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582078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docx

《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docx

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

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

作者:

来源:

《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日期:

2008-09-0410:

09

自1995年创刊以来,本刊组织审读了约3000本图书、1000种期刊、100种报纸,并请100家新闻出版单位协助调查各自的用字差错,整理出了一批常见别字。

《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便是在此基础上,依据出错频率和专家评议拟订的。

本表以正字的音序排列,括号中的字为正字。

1按(安)装2甘败(拜)下风3自抱(暴)弃

4针贬(砭)5泊(舶)来品6脉博(搏)7松驰(弛)

8一愁(筹)莫展9穿(川)流不息10精萃(粹)

11重迭(叠)12渡(度)假村13防(妨)碍

14幅(辐)射15一幅(副)对联16天翻地复(覆)

17言简意骇(赅)18气慨(概)19一股(鼓)作气

20悬梁刺骨(股)21粗旷(犷)22食不裹(果)腹

23震憾(撼)24凑和(合)25侯(候)车室

26迫不急(及)待27既(即)使28一如继(既)往

29草管(菅)人命30娇(矫)揉造作31挖墙角(脚)

32一诺千斤(金)33不径(胫)而走34峻(竣)工

35不落巢(窠)臼36烩(脍)炙人口37打腊(蜡)

38死皮癞(赖)脸39兰(蓝)天白云40鼎立(力)相助

41再接再励(厉)42老俩(两)口43黄梁(粱)美梦

44了(瞭)望45水笼(龙)头46杀戳(戮)47痉孪(挛)

48美仑(轮)美奂49罗(啰)嗦50蛛丝蚂(马)迹

51萎糜(靡)不振52沉缅(湎)53名(明)信片

54默(墨)守成规55大姆(拇)指56沤(呕)心沥血

57凭(平)添58出奇(其)不意59修茸(葺)60亲(青)睐

61磬(罄)竹难书62入场卷(券)63声名雀(鹊)起

64发韧(轫)65搔(瘙)痒病66欣尝(赏)67谈笑风声(生)

68人情事(世)故69有持(恃)无恐70额首(手)称庆

71追朔(溯)72鬼鬼崇崇(祟祟)73金榜提(题)名

74走头(投)无路75趋之若骛(鹜)76迁徒(徙)

77洁白无暇(瑕)78九宵(霄)79渲(宣)泄80寒喧(暄)

81弦(旋)律82膺(赝)品83不能自己(已)

84竭泽而鱼(渔)85尤(犹)如猛虎下山86滥芋(竽)充数

87世外桃园(源)88脏(赃)款89醮(蘸)水90蜇(蛰)伏

91装祯(帧)92饮鸠(鸩)止渴93坐阵(镇)

94旁证(征)博引95灸(炙)手可热96九洲(州)

97床第(笫)之私98姿(恣)意妄为99编篡(纂)

100做(坐)月子

 

用字规范小常识

作者:

宣传部来源:

本站原创发布日期:

2008-09-0410:

09

“象”、“像”、“相”的区别

“象”、“像”、和“相”在用法上有些地方容易混淆,特别是在图形、形状这一义项。

“象”:

形状,样子。

如象征、抽象、假象、意象、现象、星象、印象等。

“像”:

①比照任务做成的图象,如:

像片、像素、像章、画像、塑像、音像、肖像等。

②相似,如:

好象、活象、相象、像那么回事等。

③比方,如:

像小李这样的人真难得。

“相”:

样子、容貌,如:

相貌、扮相、长相、亮相、洋相、穷酸相等。

谈谈“坐”和“座”

“坐”是古字,原本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当然无所谓用对用错。

现代汉语则增加了“座”,分工大略是:

