4分)王夫之在《读通鉴论·秦始皇》中说:

“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

”对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是“行其大公”的看法存在下列种种解读,其中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B.有利于打击专制皇权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有利于打破血缘政治

5、(4分)“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鉴于以上教训,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制定严密的法律B.推行郡县制

C.加强对官吏的考核和选拔D.焚书坑儒

6、(4分)历史地图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与下面两图密切相关的古代政治制度分别是()

A.分封制行省制B.内阁制分封制

C.分封制郡县制D.察举制行省制

7、(4分)下列历代措施中,你认为能够起到限制地方割据势力作用的是()

①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

②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③宋太祖对藩镇实行“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的措施

④清朝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军国大事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8、(4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从秦汉到明清,分封和郡县的优劣争论,众说纷纭,延续了两千多年。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根本区别就在于()

A.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不同B.君权和相权的制衡关系不同

C.贵族和官僚的利益诉求不同D.对国家治乱的直接影响不同

9、(4分)公元前214年,秦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在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

这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岭南地区大致位于今天()

A.云贵高原、川西及甘南地区B.两广一带

C.青海、新疆及陕西南部地区D.宁夏、陕西一带

10、(4分)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提到“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柳宗元认为郡县制的推行()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B.有利于实现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C.容易出现地方势力分裂割据情况D.是秦朝灭亡最主要的原因

11、(4分)郡守与县令都只是朝廷派遣下来的“命官”。

这些官僚们在指定的辖区内只能行使“有限委托”的行政管理权。

同时,所有的官员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

由此可见,郡县制的实行()

A.适应了集权政治的需要B.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C.完善了秦朝的官僚体系D.激发了官员们的积极性

12、(4分)《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秦朝建立后,朝廷上对于如何治理地方曾爆发过激烈的争论,丞相绾等言: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廷尉李斯则议曰: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

岂不难哉!

廷尉议是。

”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秦代皇帝制度的内涵B.封建官僚制度确立的背景

C.汉代损益秦制的措施D.分封制退出中国历史的根源

13、(4分)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下列选项与这一观点相符的是()

A.“分王子弟,以为屏藩”B.郡举贤良,擢为百官

C.不再重用三省长官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4、(4分)秦朝把图中圆圈内的区域纳入中央版图并巩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主要采取的途径有()

①进行军事征服②设置郡进行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

③开辟“五尺道”④设置行省管辖

A.①②③B.①②C.①③④D.②④

15、(4分)公元前215年,将军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

秦在当地设置的郡是()

A.九原郡B.陇西郡C.辽东郡D.闽中郡

16、(4分)《中国古代史》中指出:

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

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

“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A.赋役制度的变化B.以“孝道”治天下

C.郡县制度的发展D.皇帝制度的形成

17、(4分)有人发现秦国与其它诸侯国实行分封制不同,“每占领一地都设立由国君直接任命长官的县……或者由国君委派庶长对该地区进行军事统治”这反映了秦国()

A.官僚体制的探索B.庶民政治的建设

C.宗族势力的弱小D.等级秩序的破除

18、(4分)春秋时期,赵简子说: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这一史料说明()

A.当时郡的地位比县低B.诸侯仍严格遵行分封制

C.中央集权制已经形成D.下大夫地位较上大夫高

19、(4分)司马迁《史记》中对秦实行的“郡县制”有这样一句评价:

“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

郡县治,天下无不治。

”下列关于秦“郡县制”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基于宗法制的某些作用而实行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这是中国官僚政治完善的标志D.是秦“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

20、(4分)“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

”材料主要说明秦朝()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官吏选拔制度B.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

C.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D.出现内外朝相互制约的政治体制

21、(4分)晋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赵简子率师伐齐,誓词中有“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

这反映出()

A.县郡设置在部分诸侯国已形成B.诸侯没有再分封的权力

C.按军功授爵是当时改革的趋势D.郡县制是临时地方制度

22、(4分)某史学家认为:

“后世官制,变化繁赜。

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此亦可见秦之定制,非漫然而设也。

”以下相关评述正确的是()

①材料中的“原理”指的是三权分立与制衡②作者对“原理”开创持赞赏态度

③作者对“后世”的官制持否定态度④秦朝的中央官制最早体现了此“原理”

A.②④B.①②C.②③D.①③

23、(4分)古代地方三大制度: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的相同点表述错误的是()

①实行目的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

②都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

③长官都由君主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④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4、(4分)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

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建立了完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废除封建政治,建立了分封制度

25、(4分)读下表可以得出()

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简表(部分)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高层行政区

