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十二 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之三表达技巧.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583650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十二 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之三表达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十二 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之三表达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十二 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之三表达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十二 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之三表达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十二 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之三表达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十二 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之三表达技巧.docx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十二 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之三表达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十二 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之三表达技巧.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十二 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之三表达技巧.docx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十二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之三表达技巧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十二——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之三表达技巧)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专题十二——知人论世,缘景明情(之三表达技巧)

第3讲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

它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高考命题情况来看,一切用以增强诗歌表达效果的方法都在考查之列。

高考试题的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词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四大部分的内容。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命题涉及最多的内容。

有单独考查的,也有结合形象、语言和思想感情来考查的。

因此,它应该是我们复习的重点。

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其表达效果。

此类试题所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等。

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作相应的具体分析,而不能泛泛而谈。

[知识储备]

掌握古诗歌中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提高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修辞

作用

示例

比喻

描绘意象更加形象生动,体现意象的情态特征。

李白《清溪行》: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

李白《望庐山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借代

借用相关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形象、含蓄。

李清照《如梦令》: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双关

双关的使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能加深寓意,给人深刻印象。

刘禹锡《竹枝词》: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常见设问方式]

1.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某一句的妙处。

3.诗中某句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它的艺术效果。

[例一](2013·安徽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注]《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

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韦苏州:

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4分)

[自主尝试]

[解析]这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诗,诗人的情感寄寓在诗歌描写的意象中。

韦诗写诗人秋夜独宿,观赏到皎洁明月、霜风动竹、惊栖之鸟等景象。

首句描写山中明月的皎洁明亮,以烛比喻月,生动形象地写出恬静的月色,宛如点燃的夜烛一般。

明月悦目,犹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让人有一种淡淡的孤独。

赵诗则描写了残烛、秋雨、深竹、惊鸟、寒枝等景色。

首句侵残烛的应是月,写月照残烛,没有直接写月,而是以月晕替代月,联想到古人有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说法,可以看出使用晕代月,还预示着天气的变化,自然而然地引出下句的雨声在深竹。

还把晕配以冷,烛配以残来修饰,突出了月夜寒意侵人,残烛独照,表现出人物孤独中更加凄冷。

[参考答案]韦诗:

比喻,以烛喻月。

山月皎洁,宛如夜烛相伴,照人无眠。

赵诗:

借代,借晕代月。

晕配以冷,突出月夜寒意侵人;晕又预示天气变化,引出下句。

[解题方略]

步骤一:

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步骤二:

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

步骤三:

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如对形象塑造、意境营造、情感主旨表达的作用)。

[应用体验]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别范南伯

[宋]杨炎正

离恨做成春夜雨。

添得春江,刬地东流去。

弱柳系船都不住,为君愁绝听鸣橹。

君到南徐芳草渡。

想得寻春,依旧当年路。

后夜独怜回首处,乱山遮隔无重数。

[注]刬(chn)地:

依旧,还是。

南徐:

今江苏镇江。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词的上阕是如何抒写离别之情的。

(4分)

答:

参考答案:

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

以绵绵春雨和滔滔江水比喻离愁之深远。

写弱柳留船,赋予柳枝以人的情感,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挚感情。

基本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

在古代诗歌中重点考查描写、抒情两类,并且描写和抒情的技巧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知识储备]

了解两种常考的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

方法

作用

描写

讲究角度

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

讲究方式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讲究技巧

正侧面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等

抒情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表达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寓情于景

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直接抒情

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常见设问方式]

1.某诗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某诗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请加以赏析。

3.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词)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4.诗(词)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试作简要分析。

[例二](2013·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宋]张炎

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

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

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

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

[注]劳劳:

遥远。

修禊:

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

卖饧:

清明前后卖糖粥。

苏堤:

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4分)

[自主尝试]

[解析]这是一首借景写客中思念家乡、怀念故国的小令。

上片侧重写景,景中含情。

起句楼上谁将玉笛吹让人联想到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写因笛声撩人心魄而引起思乡之情,奠定了深沉的思念故乡的感情基调。

