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4讲第7讲 解答散文阅读题的关键词读懂.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571426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6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4讲第7讲 解答散文阅读题的关键词读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4讲第7讲 解答散文阅读题的关键词读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4讲第7讲 解答散文阅读题的关键词读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4讲第7讲 解答散文阅读题的关键词读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4讲第7讲 解答散文阅读题的关键词读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4讲第7讲 解答散文阅读题的关键词读懂.docx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4讲第7讲 解答散文阅读题的关键词读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4讲第7讲 解答散文阅读题的关键词读懂.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4讲第7讲 解答散文阅读题的关键词读懂.docx

高考复习方法策略14讲第7讲解答散文阅读题的关键词读懂

第7讲 解答散文阅读题的关键词:

读懂

文学作品阅读需要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是解题能力。

解题其实并无神秘之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不够,任何解题方法都不能真正起作用。

而要提高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不能单靠多做练习题。

编者认为,认真阅读、仔细揣摩几篇散文,要用细读的方法,真正把它逐句读懂、读透了,做题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要把握整体文意和思路层次。

简单地说就是两个问题:

①内容——文章写了什么?

基本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②形式——文章是怎么写的?

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是如何展开思路的。

一、写景状物散文

写景状物散文就是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散文。

作者往往借助对自然之景、物的描绘、抒情、议论来表达对时代、社会、人生的认识与理解。

它是高考散文阅读的首选。

阅读下面的散文,对其进行整体把握。

梅 苑

①当我第一次穿过这条僻静的小径时,我就非常喜欢它了。

我爱上它的寂静,爱上那一大片绿绿的田野,和那一望无际的云空。

②以后,每一个早晨与傍晚,我都要走过这条僻静的小径。

每次我踯躅在途中时,总觉得这是我一天中最欢愉写意的一段时光。

因为我可以抛开一切凡俗的琐事,可以洒落满腔郁闷,把思想放纵成一匹野马,让它恣意驰骋,跃过绿绿的田野,跃过人与人组合的世界,跃进蓝蓝的云空,融入纯净思想的领域里。

③人生不如意的事太多了,真的,太多了!

有时多得使人无法用微笑去接受,但也无法拒绝。

不如意,仿佛是生命中最自然的韵律,正如郁闷,是组合一个“真”的生命的音符。

但是,过多的郁闷,总会使人感到生命的乏味,茫然自问:

活着究竟为了什么?

为了些什么?

为了抖落这些茫然的情绪,有时必须把思想的羽翼放纵,让它随意翱翔在苍茫的太空。

让多幻的白云,提示我生命的短暂。

让我把一切郁闷幻化成飘忽的白云,飘远,飘散。

④已忘了哪一个日子,这条僻静的小径突然砌起了一堵墙,一堵厚厚的、红红的、高高的、坚固的墙。

隔开了那一片绿绿的田野,截断了自然与我的吻合。

我无法再将思想放纵成一匹野马,因为它无法跃过那堵墙——那堵高高的、厚厚的、红红的、坚固的墙。

⑤每天,我得在墙的阴影下走过,仿佛走在一条狭窄的暗道。

看不见耀眼的朝阳,看不到绿绿的田野和那一望无际的云空。

这条小径也失去了昔日的僻静,因为有些人喜欢这堵墙,这堵阴阴暗暗而能躲避阳光的墙,所以,这小径变成一条普通的小路。

为了避免阻碍交通,我再不能挪着极慢的步子踯躅,只能像过往的行人一样匆匆来去。

于是,这一段原属于欢愉的旅程,顿时失落了昔日的神怡。

⑥这原是一种微妙的感觉,我骤然由此领悟到善恶、美丑、得失相距的微少,少得有时我们无法用肉眼去衡量。

你说这堵墙是自然的破坏者吗?

然而,它却是时代的产物,它能替一些求庇护的人,挡住刺目的光线。

墙又是时代文明不可缺少的装饰品。

有人的地方,必须有墙。

墙少的地方,只是落后的山区。

墙越多越高的地方,是最进步繁荣的都市,你能否认这句话的真理吗?

然而,世界上许多罪恶的事,都在墙的阴影下产生,你又能否认吗?

因此,你说:

墙是庇护人类,还是纵容罪恶?