行省

统县行政区

路、府、州

府、直隶州

县级行政区

州、县

A.古代行政区的设置趋于灵活B.秦汉行政权主要在地方层级

C.魏晋时州开始成为行政区划D.清是现代省级行政区的源头

26、(4分)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衣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

这一趋势是()

A.官员世袭利于国家管理B.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

C.贵族政治让位官僚政治D.君主专制取代官僚政治

27、(4分)秦统一后建立了一种新的政治体制,随后便是汉承秦制。

对这个新的体制概括最准确的是()

A.法家帝国B.儒家帝国C.官僚帝国D.宗法帝国

28、(4分)“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有()

①宗法制②分封制③郡县制④行省制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9、(4分)春秋中后期,部分诸侯国开始推行县—郡制度,“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战国时期,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县两级制。

这一变化反映了()

A.边地易于实施新的制度B.郡县制度推广全国各地

C.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D.频繁战争促进经济发展

30、(4分)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封建制之不善在于封国势力发展后,不贡不朝,争为雄长;郡县制之不善则在于由于实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视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

因此,他主张“行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

在此作者旨在强调()

A.封建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郡县制不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团结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D.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30小题,共计120分)

1、(4分)【答案】D

【解析】从表格文字中不难发现从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在二级制和三级制之间来回变更,这反映出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故D正确;A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强调地方行政编制变法不符。

B和C两项与表格文字内容无关。

2、(4分)【答案】B

【解析】上计制度的实施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故A项错误;“地方官要到国君那里报核”,国君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加强,故B项正确;上计制度的实施直接体现出战国时期中央集权的萌芽,与专制主义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考核官吏只是手段,故D项错误。

3、(4分)【答案】A

【解析】象郡是秦朝的郡级行政区,辖今广西西部、越南中北部,初设于公元前214年,是秦始皇在岭南地区设置的三郡之一,位于图示中的①所在地。

故答案为A项。

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CD项。

4、(4分)【答案】B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

秦朝废分封、行郡县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废分封、行郡县并不能打击专制皇权,故B错误,符合题意;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郡县制有利于打破血缘政治,实现官僚政治,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4分)【答案】B

【解析】材料“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反映的是分封制带来了战乱等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

6、(4分)【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图①中“晋”“鲁”等信息可以判断是分封制,根据图②中的“秦”“郡”等信息可以判断是秦朝的郡县制,故C项正确。

图①②的信息没有体现行省制、内阁制、察举制等制度的存在,故排除AB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7、(4分)【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①正确。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正确。

宋太祖对藩镇实行“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的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③正确。

清代议政王大臣会议是君主专制弱化的体现,与中央集权的强化并未直接关系,④错误。

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排除ABD,所以选C。

8、(4分)【答案】A

【解析】分封制下地方诸侯国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下中央对地方进行垂直管理,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因此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根本区别在于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不同,故答案为A项。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属于中央行政制度的内容,排除B项;C项不是根本区别,排除;对国家治乱的影响要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分封制的确立在最初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进步制度,排除D项。

9、(4分)【答案】B

【解析】岭南地区大致位于今天的两广一带。

故答案为B项。

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

10、(4分)【答案】A

【解析】由“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可知,柳宗元认为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CD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郡县制与中央集权之间关系,故B项排除。

11、(4分)【答案】A

【解析】题考查了郡县制。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郡县制是一种地方行政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国家是否长治久安与地方行政制度无关,也和秦朝的官僚体系是否完善无关,故排除B、C项。

郡县制之下,郡县长官都必须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有利于加强皇帝对地方官员的控制,与激发官员们的积极性无关,故排除D项。

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处,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故选A。

12、(4分)【答案】B

【解析】从材料来看,秦朝对于地方管理制度的确立是有争议的。

丞相绾认为应该采取分封的措施,而李斯则认为要采取官僚体制来治理国家,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与此无关;C选项错在本题没有涉及到汉代的内容;D选项材料没有涉及到根源的问题。

13、(4分)【答案】B

【解析】“郡举贤良,擢为百官”反映了秦朝的郡县制和汉代的举贤良对策,也属于秦汉时期的大变动,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西周的而非秦汉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不再重用三省长官是在宋代之后,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属于政治制度方面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4、(4分)【答案】B

【解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圆圈地区为秦朝南越地区,今广东、广西地区,秦朝对南越地区进行军事征服,故①正确;秦朝在该地区设置桂林郡、象郡、南海郡进行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故②正确;秦朝开辟“五尺道”是在四川到云南地区,不符合题意,故③错误;设置行省管辖属于元朝,故④错误。