次句山前水阔暝云低,写因故乡之思,继而眺望故乡,然而却是春水茫茫,暮云低垂,给人一种压抑、低沉的感觉,使心情变得黯淡。

三、四句继续写眼前所见之景。

燕子觅食、筑巢,而自己却流落、飘零千里之外,有如断梗漂萍,随波逐浪。

雨打过后变得稀疏的梨花,更是寄托了自己孤寂无依之情。

燕子远飞、雨中梨花使思乡之情、孤苦之愁,油然而生。

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景中含情,不言愁而愁自现。

[参考答案]词的开头,玉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春水茫茫,暮云低垂,使心情变得黯淡。

看到远飞燕子觅食、筑巢,不禁想起自己飘零千里之外;看到雨打过后稀疏的梨花,感到自己孤寂无依。

燕子远飞、雨中梨花使思乡之情,孤苦之愁,油然而生。

[解题方略]

步骤一:

明方式,指出诗歌所运用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及特点;

步骤二:

释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表达方式是如何运用的;

步骤三:

析作用,简析该表达方式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应用体验]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作简要分析。

(4分)

答:

参考答案:

这首诗突出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这样一幅宁静优美的水乡风景画,(2分)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

(2分)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它的含义有广狭之分。

广义上的含义等同于表达技巧,而高考通常在狭义方面使用它,主要包括:

联想、想象、象征、衬托、用典、对比、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抑扬结合、以小见大等。

[知识储备]

常考的几种表现手法:

手法

解说

示例

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联想

由一事物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起来塑造成一个典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想象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

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李德裕《登崖州城作》)

衬托

衬托分正衬与反衬两种。

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性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鲜明。

考试常考的是反衬,如用乐景反衬哀情,用动反衬静,用虚反衬实等。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

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

图画若为工。

(李纲《望江南》)

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的感情,寄托的心志。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白居易《杨柳枝词》)

对比

相互比较两种事物使形象更鲜明,烘托映衬更突出,揭示主旨更深刻,使人感受深切。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杨巨源《城东早春》)

[常见设问方式]

1.这首诗(词)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要分析。

2.试分析×××××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

3.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句进行赏析。

4.试分析本诗使用的表现手法。

5.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诗人的情感的?

[例三](2013·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这首咏梅诗中,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

请简要分析。

(5分)

[自主尝试]

[解析]这是一首借物咏怀的诗。

借写梅花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惆怅和思念之情。

首联写江头几树梅令人惆怅,让诗人在梅花树下久久徘徊。

借助感情的渲染,引出抒写的对象,并寄托诗人的怅惘之情。

颔联未涉及对梅花色香的直接描写,以雪压月明状写梅花开放的寒冷环境,用环境艰苦烘托梅花傲霜雪,不惧严寒的高洁品质。

颈联用相思应恨,注重感情的直接表达和渲染,抒发了诗人孤独寂寞,相思之苦。

尾联写日落寒鸦起,描写了环境的凄凉,烘托梅花的精神品质;独自回抒写了孤独寂寞、内心惆怅和若有所失的心情,对表现梅花的精神起到了渲染的作用。

[参考答案]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

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解题方略]

步骤一:

明确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步骤二:

结合诗句说明诗中是如何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

步骤三:

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应用体验]

3.(2014·湖南郴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京中有怀

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曾跟随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居住,并结识了许多文臣武将,成为知己和好友,第二年春天,他又伴驾回到西都长安。

游秦,此处指游长安。

前三联诗人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

(4分)

答:

参考答案:

虚实结合和对比(或反衬)。

一、二两联实写诗人独自游长安,第三联想象东都洛阳朋友们踏春欢聚尽兴赏景,一虚一实,以虚衬实,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以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第二联写长安上林苑里的花发与叶新,以乐景衬哀情,亦可)(答出两种方法并分析得满分)

古诗词的结构即诗词的行文脉络以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

具体来说,就是一首诗词是如何开头、展开、变换、衔接、结尾的。

[知识储备]

结构方面的技巧主要有卒章显志、以景结情、首尾呼应等,鉴赏诗词中的结构技巧往往提问思路特征或是考查关键诗句的作用。

掌握几种常见的结构技巧:

1.卒章显志。

在诗歌的结尾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点明志向、诗歌的主旨。

2.以景结情。

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3.以小见大。

指以小景传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常见设问方式]

1.分析诗歌在结构方面的技巧。

2.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试作简要分析。

4.这首诗结尾一句运用了什么技巧?