⑦从这里,你就可以看到善恶相距的微少,少得无法用真理去衡量。

何况,真理也不是绝对的,都随着人类的思想而转移,正如从不同的角度去评判墙的善恶。

有时,你以为最美好不过的东西,别人不一定认为完美。

你最欣赏的人物,可能在别人眼中充满瑕疵。

因为美丑、善恶、得失,还没有一定的标准界限,多少要掺入一些主观。

所以,我们无须要求别人符合自己,也无须勉强自己去适应别人,这都是非常不智的,为什么不保持自己的独特?

然而,人类就这样奇怪,总喜欢要求别人来符合自己,也喜欢委委屈屈地适应别人,这是一种多傻的行为。

像杀人吧,算是一种罪大恶极的举动,但在战场上,杀人却是一种英雄的表现。

又如眼前这堵高高的墙,有人喜欢墙下的阴暗,而我却怪它挡住了那充满生命力的阳光。

⑧墙存在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是人类所不可缺少的东西,有人的地方,必定有墙。

幸而墙是一种有形体的实物,我们随时建筑,又可以随时拆毁。

因此,墙只能发挥它的功用,而不能恣意地贻害。

然而,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无形体的墙,使我们束手无策,因为它们建筑在人类的心里。

这些墙,又比一切有形体的墙更厚、更高,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截开了无数个原该吻合的心灵。

他们把墙作为一种庇护物,为了一份莫名其妙的安全感,常常在心中建起一堵不必要的墙,又不愿意在墙上开一个窗,窥视一下外面的世界,只在墙内猜测墙外的变动,在墙内估计别人的用心。

这样,人与人之间怎么不会发生误解、仇视、纷争?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怎不拉得更长、更远?

⑨墙原是人类不可缺的东西,但建筑在人类心里的墙,却是一堵绝对多余的障碍物。

正如我认为这僻静的小径,无须要建起这一堵高高的墙。

(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

1.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什么?

你分析、概括的依据是什么?

答:

                                    

                                    

                                    

                                    

2.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答:

                                    

                                    

                                    

                                    