凡是动词,则用“坐”,指臀部着物之动作及其引申,坐下、坐堂、坐享其成、坐井观天、坐吃册空、坐冷板凳、坐失良机、坐言起行……都应该用“坐”字。

“座”是用于名词及发展出以名词作量词的时候常用,如满座、对号入座、第三座、一座楼、五座塔……

“洲”和“州”的区别

“洲”和“州”写法相近,读音相同,又都可做地名用,但是两者仍有明显区别,不可随意加或省略三点水。

“洲”有水字偏旁,是水中之地的意思。

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第一篇《关雎》有个脍炙人口的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此“洲”亦即水中绿地;现在世界上的亚洲、欧洲、非洲、美洲……一年一度,再度公演。

除此之外,更多的地方是指度过之意了。

“度日如年”过一日如同一年般漫长艰辛。

“欢度新年”当然指是欢欢乐乐过新年了。

“渡”则不同,虽说也有“过”的意思,但专指通过江河湖海,从此岸到彼岸之“过”。

例如渡轮、渡口、横渡、远渡,多同通过河流海洋有关。

即使有“渡过难关”之类话语,并非涉及过河,但却隐喻困难为惊涛骇浪,不是轻易可渡过去的。

回到“欢度新年”四字,应取度过之“度”,才是正确的。

你知道“须”和“需”的区别吗?

“须”和“需”是同音近义词。

而且,它们可构成完全相同的词组,如“须要”和“需要”,“必须”和“必需”,意义极其接近。

每逢用时,常举棋不定。

“须”字语意偏重必须,着重事理上情理上的必要,或者强调一定要。

以“须”组成“必须”,后面常常连接动词或动性较强的词语。

比如,“黄先生必须去”;“曹小姐必须努力钻研”。

“须”或“必须”还有若干否定式词语,“毋须”、“不须”、“无需”等。

“需”字则偏重需求之意。

以“需”组成“必需”,后面连接的多是名词类词语,甚至它本身可做词。

比如,“这是生活必需品”,“诊脉是中医看病所必需的……”但它一般不可用“毋需”、“无需”、“不需”否定。

这两者组成“须要”和“需要”的话,意义更加接近。

只是前者偏重一定,后者仍重需求。

如“教师须要耐心教导学生”,“学生们需要知识”。

“即”和“既”的不同用法

“即”通常是的意思,比如“华夏即中国”。

有时它只当“就”讲,如“海湾战事一触即发”。

它还可以作接近靠近解,像“可望而不可即”,是说可看到而不能靠近;“若即若离”则说又像接近又像分离的情形,常用于两者关系的不近不远,不亲不疏。

“即”还常常用在当下、目前的意思,我们常见的有“即日”、“即时”“即期”字眼,可作这种解释。

“即”也有接触的意思,“即景生情”是常用的一个成语,指接触前景物有所感触,产生某种感情。

引申开来,“即席”是在宴会或集会之上之意,如“他作即席讲话”;“即兴”是有感眼前情景突发兴致而创作的意思,例如“他做了即兴表演”。

“即使”是连词,表示假设让步,如“即使下雨也要去”。

“既”也可做连词,注意不是假设让步之意了,是与“且、又、也”等词呼应,表示两种情况兼有的意思,如“她既有天分又很努力”、“既高且大”。

“既然”是用得较多的词语,若用“既然”,注意通常用于提出一个前提,然后加以推论的句式,例如,“既然知道错了,就应立即改正”。

十分有趣的是“既成事实”和“即成事实”均无错误,在写作时,都要小心区别使用,前者是熟语“已成现实”,后者则是衔接前语的半句话“……就成了现实”。

“拈”·“捻”·“捏”的用法

拈、捻、捏,在中文中都是手指动作。

“拈”字读niān,以手指拨弄把玩或以两三个指头捏东西的意思。

常见成语有“信手拈来”,指随手拿来。

你看,随意用两三个手指即可轻巧地拿到,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得心应手无以复加。

比如“他出口成章,成语典故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成语“拈轻怕重”喻挑拣轻工作而怕挑重担。