请简要分析。

[例四](2011·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

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

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

此处指论诗。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3分)

[自主尝试]

[解析]春日忆李白题目表明,这是一首思念、怀想友人之作。

怀念对象是李白。

首联概括赞美李白的诗,没人能比得上,豪放飘逸、超凡脱俗。

表达对李白由衷的钦佩。

颔联具体评价李白的诗风:

清新俊逸。

颈联写景融情,诗人身居渭北,李白地处江东;春天树给人深茂之感,日暮云给人郁积之感。

虚实结合,于平实景物中融会着对李白深深的思念、怀想之情。

尾联抒发相聚的愿望,何时重与把渴望早日与朋友相见、重聚、切磋诗艺的愿望表达出来。

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到人,由人又回到诗,折过渡,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

[参考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

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解题方略]

第一步:

指明行文构思的技巧;

第二步:

阐述内容的换,景情的关联;

第三步:

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效果,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应用体验]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湘江

杜审言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

唐代诗人,唐中宗时曾被贬到极为偏远的降州。

这首诗是他被贬的途中所作。

简析独怜京国人南窜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3分)

答:

参考答案:

独怜京国人南窜是全诗的中心,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而愁;最后一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

这些都是诗人远离京城,在南窜途中的感慨。

这三句都是从独怜京国人南窜生发出来的。

因判断不准古诗词表达技巧而失分

[示例](2012·重庆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金]王寂

秋后亭皋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沙鸥相对不惊飞。

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亭皋:

水边的平地。

忘机:

消除机心。

机心,巧诈之心。

沙鸥相对不惊飞:

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

(4分)

[我的答案]

[考生答案]

[阅卷评点]

对艺术表现手法的类别和用法把握不好,造成对诗句运用比拟的表现手法判断不准确。

[解题流程]

明确比拟手法后,结合词句具体解说手法的运用,前句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后句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

可分析出散去之瘦暗写晓云弥漫时的阔;肥暗写雨前水面的窄。

明手法,解释诗句,说明运用这种手法表现的内容,并指出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何种旨趣,起到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析语句,旧知,从诗词意象、内容、情与景等角度入手,判定使用的表达技巧。

抓住题目要求写山水变化的妙处,分析这两句词中的意象晓云山腰宿雨水面,准确把握词中的关键词语瘦肥等,分析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比拟。

整体阅读诗词,把握诗词内容,上阕写景,深秋,落叶已要飘尽,大雁南归,引发思乡之情,并想象家乡之景。

下阕抒情,写自己,写家乡之景,阐明了自己不愿做官的心意。

读诗词,立足整体,初步感知诗词大意,为判定表现手法作准备。

[参考答案]

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山水的变化。

晓云散去山腰瘦,写出了晓云散去后山峰的清秀,暗含着晓云弥漫时想象中山峰的壮阔;宿雨来时水面肥,既表现出夜里下雨之后水面的宽阔,又暗含着下雨之前水面的狭窄。

[名师支招]

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最重要的就是准确判定表达技巧的类别。

如何准确判定一首诗词运用的表达技巧,与考生所构建的表达技巧知识网络有关,还与考生对题目要求的准确把握有关,更与考生掌握的判定表达技巧的方法密切相关。

若要准确判断诗词的表达技巧,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常见类型,熟记常用术语

做好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储备工作,熟悉相关表达技巧的答题角度和术语是解答表达技巧题的前提和关键。