二、历史文化游记散文

游记散文是记述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独特感受的一种散文。

它或记游踪,或绘山水,或指人情,或赏名胜古迹,点点入画,绮丽多姿,使人领略异地风光,广闻博识,接受美的陶冶。

游记散文大多具有丰富的地理、历史、文化、自然知识,有时作者也将个人的遭遇和整个心灵注入进去,注重融情于景。

高考一般选以名胜古迹为游览对象,抒发历史、文化方面思考和情感的历史、文化散文。

阅读下面的散文,对其进行整体把握。

孤独的普希金

肖复兴

①来上海许多次,没有去岳阳路看过一次普希金的铜像。

忙或懒,都是托词,只能说对普希金缺乏虔诚。

似乎对比南京路、淮海路,这里可去可不去。

②这次来上海,住在复兴中路,与岳阳路只一步之遥。

推窗望去,普希金的铜像尽收眼底。

大概是缘分,非让我在这个美好而难忘的季节与普希金相逢,心中便涌出许多普希金明丽的诗句,春水一般荡漾。

③其实,大多上海人对他冷漠得很,匆匆忙忙地从他身旁川流不息地上班、下班,看都不看他一眼,好像他不过是没有生命的塑像,身旁的水泥电杆一样。

提起他来,绝不会有决斗的刺激,甚至说不出他哪怕一句短短的诗。

④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

于是,人们绕过他,到前面不远的静安寺买时髦的衣装,到旁边的教育会堂舞厅跳舞,到身后的水果摊、酒吧间捧几只时令水果或端起高脚酒杯……

⑤当晚,和朋友去拜谒普希金。

天气很好,4月底上海不冷不燥,夜风吹送着温馨。

铜像四周竟然了无一人,散步的、谈情说爱的,都不愿到这里来。

月光如水,清冷地洒在普希金的头顶。

由于石砌的底座过高,普希金的头像显得有些小而看不大清楚。

我想更不会有痴情而又有耐心的人抬酸了脖颈,如我们一样仰视普希金那一双忧郁的眼睛了。

⑥此时,教育会堂舞厅中正音乐四起,爵士鼓、打击乐响得惊心动魄。

红男绿女出出进进,缠绵得像糖稀软成一团,偏偏没有人向普希金瞥一眼。

⑦我很替普希金难过。

我想起曾经去过的莫斯科阿尔巴特街的普希金故居。

在普希金广场的普希金铜像旁,即便是飘飞着雪花或细雨的日子里,那里也会有人凭吊。

那一年我去时正淅淅沥沥下着霏霏雨丝,故居前,铜像下,依然摆满鲜花,花朵上沾满雨珠,宛若凄清的泪水。

甚至有人在悄悄背诵着普希金的诗句,那诗句便也如同沾上雨珠般无比温馨湿润,让人沉浸在一种远比现实美好的诗的意境之中。

⑧而这一个夜晚,没有雨丝,没有鲜花,普希金铜像下,只有我和朋友两人。

普希金只属于我们。

⑨第二天白天,我特意注意这里,除了几位老人打拳,几个小孩玩耍,没有人注意普希金。

铜像孤零零地立在格外灿烂的阳光下。

⑩朋友告诉我:

这尊塑像已是第三次塑造了。

第一尊毁于日本侵略者的战火中,第二尊毁于我们自己的手中。

莫斯科的普希金青铜塑像屹立在那里半个多世纪安然无恙,我们的普希金铜像却在短短时间之内连遭两次劫难。

⑪在普希金铜像附近住着一位现今仍在世的老翻译家,一辈子专事翻译普希金、莱蒙托夫的诗作,在“文化大革命”中目睹普希金的铜像是如何被红卫兵用绳子拉倒的,内心的震动不亚于一场地震。

曾有人劝他搬家,避免触目伤怀,老人却一直坚持住在普希金的身旁,相看两不厌,度过他的残烛之年。

⑫老翻译家或许能给这尊孤独的普希金些许安慰?

许多人淡忘了许多往事,忘记当初是如何用自己的手将美好的事物毁坏掉,当然更不会珍惜美好的失而复得。

年轻人早把那些悲惨的历史当成金庸或琼瑶的故事书,怎么会涌动老翻译家那般刻骨的思绪?

据说残酷的沙皇读了普希金的诗还曾讲过这样的话:

“谢谢普希金,为了他的诗感发善良的感情!

”而我们却不容忍普希金,不是把他推倒,便是把他孤零零地抛在寂寞的街头。

⑬我忽然想起普希金曾经对于春天的诅咒——

啊,春天,春天,

你的出现对我是多么沉重,

……

还是给我飞旋的风雪吧,

我要漫长的冬天的幽暗。

⑭有几人能如老翻译家那样理解普希金呢?

过去只成了一页轻轻揭去的日历,眼前难以抵挡春日的诱惑,谁还愿意去在凛冽风雪中洗涤自己的灵魂呢?

⑮离开上海的那天下午,我邀上朋友再一次来到普希金的铜像旁。

阳光很好,碎金子一般缀满普希金的脸庞。

真好,这一次普希金不再孤独,身旁的石凳上正坐着一个外乡人。

我为遇到知音而兴奋,跑过去一看,失望透顶。

他的手中拿着一架微型计算机正在算账,很投入。

他的额头渗了细细的汗珠。

⑯我们又来到普希金像的正面,心一下子像被猫咬一般难受。

石座底部刻有的“普希金(1799—1837)”字样中,偏偏“金”字被黄粉笔涂满。

莫非只识得普希金中的“金”字吗?

⑰我们静静地坐在普希金的石凳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阳光和微风在无声流泻。

我们望着普希金,普希金也望着我们。

3.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什么?

答:

                                    

                                    

                                    

4.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答:

                                    

                                    

                                    

                                    

三、写人叙事散文

这类散文重在写人叙事。

高考考这类散文,重点考记人散文。

阅读下面的散文,对其进行整体把握。

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

人只能单独地接近上帝。

——《托尔斯泰日记》

①1910年10月28日,可能是早上6点,列夫·托尔斯泰像一个小偷一样,只由他的医生陪同,从他的生活的监狱中冲出来,呼唤向他发出了一个不可辩驳的坚定信号。

当妻子夜里暗地里和歇斯底里地乱翻他的文件时,他再一次当场抓住了她,这时决定突然钢铁般坚决和果断地在他心中响起,离开“离开了他的心灵”的她,逃走,到任何地方去,到上帝那里去,到自身中去,进入自己的,分给他的死亡。

他将大衣套在工作衬衫上,戴上一顶粗笨的帽子,穿上胶鞋,他的财产中没有带走别的,除为了向人类表达自己精神所需要的东西:

日记、铅笔和羽毛笔。

然后他们上了车,坐在一个三等车厢油腻腻的长椅上,裹在大衣中。

②列夫·托尔斯泰不再这样称呼自己了,像对待他的钱、房子和荣誉一样,他也把他的名字扔在身后;他现在称自己为T·尼古拉耶夫——一个想为自己构想一种新生活和纯洁而正确的死亡的人的虚构的名字。

现在他终于摆脱了一切羁绊,他可以在陌生的街道上做朝圣者,做学说和正直的话语的仆人。

③但他的生活、他的学说的可怕的对手——荣誉,他的折磨人的魔鬼和诱惑者,仍不放弃它的牺牲品。

世俗不允许“它的”托尔斯泰属于自己。

这个被追捕的人几乎还没有在火车车厢里坐下,旅行者中有人已经认出了这位大师,于是火车上所有的人都知道了,男人和女人们已经挤到车门口看他。

他们随身带着的报纸带来一栏长长的、对这逃离监狱的珍贵动物的报道。

他已经被出卖和包围了,荣誉再一次,最后一次拦住了托尔斯泰通向完满的去路。

所有的车站都被警察告知,所有的公职人员都被动员起来,家里他们已经订好特快车,记者们从莫斯科,从彼得堡,从尼什尼叶—诺高奥特,从四面八方追踪他这只逃跑了的野兽。

列夫·托尔斯泰不应该也不可以单独同自己一起,人们不容许他属于自己和实现他的神圣化。

④他已经被包围了,没有他能投身进去的灌木丛。

无论他想在哪里脱身,荣誉都将置身于他的对面,它无所不在。

但这时突然一阵冰冷的恐怖寒战抖动着老人苍老的身体。

他筋疲力尽地靠在坚硬的木长椅上。

汗从这个颤抖的人全身的毛孔中渗出来并从额头上滴下来,发烧从他的血液中出现。

为了救他,疾病袭击了他,死神已经举起了他的大衣——黑暗的大衣,在追踪者面前盖住了他。

⑤在阿斯塔波瓦,一个小车站,他们不得不停下来。

没有一家旅店、一座旅馆、一个豪华的地方让他藏身。

站长羞愧地提供给他火车站大楼两层的木屋中的办公室。

人们领这个打着寒战的人进去,突然他梦想过的一切都是真的了:

这里就是那小房间,低矮而沉闷,充满了污浊气味和贫穷,铁床,煤油灯暗淡的光线——一下子离他所要逃离的豪华和舒适很远很远。

在死的时候,在最后的时刻,一切都变清楚了,像他所期望的:

死神作为一个庄严的象征,纯洁地、无瑕地完全顺从他的艺术家之手。

⑥高尔基曾将列夫·托尔斯泰称为“一个人类的人”——这是一句精辟的话。

因为他是同我们所有人一样的人,由同样龟裂的黏土塑成,带有同样世俗的不足,但是他更深刻地了解这些不足,更痛苦地忍受它们。

列夫·托尔斯泰从不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一个比他同时代的其他人更高的人,只是比大多数人更具人性,更有德行,更敏锐地思考,更清醒和更热情——仿佛是世界艺术家(指上帝,译者注)的工作室中那个看不见的原始形式的第一个因而是最清晰的模型。

(选自茨威格《自画像》,有删改)

5.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什么?

答:

                                    

                                    

                                    

                                    

6.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答:

                                    

                                    

                                    

四、议论说理散文

议论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

它往往蕴涵深邃的哲理,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

它与一般的写景状物等散文有所不同,它的思想内涵是理,是对关于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其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散文只是它的写作笔法。

阅读下面的散文,对其进行整体把握。

独木舟之道

[美]西格德·F.奥尔森

①移动的独木舟颇像一叶风中摇曳的芦苇。

宁静是它的一部分,还有拍打的水声,树中的鸟语和风声。

荡舟之人是独木舟的一部分,从而也与它所熟悉的山水融为一体。

从他将船桨浸入水中的那一刻起,他便与它一起漂流,独木舟在他的手下服服帖帖,完全依照他的意愿而行。

船桨是他延长的手臂,一如手臂是他身体的器官。

划独木舟的感觉与在一片绝好的雪坡上滑雪几近相同,带着那种轻快如飞的惬意,小舟灵活敏捷,任你摆布;划独木舟还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

然而,对于一个划独木舟的人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当他荡起船桨时所体验的那种欢乐。