还有个词语是“拈花惹草”,说的是触摸搓弄花草,指挑逗招惹异性(多指男性)。

“捻”字在中文里是以手指揉搓之意。

例如“把棉花捻成线”。

“捻的“洲”仍然是水中大陆的意思。

古人曾把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说成“三山六水一分田”,他们认为山占了百分之三十,水占了百分之六十,田地才占百分之十。

比例虽不能说十分精确,但是,古人测算的水多田少是正确的。

因此,陆地(洲)是被水包围着,才有了上述的欧、亚、非、美洲说法。

“州”则本是古代行政区域名,比如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前后,全国有过九州或十三州记载,“州”大体上同现在的“省”差不多。

因此,现在我们自己称中国还有“神州”、“九州”说法。

明白了“洲、州”区别,那么在书写神州、欧洲、俄亥俄州、五洲四海、只许州官放火……时,就不会写错了。

欢“渡”新年

“欢度新年”词语总有人喜欢在“欢度”的“度”字上画蛇添足,加上三点水,好像要“渡”出更大气势。

“度”字指计量,如度数、度量衡;此还可引申到程度之度,如度量、气度、限度;也可做打算考虑讲,如置之度外;再有是做量词,如捻转”是多数中国人对玩具陀螺的俗称,意思是手指一捻,即可旋转。

“捻”加后缀成了“捻儿”或“捻子”,指捻成的绳状之物,如“灯捻儿(灯芯)”。

“捏”读niē,是用拇指和食指夹住的意思。

“凭空捏造”是什么也没有,用手指捏出来,指虚构事实,多么生动!

区分一下“噪”·“燥”·“躁”

标题上这三个字,粤语都读作“措”音,普通话都读作“造”音(zao的第四声)。

中文进解,三字截然不同。

“噪”是口字旁,因此本与虫或鸟的烦乱鸣叫有关,比如有“蝉噪”、“鹊噪”、“群鸦乱噪”等说法。

“噪音”则是指刀刮玻璃、车轮轰鸣、飞机声浪等嘈杂刺耳的声响。

“燥”是火字偏旁,指如火烤般干燥。

“燥热”当然是说既干且热。

不同于湿热;“口干舌燥”当然指极度口渴的嘴干难耐状况。

上焦火盛称“燥火”,中医常诊断病者是燥热咳嗽还是风寒咳嗽,此时“燥”即指“火”。

应当提醒各位的是“焦躁”别写成“焦燥”。

有人认为“焦”字下面的四点即是“火”,它的字义也有烧烤而干一解,故“焦燥”用“燥”字可能没错。

其实,这理解有所偏颇,“焦躁”一词是来源于“焦急和烦躁”,并非“烧焦和干燥”,所以,必须注意一定要写“焦躁”!

“躁”是“足”旁,可想而知是指顿足捶胸之急躁状态。

因此“躁”指焦躁、性急、不冷静。

所以有急躁、暴躁、焦躁等词。

“躁动”指因急而动或不停地动作,人们常把即将诞生的事物,比喻为“躁动于腹中的胎儿”即是这个道理。

若写“噪动”则言连喊带叫,若写“燥动”则指干得难受,这都不是指胎儿的真实情况吧!

“幅”本指丝绸布匹的宽度,如幅面、单幅、双幅、宽幅等。

从这引申出其他的宽度也常用“幅”,比如幅度、幅员(领土面积。

“幅”指宽窄,“员”指周长)、振幅等。

它也可作量词,但注意不同于“副”,它可做布匹量词,如“做个床单要两幅布”。

说“一幅画”是正确的,等同于“一张画”,但“一副对联”则不用“一幅对联”.