古诗词表达技巧种类繁多,角度多样,应认真归纳分类,熟练掌握。

2.立足诗词整体,思想内容

近年来的高考古诗词题目虽然侧重于对具体语句的探究,但局部分析必须建立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

只有全面把握诗词的主旨,才能更好地体会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3.审清题目要求,寻求答题启示

诗歌的表达技巧丰富多彩,设题角度五花八门,因此必须从题目中寻求答题的切入口,以免答非所问,牛头不对马嘴。

有的题目,小角度设题,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要求中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

4.把握思考角度,做到十拿九稳

(1)从情和景的角度入手

情和景的角度是古诗词鉴赏最基本的切入点。

从情的角度看,应重点考虑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比如,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或者是托物言志等。

从景物的角度看,应重点考虑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以及是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例如,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烘托或细节描写,是虚实结合还是动静结合,甚或是白描等。

具体做法是迅速再现相关知识并结合诗词内容加以比对,快速排除后留下最明显的作为预备答案。

(2)从内容角度思考联与联或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古代诗歌两联或两句在内容上常常构成对比或衬托关系,有时是动静结合关系,有时是虚实映衬关系。

(3)从诗歌的意象入手

一是要分清主要意象和次要意象;二是要看是否运用烘托(衬托)、渲染等表现手法;三是要分析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看有无运用对比(对照)等表现手法;四是要抓住意象本身的特点,看有无象征意义(主要是咏物诗)。

5.区别易混的表达技巧

(1)借代和借喻

借喻的本质是喻,往往喻中有代。

借代的本质是代,即直接把借体作为主体的替代,不存在喻的成分。

借喻可以换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2)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对某种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己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景物之中,并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

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景物来表明心迹、人生态度和人生感悟。

借景抒情的情指热爱、愤怒、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托物言志的志指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人生态度。

借景抒情一般要借众多景物来抒情,托物言志一般是聚焦于一个主体事物之中。

(3)渲染和烘托

渲染旨在通过对环境,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中心;烘托则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渲染属于正面描写,烘托属于侧面描写,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汉乐府《陌上桑》)这里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但罗敷之美通过行者、少年、耕锄者的反应得到了有力的表现。

这样的侧面描写就是烘托。

[应用体验]

1.试指出下面诗句画横线词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借代还是借喻,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1)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柳永《望海潮》)

(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参考答案:

(1)借喻

(2)借代(3)借代

2.试指出下面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并思考两者的区分方法。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2)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参考答案:

(1)借景抒情

(2)托物言志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山农家

顾况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

莫嗔[注]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注]嗔:

嫌怨。

这首诗的首句和次句分别描绘了什么景象?

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表现手法?

(4分)

答:

[我来解题]

解题要点

内容

首句

从写景角度分析

写板桥与泉声,实质上是写山

从内容角度分析

用泉水有声反衬山间的幽静

次句

从意象角度分析

写茅檐日午鸡鸣,有浓郁的乡村气息

从写景角度分析

以山中农舍所见景象渲染乡村的世间情味和生活情趣

参考答案:

首句截取了山行途中的一景。

句中并没有出现山字,只写了与山景相关的板桥与泉声,写活了泉水,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写出山间的幽静。

(2分)次句是写穿山跨坡来到农家门前的情景。

运用了渲染手法,午间阳光温暖地照耀着,山农家的鸡咯咯地叫,像是在欢迎来客,使深山中的农舍洋溢着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2分)

题组一考点针对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宿湘江遇雨

谭用之

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谭用之:

唐末五代时人。

刘琨:

晋代人,当时北方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刘琨和好友祖逖胸怀统一大志,为报效国家,他们常常闻鸡鸣而起舞练剑。

这首诗第一句湘上阴云锁梦魂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这句话在全诗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3分)

答:

参考答案:

比拟。

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沉重的氛围,同时又烘托了诗人孤舟受阻的怅然愁绪。

(回答奠定全诗怅惘基调亦可)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欧阳修

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

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无定准。

栏干倚遍重来凭,泪粉偷将红袖印。

蜘蛛喜鹊误人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