②掌控独木舟需要平衡,要使小舟与灵活摇摆的身体成为一体。

当每次划桨的节律与独木舟本身前进的节律相吻合时,疲劳便被忘却,还有时间来观望天空和岸上的风景,不必费力,也不必去考虑行驶的距离。

此时,独木舟随意滑行,划桨就如同呼吸那样毫无意识,悠然自得。

倘若你幸而划过一片映照着云影的平静水面,或许还会有悬在天地之间的感觉,仿佛不是在水中而是在天上荡舟。

③如果风起浪涌,你必须破浪前进,则另有一番奋战的乐趣。

每一道席卷而来的浪头都成为要被挫败的敌手。

顶风破浪的一天——巧妙地躲过一个又一个小岛,沿着狂风肆虐的水域下风处的岸边艰难行进,猛然再冲进激荡的水流和狂风之中,如此这般,周而复始——可以确保你晚上睡得香,做个好梦。

在独木舟上,你是独自一人在用自己的体魄、机智和勇气来与狂风暴雨抗争。

这就是为什么当经过一天的搏斗之后,终于在能挡风避雨的悬崖的背风处支起帐篷,竖起独木舟晾干,烧着晚饭时,心中会油然升起那种只有划独木舟的人才会有的得意之情。

乘风破浪需要的不只是划桨的技巧,而且要凭直觉判断出浪的规模势头,要知道它们在身后如何破碎。

荡舟之人不仅要熟悉他的独木舟及其路数,还要懂得身后涌起的波涛意味着什么。

在狂野的水路上,乘着万马奔腾般的风浪冲向蓝色的地平线是何等欢快!

④急流也是一种挑战。

尽管它们充满险情,变化多端,无法预测,但凡是熟悉独木舟水路的人都喜爱它们的怒吼和激流。

人们可以在大船、驳船、橡皮船及木筏上冲过急流,然而,只有在独木舟上,你才能真正感受到河流及其力量。

当独木舟冲向一泻千里、奔腾咆哮的急流边缘,继而为它那看不见的力量所掌控时,在全神贯注之中是否也会有隐隐的不安?

起初,并无速度的感觉,但是,陡然间你便成为急流的一部分,被卷入吐着白沫、水花四溅的岩石之中。

当你明白已经无法掌控命运,没有任何选择时,便如同以往所有那些荡舟人一样高喊着冲入激流,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当小舟完全处于河流的掌控之中时,荡舟人便知道了超然的含义。

当他凭借着技巧或运气穿过河中的沉树、突出的岩石和掀起的巨浪时,他没必要得到别的奖赏,只要他体验到那种欢乐就足矣。

⑤印第安人说,只有傻子才在急流中荡舟。

然而,我却知道只要有眼里闪烁着探险的目光,心中怀有触摸荒野之愿望的年轻人,就会有人在急流中荡舟。

体验大自然的风雨及风险是可怕而又奇妙的,尽管我也悲叹年轻人的鲁莽,可是也疑惑倘若没有它,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

我知道这种鲁莽不对,可是我赞成年轻人敢想敢做的精神。

我赞许他们所知道的那种荣耀。

⑥然而,比冲过白浪、迎战飓风或躲过它们更重要的是那种感性认识,即只要水路之间有可以连接的陆路,就没有你去不了的地方。

独木舟所给予的是无边无际的水域和自由,是毫无约束的漂流和探索,那种感觉是大船永远无法体验的。

帆船、划艇、汽艇和游艇无不因其重量和规模而受制于所航行的水域。

但独木舟全无这种限制。

它如同风一般自由,可以随心所欲地到达任何心驰神往的地方。

⑦只要有水路的地方,就有连接水路之间的小路。

尽管路上长满了荒草,有时难以被发现,但它们总是在那里。

当你背着行囊穿过这些小路时,你与历史上曾走过这里的无数旅者结伴而行。

荡舟人喜欢划桨的声音及它在水中移动的感觉,其原因之一便是这使他与传统联系在一起。

在人类实施机械化运输和学会使用舵轮之前很多年,古人便划着小木舟、兽皮制作的打猎小舟和独木舟在大地的水路上运行。

荡舟人随着桨的划动和小舟的前行而摇荡时,便沉浸于忘却已久的回忆之中,并在潜意识中激起了深深的沧桑感。

⑧当他荡舟漂流多日,远离自己的家园时;当他查看外出的行囊,知道那是他的全部家当并将靠着它旅行到任何他想去的新天地时,就会感到自己终于可以直接面对真实的生活本质。

以前他在一些烦琐小事中花费了过多的精力,如今才回到一种古老明智的生活惯例之中。

不知何故,生活突然间变得简单圆满;他的欲望所剩无几,迷茫与困惑全无,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幸福和满足。

⑨划桨和荡舟的感觉中有魔力,那是一种由距离、探险、孤独和宁静融合在一起的魔力。

当你与自己的独木舟融为一体时,便与独木舟所经过的山水密不可分。

(选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低吟的荒野》,有删节)

快速阅读,整体把握

7.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什么?