故①②组合正确,故选B。

15、(4分)【答案】A

【解析】秦始皇命大将军蒙恬率领30万大军进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将之命名为九原郡,故A正确;陇西郡在今天甘肃省南部和东南部,辽东郡范围约在今日的辽宁省,象郡在今越南中北部、广西西部,不符合“河套地区”,排除BCD。

16、(4分)【答案】C

【解析】“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反映了分封制与姓氏紧密相关,战国以后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故平民逐渐获得姓氏,故C正确;材料未涉及赋役制度的变化,故A错误;以“孝道”治天下,属于伦理观的方面,与平民逐渐获得姓氏无关,故B错误;皇帝制度的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与材料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17、(4分)【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由国君直接任命长官的县……由国君委派庶长对该地区进行军事统治”中可以看出,郡县长官或“庶长”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这是对官僚体制的探索,故答案为A项。

材料中强调的是官僚体制的探索,没有体现出宗族势力的变化和庶民政治的确立,排除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等级秩序的破坏,排除D项。

18、(4分)【答案】A

【解析】据材料“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郡的地位低于县,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军功为受郡县的依据,说明当时分封制没有被严格遵守,故B项错误;秦朝中央集权制形成,故C项错误;下大夫地位较上大夫低,故D项错误。

故选A。

19、(4分)【答案】B

【解析】“郡县制”之下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这样也就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郡县制”是基于分封制度的某些作用而实行而非基于宗法制的某些作用而实行,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中国官僚政治开始的标志而非完善的标志,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秦“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在于暴政而非“郡县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0、(4分)【答案】C

【解析】由材料得知,秦朝地方郡守、郡尉、郡监御史隶属于中央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从而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C项正确;由材料“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得知,材料反映的是秦朝从中央到地方行政体制,不是官吏选拔制度;故A项错误;消除地方分裂割据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D项是西汉时期中枢机构变化。

21、(4分)【答案】A

【解析】材料中“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说明不再按照血缘关系进行分封,分封制破坏,郡县制开始出现,并在部分诸侯国形成,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没体现出当时的发展趋势,故C项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出“临时”,故D项排除。

22、(4分)【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知“原理”应指政治、军事、监察三方面,材料没有体现三者的分权和制衡,故①项错误。

“原理”,即政治、军事、监察三方面的制度,秦朝的官制不是“漫然”设置的,对后世影响深远,作者是赞美和肯定的态度,故②项正确。

材料中提到的是后世官制没有改变秦朝创制的“原理”,没有体现对后世官制的否定,故③项错误。

秦朝的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别负责政治、军事、监察职责,因此最早体现此“原理”,故④项正确。

故答案选A。

23、(4分)【答案】D

【解析】

分封制由于地方诸侯权力较大,不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故②错误;分封制属于世袭制度,不是由君主任免,故③错误,本题选择D正确。

24、(4分)【答案】C

【解析】材料中论述的是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这一制度是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的主要标志,故C项正确;郡县制否定了血缘关系,故A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还包括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故B错误;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故D错误。

25、(4分)【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表格可知,历代王朝的地方政区都存在“县”,而“州”、“路”、“省”等多有变化,这体现了古代行政区的设置趋于灵活,故A项正确;秦汉行政权主要在中央,故B项错误;州开始成为行政区划在东汉,故C项错误;省级行政区的源头是元朝的行省制度,故D项错误.故选A。

26、(4分)【答案】C

【解析】“布衣为卿相”的出现等字眼足以证明材料强调的是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即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官员世袭不利于国家管理,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古代并未向法治转型,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7、(4分)【答案】C

【解析】法家帝国只是反映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而汉朝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排除AB;秦朝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和地方主要官职由皇帝任免调迁,以郡县制为代表,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故选C;春秋战国以来,宗法制走向崩溃,排除D。

28、(4分)【答案】D

【解析】①②错误,分封制是“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的原因,而不是引起题干所说变化的原因。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它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

③④正确,选择D符合题意。

29、(4分)【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开始设县和郡;战国时期,由于边地繁荣,形成郡—县两级制。

这说明了经济发展促进了政治的变革,C正确。

A项没有反映出经济发展的作用,A错误。

秦始皇时期郡县制在全国推广,B错误。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战乱频仍,但材料并没有涉及,材料所述的原因是经济的发展,D错误。

30、(4分)【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信息说明作者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弊作出分析,并指出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故C项错误;A中说法错误,不利于中央集权;B有利于内部团结;D说法不符合题干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