“侯”“候”之别

“侯”是个姓氏,也是古代公侯五等爵位之一,普通话读hou音第二声。

“候”是问候之意,常以“时候”表时间,还可解作等待,粤语读“后”音,普通话读hou但第四声。

要注意的是,两字读接近,讲法不同,写法酷似,稍不留意便会错写那一小竖。

先说说有一竖笔的“候”。

记住它的解释和它不与其他偏旁组字。

它的常用词有问候、恭候、气候、火候、时候、候鸟、候车、候机、候教、候审、候诊、候选等等,离不开表“时”,表“等”、表“问候”的意思,上述各词必须加一竖笔,用“候”。

“侯”字则无那笔竖道,而今只用在姓氏。

但是,它同其他偏旁组成新字较多,这要特别留心了。

如“喉”、“猴”、“瘊”、“篌”……若不小心便画蛇添足加上了一竖,把作声旁的“侯”错写成“候”了。

“粱”和“梁”之别

中文中的“粱”和“梁”二字,都读“良”音,形体相似,但是意思完全不同。

前者较少使用,只有有限的几个词语用“粱”字。

如“膏粱”指精美的主食;“高粱”是北方粮食作物的一种;“黄粱美梦”是个成语,是说卢生梦中升官发财,醒来那饭尚未煮熟,以虚幻梦境比喻空欢喜一场。

此处之“粱”指黄米饭。

因此,上述各例之“粱”,均为粮食,下面必须有“米”之“粱”,此“粱”非“木”偏旁之彼“梁”。

“梁”字意思不同,它除了做姓氏外,用在其他地方不少。

“梁”最基本的意思是木结构屋架中,前后方向架在柱上的长木,如“房梁”、“栋梁”、“正梁”、“桥梁”等。

在此类用途时,“梁”字也可以“木”偏旁,“梁”“?

?

”通用。

因为“梁”是架高之长木,于是又引申指隆起成长条状的东西,比如“山梁”、“鼻梁”。

成语“梁上君子”是指小偷窃贼,不可望文生义解释成“房梁上的正人君子”。

《后汉书》记载说,有个小偷藏在陈?

?

家房梁上,陈?

?

发现后没声张,他把儿孙叫来教训道:

“人不可不自我勉励,坏人不一定本来就坏,但若成了习惯酿成恶性,会像梁上君子一样。

这话使贼人一惊,连忙跳下房梁表示改过,永不再做“梁上君子”了。

“刺”和“剌”的差异

“刺”和“剌”写法酷似,只差一横,意思完全不同。

“刺杀”之刺,左边不是“束”,字不要封口;用刀“剌开”之“剌”左边是个“束”字,必须封口。

这两个字,稍微不注意就会写错。

要想记住它们,只要注意,凡是偏旁封口写为“束”的,大多都是La音,比如,“剌开”、“喇叭”、“辣椒”、“疤瘌”等。

而不是“束”或字偏旁的,亦即不封口的,读为“次”音,或由此衍出的磨擦音较重的字音,比如,“刺”、“策”、“棘”(读“戟”音)等。

有人将“棘手”一词读为“刺手”或是“辣手”,全属错读。

将“棘”字看作是“刺”或“辣”了。

“棘”本意是指丛生的小枣树,“棘手”是像手伸进了小枣树丛一样刺得难受,比喻事情难办。

若错成“刺手”,则比喻意味全无。

因此务必看清再读。

“刺”字比“剌”字用处多而广。

大家熟知的刺杀、刺客、刺刀、刺配、刺探、刺激、刺绣、刺耳、刺痒、寒风刺骨……都是。

古代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的自律苦读故事流传甚广,注意此处区分区分一下“赖”·“癞”·“籁

“赖”字是个姓错,它本是古代分封诸侯时的一个国名,赖国有人自此以国为姓了。

“赖”字可讲作“善”,比如《孟子》中有“富岁子弟多赖”句子,此时的“赖”即是善良之意,千万别理解成有钱人家子弟多赖皮呀!

“赖”字确实有时可讲作“不认账”,如赖皮、耍赖、赖账等,比如“那家伙就爱沾花惹草,被人当场抓获还耍赖!