答:

                                    

                                    

                                    

8.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答:

                                    

                                    

                                    

一、写景状物散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戈壁·火焰山·葡萄沟

汪曾祺

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要经过一片很大的戈壁滩。

这是典型的大戈壁,寸草不生。

没有任何生物。

我经过别处的戈壁,总还有点芨芨草、梭梭、红柳,偶尔有一两棵曼陀罗开着白花,有几只像黑漆涂出来的乌鸦。

这里什么都没有。

没有飞鸟的影子,没有虫声,连苔藓的痕迹都没有。

就是一片大平地,平极了。

地面都是砾石。

都差不多大,好像是筛选过的。

有黑的,有白的。

铺得很均匀。

远看像铺了一地炉灰渣子,一望无际。

真是荒凉,太古洪荒。

真像是到了一个什么别的星球上。

我们的汽车以每小时八十公里的速度在平坦的柏油路上奔驰,我觉得汽车像一只快艇飞驶在海上。

戈壁上时常见到幻影,远看一片湖泊,清清楚楚。

走近了,什么也没有。

幻影曾经欺骗了很多干渴的旅人。

幻影不难碰到,我们一路见到多次。

人怎么能通过这样的地方呢?

他们为什么要通过这样的地方?

他们要去干什么?

不能不想起张骞,想起班超,想起玄奘法师。

这都是了不起的人……

快到吐鲁番了,已经看到坎儿井。

坎儿井像一溜一溜巨大的蚁垤①。

下面,是暗渠,流着从天山引下来的雪水。

这些大蚁垤是挖渠掏出的砾石堆。

现在有了水泥管道,有些坎儿井已经废弃了,有些还在用着。

总有一天,它们都会成为古迹的。

但是不管到什么时候,看到这些巨大的蚁垤,想到人能够从这样的大戈壁下面,把水引了出来,还是会引起历史的庄严感和悲壮感的。

到了吐鲁番,看到房屋、市街、树木,加上天气特殊的干热,人昏昏的,有点像做梦。

有点不相信我们是从那样荒凉的戈壁滩上走过来的。

吐鲁番是一个著名的绿洲。

绿洲是什么意思呢?

我从小就在诗歌里知道绿洲,以为只是有水草树木的地方。

而且既名为洲,想必很小。

不对,绿洲很大。

绿洲是人所居住的地方。

绿洲意味着人的生活,人的勤劳,人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人的文明。

一出吐鲁番,南面便是火焰山。

又是戈壁。

下面是苍茫的戈壁,前面是通红的火焰山。

靠近火焰山时,发现戈壁上长了一丛丛翠绿翠绿的梭梭。

这样一个无雨的、酷热的戈壁上怎么会长出梭梭来呢?

而且是那样的绿!

不知它是本来就是这样绿,还是通红的山把它衬得更绿了。

大概在干旱的戈壁上,凡能发绿的植物,都罄其生命,拼命地绿。

这一丛一丛的翠绿,是一声一声胜利的呼喊。

火焰山,前人记载,都说它颜色赤红如火。

不止此也。

整个山像一场正在延烧的大火。

凡火之颜色、形态无不具。

有些地方如火方炽,火苗高蹿,颜色正红。

有些地方已经烧成白热,火头旋拧如波涛。

有一处火头得了风,火借风势,呼啸而起,横扯成了一条很长的火带,颜色微黄。

有几处,下面的小火为上面的大火所逼,带着烟沫气流,倒溢而出。

有几个小山岔,褶缝间黑黑的,分明是残火将熄的烟炱②……

火焰山真是一个奇观。

火焰山大概是风造成的,山的石质本是红的,表面风化,成为细细的红沙。

风于是在这些疏松的沙土上雕镂搜剔,刻出了一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