”“赖”还有“讹指、诬陷”含义,比如“他家丢了东西,没有十足证据,却赖领居偷走了。

”有时“赖”字干脆指“坏”,例如“好赖不懂”。

“癞”则指生癣疥而毛发脱落的病症了。

俗语“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是以人的“癞病”形容那蟾蜍的丑样,比喻不自量力的妄想。

“籁”字则本指“箫”,引申为声音,“万籁俱寂”是说万物的声音都寂静下来,毫无声响。

“副”与“幅”

标题上这两个字,“副”在粤语和普通话中,都读作“富”音;“幅”在两种语言中又都读成“福”音。

它们的意思不同,而且,都可做量词,写用时要注意区分。

“副”可儿解作居于第二位,比如,副官、副总统、副教授、副班长、副食品(主要的米面主食以外的菜肉佐料之类)等;还可解作辅助的,比如副本、副刊、轮船上的大副、二副;它又可解作附带的,比如副业、副产品、副作用等。

它有个作“符合”解释词义要特别注意,例如成语“名副其实”和“名不副实”,“副”必须讲成“符合”,却不可写成“名符其实”和“名不符实”。

“副”字作量词时,有两大类用法:

一个是用于某些成套的东西,比如全副武装、一副对联。

在说“手套”、“筷子”等物时,可说“一双”,也可称“一副”;另一个用法是指面部表情,如一副笑脸,一副不是“刺骨”,而是“刺股”。

“股”乃大腿,是说苏秦用锥刺大腿防止困倦。

“刺”还作尖利之骨解,我们说鱼骨,中文应写“鱼刺”。

中文口语有“刺儿头”说法,专指不讲理说话带刺儿之人呢。

分清已·己·巳

汉字中形体近似的字不少,已己巳是区别最小的三个,出错机会颇多广。

已经之“已”,左边一竖要半封口;自己之“己”不封口;地支第六位的“巳”字全封口,这是三字的写法区别。

用得最少的是第三个字“巳”。

它只是地支的第六位,用法单纯易记,表年、记时才用,比如二00一年是“辛巳”年,古代计算法指上午九点至十一点是“巳时”。

“已”“己”二字则用的较多。

“已”最常见的用法是已经或停止的意思,因此,我们写字时若用于此类意思,必须注意写成半封口的“已”。

“已经”一词常常出现,类似解释的“已然”多了层已经如此的意思,例如,“与其补救于已色,不如防患于未然”。

从这个例句可以看出,“已”可做“未”的反义词。

“争论不已”的“已”则是停止的意思了。

“己”的解释也是两个,一个是天干的第六位,比如明年将是“己卯”年;更多用于“自己”,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融”、“熔”、“溶”的用法

这三个字是同音的。

而且,“融”、“熔”、“溶”都可以同“化”组词,还都可以解成交固态物质化成液态。

不认真琢磨词义,很容易用错。

“融”字指某物本身消融,不靠其他溶液去“溶”它,也不必烧烤它“熔”它,比如常说“春雪易融”,北方冬末雪后能见到春雪消融景

“鱼具”和“渔具”

“鱼”和“渔”发音相同,写法不同,意思也有别呢!

“鱼”字很通俗,无人不知,那是人们常吃、常看的水中动物之一。

“渔”不同了,它不是名词,而是动词,在词性上同“鱼”截然不同;“渔”是“捕鱼”的意思。

如:

渔业、渔船、渔港、渔夫、渔火、渔人得利……都必须写成“渔”,因为它们的意思应当是(按上述例词顺序)捕鱼的行业、捕鱼之船、渔船之港口,捕鱼之人、渔舟上的灯火、捕鱼之人得到的利益。

顺理成章,捕鱼的器具应是“渔具”才对。

不过,为观赏鱼而做的鱼缸、照明灯、供给氧气的泵、喂养鱼儿的食品等并非捕鱼用具,说成“鱼具”才对。

“萤”·“荧”·“莹”·“茔”·“营”析

这五个字读音相同,普通话读ying的第二声。

它们上半部写法一样,有共同之处,这就出现了容易写错的毛病,应细心区分。

五字中,前四个讲解单一,它们下部的不同组合,代表了不同意义,“萤”字下是个“虫”,当然是指昆虫,“萤火虫”是它最常见的组词。

“荧”字下面是火,它指光亮微柔的样子,如荧光灯、荧光粉、荧光屏等,在形容眼肖迷乱时还有个“荧惑”,形容星光或烛光微弱时还有个“荧荧”。

“莹”字下面有块“玉”,它是指光洁如玉的美石。

因此,“莹”也常引申解作光这透明,如“晶莹”、“莹泽”等。

“茔”下面为“土”字,显然同土地有关,它是墓地的意思“茔地”、“祖茔”即是,别无它解。

五字中的“营”是最活跃的一个字,它讲解颇多,用途广泛。

做名词是军营之意,至今也常作军队编制用字。

“营”做动词解作谋求、经营、营救、营造、营业、国营、私营、结党营私、营私舞弊等等都是。

“尝”·“偿”·“赏”析

“尝”字解作以口辨别味道,如:

“尝尝咸淡”

“品尝”、“尝试”、“卧薪尝胆”,“浅尝辄止”这些词语都是这个意思或其引申。

“尝”还有曾经之解,比如“未尝”、“何尝”即是此类用法。

“偿”则不同了,可解作归还、满足、抵补的意思。

“偿还贷款”当然是归还贷款;“如愿以偿”是像所希望的那样得到满足;“得不偿失”讲所得到的不能抵补失去的那么多。

上述词语改用“尝”“赏”均是大错。

“赏”字是赏赐、奖赏、欣赏的意思。

“赏”字组词颇多:

赏罚、赏脸、赏识、赏阅、赞赏、犒赏、观赏、鉴赏、玩赏、赏心悦目、雅俗共赏等等不可尽列。

“赏”字同“尝”、“偿”,无论讲解和发音都有不同,但是偏偏常被错用误写。

“戮”“戳”形似意不同

“戮”字和“戳”字确实形体有些相似,这就使得马虎之人常常错写。

二字无论写法、读音和意思都是不同的。

要用心区分才是。

“戮”字读“录”音,是“杀”的意思。

我们常见的词语有“屠戮”、“杀戮”等,并不太多,皆解为屠杀。

除了“杀”之外,它还有个“合”的意思,与“杀”的解释可说是风马牛毫无关系,要特别注意,常见词语亦不多,如“戮力”或“戮力同心”,都是说齐心合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戳”字不同了,它是用手或是长条形的物体,触动或穿过另一物体之意。

比如“戳穿”、“戳破”、“戳伤”、“一戳就破”等。

“戳”还作印记解,“戳记”、“邮戳”即是。

色,那雪就是这么个“融”法。

它还有调和的意思,因此“融洽”、“水乳交融”便容易理解了。

“通融”则是通达调和、解成变通。

有个成语是“融会贯通”,是融合种事理彻底领悟之意。

做生意的“融资”当指变通取得资金了。

“金融”简单说是金钱流通,说详细些是指货币发行、回笼;贷款发放、回放;存款和提取;外币汇兑往来等等多种流通。

“熔”和“溶”字不同,它们在把固态化作液态时不是本身“消融”,前者“火”字边,当然靠烧烤完成,如“熔化”铁块、“熔解”铝锭、石头的“熔点”、金属的“熔炼”等;后者三点“水”偏旁,是用水或溶液将固态就液态了,如把盐放在汤中“溶化”、糖“溶解”在牛奶里、酒精是樟脑的好“溶剂”等。

它们的区别是明显的。

析“肓”说“盲”

“肓”和“盲”是读音和讲解都完全不同的两个字,成语“病入膏肓”用的是“肓”字。

因为此字使用较少,很多人将它弄错,误写错读成病人膏“盲”者大有人在。

注意,这“肓”字是上面一个亡字声旁,下面是个肉月的形旁,明确点明是说肌体之“肓”,绝非眼睛之“盲”。

故此“病入膏肓”则不难理解:

病到了心尖和脏腑区域。

这是古时认为病情严重到无法医治的地步,可比喻事情已经无法挽救。

其实,“肓”字不难记住,知道其他词语根本不用这个“肓”字,自会不再出错大功告成。

“盲”字不同,常常用到。

如“盲目”、“盲从”、“盲点”、“盲人摸象”……“盲”字大都和看不见或失明有关。

因此“盲人”亦即“瞎子”。

“盲人瞎马”是个极生动形象的成语,它出自《世说新语.排调》,原句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用以比喻极端危险。

容易读错的地名

作者:

宣传部来源:

本站原创发布日期:

2008-09-0410:

09

据说在80年前,冯玉祥手下的一个参谋在书写作战命令的时候,把部队集结的地点沁阳随手写成泌阳。

沁阳在河南北部的焦作地区,而泌阳在河南南部的驻马店地区。

只多了一笔,部队瞎跑了几百公里,整个战役也就完全失败了。

  

我们也有过把岷江(Mín民)洪水读成闽江洪水、岷江在西南、而闽江在东南,比沁阳和泌阳之间的距离更远。

  

在电视节目中,误读地名是一件很郁闷也很难堪的事情,而且很容易成为一种笑柄。

读对地名,是人家起码的尊重。

浙江的丽水(Lí离)被误读成丽(Lì立)水,台州(Tāi)被误读成台(Tái抬)州;

安徽的亳(Bó驳)州,几乎经常被读作多了一横的毫(Háo)州;

湖北的监利(Jiàn见)被误读成监(Jiān尖)利;

河南的浚县(Xùn训)被误读成浚(Jùn俊)县;

湖南的耒阳(Lěi垒)被误读成来阳,郴州(Chēn抻)被误读成彬(Bīn宾)州;

新疆的巴音郭楞(Léng)被误读成愣(Lèng),这两个字长得很像,一不留神就读错;

内蒙古的巴彦淖尔(Nào闹)被误读成卓(Zhuó),所以有一次和巴彦淖尔的同志一起联欢,他们的第一件事就是热情地感谢我读对了他们家乡的名字。

可见平常误读率很高。

有些误读是因为地名中含有多音字,需要坚持的是“名从主人”的原则,例如:

河北的蔚县,正确读音是Yù(玉);

安徽的歙县,正确读音是Shè(社);六安,正确读音是Lù(路);

山西的繁峙县,正确读音是Shì(是);长子县,正确读音是Zhǎng(掌);

山东莘(Shēn深)县,学生们一般读不错,因为有莘莘学子之说;但我到上海又读错了上海莘庄(Xīn新)。

如福建厦门、广东番禺、安徽蚌埠,虽然也含有异音字,但因为知名度高,被误读的几率相对比较低。

读错山东东阿的比较少,感谢关于阿胶的广告;读错山西洪洞的也比较少,因为那句“苏三离了洪洞县”起到了积极的推广作用。

辽宁阜新,在辽宁一般被读成Fú(扶),在北京一般被读成Fǔ(抚),而正确的读音却是Fù(富)。

另外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有些字根本就没见过,望字猜音,跟着感觉走。

包括我们这些以说话念字为职业、普通话水平一级甲等的人在内,如果能第一眼就读对95%的中国地名,那就相当超水平发挥的了。

山西的隰县(Xí),山东的莒县(Jǔ),茌(Chí)平

河北的井陉(Xíng),蠡县(Lǐ);

四川的郫县(Pí),珙县(Gǒng),犍为(Qián前);

安徽的黟县(Yī),枞阳(Zōng);

湖北的郧县(Yún)、江西的婺源(Wù);浙江的鄞县(Yín);

江苏的盱眙(XūYí),邗江(Hán),邳州(Pī);

河南的柘城(Zhè),武陟(Zhì);

看着其中的某些字,仿佛回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的很多文化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